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军人文和客家将领现象 导读:以两广山区客家人为主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大批将士牺牲在战场一线,其英名和事迹收录进1932年5月编纂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会刊》中,为生者所敬仰与追思。他们的灵柩其后也由上海移葬在广州沙河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内,英名铭刻在“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上。后因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十九路军报国无门,发动“闽变”,失败后被撤编,其中的客家籍将士也因信仰不同走上不同的道路。
十九路军在淞沪战场一线 “淞沪抗战”主力十九路军将士半数以上为来自两广山区的客家人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由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阎锡山,番号改为十九路军。领袖陈铭枢、总指挥蒋光鼐、副总指挥兼军长蔡廷锴等众多将领皆为广东人氏。十九路军下辖第六十、六十一、七十八师,共3万余人。征兵历来也大多在粤展开,所以该军基本上是一支广东人(含钦廉地区及海南等地)组成的队伍,其中广东客家人占半数以上。 客家人同根同源血肉一体,很多客家人相互感染踊跃报名参加十九路军。这些广东客籍将士,绝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担任较高职务的有创始人陈铭枢、军长蔡廷锴、总指挥部参谋长黄强、总指挥部副参谋长范汉杰、参谋处长赵一肩、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徐名鸿等,在这些客籍将领的影响下,很多将士来自客家地区甚至同一村落、宗族,他们除了自身能力、素质较强外,多由职位较高的族戚提携带入军中。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时期,十九路军战斗力极为强悍,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被誉为“铁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该军调防上海,担任守备上海防御任务,军中以蒋光鼐、蔡廷锴为首的高级将领都是坚决抗日的爱国军官。 1932年1月 28日,日寇悍然出兵进犯上海闸北。驻防在淞沪地区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部给予迎头痛击,爆发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2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张治中也主动请缨率部增援上海,归第十九路军统一指挥。诸将士合计不到4万人,浴血抗击日寇,前后苦战33天,激战100多次,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其嚣张气焰得到沉重打击。但最后由于寡不敌众,十九路军退守第二道防线。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悲壮激烈的淞沪抗战结束。此役,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合计总伤亡1.4万余名。1932年5月21日,蒋介石命令十九路军撤离上海移驻福建“剿共”。 淞沪抗战结束后,该军参谋处长赵一肩回梅县家乡作报告,称:“这次上海抗战,是发挥了客家人的谚语所谓‘不怕死,鬼都畏’的作用。”1933年初,当十九路军组军支援河北热河抗战途经梅县各地时,沿途各村镇,家家悬旗燃放爆竹欢送。部队离开时,梅县省立第五、东山、县立、乐育、广益等中学一万六千名学生,高唱军歌,欢送至离城八里之古塘坪飞机场,沿途爆竹声与壮烈之歌声,震动霄汉。有部分学生受其感染,当即弃笔从戎,积极投身参加十九路军。
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会刊 “淞沪抗战”中的十九路军客家籍将士 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奋起抵抗的十九路军成为备受国内外各界瞩目的对象,国人不少目光都聚焦于十九路军的客家群体中。现在能考证到参战的部分十九路军客家籍将士有: 十九路军创始人——陈铭枢 陈铭枢(1889年—1965年),字真如,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客家人,1889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曲樟乡璋嘉村,一度担任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一手创办十九路军,任十九路军司令。 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 蔡廷锴(1892年4月15日—1968年4月25日),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罗镜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曾参加第一次北伐、讨伐桂军沈鸿英及东征讨伐陈炯明等战役。后任国民党军第六十师师长。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军长。1932年率十九路军进行一二八淞沪抗战。同年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剿共”,任十九路军总指挥、福建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11月,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海外,宣传抗日救国。 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代司令长官——邓世增 邓世增(1889~1954),字益能,民国将领,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北海)人。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第3期毕业。早年入粤军。历任第八路军参谋长、兼广州市公安局长、兼广州卫戍司令、兼独立旅旅长,驻闽绥靖公署参谋长等职。1931年11月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代理司令长官,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3年11月任"福建人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第一方面军参谋长。1937年5月授中将,1939年3月兼任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参加抗日战争。1948年当选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 十九路军总部参谋长——黄强 黄强,字莫京,广东龙川县人,光绪十四年生。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炮科、法国巴黎农业学校、英国航空学校毕业。参与过广州新军起义、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后前往法国里昂大学和英国学习,回国参加了护国、护法、北伐等战争。曾以十九路军总部参谋长的身份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0年任广东省保安处长兼第十九路军教导队主任。1931年任“剿匪军”右翼集团总司令部总参议,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参谋长。