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9|回复: 4

[转帖] 网红经济学家薛兆丰的成名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4 2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路繁花相送 于 2022-11-17 18:13 编辑

网红经济学家薛兆丰的成名史

薛兆丰,经济学者,经济学家,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School of Law)博士后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曾在梅森大学讲授“法与经济学”课程,现正从事“公共选择”与“法与经济学”领域研究。

薛兆丰在过去十年发表数百篇经济评论和文章,其基础扎实,言辞洗练,思想一贯,持续影响了读者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薛兆丰1997年建立个人网站“制度主义时代”,2000年被《新周刊》评为顶尖人物,2002年出版《经济学的争议》,2006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十大青年领袖,2008年出版《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


大部分人知道薛兆丰是从2018年《奇葩说》开始,但是薛兆丰成名史可能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

1996年,深圳数据局推出一个“BBS”站,薛兆丰在“经济学”板块担任版主。当时为了贴点上乘货色,薛兆丰花钱请人把科斯等人的文章敲入电脑。网友争论之中,薛兆丰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的想法是那么不同。薛兆丰说道:“如果不是这段经历,我不会有那么大的冲动去写文章、写专栏。”

薛兆丰宣传交易好处时,就有一位网友很不客气说,要买他的女朋友。薛兆丰写了张回帖,告诉那位网友,自己并不拥有女朋友的产权,无权卖她。薛兆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别看他粗鲁,他是有观点的,我也郑重地回他。这样的帖子,删了就是版主出洋相;摆在那里,则大方得体。”

薛兆丰是广东省梅州人。他的父亲是大学中文教授,母亲是中学英语老师。高考时,薛兆丰以1分之差,没有达到重本线,被深圳大学录取了。本科时,他主修数学,再加上辅修了经济学。

1997年,薛兆丰建立个人网站“制度主义时代。后来,薛兆丰就被邀请到《21世纪经济报道》写专栏。当年,他写的春运火车票问题,引起各种争议,同时他的名字也被更多人熟悉。

1999年,薛兆丰与方兴东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2002年,薛兆丰出版了《经济学的争议》,张五常给这书写序。张五常在序言上写道:“兆丰的文章,在国内有很大的争议性,所以在网上是个名家。这个青年喜欢把问题看得分明,坚持己见,死不悔改。要是文革当道,他岂止坐牢而已!然而,这样的文字倒反映一个事实:兆丰是个有思想的人。去年圣诞在美国,与艾老谈起兆丰,他告诉我这个青年懂经济。”

薛兆丰在《经济学的争议》这本书序言上写道:“若能通过努力,创造一点好的思想,或者退而求其次,为好的思想多作一点传播,那算是远大理想了吧。”

张弘给《经济学的争议》写书评时说道:“薛兆丰的言说方式和文笔之洗练,是一般经济学家所不具备的。尼采说过一句话,我的虚荣心就是用一句话说出别人要用一本书说出的道理。薛兆丰就是这种观念的追随者。”

2003年,薛兆丰到美国留学。2008年,他获得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留学期间,他给《经济观察报》写专栏,一个星期一篇文章,通常是涉及反垄断话题。2008年,薛兆丰出版《商业无边界》,主要是对反垄断的研究成果。

2010年,薛兆丰到北京大学国发院教书。时任北大国发院院长周其仁教授把薛兆丰引进,属于院聘教授,但是没想到,后来有人拿这个来说事。一位北大校友告诉我,薛兆丰收入大幅度上升,同是北大教师,别人一年收入几十万元,你一年收入是千万级别,自然引来嫉妒,所以某人拿院聘教授来说事,也不会意外。

薛兆丰和汪丁丁的江湖恩怨,要追溯到2000年。2000年9月,薛兆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走火入魔的汪丁丁》。薛兆丰在文章批评汪丁丁的黑话,说汪丁丁喜欢装扮高深。薛兆丰说道:“后来我看了他的那几篇文章,的确有微积分,还有怪异的中文,黑格尔式的黑话,以及大错特错的经济学图线。”

薛兆丰的这篇文章引起汪丁丁的某一位学生不满,他那位学生已经是某名校副教授的苏某。苏某在天涯上发帖对薛兆丰人身攻击,后来薛兆丰出面警告他,要是继续这样的话,律师信就会邮寄到浙大。

