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路繁花相送 于 2024-4-2 21:31 编辑
东江纵队·梅州英雄谱|领略中国精神那是一支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的武装部队;那是一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军队;那是一支在内忧外患的国情下创建的屡立战功的人民武装力量。 这就是由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组成的——东江纵队! 壹 东江纵队简介
东江纵队的成立 东江纵队,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我军抗日游击队及抗日大队受到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曾生、王作尧两部军事上完全被动,处境十分困难。 在严峻关头,廖承志同志从香港转发中共中央的“五、八”指示,要求:“曾、王两部回到东、宝、惠地区,大胆坚持抗日与不怕打磨擦仗”。这份指示犹如茫茫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曾、王两部返回后,召开了上下坪会议,成立中共前线东江特别委员会,由尹林平担任书记兼曾、王两部的政治委员。并将部队番号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这就是东江纵队的前身。
上下坪会议油画
随着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于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宣布成立。从此,这支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华南地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支主要武装力量。
东江纵队成立庆祝大会
秘密营救滞留香港的文化精英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香港沦陷。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张友渔等一大批的文化界知名人士被困留在香港,处境危险。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冲破关山险阻“虎口营救”,历经几个月,将三百多名文化精英、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营救出来,足迹遍布10余省市安全护送到大后方。在营救过程中,无一人被捕。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省港大营救”。这一次营救,保护了我国一大批文化精英。还被茅盾先生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滞留香港的部分名人
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指示“应该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遵照中央指示,东江抗日游击队从1942年起开始积极展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作。东江纵队向美军提供了多项关于日军的重要情报。 香港沦陷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营救困留香港的文化精英与爱国人士时,也积极设法营救英军人员和国际友人。 其后对美军飞行员的营救,表明了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对美国坚持合作的态度。
曾生与被救的贝克尔中尉会面
据不完全统计,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共营救英国人42人,印度人54人,其余国际友人7人。营救美国空军5人。 拓展抗日根据地和向粤北挺进 1944年8月,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召开了联席会议,也称为“土洋会议”。会议决定全面深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与发展新游击区。根据“土洋会议”精神,东江纵队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建立三个支队,后扩展为七支大队。
“土洋会议”旧址
抗战期间,东江纵队分别向北在罗浮山、北江东西两岸、东江、韩江等地创建抗日根据地。后期创建湘粤赣桂边根据地。 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应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4年冬,中央决定让八路军南下支队王震任司令、王首道政委率部(“两王”部队),从延安出发南下挺进。 为迎接“两王”部队,东江纵队组成东江纵队挺进粤北前进指挥部,向粤北出发。
粤北指挥部部队整装待发
抗战期间,广东各地人民抗日武装发展迅速,与各地武装力量通力合作,成立了多支纵队。 抗战胜利后奉命北撤山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然而,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依靠美国政府的支持,继续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
国共内战海上激战油画
为了争取中国走向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展开了复杂而激烈的斗争。 经过近半年的军事自卫斗争和政治谈判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广东局签订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的协议。
东江纵队北撤的重大意义
1946年6月,东江纵队2583人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其余人员复员。 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后,分别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和党校学习。1947年扩大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并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序列。
广州解放,南下大军进城
东江纵队沿革示意图