1933年冬任福建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团主任。1936年秋任广东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运输处河内及海防分处长,中国战区昆明指挥部高级参谋,第二方面军总部第五处副处长,1949年9月授陆军中将。后任广东敌逆产管理局长。1948年夏任台湾省政府顾问,高堆市长。1974年在台北逝世。著有《十九路军淞沪战斗评报》、《五指山问黎记》等。 十九路军总部副参谋长——范汉杰 范汉杰(1896年10月29日—1976年1月16日),名其迭,字汉杰,广东大埔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名将,战后获授首批抗战胜利勋章和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奖章。 范汉杰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德国陆军大学。黄埔军校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师邓仲元部历任参谋、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第十师师长。北伐期间,参加过大败军阀吴佩孚的汀泗桥战役和讨伐孙传芳的江西德安马回岭战役等。北伐后出国留学,曾到日本、德国考察,研究欧美和日本的政治、军事。回国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九·一八”事变后,任十九路军参谋处长、副参谋长。 抗战全面爆发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军长、国民革命军第27军军长兼郑州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历任东北行营副主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兼郑州指挥所主任、山东第一兵团司令官、冀热辽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装甲兵团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等职。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于锦州。1960年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馆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76年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十九路军参谋处处长——赵一肩 赵一肩(1898—1946),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教官。原名良勋,广东梅县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三期骑兵科毕业。历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学生队长、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教导队教官。1929年任第八路军第六十师旅参谋主任。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参谋处长。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总部参谋处长。1933年冬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九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路军总部参谋处长,第十二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1939年春,任第六十三军第一八六师师长。1940年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高参室高参。1943年12月授少将军衔。1946年6月任国防部第四厅中将厅长。同年7月27日因患喉癌在上海病逝。 十九路军总指挥部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徐名鸿 徐名鸿(1897~ 1934)字积鸾,又字翱翔,广东丰顺汤坑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6年春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主任。1927年3月由廖乾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8月随叶挺部队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时任汕头海关秘书长。1931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部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1933年冬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汀漳省副省长、代省长,军事政治学校教育长。 曾作为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赴瑞金与苏维埃政府及红军签订《抗日作战协定》。后因叛徒出卖,于1934年2月被国民党杀害,时年三十七岁。蔡廷锴将军为其题墓铭 “中国社会主义者徐名鸿之墓”。1935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文中提到“福建人民政府接受红军提议联合抗日,罗登贤、徐名鸿、吉鸿昌……等民族英雄为救国而捐躯”。1936年1月29日,在海外发行的华文报纸《救国时报》也刊登了烈士的事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给烈士遗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1983年,丰顺县人民政府将烈士遗体移到家乡革命烈士墓安葬。墓碑上“民族英雄徐名鸿烈士之墓”11个大字熠熠生辉。 十九路军情报组组长——罗为雄 罗为雄 (1894-1985),讳淦琼,字显洲,号朋石,又号鸣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广东大埔县湖寮镇人,先后就读于黄埔陆军学校、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历任上海惠灵英文专修学校监学、广东兵站总监部中校参谋、黄埔教导团团副及独立营营长、东路军兵站分监、河源县县长浙江行营主任、浙江警备独立团团长、浙西警备司令、江苏铜山县县长、上海警备司令部及十九路军情报组组长及参谋处处长、贵州绥靖公署中将高级参谋、粤汉铁路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及副司令等职。 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他被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中将参谋长,驻扎南昌等地,参与指挥了南昌保卫战、上高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等战役。民国31年,任昆明行营兵站总监,并奉派赴印度兰伽中美基地,接受美军新兵器训练,毕业于印度美军战术学校。抗战胜利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晚年居于香港新界沙田乡间,香港大埔同乡会成立时被推任为名誉会长,后迁台湾定居。1985年3月,病逝于台北,享年91岁。 十九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范其务 范其务(1892年-1937年),字志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梓里村人。