2000年,薛兆丰被《新周刊》评为顶尖人物,2006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十大青年领袖。在十多年前,薛兆丰在经济学界知名已经很高,但是被行外人士普遍认识,那是2018年之外的事情。

《经济学通识》(第一版)是李子旸负责出版的。当时,李子旸告诉我,有一个读者,一个人就购买了三千册。2015年,《经济学通识》再版,罗胖在节目上进行大力推荐。我也买了很多本《经济学通识》,然后赠送给一些朋友。

2017年,薛兆丰在得到APP开了《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目前,该课程用户有50多万,销售金额已经超过一个亿。同时,他还有一门《少年经济学课》,用户也超过10万。2018年,他出版《薛兆丰经济学讲义》。2020年初,该书销量超过150万册。

刚接触薛兆丰的文章,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从此就产生一种上瘾的感觉。薛兆丰的文字做到非常简洁、清楚。或许,思想是深刻的,但是他却可以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思想。即使是一个门外汉,也可以读懂他的文章。很多时候,薛兆丰充当了经济学科普积极推销员,他到处宣传经济学常识。他的文章向人们澄清各种谬论。同时,他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很严格的。

薛兆丰的文笔是一流的,即使是很复杂的问题,他都能够简练表达出来。有一些经济学者,经济学思想也是非常深刻的,但是表达观点过程却难免出现一些罗嗦,甚至不够清楚的表达。虽然文章最重要还是思想性,然而表达不够简洁,不够清晰,就会让自己思想折扣。

值得一提就是,薛兆丰还给湛江一位学子写过推荐信。薛兆丰在推荐信上写到:“(李俊)能取得这些自学成果,能保持一颗追求学术理想的雄心,实属难能可贵。李俊同学在经济学研究方面有较好的潜质,再加上他在学术方面非常热爱,我觉得他是相当不错的苗子。”

十多年前,张五常博客管理员回复这样的信息,说薛兆丰不再是张五常的朋友。这些年以来,也有人拿这个来说事。其实,张五常和薛兆丰发生不愉快经历,主要是学术上的争议,搞得大家都不开心。他们的观点主要在分歧人民币汇率上,薛兆丰坚持人民币升值,张五常说人民币要以实物为锚。

这些年以来,薛兆丰都是做经济学方面的科普工作。薛兆丰讲的很多经济学内容,很多人觉得这些内容很浅白,不是深奥内容,从而错误推论薛兆丰水平很一般。实际上,把浅白的内容讲出来,也是一种本事。小学数学内容,确实很简单,但是让那些小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不容易。很多人都觉得小学数学很简单,可是你真正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时,让人家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说孩子教育方面,薛兆丰有自己的看法。当年,薛兆丰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道:“如果我将来有孩子,我要教给他,学习不用学到最好,成绩不用考到最高,因为还要玩。我对自己也是这样要求,不要做到最好,只要做到正好。”

十多年前,田学斌说道:“薛兆丰不是一个职业经济学家,但他是成功宣传经济科学理念的佼佼者。”《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用户超过50万,《薛兆丰经济学讲义》销量超过150万册,这一切都验证田学斌当年的话。

从当年背负着“好斗”之名的青年才俊,到今天的网红经济学家,薛兆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科普经济学的道路上,薛兆丰算是华人之中的第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4 20: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路繁花相送 于 2022-11-17 18:11 编辑

