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回复: 0

古元(1919--1996),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广东客家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 16: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元(1919--1996),字帝源,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广东客家人,擅水粉、水彩、版画。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先生撰文称赞古元作品。195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曾参加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

1919年8月5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那洲乡(现属珠海市)。

1932年 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雅中学)。1939年 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第三期学习。1941年 在“鲁艺”担任美术工场木刻组长,兼任部队艺校美术教员。1942年 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全国木刻展”,引起各界和国际舆论注目。1944年 “鲁艺”美术工场改为研究室,任研究生、创作组长,被选为“甲等文教模范”。1945年 随“鲁艺”离开延安前往东北,途中交通受阻,遂留在华北解放区。1946年 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教员。1952年 调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58年 到河北省遵化县农村参加劳动,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版画系教研室主任。1979年 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 9 8 3 年 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85年 当选美协副主席。1987年 辞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职务。1 9 9 6 年 8 月10 日逝世,享年77岁。

人生经历

从高空俯瞰大地,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座山和一条河曾生养过“中国艺术中一卓绝

之天才”(徐悲鸿语),这山旧称香山,这河乃为延河,这位艺术天才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三任院长,人民画家古元先生。

1919年,古元出生于香山县唐家湾镇那洲村,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整个童年。唐家湾镇人杰地灵,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都生长于兹。1937年7月卢沟桥战火燃起,日寇的魔爪伸向中国,广州也遭日机的空袭,古元被迫停学回到家乡,在一所小学校担任代课教师。空闲时同弟弟古文胜带着干粮和画具步行到唐家前环、共乐园、龙谭叠石等名胜作水彩画写生。这里的村舍、山峦、溪流、海湾、渔帆、海岛等大自然景物,实在太美丽了,他借景抒情,画出一幅幅诗一般优美的图画,从上午画到太阳下山。他说:“我对山川风物很喜爱,尤其喜欢带有劳动人民乡土气息的景色。我常常带着画具到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寻找自然界和生活的美,通过风景画表达我内心的情意。”然而,他又感叹美丽河山就要被豺狼蹂躏。他于是在教课之余绘制一些日寇暴行的宣传画,张贴在家乡的街头上,这是他首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他又积极参加来村里的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担任美术宣传工作。后来又结识宣传队成员谭福鑫(解放后首任中山县委书记,后改名谭桂明)和杨维学,


在他们的影响下,于1938年夏天,到广州八路军办事处报名参军,奔赴延安,入读鲁迅艺术学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军从唐家前环和香洲环登陆,珠海地区全部失陷。由于爆发太平洋战争,古万建被中断侨汇,经济无援,家乡闹饥荒,他夫妇二人和子女古素然、古罗结、古文伦因饿病而相继去世。古元知道后万分悲痛,对日寇的入侵更加切齿痛恨!他深切关怀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画笔作武器,深入农村和战地生活,用木刻创作出有时代感召力的《运草》、《减租会》、《离婚诉》、《练兵》、《部队秋收》、《哥哥的假期》、《人民子弟兵》、《拥护咱们老百姓的军队》和后来的

《人桥》等名作。人物写意传神,撼动人心,引起全国的强烈反响。他在绘人物画的同时,不忘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认为“欣赏风光性作品不但有美的享受,还可唤起人们对国家土地、自然环境的热爱,即使敌人侵犯,也要誓死保护。”表达了他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古元的艺术作品,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地位,他是从生活出发,吸取题材,然后用艺术手法表达思想感情。他把自己比作一只辛勤的蜜蜂,“从人民生活的泉水中酿造出精神的甜蜜”。古元的版画摆脱了西方木刻的影响,创造出阳刻为主、构图多变、简洁、明朗、清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独特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出现,成为在中国新兴版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突破。


古元晚年对故乡仍一往情深,历岁弥浓,他的山水笔墨最早是家乡滋养的呵。1983年,他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进入故居,见到放在神龛里父母亲的肖像因年久模糊了,就重新素描两幅画像,以表哀思。他很怀旧,望见祖屋前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的一棵老榕树,即景生情,花了很多心血去构思,画出一张很大幅的榕图,名为《榕树下》,表达故乡是他的根。他在临终前仍不忘家乡,嘱咐家人把他大部分作品捐献给家乡人民。珠海政府在山场村石溪建成古元版画艺术纪念馆,让古元的版画重放异彩。而今古元故居已完全修复,现已免费对外开放。

卓绝天才

古元:现代中国版画界“卓绝之天才”。古元,是延安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不少作品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当时艺术大师徐悲鸿于展览会上见到古元的木刻,兴奋地在报上发表文章,称其为“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惟对于还没有二十年历史的中国新兴版画界已诞生一巨星,不禁深自庆贺。”

新中国成立后,古元的作品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美好生活为主,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水印技巧与语言迎来其创作历程中的另一高峰。他去世时,曾经受其影响颇深的当代艺术家徐冰,在文章中分析道,他的作品呈现的是生活中的中国人,而不是话剧中的中国人,我们从中得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关于中国人的信息。历史如何塑造了这样一位大艺术家,这样一位艺术家又能给我们当下艺坛给予何种启示,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生活的新气象

我们笼统地将古元木刻创作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依照历史的线索来展现这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

古元1919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那洲乡(现属珠海市)。1932年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雅中学)学习,他爱好美术,课余常作水彩写生。1938年春天回家乡农村当小学教员,并参加民众抗敌后援会工作。9月由八路军驻粤办事处介绍,到达陕北,入陕北公学学习,课余参加美术小组,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开始练习木

刻。次年1月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第三期正式学习木刻创作。《运草》是其1940年在学习期间所作的重要作品。从他对马的运动神态以及车轮结构的准确把握,黑白对比关系、柔和气氛的精心经营,可看出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及木刻技术的日臻成熟。

美术家、教育家

1940年6月,古元于鲁艺毕业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参加农村基层工作。《入仓》、《牛群》、《铡草》等反映碾庄人民生活的作品就是在这里创作的。这几件作品都比较注重对画面灰调子的刻画,黑白层次细腻丰富,气氛恬静,韵味隽永。第二年5月,古元离开碾庄回到鲁艺,在美术工场任木刻组长,并担任部队艺校美术教员,创作了《逃亡地主归来》、《骡马店》等作品。《逃亡地主归来》刻画地主全家骑着马或毛驴,载运着箱柜缓缓行进在归家途中的情景,前面由一名驼背长工牵马引路,后有一只哈巴狗紧紧跟随,颇为生动形象。1942年延安开始整风运动,古元积极地投入到这一运动中去,并被选为代表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哥哥的假期》就是在这一年创作的。作品表现的是一名八路军战士假期中回到家中为家人及乡亲们所围聚的欢乐场景。战士在兴致勃勃地讲述着部队生活,乡亲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小姑娘上前指着战士的臂章比划着“八路”二字,另一位小姑娘则左手拿着报纸右手牵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穿戴上战士的行装,笨拙地模仿着战士的动作。整个场面洋溢着极富感染力的快乐气息。《哥哥的假期》有两个版本,初拓本整体上显得明朗,刀法也比较丰富,画面较为轻松活泼,但个别人物刻画稍显单薄;另一个版本则在刀法刻线方面更加统一规整,人物刻画的层次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2: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