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中学。辛亥武昌起义,范其务与同学90余人组成敢死队,随黄兴攻汉口,汉阳失守后,转入 广东北伐军,参加迎击清军张勋部的固宿之役。民国成立,他因劳绩以公费送日本留学,获政治学士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推翻袁世凯政权的运动。1925年12月21日,出任汕头市第八任市长。在汕执政约一年,对市政建设等留下许多可圈可点的业绩。1929年4月离开汕头,先后任财政部广东财政特派员粤海关监督、广东省财政厅长、十九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十九路军参谋长、福建省财政厅长。1933年,辞职回乡,致力于桑梓实业建设。后又奉派为广东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南海县县长。1937年在广州逝世,终年45岁。 十九路军驻京办事处主任——黄和春 黄和春(1900~1983),广东梅县(今梅江区西阳黄坊村)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广东陆军军需学校、日本早稻田大学、南京陆军大学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排长、连长。1929年任广东编遣区第三师独立二旅营长、中校副官,第六十师上校团长。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师一一九旅副旅长。1932年任第一集团军第三军警卫旅少将旅长。1933年冬任第十九路军总部经理处副处长,后任补充旅步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路军司令部少将副官处长。1940年任第四战区兵站部副监、少将高参。1947年7月国民政府任命为军需总监。后辞军职返乡养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专员,省参事室副主任,农工民主党广东省秘书长。1983年在广州病逝。著有《十九路军史略》(与陈燕茂合作)。 十九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沈载和 沈载和(1889—1951.5.6),别名以甘,广西合浦县白沙乡那郊金花塘村人。曾任广东省印花税局局长,广东省银行副行长、行长,十九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等职。民国25年(1936年)辞行长之职。淞沪抗战时曾兼任十九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积极为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筹集军饷。尔后,多方集资创办国华银行。总行设于上海,在汉口、广州、香港设分行。初任银行总经理,民国31年(1942年)起任董事长。1951年5月6日,在香港去世。 十九路军后方办事处主任——庄伟刚 庄伟刚( 1893~1958),广东梅县人。北京陆军军需学校毕业。1919年加入粤军,任大元帅府警卫团二营军需官,粤军第一军二师军需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师军需处长。1927年任第十一军军需处长,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少将军需处长。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军需处长。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后方办事处主任。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汕头海关监督,厦门海关监督。抗日战争胜利后移居泰国。 十九路军经理处处长——叶少泉 叶少泉,1896年出生于广东省罗定市罗镜镇龙岩村,是蔡廷锴将军的邻居。蔡、叶两人是童稚相好的小友。后来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1922年,蔡廷锴在粤军任连长时,叶少泉便开始追随蔡廷锴。1930年,蔡廷锴任六十师师长,叶少泉随蔡廷锴参加了“中原大战”。同年8月,蔡廷锴的六十师扩编成立十九路军,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叶少泉任上校军需处处长,后又升任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少将,经理处处长,总理财政军需事务。1932年1月28日,震动中外的十九路军凇泸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政府屈膝媚敌、不事抵抗,敌强我弱的恶劣处境下,叶少泉统筹军需物资,支援前线。“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进驻闽西部分地区。1932年7月28日成立闽西农民银行,由十九路军总部军需处长叶少泉兼任总经理。 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参谋长——李扩 李扩(1894~1963),字秉钊,广东梅县(今梅江区白宫龙冈村)人。幼年就读于该村的龙冈学校,1915年毕业于梅县东山中学,后于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十二期、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三期骑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十四师排长、连长、营长,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上校团长。1928年任第六十九师补充旅参谋长。1929年任第六十师参谋长。1931年任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参谋长。1932年在上海闸北参加抗击日本进攻的战斗。1933年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战区司令部副官处长,参加淞沪抗战。抗战胜利后任调任贵州少将参谋,岭东兵监少将司令等职。1949年移居香港,1963年7月23日在香港逝世。 十九路军第六十师一一九旅旅长——刘占雄 刘占雄(1897~1942),广东南雄人,湘军讲武堂、中央军官训练团将校班毕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三十团上校团长。1929年春任第八路军第三师第七旅十四团团长,同年秋改任第六十师一二O旅二三八团团长。1931年任第六十师一一九旅少将旅长。1932年改任第六十师一七八旅旅长。1933年冬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1934年任第六十师少将副师长。1936年任广东警官学校教育长兼学员总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直属预备第六师十七团团长、师代理参谋长。1942年春病逝。 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第一二0旅旅旅长——邓志才 邓志才( 1900~1968)广东韶关曲江人。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关分校毕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中校副官长,第二十九团上校团长。1929年任第八路军第六十师一二○旅二三九团团长。1930年夏任第一二○旅少将旅长。1932年7月,任第六十师一八○旅旅长。1933年冬任福建政府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1936年9月,任第一六○师四七八旅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广东第二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委员,第六十旅旅长。