贰 纵队中梅州籍领袖人物 纵队中梅州籍领袖人物 在广东人民参与抗战与内战期间,涌现了一批批梅州籍的战士。他们用热血、青春、甚至生命,保卫了这片土地。 卢伟良 卢伟良(1910—1988),广东梅县人,中共隐蔽战线领导之一。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至1936年,先后任共青团梅县县委书记、共青团东江特委常委、中共广东省委交通员、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交通站站长等职。1932年3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任红军总部二局参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总队部参谋长。长征期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保卫局侦察员、红军总司令部一局参谋。红军到达陕北后,任延安至上海的交通员,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政治指导员、分党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东南局交通站站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政训员、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五大队及东江纵队第五大队政治委员、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东江纵队江南指挥部指挥员、东江纵队东进指挥部指挥员等职。在东莞活动时,曾参与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领导东江纵队第一支队在路西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渤海军区参谋处长,后参加中央党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兴梅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地委常委,华南国防公路修建总指挥部干部部副部长兼处长,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三届政协委员、第四届政协常委等职。1988年逝世。 周伯明 周伯明(1919-1998),大埔县三河镇江城村人。1935年升入中山大学附中高中部学习。次年春天,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当局企图逮捕,他逃脱后,来到北平。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奉命到东北军张学良处当战士,西安事变后任连指导员。1937年入陕北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8月,被派往广东,历任中共南委干事,中共香港市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 1938年成立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政委,成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45年9月,周伯明出任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指挥员。东江纵队北撤后,周伯明调到第三野战军,先后任十六师、五十八师参谋处长,八十九师、五十八师参谋长,二十军炮兵副军长,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后调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6年转业返广州,先后任广州中医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刘荫 刘荫(1910—1941),原名罗一帆,广东梅县人。自幼随父母侨居马来亚吉隆坡。1936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在侨校师生中组织抗日救亡小分队,走上街头、胶园、椰林,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9年5月,加入由当地华侨青年组成的东江华侨回国服务团吉隆坡队,回到广东惠阳县坪山,参加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0年10月,随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参与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0年秋冬,大岭山区的杨西、治平、大塘、大沙等八个乡先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成立联乡办事处,被推选为主任。带领群众开展“二五”减租,征收抗日公粮,动员青年参军,发展党的组织,扩大群众武装,做好开明士绅的统战工作,使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1941年6月10日,率领八乡联防自卫队配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抗击进犯大岭山百花洞的日军,取得较大胜利。 1941年10月上旬,为粉碎国民党顽军对大岭山根据地的进攻,奔走各地,把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区。10月10日,在撤出根据地转移到治平乡绒旗墩村时,被当地反动武装抓住,活埋于红山脚下。 支队(团)以上干部 张持平 张持平(1912~1994),原名张焕清,曾用名张廉光,广东梅县石扇镇人,先后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1936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1937年3月在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京法政大学中共留日支部委员、留日学生救亡会宣传部长、中共东江特委副书记、中共东江前线特委宣传部长,东江纵队惠阳大队、第二支队、东进指挥部政委,中共华东党校二队党支部书记,中共山东省朱村地委书记,中共山东德州市委书记兼市长(1948年10月至1950年3月),中共山东济南市委秘书长、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兼滕县地委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办公室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党派处处长、上海市侨务处处长、上海市侨办主任等职。1983年,兼任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全国侨联常委。1994年病逝于广州。 郑群 郑群(1921年8月- 2021年1月5日),广东五华县人,1938年入党。1939年起先后担任五华横陂区区委委员、区委书记、良田工委书记;1941年夏天被党组织派到和平县任地下党县委宣传部长,年底又被调往紫金县任县委特派员;先后担任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武装部长、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长等职务。1946年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历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五大队第五队教导员、支部书记。1947年受党组织委派回到家乡,历任中共九连工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副司令员、中共九连地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政治委员兼支队党委书记。解放战争期间率部参加和指挥九连地区有名的“五战五捷”和指挥解放东江上游各县的老隆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主动要求下基层工作,任顺德县县长、中共顺德县委第二书记,中共粤中区委农村部副部长、佛山地委委员、南海县委第一书记、惠阳地委副书记、韶关地委副书记兼龙川、清远县委书记数年,广东省林业厅厅长、厅党组书记、惠阳地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党组书记。2021年1月5日, 郑群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100岁。 饶璜湘 饶璜湘(1917~1992),原名饶俭生,广东大埔县茶阳镇城西村人。