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7|回复: 1

新会县同和客家村,有一把穿越时空的梯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2 09: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黄文婷

  大泽镇同和村,坐落圭峰山脉西侧,是新会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的先辈历经漫长曲折的迁徙,于清道光年间结庐圭峰山下,垦荒耕耘,阡陌纵横之间形成了虎爪村、田心村、百足口村、欧道山村、旗山村等六条自然村。拥有刘、温、李、郭、吕、占等24个姓氏的客家人,在大山的怀抱里和谐共处,繁衍生息。
  时光流转,大道朝天。交通的发展,渐渐拉近了山村与外界的距离,而这条淳朴的客家村,依然保留着遗世独立的客家风情,仍以世代相传的方式庆祝节日,闹元宵,唱山歌,做艾糍。行走同和,可以见到历尽沧桑的泥砖屋,可以听到别具韵味的客家话。

泥砖筑巢
1.png
▲客家泥砖墙

  有泥砖屋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这是昔日的俗语。在以往颇长的岁月里,粗糙质朴的泥砖屋,曾经是客家民居的标志,烙印着几代客家人的生活痕迹。
  早年的客家村,几乎全部都是泥砖屋。2011年,我和同事到同和村拍摄一个介绍客家民居的节目,当时还有20多户人家住在泥砖屋里。当年72岁的虎爪村村民吕月初告诉我,过去的年代,客家村的男人都学会制泥砖,泥砖的泥来自农田,一般选择在秋风乍起时制作泥砖。他们先把耕牛牵引至农田里,让耕牛将掺杂着稻草的泥土踩烂,然后使用砖格制作泥砖,待泥砖晒干之后就担回村里,用作建房子。客家人建房,村民之间互相帮忙,每一间泥砖屋,都承载着客家人团结互助的精神。欧道山村有两间泥砖屋的后墙,至今还残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语痕迹。
  年过半百的村民,大都有过居住泥砖屋的经历。据我早年采访过的外来媳妇李兴琼回忆,她于1983年从外省嫁来客家村的时候,整个村庄都是清一色的泥砖屋,她也住了十几年泥砖屋,觉得泥砖屋最大的优点是夏天比较凉爽,比较舒服。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村民们逐渐告别泥砖屋,住上新楼房。
  今年中秋节后,我进入百足口村。在村口偶遇的村民谢阿姨,热心地带领我参观仅存的几间泥砖屋。在她家闲置的泥砖屋里,摆放着几件陈旧的农具,割山草的镰刀,打禾的小木梯,晒谷子的木耙,装烟叶的长方形簸箕,都是家中长辈制作,可见客家人手艺精良。
  当天我还参观了旗山村的几间泥砖屋,并探访了李大叔的泥砖屋。人离屋空的旧宅,墙上还挂着50多年前的玻璃镜画,蒙着满面的灰尘,映照着满屋的寂寞。曾经烟熏火燎的厨房,四壁如墨染,冷冷的灶台再也不冒炊烟。厨房门口的水井也被填平了,剩下生锈的水泵默默留守原地,仿佛在纪念主人饮用地下水的日子。李大叔告诉我,他家即将拆除这间泥砖屋,在原址上重建新房子。我能感受到,他对新房子的向往里也夹杂着对泥砖屋的不舍。
  绿树掩映的泥砖屋,终将成为远去的风景,但也会留在老一辈客家人的亲切回忆里。毕竟,那已经消逝或即将消逝的黄墙红瓦,是曾经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家园!

喜闹元宵

  客家人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元宵节,客家人常说,元宵大过年。2018年正月,我参加过同和村的闹元宵活动,从那兴高采烈的仪式中,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坚守。
2.png
▲客家闹元宵

  同和村客家人闹元宵的时间特别长,连续闹两天。农历正月十四日下午,村民们就进入闹元宵的前奏,外出乡亲们纷纷赶回家乡,大家穿着盛装,聚集在村委会广场。随着一串长长的炮竹引爆全场欢呼,瞬间点燃了闹元宵的序幕。接着,锣鼓声咚锵作响,当男人们踏着鼓声舞狮,来自各家各户的村妇笑意盈盈地闪亮登场,她们肩挑两只装着祭品的圆竹篮,迈着欢快的步伐绕圈子,然后跟随舞狮队,浩浩荡荡地登上虎爪山。路上锣鼓喧天,山道两旁,彩旗招展,女人们唱着山歌,一直唱到山腰的仙娘庙。她们担往山上的圆竹篮,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仙娘庙前,摆成了壮观的“箩格阵”。客家人称这种带盖子的圆竹篮为“箩格”,箩格是客家吉祥物,里面装着水果、糖饼等祭品,盛满了客家人的祈愿,箩格上所系的桔子和葱蒜,寓意合家生活吉祥,孩子读书聪明。
  当祈福活动在虎爪山上如火如荼地进行,仙娘庙左侧的竹林旁,别有一番热火朝天,村民们在临时搭建的灶台边忙忙碌碌地操办客家围餐,有的在洗菜,有的在切腐竹,有的在为灶口添柴。厨师站在烟火袅袅的大铁锅前,舞动着锅铲,客家味道从此弥漫开来。
  在灶炉边,我听到了一个关于仙娘庙的传说。福仙原本是一个客家孤儿,从小给别人当丫环,受尽苦难却保持心地善良。她离世之后变成了为客家人造福的仙女,因此被客家人奉为福仙娘娘,在虎爪山上建造了仙娘庙来纪念她。如今,客家人闹元宵闹上虎爪山,在仙娘庙前举行隆盛的祈福仪式,就是为了致敬仙娘。祈福活动结束后,来自各条自然村的村民将烧猪抬回村里,切开烧猪后分发给家家户户,俗称为“太公分猪肉”。
  虎爪山上的喜气洋洋,延续到夕阳西下。此刻的山坡美如仙境,盏盏灯火,闪烁在云雾缭绕里,露天的祭坛,燃点着三柱高高的香火,客家人对风调雨顺的祝福,伴随着袅袅轻烟漫天飘飞!仙娘庙前,正在大摆“客家夜宴”,朴素的四方桌,古老的长条凳,拼成了数十席独具特色的围餐。客家人与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共同品尝酸菜、竹笋、咸鸡等客家风味。客家人的盛情,淋漓尽致地倾注餐桌上,推杯换盏之间,不知不觉就驱散了山风袭来的阵阵春寒。一碗客家饭,足以暖心窝。