1942年任第七战区司令部高参。1945年任曲江警备司令。1946年6月退役。 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一二一旅副旅长兼第一团团长——梁世骥 梁世骥(1897—1977),字倜凡,广东省梅县松口镇松北大塘村人,曾就读于黄埔陆军小学、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科。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一二一旅副旅长兼第一团团长,1932年参加淞沪抗战,1933年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政府六十一师师长、第四师师长。而后历任第460旅旅长、第154师师长、第63军副军长、第十二集团军参谋长、第七战区干训团教育长、国防部高参、广州绥靖公署参谋长等职,1945年授中将。1948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解放后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等职。1977年11月26日病逝于广州,享年80岁。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梁世骥所部一团俘获日军第七联队第二大队的大队长空闲升少佐,开创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之中首次俘获日军大队长的记录。 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参谋长、第七旅旅长——华振中 华振中(1892~1979)字强素,广东始兴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八期、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及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第六期毕业。1920年起任广东边防军排长,粤军第一师上尉参谋、连长,粤军第一军讲武堂教官。1922年起任粤军第二军第六旅少校营长、上校团长,第三军第九旅少将旅长,第二军参谋长。1928年任第十一军军官教导队主任。 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参谋长,第七旅旅长。1933年任福建政府参军处参军兼民团总指挥。1936年2月授陆军少将,任第一六〇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38年1月授陆军中将。1939年任潮汕警备司令,第十二集团独立第九旅中将旅长。1943年任第十二集团军中将参谋长。1944年任第九战区司令部参谋长兼干训团教育长。1946年2月任广州行营中将副参谋长。1948年1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49年移居香港,后迁居马来亚,任华侨公会主席,1979年病逝。 十九路军副旅长——张君燮 张君燮(1901—1970年),字炫秀,号廷华,广东梅县石坑镇龙头村人,先后毕业于国文专科学校、广东省军官教导团、南京中央军校、南京警官学校。曾任十九路军副旅长,湖南省永兴县县长、零陵县县长,广东梅县县长,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 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一八三旅副旅长——庞成 庞成( 1896~1945)广东南雄人,建国湘军讲武堂毕业。1924年起任建国湘军第二军排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炮兵营连长、副营长。1929年任第八路军第六十一师七旅十三团上校团长。1932年7月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一八三旅副旅长。1933年4月升任第一八三旅少将旅长。同年底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三师师长。1934年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议。1939年1月至1940年9月和1943年5月两度任化县( 今化州)县长。1945年1月病逝于任上。 十九路军第六十师政治部主任——魏育怀 魏育怀(1901-1985),广东五华县横陂镇崇文村人,毕业于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早年投奔于孙中山领导的粤军,是蔡廷锴部下的中级军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任蔡廷锴所部第一军政治部少将主任,后受命为闽西善后分会委员兼龙岩县县长。同年,出走香港,编辑《大众日报》,宣传反蒋抗日。1939年,他回到广东韶关,先后任广东省政府秘书、广州市警察局主任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过五华县县长。并主持过民国《五华县志》的编修工作。后居香港,1952年赴台湾。 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教导团团长——林君勣 林君勣(1896~ 19655)原名盛传。广东蕉岭新铺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五期毕业。历任粤军第一师军士教导营排长,东路讨贼军第八旅连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二团营长。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教导团团长。1936年任第二十六师补充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二集团六十二军参谋长,1939年4月授陆军少将。1942年任第七战区韩江挺进纵队司令。1948年任广东第六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5月与李洁之等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交通厅公路处长,广东省参事室参事。著有《抗日战争南线巡回》《、从第一次东征到讨伐南路军阀》等。 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第一二0旅第六团团长——华兆东 华兆东,广东始兴县人,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第一二0旅第六团团长。 十九路军第六十师一一九旅三五七团(第三团)团长——黄汉廷 黄汉廷(1892-1952)字卓洲,广东和平县附城镇人,爱国民主人士。1921年毕业于护法军广东第二军讲武堂。历任粤军连长、营长、中校副参谋长。后任十九路军三五七团上校团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曾被记大功一次,颁授宝鼎勋章一枚。1934年年转入陈济棠的广东燕塘军官学校研究班,参加警团工作。1937年任一五四师六二旅上校参谋主任,赴上海参加“八·一三”抗战,后随部防守南京。1940年因病退役,后回乡担任乡长、和平县警察局长、县联防总队队长等职,积极掩护中共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并为和平人民游击队提供不少情报。解放后,曾任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驻会常委,县参事等职。1952年9月去世。 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第十四团团长——丘兆琛 丘兆琛(1899~1963),字玉林,广东省惠州市清归善河南岸鹅埔角马庄村(今属惠城区)人。