曾任东江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五支队政委,第四野战军独立二十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两广纵队第二师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两广纵队第二师代政委,中南军区转业干部学院党委书记,中南军区广东干部学院副政委,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华南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广东省高教局副局长兼省招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李征 李征,广东大埔县人,1919年10月生于马来西亚。1938年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1941年回国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历任东江纵队政治部组织科干事、第五大队《新百姓》报刊负责人、宝安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第四团政治委员、东进指挥部政治部主任、东江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东北抚顺矿务局任人事处副处长,抚顺矿山专门学校教育长、副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工学院新生部主任、中共沈阳市委党校教育长、中共广州市委文教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99年4月逝世。 李东明 李东明,广东省梅县人,生于1917年7月,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10月参军入伍,历任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代理科长,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教育科长、新四军教导总队中共总支部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干部科长兼军医处政治协理员、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兼东莞地区政治特派员、惠阳大队政治委员、东(莞)宝(安)地区政治特派员、东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委员、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东江纵队北上联合支队政治委员、中共始兴浈江以南地区部队负责人、东江纵队北撤部队第三大队(粤北部队)政治委员、华东军政大学第五大队政治处主任、山东渤海军区第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淮海战役政治工作团团员、华东军区铁路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济南铁路局副局长、局党委常委等职。1982年12月离职休养。 大队、独立大队(营)干部 张英 张英,原名伯赞,1921年1月出生于广东梅州梅城东街张家围(今属梅江区东山区),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江纵队独立第一大队政委、两广纵队一团一营教导员、中原野战军11纵队150团1营教导员、铁道工程兵第6师150团政委、铁道工程兵第6师政委、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军委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正军职)等职。 吴毅 吴毅,原名吴提祥,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松南镇梓山村。1937年在泰国参加革命,1939年5月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曾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参谋长、独立团第四团团长、北江十团团长、韶关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粤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上校,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58年任佛山军分区代司令员,1966年因病离休。2008年4月8日辞世,享年90岁。 郑天保 郑天保(1903—1971年),原名君度,曾用名郑兴,广东梅县梅南耕郑村人,先后毕业于梅州中学、广州中山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历任广州中山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广东梅县中共梅南支部书记、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团长、中共东江军委书记、中共上海法南区区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军委书记、上海交通职工女子学校校长、上海引擎出版社董事长兼社长等职。1938年任广东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副大队长兼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东江人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府行政处处长、海南岛橡胶考察团团长、华南垦殖局广州办事处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交际处处长、广东省文教办公室主任、广东省人民委员会二办副主任、广东省政协秘书长、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兼秘书长、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主委、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1年2月8日病逝于广州。 钟若潮 钟若潮(1911―1944),华侨,原名计廷,又名李中,广东梅县水车镇人,1926年赴暹罗(泰国)谋生,1936年加入暹罗共产党,任支部书记。1938年10月返国,参加东江抗日斗争,同年底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增(城)龙(门)队副队长、抗日游击大队主力中队指导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3大队独立中队政治委员等职。1944年5月初,东江人民抗日游击独立纵队集中于梅塘整训。5月7日晨,纵队司令部突遭日军400余人的包围。为掩护纵队领导机关撤退,奉命率独立中队一个排抢占梅塘制高点马山,以火力压制敌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3岁。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钟育民 钟育民(1914—1982),原名钟希廷,化名李振、钟福祥,广东梅县官塘圩鹅峰乡人,1933年加入暹罗(即泰国)共产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惠阳队副队长、党总支副书记,中共桂山工委副书记兼博罗县委组织部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桂山大队政治委员,中共增(城)龙(门)特派员、县委书记,中共东江江北地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第四团政治委员、第三团政治委员、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共博罗县委书记等职。