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科研成就针对中国食品行业出现严重的微生物安全风险,从基础研究着手,发明先进的共性监控技术并建立起相关理论体系,研制出重点产业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和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推动中国食品安全科学理论不断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
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获得省级鉴定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成果2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91项,其中62项已获专利授权;创办的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安全监测与控制科研成果,取得销售额1.2亿元,利税2500万元,社会效益18亿元;主持"食用菌产业化示范项目"新增产值11.8亿元,新增利税2.06亿元,出口创汇873.9万美元,带动1.7万户山区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获得社会效益23.5亿元,创建矿泉水及饮用纯水微生物检测及质量控制工艺分析方法和难点解决关键技术,为中国瓶装饮用水行业的发展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 。
截至2016年,吴清平主持和承担分析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发酵工程领域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
科研项目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检测与特异性生化确证技术研究及应用
沙门氏菌(Salmonella)检测国家标准(GB/T4789.4-2003)修订研究
以丙酮酸羧化酶(PC)为指示进行L-苹果酸发酵动力学研究
成果奖励
吴清平院士获奖项目统计表
吴清平,杨小兵,李森柱,李泰辉,廖世煌,张菊梅,吴献光,叶运寿,陈素云,阙绍辉
吴清平,张菊梅,蔡芷荷,邓金花,陈素云,阙绍辉,吴慧清,张淑红,寇晓霞,郭伟鹏
"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项目
研究论文
1. WU Qingping, ZHANG Jumei & WU Huiqing. Study on Rapid Determination of ATP Levels in Microbial Cells Using Bioluminescenc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V1 (1): 76-801.
2.张菊梅, 吴清平, 吴慧清等. 微生物细胞ATP释放条件研究.微生物学通报,2006, 33(4): 100-105.
3. 张菊梅, 吴清平, 李程思等. 生物发光法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2006,33 (3): 36-41.
4. 张菊梅, 吴清平, 吴慧清等. 食品企业实施HACCP存在的主要障碍. 食品工业科技, 2004,10:122-124.
5. XiaoXia Kou, QingPing Wu, JuMei Zhang, HongYing Fan. Rapid detection ofnoroviruses in fecal samples and shellfish by 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ampl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06, V44 (4): 403-408.
6. Xiaoxia Kou, Qingping Wu, Dapeng Wang, Jumei Zhang.Simultaneous detectionof norovirus and rotavirus in shellfish by multiplex PCR. Food control.Published on-line.
7. Wu Jinlin, Wu QingPing, Chen Xin-Fen, Wei Ming-Ken, Zhang Ju-Mei, HuangQiong, Zhou Xiao-Yan. L-malate reverses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tive fefenses in liver and heart of aged rats. Physiological Research. Publishedon-line.
8. 寇晓霞, 吴清平, 范宏英, 张菊梅. 水体中诺瓦克病毒RT-PCR检测研究.微生物学通报.2007,34(4):650-653.
9. 叶应旺, 吴清平, 郭伟鹏, 张菊梅. 种特异性PCR快速检测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研究.微生物学报.2007,34(12):1192-1197.
10.吴慧清, 吴清平, 石立三, 张菊梅. 壳聚糖复合生物防腐剂的抑菌效果研究.食品科学.2007,28(10):112-117.
11. 吴军林, 吴清平, 张菊梅. L-苹果酸对老年大鼠氨酶水平的影响.食品科学.2007,10.28(10):507-509.
12. 张淑红, 吴清平, 张菊梅. 显色培养基在单柱细胞增生李斯特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1):43-45.
13. 杨小鹃, 吴清平, 张菊梅, 张淑红. 动物性食品中大肠杆菌0157:H7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11):1951-2068.
14. 范宏英, 寇晓霞, 张菊梅, 吴清平. 水体污染中常见致病菌的多重PCR分子检测研究.现代预防医学. 2007,34 (17):3250-3253.
15. 陈威, 吴清平, 张菊梅, 吴慧清. 壳聚糖抗菌机制的抑菌研究. 微生物学报.2008,48(2)
16. 吴慧清, 吴清平, 张菊梅等. 肉品新鲜度的ATP生物发光法检测研究.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8): 902-903、933.
17. 吴清平, 孟凡亚, 张菊梅等. 臭氧消毒中溴酸盐的形成、检测与控制. 中国给水排水,2006, 22(16): 12-15.
18. 张淑红, 吴清平, 张菊梅. 显色培养基在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通报, 2006, 33 (6): 108-111.
19. 吴慧清, 吴清平, 石立三, 陈威, 张菊梅. 壳聚糖及其金属锌配位络合物的抑菌性能研究.食品科学, 2006, 12: 75-78.
20. 吴清平, 孙永, 蔡芷荷, 张菊梅. 微生物固体培养基凝固剂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2006, 33(5): 145-149.
21. 吴清平, 叶应旺, 张菊梅等. ERIC结构功能及ERIC-PCR技术的应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16 (4): 507-509.
22. 李善志, 吴清平, 张菊梅等. RT-PCR方法检测单核增生李斯特活菌研究.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16 (6): 641-643.
23. 寇晓霞, 吴清平, 张菊梅等. 单管半套式RT-PCR法检测贝类中轮状病毒的研究. 微生物学报, 2005,45 (3): 401-404.
24. 杨小鹃,吴清平, 张菊梅等. 多重PCR检测无公害畜禽肉和水产品中4种致病菌. 微生物学通报, 2005,32 (3): 95-101.
25. 吴清平, 吴军林, 张菊梅等. 微生物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05, 26(9): 609-612.
26.马永,吴清平,张菊梅等. 青芥辣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抗菌作用初步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05, 26 (3): 74~76.
27. 吴清平, 范宏英,张菊梅. 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及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2005, V26 (11): 269-273.
28. 郭伟鹏, 吴清平, 张菊梅等. 沙拉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情况的调查.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 V14 (1): 78-79.
29. 吴慧清, 吴清平,张菊梅等. 生物发光和国标法检测样品中活菌总数的比较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04, 4: 134-135.
30. 吴清平, 寇晓霞, 张菊梅. 食源性病毒及其检测方法. 微生物学通报, 2004,
折叠人才培养截至2016年,吴清平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独立和联合培养了20多名博士、20多名硕士,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吴清平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
曲霉N1--14'发酵产L--苹果酸代谢的基因调控研究
皱盖假芝和灵芝孢子中甾醇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食源性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pp.)生物膜的抑制及毒力差异关键因子发掘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群体感应研究
全国主要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分布规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全国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分布规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ε--聚赖氨酸产生菌新菌株的筛选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
包装饮用水臭氧灭菌机理及其消毒副产物溴酸盐控制技术研究
活性炭控制矿泉水溴酸盐及微生物培养基国家标准制订基础研究
阪崎肠杆菌的检测与分型及常见食源性致病菌ERIC-PCR指纹图谱的构建研究
诺如病毒VP2蛋白对病毒样颗粒稳定性的影响与免疫磁珠富集诺如病毒的研究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基因芯片检测和免疫富集方法应用基础研究
海产诺如病毒(norovirus)检测和养殖水体生物修复研究
微生物生物发光法快速测定机理及O-BAC微生物安全性研究
折叠荣誉表彰
拟获2021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