1914年(民国3年)考入黄埔陆军小学,1916年考入武昌陆军中学,1918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粤军第一师司令部排级属员,1921年在独立旅任连级参谋。1922年赴德国留学,毕业于德国陆军大学参谋班。1926年6月回国后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参谋、第十一军第十师参谋长。 1930年8月后,历任第十九路军团长、旅长。1932年率部参加淞沪抗战。1933年任福州城防司令。同年冬,参与“福建事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省会公安局局长、闽东警备司令。1934年初福建革命政府解体后,随蔡廷锴出洋游历欧、美、澳洲等一些国家,所到之处向华侨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8月蔡廷锴在广西重组第十九路军,丘兆深任第六十—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战区中将高级参谋,赴东战场淞沪—带抗日。后任前敌总司令部参谋长,参加淞沪战役,历时3个月。1938年冬转战江西、浙江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被任命为鄱阳湖东区警备指挥官、江南游击挺进队总指挥。1940年初被任命为长沙警备司令兼防空司令,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后被调任浙江省杭州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南岳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教导团团长——邹敏夫 邹敏夫,字福敏,1887年生,广东省廉江县良洞乡土并塘村人。年青的邹敏夫受孙中山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毅然辞母离家到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学习,后被派到蔡锷将军领导的护国军中任排长,自此投身国民革命军行列。先生秉性耿直,刻苦耐劳,作战勇敢,在革命军中历任排、连、副团长,参加北伐。世德阵亡后,敏夫随张炎将军在十九路军六十一师教导团任上校团长 ,率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松沪抗战。他亲临前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在上海闸北等地与日军激战中,左腿负伤后,仍坚持指挥作战,痛歼日寇。 十九路军六十三师三六三团团长——苏冠英 苏冠英(1900~1975)广东合浦( 今属广西)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及南京陆军大学第八期毕业。历任军校教导团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排、连长,营附,团指导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三师三六三团团长,第一八三师三六六旅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十五军一八七师五六一团团长,漳汀师管区少将副司令。1947年任广东第四“ 清剿”区副司令,海陆丰警备指挥所主任。1949年初任增城县长,后辞职迁居香港。 19路军78师156旅6团团长——张君嵩 张君嵩(1900/1901~ 1949)字岳中、岳宗,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北海)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南京陆军大学特二期毕业。1926年起任第四军留粤部队排、连、营长。1929 年3月起,任第八路军独一旅一团上校团长,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一五六旅六团团长。1932 年任二三四旅四六八团团长,次年3月升任二三四旅少将旅长。1933 年底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六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财政部税警总团团长。1940 年任第十二集团军暂编第八师师长,1942年1月授陆军少将。1946 年任中央训练团上海分团军官总队长、中将主任。 时任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师部特务营营长——丘清英 丘清英 (1906-1952) 广东蕉岭人,1946年后,先后任第八绥署少将高参,第八绥署中将办公厅主任,第七军副军长。生于1906年,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比照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毕业后即参加北伐,后历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特务营营长,1932年参加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夏奉调赴闽,任六十一师三六五团副团长、团长。1934年入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期受训。1935年任第七路军总指挥副官处处长,1936年任第四集团军新编第一师第一旅少将旅长,后调任第七军参谋处长,后又调任第五路军总部参谋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任第一七一师(桂系)第五一一旅旅长兼第一0二一团团长,1938~1939年任一七六师五二六旅旅长,一七六师指挥官,1941年任安徽立煌警备司令,1943年任安徽保安第六师少将师长,1945年四月任第十战区第二挺进纵队司令,1947年创建安徽民联,任民联安徽直属组组长,48年改为民革。1949年1月在安徽合肥迎接解放。 时任第19路军第60师120旅5团2营营长——汤毅生 汤毅生(1905--1953)中将,字绍禹,广东五华人。黄埔军校第5期毕业。曾任19路军第60师120旅5团2营营长,1932年1月参加淞沪抗战,1933年11月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政府第1军60师5团团长,1936年任新编第2师少将副师长兼3团团长,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教导1团团长,1940年任第4战区韶关编练处专员,后任广东省财政厅税警总团团长兼第7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督导组长,1942年春任中央财政部税警第4总团总团长,并兼任广东省缉私处处长,1945年夏任中美合作所第13训练班主任,1946年3月任交通警察第6总队总队长,1947年12月任交通警察指挥部中将司令,1948年6月25日在河北昌黎被俘。 历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连、营长、中校参谋——钟世谦 钟世谦(1902—1977) ,南京中央军校第七期步科毕业。别字益涵,广东五华人。中央训练团军官教导队毕业。历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连长、营长、中校参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十六军第一五九师四七六团上校团长,中国远征军第三路教导旅副旅长。1945年7月授陆军少将。抗战胜利后开赴山东战场,任第六十四军(一度缩编为六十四师)一五六旅少将副旅长,第一五九旅少将旅长。1948年夏任第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师长。同年底在淮海战役中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省参事室参事,省政协委员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