1982年逝世。 陈江天 陈江天(1912~1993),又名举君,广东省五华县转水镇三塘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中共官桥党支部书记、中共五华第二区区委书记、增城县一区区委书记、龙门县独立第一大队政委、从化县县委书记兼独立大队政委、东江江北地委委员兼河(源)龙(门)博(罗)工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直属第三团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番禺县县长、粤东行署水利处副处长、新会县县委书记兼兵役局政委,肇庆地委农村部、统战部、交通部副部长,高要县委书记,肇庆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党校党委书记、校长等职。 肖光星 肖光星,广东大埔县人,1910年1月生,1938年8月入党,1940年4月参军。历任增城抗日游击基于队副队长、队长,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短枪队队长,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中队长、纵队司令部宣教科长、独立第二大队大队长、第四支队作战参谋。1945年1月在战斗中牺牲。 周健夫 周健夫,广东省梅州市人,1920年生,1940年秋入党。历任始兴县风度学校中共支部书记、中共始兴县委书记兼风度大队政治委员、禺南特派员、番禺区工委书记、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政委、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等职。 纵队机关及直属单位负责人 赖汉,广东省梅县人,1906年生,1938年12月参军,1939年3月入党。历任东江纵队政工队事务长、第三大队大队部副官与军需、纵队司令部军需主任。 情报及其他战线上的工作人员 连贯 连贯(1906~1991),原名连学史,广东大埔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连贯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产党支部书记兼华侨工委委员。他利用香港的特殊环境和条件,组织民众(国内、国际和侨胞各界人士)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9年3月11日,港英政府搜查封闭了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粤华公司”,并且拘留了连贯等人。他向港英当局提出强烈抗议。后经宋庆龄、周恩来等人多方交涉,由廖承志出面担保,将他及同时被捕者全部释放。 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连贯接待安置了大批从重庆、桂林等地转移到香港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如茅盾、邹韬奋等。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九龙、香港。按中共中央的指示,他和廖承志、张文彬、乔冠华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安排800多名文化界人士离开香港,经大鹏湾,进入东江抗日游击区,再转移到中央苏区和安全的地方,为革命保存了大批民族精英,受到党中央的嘉奖。不久,他调任中共广东省临委、区委作领导工作,参加领导广东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他负责珠江、西区、中区、南路、海南(琼崖)的中共产党组织和军队工作,指挥广东军民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连贯先后担任粤港分局委员、中共华南分局委员、中共香港工委副书记等领导工作,为港粤地区群众支援解放战争作了大量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是华南区首批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被选为政协副秘书长。此后,他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侨联主席、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饶卫华 饶卫华,1906年1月生,广东大埔县人,曾用名饶君强,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曾任中共广东大学支部书记、中共香港九龙区委书记、中央交通局南方交通总站(设在香港)站长、中共东江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粤北省委组织部部长、东江纵队军政干校秘书长、广州市手工业管理局局长、广州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局长、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96年在广州病逝。 饶彰风 饶彰风,广东大埔人。1930年考入广州陆地测量学校,后转入中山大学预科,后转入中山大学农科。1933年到上海后加入左联,拜访了鲁迅先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广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赴香港负责筹办《正报》、新民主出版社、复刊《华商报》等工作,先后任新华南通讯社社长、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中共港粤工委(后改称香港工委)委员、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长、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书长、香港工委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方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科委副主任、广东省文教办公室主任、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院长、党委书记。 李世安 李世安(1901—1994),家名火生,字致平,广东梅县瑶上镇榕树下村人。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党梅县县党部组织部长,梅县教育局局长,武汉市公安局主任秘书,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梅县县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安全部驻港第三办公室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李世安到韶关省建设厅任主任秘书,省干部训练团教育长。在任期内,奉命赴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在重庆,曾秘密拜会中央驻重庆办事处主任周恩来和叶剑英,他俩授意李世安要继续在国民党内潜伏,为党做更多的工作。1942年2月至1943年5月,李世安出任梅县县长。在任时间虽短,但做了3件众口皆碑的好事:一是为营救“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从香港安全隐蔽在畲江江头村,又安全转移至抗日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二是在梅购买了一批粮食运往东江抗日纵队,支援东江纵队;三是逮捕并枪决了罪大恶极的孙冲远,为民除了一大害。 李伯球 李伯球(1904年~1986年),著名的民主人士。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潮塘村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任团政治指导员,随军东征、北伐。