吕博:薛兆丰与中国经济学家

他1967年出生,取瑞雪兆丰年之意,网名之一为“丰收的征兆”,广东梅州客家人,1987年考取深圳大学应用数学专业,1989年在图书馆读到张五常的《卖桔者言》,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暑假读波普尔并尝试翻译了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91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后,先在一家商业公司做程序员,后在一家大型综合企业任投资主管,并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成名速度之快,令无数经济学家望尘莫及,2008年获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成为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是公共选择,法与经济学。
1995年底,他成为最早的互联网用户之一,并在深圳万用网开辟“新闻组”(newsgroup),接触“网上讨论”,还开设了“经济学”栏目。1996年深圳数据局推出电子公告板(BBS),他担任“经济学”版主,是国内最早的论坛版主之一。这一年他还跑到香港见到了自己崇敬的张五常,得到了很大的启发;1997年建立个人网站“制度主义时代”。正是早期的网络论战,进一步强化了他的经济学研究,读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书,看《华尔街日报》评论,从中看享受心灵的乐趣,并获得看世界的眼光。在不断的自学过程中,他以张五常为师,并十分推崇弗里德曼和张五常的老师阿尔钦。他一边学习一边翻译了阿尔钦的《大学经济学》,办论坛使他得到很多历练,也大大增加了知名度。他说,论坛必须有人挑起话题,针锋相对,兵戎相见,引得看客忍不住要开口参战,这样才会热闹。在网友争论中,他发现有那么多人的想法是那么不同,正是这一发现使他产生了写文章、写专栏的冲动。他说,在网上表达任何观点,都可能会引来四面八方的攻击。要写出经得起考验的文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写以前,自己先尽量攻击自己——将所有可能的攻击都考虑在内,然后挑出有代表性的给予回答。还可以设计一些低级的攻击,故意卖破绽引诱别人来过招。从1998年5月19日美国政府起诉微软公司触犯《反垄断法》的第二天,他就开始撰文为微软辩护,一直持续了两年。他的文章首先在网络论坛发表后,被传媒发现转载,他针对方兴东的《起来,挑战微软霸权》,写了《凭什么挑战微软》,两人还在央视《经济半小时》进行了面对面辩论。当他后来注意到很多国外经济学家的观点和自己英雄所见略同时,着实为自己能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而感到由衷高兴。2000年6月,微软公司专门邀请他赴美参加了当年的经济论坛(FORUM 2000)。

他1997年在《证券时报》财经周刊全球财经报道版开辟的专栏,发表了近百篇评论,2000年在《书城》开
辟专栏,始终追求直接了当、开门见山的文风,喜欢动词,尽量不用形容词;努力写短句,决不写长句;不用“我
”字,不创新词;不用比喻,不要抽象。每篇文章一般修改七八遍,还经常出声朗读并反复推敲。后来他把论坛文
章结集出版为《经济学的争议》(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张五常为此书写序,说他的经济散文虽有争议但
整体可读,他爱憎分明、坚持己见、死不悔改、不够潇洒,有点咬文嚼字。此书出版后,马上就有以为经济学教授
站出来写了“对《争议》的争议”,旋即又有另一位经济学教授站出来写了“对《争议》的争议的争议”,力挺他
的观点。他抱着感谢捧场的态度饶有兴味地关注了别人因为他而进行的论战。
他说,自己一辈子都不会乱说乱写,天天在网上看《华尔街日报》、《南华早报》,要求自己把论坛的文章当作中
国的《华尔街日报》评论来写,生怕弗里德曼和阿尔钦不满。他曾两次就联系汇率与人打赌,第一次在网上跟一个
耶鲁毕业的MBA赌,第二次和自己一个老同学赌,均赌联系汇率不会倒,结果都赢了。这让他越发相信自己对经
济的感觉,每当看到自己的评论先于《华尔街日报》或与其同步,自己总是很欣慰。1999年10月,他发表《
自由软件过眼云烟》,说它只会昙花一现,半年后所有自由软件公司的股价跌剩一两成。2000年3月,他在《
圈不住的眼球》中认为一切预测股票价格的都是乱说,IT泡沫迟早要破,几个星期后NASDAQ果然大泻。因
此,他还有被称为预言家。在接受《人物周刊》访问,他说自己的学术观点主要是三个:一是芝加哥学派的价格理
论,二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三是公共选择理论。如果按小时的标准说物理学家是指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人,那
中国就没有经济学家,只有张五常还差不多(但他不同意张对汇率和利率的看法),至于可以成为辩论对手的,那
就太多了。
他的表现在青年人中间产生了更大影响,《南方周刊》2006年评他为十大青年领袖之一(其他领袖包括闾丘露
薇、徐静蕾等)。很多本来基础条件较差的青年,因为他的影响而产生了要成为经济学家的强烈欲望。网络文学青
年老光说,自己正是看了薛的文章才对经济学发烧。他最喜欢经济学短文是美国经济教育基金会的创立者里德写的
《铅笔的故事》(I, Pencil),还特意把自己的车牌号码申请成“I PENCIL。2006年6月
,他的几个追随者成立了铅笔经济研究社,七个理事没有一个是正规学经济的,学历最高者北大国际政治系毕业,
有几个从事与编辑有关的工作。其中,云南小伙周克成理事本来在中学毕业后就去了广州打工,2001年受薛的
影响开始自学经济学,2003年北上进京,在北大西门外餐馆刷碗,工余时间旁听周其仁当然经济学课程。
2009年,他写了批评著名经济学家的文章《走火入魔的汪丁丁》(有人说是对汪批评张五常的报复),认为汪
的经济哲学不但毫无前途,而且简直就是故弄玄虚。2010年初,他在春运前提出让火车票大幅涨价的主张。这
两招不论是非均遭到很多猛烈攻击。以前总有人说他资历太浅,借网络出名、傍大师借光、靠挑战名人和炒作敏感
话题称雄,很难得到专业或半专业人士的认同。自他拿到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法学院的博士后,说他
浅薄的人渐渐少了,甚至还有人说他将成为未来中国的弗里德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4 20: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薛兆丰能赚3000万,陈寅恪穿越到现在能吗?