采艾做糍

  同和大地,艾草浮香。
  每逢百草回芽的春季,客家农田就会长出遍野的艾草,白色的绒毛柔如棉花,绽放的花朵小如米粒。这些野生田艾,是大地赐给客家人的珍贵礼物。村民感知艾草报春的召唤,便携着篮子奔向田地。一株株曾经摇曳风中的艾草,含着春天的精华回归客家的灶台,经历轮回转世之后,成为滋养客家人口福的艾糍。
3.png
▲同和春色

  我常常想念那一片土名叫“托盆球”的农田,那里留下我采艾的回忆。201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我和几位客家人一起采摘春艾,恰巧遇见一位名叫吕银娇的村妇,她比我们更早下地釆摘春艾。她告诉我,这块肥沃的农田每年轮流种植水稻和瓜菜,晚造割禾之后,农田得到春雨的滋润,就会自然长出艾草,世世代代的客家人都喜欢采摘这种艾草做艾糍。她还欣喜地告诉我,她的孙女也学会了做艾糍。
  我们采艾归来,就在村民家里制作艾糍。艾糍分为甜糍和咸糍两种,做甜糍用花生与白糖为馅料,做咸糍用萝卜干与腊肉为馅料。大家围着一张餐桌做艾糍,嘻嘻哈哈,场面很喜庆。客家村的出嫁女吕伟兰说她吃着艾糍长大,嫁往鹤山之后还念念不忘客家艾糍的美味,闲时喜欢做艾糍吃,以解乡思。还经常送艾糍给邻居和朋友品尝,客家的味道,通过那一个个甘香的艾糍,传到了大山之外。
  也许,对于客家人来说,采一把春天的嫩绿,嚼一口春天的艾香,才算不辜负大好春光。

一把梯子

  这不是一把普通的梯子,它是客家村育种专家周汉华留下的珍贵遗物,非凡的意义,在于其承载的故事。
4.png
▲周汉华留下的梯子

  两年前的一个夏日,我知道了这把梯子的存在。那天,我到同和村的山上探访周汉华的儿子周星威,问他是否保存着父亲的遗物,例如笔记本或育种工具之类的东西。周星威告诉我,家里保存着一把旧木梯,那是父亲当年常常使用的工具,父亲的水稻杂交良种标本存放在阁楼上,他每天晚上都会好几次爬上梯子,察看阁楼上的种子标本。
  今年8月14日,周星威终于带我回家,让我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旧梯子。这把貌似寻常的梯子,和我以往见过的梯子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梯子顶端的破损处钉上了一块木条。在一面围墙边,我抚摸着这把刚刚暴露在阳光下的梯子,自然而然地怀念起它的主人周汉华。在周汉华短暂而出色的人生中,这把梯子,默默地陪伴过他寂寞的育种时光,也无数次见证良种发芽的欣喜!
  这把梯子,深情地向我讲述着周汉华与水稻的情缘。周汉华出生于同和村,在梯田边上长大,目染之处,一年两度稻花开。在跟随父辈耕田的日子,他渐渐对水稻的发芽、抽穗与扬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程度,但脑筋灵敏,善于思考,特别喜欢钻研水稻育种。他自1955年当上五和二社的水稻育种员后,对“齐粘”和“金山粘”进行穗选、粒选,当年亩产提高到750公斤,次年达826公斤,但他定下更高的奋斗目标。他以苏联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为榜样,反复阅读《米丘林谈远缘杂交》,并按照米丘林的学说,大胆地在同和村的土地尝试水稻与高粱的杂交。在水稻与高粱扬花的夜晩,他蹲在田头,凭借一盏煤油灯的微光,一穗一穗地进行人工授粉。几经艰辛,他研究的远缘杂交生长了30多穗谷子,每穗超过100粒谷子,周汉华探索远缘杂交成功的消息,震动了农业科学界。1957年6月,全国种子参观团120人慕名而来,参观了周汉华的试验田。随后,中南局也组织了四省百县的科技人员访问客家村的试验田。短短两年,周汉华培育良种的事迹走出网山,传遍全国。1958年,周汉华荣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58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青年农民周汉华用水稻与高粱杂交成功培育优良水稻品种的消息。同年7月2日下午,周恩来总理视察了五和二社与试验田之后,按计划走进周汉华的家。这把梯子,也因此而留下了伟人的足迹。
  作为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周汉华的遗孀告诉我,当年周恩来总理进了家门,亲切地和她握手,然后在周汉华的陪同下走向阁楼,缓缓攀上这把梯子,认真地察看周汉华摆放在阁楼上的各种水稻杂交良种标本。周总理走下梯子之后,还继续和周汉华交谈水稻育种的话题。
  后来,周汉华因病去世,他的英年早逝,令人痛惜。他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留给家人的遗物并不多。其中一件遗物众所周知,那就是周总理当年赠送给周汉华的一盏台灯,早已被收藏于新会博物馆。周星威说,这把梯子,他和家人都希望永远保留下来,寄托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游天井塘