后考入上海大陆大学,毕业后一度在钦县任职。1941年,李伯球与梁漱溟等到香港参与《光明报》创办工作,同时以第三党人身份,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此期间,李伯球冒着生命危险,经常来往于香港至重庆、广东至重庆之间,及时开展民盟工作,并多次进入东江和粤北地区,把中共抗日方针传递给游击队。1944年底,桂林、韶关先后沦陷,李伯球回到梅县,在东江纵队的授意和帮助下,派杨逸棠、陈伯麟到韶关接李章达到梅县,以主持召开民盟东南干部会议的筹备工作。1952年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委员、北京市工商局局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执行局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央常务委员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五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李大林 李大林,广东梅县丙村镇人。毕业于上海大陆大学社会系。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历任江苏省委书记李维汉秘书、全国海员总工会任外轮委员会主任、香港海员工会党团书记、上海海上区委书记、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组织部长、广东省委代理书记、中共粤北省委书记等职。1946年6月,李大林随东江纵队人员北撤山东烟台;7月,任鲁南行署民政处副处长。1947年夏,调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分配到石家庄工作;同年冬,当选为石家庄铁路总工会副主席。1948年春,任石家庄市政府社会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内蒙古建筑学院院长、内蒙古工学院(今内蒙古工业大学)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1999年在广州病逝。 徐亩元 徐亩元(1926—l981),原名淼源,蕉岭县蕉城镇黄田村人。1944年参加华南抗日部队东江纵队。1946年北撤以后,到两广纵队工作,后调到中央军委作战室任职。1950年10月,调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首长办公室任作战参谋,经历了5次战役。后因病回国,任总参军务部参谋。1955年授衔少校,1956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及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中校,1980年任军务部研究室师职研究员。 蓝虎彪 蓝虎彪(1929—1999),字富标,五华县潭下镇模石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历任五华保卫总队三中队副政治指导员、东江纵队二支队三团一营三连政治指导员、五华县大队副大队长、南海舰队科长(少校)、秘书处长、群工处长、联络处长等职。 孙孺 孙孺(1914—1987),又名孙流冰、孙冰,广东兴宁县径南区人。曾任广东省外贸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前身)副所长等职。是广东省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广东省侨联常委、顾问,还兼任广东归侨作家联谊会理事长和华侨史学会会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在马来西亚任教,写了大量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并组织青年深入城乡,宣传抗日救亡。同时,还参加“马来西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任执行委员及马六甲委员会主席,动员华侨出钱出力,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民国29年10月,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宣教股长、科长等职。 钟岱 钟岱,原名馥香,1910年出生在广东蕉岭县新铺镇霭岭村。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毕业,1944年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是一位抗日将领。抗日战争期间,民国27年(1938),钟岱任广州警备司令部少校参谋,曾配合八路军广州办事处负责人云广英运输军火药物接济八路军和新四军。民国28年任上校团长。民国2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民国30年任岭东兵站分监部上校参谋长。民国31年日军占领香港,他曾配合东江纵队护送一批文化人到大后方。民国36年,任广州市政府设计委员。他利用广州市长欧阳驹、广州绥靖公署参谋长梁世骥等关系获得国民党军事情报,由李世浩转交香港中共机关。 廖安祥 廖安祥(1907年-1997年),广东梅县人,人称“安伯”,190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1925年赴香港谋生。曾任香港亚洲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亚洲旅行社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香港嘉应商会荣誉会董,广东嘉应大学名誉董事长,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交通员。抗战时期曾在香港参与开展对爱国人士和知名文化人的“秘密大营救” 。1949年,柳亚子在一首诗的跋文中称廖安祥为“梅州大侠”。1994年,廖安祥先生被梅州市人大常委会授予“荣誉市民”称号。2020年3月13日,廖安祥故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国玺 李国玺(1921—1942年),号鸣铮,广东梅县城东潮塘村人。马来西亚归侨。1940年春,“梅县七君子事件”当事人之一。1940年7月,到新四军改名李进。任连队指导员,后调军政治部。“皖南事变”中被捕,押送江西上饶集中营。1942年12月,随东江纵队与日军激战于东莞黄田时牺牲,年仅22岁。 熊兰英 熊兰英(1925-1947),女,又名熊芬,广东梅州市梅江区泮坑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曾任东江纵队龙溪结窝村秘密交通站站长,1947年在惠州牺牲,时年23岁。 丘碧秀 丘碧秀(1927—1946年),女,广东梅县城东谢田村人,194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东江纵队政治部保卫科保卫干事、政治部民运工作队队长等职。 还有更多的无名战士与烈士,令人无尽感佩......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缅怀先辈英雄壮举、感悟国家进步向前、审视世界风云变幻,我辈中人更应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肩负民族复兴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章主要内容参考自:《东江纵队志》(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1月第2版)、《东江纵队图文集》(中共产党史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东莞抗日实录》,中共产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