▲薛兆丰。图据北京大学官网
最近,一篇关于北大薛兆丰老师的文章火了。文章称,从2010年起,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丰每年都在北大讲授《经济学原理》和《法律经济学》两门课。而如今,借助互联网知识付费平台,薛兆丰的课程已有17万人订阅,以订阅价199元计算,进账估计超过3000万。
在小鲜肉动辄几千万的片酬面前,终于有一位教授证明了知识的价值,很多人感到解气。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几个听过薛老师课的小伙伴私下说,写文章的人肯定没见过薛老师本尊。薛老师年轻时候的颜值,其实一点都不输小鲜肉,用那张盛世美颜去演戏,估计也能进账超过3000万。这当然是玩笑。
不过,薛兆丰老师赚到3000万,就证明了知识的价值?就证明其他教授也能赚到这个钱?就证明知识付费前景广阔?恐怕下这样的结论为时尚早。


▲薛兆丰。图据新京报网
薛兆丰课程的火爆,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
首先,从学术素养来看,薛兆丰受过专业的经济学教育,足够支撑他的节目不断出产高质量的内容,将节目做下去。
薛兆丰本身就是留美博士,口才极好,时而夹杂一点点标准美语,声音富有磁性,讲得又是听众喜欢的经济学常识,他火起来并不意外。Papi酱与罗永浩也做过知识付费,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原因、精力不够,都陆续退出了。
这其实也可以看出,知识付费之路并不好走,如果积淀不够、精力不足,做不起来。
此外,薛兆丰之所以能火,还在于营销有术。千万别看扁“营销”,这其实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说,薛老师找到了一套“经营”自己的方法。
当然,有些可能不是他自己主动来做的,而是随着他声名鹊起,有人发现了其价值,主动来为其包装,树立品牌效应。比如说,另一个老罗——罗振宇,经年累月地在他的节目中宣传薛老师,用自己节目的品牌与信誉给薛老师背书,也的确给薛老师圈了不少粉。
眼下,与薛兆丰老师同样火爆的内容提供者并不多。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卖得好的知识付费产品中,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的确在用心做内容,而且内容通俗易懂;但另一方面,也少不了有巨大的声名与品牌为其背书。
薛兆丰的火爆,似乎让人们看到了知识付费的美好前景。其实,对知识付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千万别以为,一个教授赚了3000万,其他教授都可以赚3000万;也不要以为一些教授赚了3000万,其他赚不到3000万的教授就挺无能。
现实中,有些教授注定是做不了知识付费的。陈寅恪先生名声倒是大,可如果把他拉到知识付费的平台,让他讲课,估计没几个听众。不消说那一口晦涩难懂的普通话,就看看他研究的那些历史,那些繁复的考据,估计也没几个人会续费。但你不能说,陈寅恪不是个好教授。
有人说,知识越来越贵,知识分子越来越值钱,知识付费是门好生意,这恐怕有点过于乐观。知识分子在互联网时代赚钱,还是要遵循互联网时代的法则。比如说,要懂得经营自己;比如说,要将产品细分,做到消费者的心坎里;还比如说,要有点颜值,颜值也自带流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4 20: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兆丰:经济学的科普化生存