  同和之美,在乎栖居山水之间。我久闻天井塘瀑布的美名,直至2018年夏季才圆了天井塘观瀑的心愿。
  那是一个雨后的日子,经客家女婿赵先生引路,我们顺利进入天井塘。在走近天井塘之前,我们曾经站在丛林中,远望天井塘瀑布,犹如一幅山水画从天而降。渐渐走近,听到哗啦哗啦的流水声越来越响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三层落差,形成了一曲清泉三叠。站在瀑布前,雀跃不已,任水花飞溅到脸上,举头仰望,汹涌澎湃的山水倾泻下来,击石奏乐,蔚为壮观。瀑布左侧的山坡还有一条溪涧顺流而下,水势时而汹涌,时而缓和,溅起清凉的水花。溪涧两旁滋养了茂盛的花草,一棵五色梅特别出众,满枝繁花,与岩石激起的千万朵晶莹透亮的水花互相辉映。我和两位女友戏水其间,顿时童心焕发,浑然忘我。
5.png
▲天井塘瀑布

  天井塘的自然风光固然美丽,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天井塘的故事。当晚,我向几位客家人打听天井塘的历史。一位村妇说,她以前常常到天井塘割草或放牛,天井塘的特色就是雨后瀑布最壮观,非雨季不成瀑布,可惜她从来没有闲情坐下来欣赏过天井塘的风景。李大叔告诉我,他有一段在天井塘牧羊七年的经历。原来,在瀑布之上,蓝天之下,还有一片我望不见的高地,曾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牧羊场,筑起了一排简陋的石屋,每天都有四百多头山羊在草地上吃草或奔跑。山坡上长着许多珍稀的植物如野菠萝之类,也常见穿山甲与猫头鹰出没……可惜,如今已是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
  我期待着有朝一日登上那片神秘的高地,寻找牧羊场的遗迹。

作者介绍

  黄文婷,江门市新会区融媒体中心侨刊部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从事媒体工作20多年,曾获“新会十大杰出青年”“江门市优秀文艺家”“当代十佳散文作家”等称号。已出版主要著作:《错出一段美丽》《带锁的日记》《走过纸婚年》《永远的长木椅》《一段美丽的错误》(台湾版)《精神贵妇》《一张餐桌的距离》《缘来结识你》《红袖约》。

  《新会老地方》专栏由新会本土作家黄文婷主笔,书法家苏华题写栏目名。本期文章标题“客家同和”由新会书法家阮振雄先生书,照片由新会摄影家周学勤拍摄

来源:新会区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日期:2020-11-23
http://www.xinhui.gov.cn/zlxh/ml ... /mpost_219092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09: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江门市新会区政府网站介绍,吕志和,祖籍新会大泽镇。任香港嘉华国际集团主席及董事总经理。大紫荆勋贤, 英国员佐勋章, 太平绅士, 荣誉法学博士, 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荣誉工商管理博士,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创办人、嘉华董事会主席暨奖项理事会主席、香港友好协进会永远名誉会长,新会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

吕志和是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香港及内地被委任系列社会职务和获授系列殊荣。1996年,吕志和受到广东省政府表彰;同年,吕志和荣任香港特区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2005年7月,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金紫荆星章”。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情系故里,关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起,捐资助建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捐资兴建大泽华侨中学吕志和科学大楼、大泽吕金铨学校教学大楼、吕德盈教学大楼,重修学校图书馆和体育运动场;捐资兴建吕德盈纪念馆及大泽华侨中学图书馆等。

此外,吕志和还在世界各地广行善举,又在香港创立“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借此一年一度的国际奖项,表彰以无私大爱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士或团体。

2014年1月,吕志和身家大幅飙升至296亿美元,超出长和主席李嘉诚1亿美元,成为当时的亚洲首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2: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