2006年04月18日 21:55 南方人物周刊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薛兆丰
 薛兆丰,青年学者,深圳大学理学士,现留学华盛顿,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1997年建立网站“制度主义时代”(www.StevenXue.com)。2003年出版文集《经济学的争议》。
  -本刊记者 蒯乐昊 发自上海
  ——不断有人指责我专横独断,指责我不宽容异己,指责我好斗。我将这些都看作是赞扬。
  ——学术的自由竞争是残酷的。我虽然要维护你说话的权利,但我不能不拼命地批驳你的观点。假如我失败了,那么我的努力将立刻转化为对你的观点的信服。
  ——我们要让别人说话,要始终让别人说话,但仅此而已,更多的仁慈和宽容都是有害的。
  这是薛兆丰《正确理解学术自由竞争》一文的开头,带着尼采式的咄咄逼人和唐·吉诃德般的热血沸腾。
  他是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挑起论战的高手,他的文集《经济学的争议》一书出版不久,马上就有经济学者站出来写了“对《争议》的争议”,旋即又有另一位经济学者站出来写了“对《争议》的争议的争议”,力挺薛的观点。据薛说,这两位大学教授皆与他不相识。他抱着感谢捧场的态度饶有兴味地关注了这场论战,并遗憾辩论没有吵得更热乎、范围更广一些。
  “很简单,两个人对吵引起传播效果,显然比两个人的各自吆喝要更好。在网上也是如此。”
  不动肝火的论辩大王
  这个国内最早的论坛版主之一,1995年底,就在深圳万用网开辟“新闻组”(newsgroup)接触“网上讨论”,并开设“经济学”栏目,只是当时尚未有“版主”一说。1996年初夏,深圳数据局推出一个“BBS”站,薛兆丰在那里担任“经济学”版的版主。今天这个版虽然人气凋零,但仍可从颓垣败瓦中推想出当时激烈场面。
  “论坛必须有人挑起话题,针锋相对,兵戎相见,引得看客忍不住要开口参战,这样才会热闹。”当时为了贴点上乘货色,薛花了不少钱请人把科斯等人的文章敲入电脑。远在泰国芭堤亚度假,也冒着炎热,乘车到老远的网吧看文章。在网友争论中,薛兆丰惊讶地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的想法是那么不同,“如果不是这段经历,我不会有那么大的冲动去写文章、写专栏。”
  “在网上表达任何观点,都可能会引来四面八方的攻击。要写出经得起考验的文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写以前,自己先尽量攻击自己——将所有可能的攻击都考虑在内,然后挑出有代表性的给予回答。那些低级的攻击,则忽略,也算是卖个破绽,引诱别人来过招。大大咧咧地上阵的人总是有很多,我再手起刀落,那种快感,只能意会。”他后来写专栏一稿要修改七八遍,出声朗读并反复推敲,好习惯由此而来。
  他不在乎对手说粗口和人身攻击,有人大骂他,他感到兴奋,朋友也会第一时间通报。薛兆丰把这当成一种赞扬——说明对手无力还击,才出此下策。
  他只动过一次肝火。一次他在宣传“交易”的好处,一位网友很不客气,要薛出个价,他要买薛的女朋友去过瘾!10秒钟以后,薛兆丰的怒火平息下来,写了张回帖,告诉对手,自己并不拥有女朋友的产权,无权卖她。“别看他粗鲁,他是有观点的,我也郑重地回他。这样的帖子,删了就是版主出洋相;摆在那里,则大方得体。”
  在美国大学作为经济学教科书的阿尔钦(Armen Alchian )的著作,中文译本的翻译者即为薛兆丰,阿尔钦对薛颇为赞许,并称薛是其工作伙伴。
  阿尔钦对薛的翻译给予鼓励,并告之,该书的俄文版本和西班牙文版本也在同时翻译中。4年后,薛的中文译本面世以后,另两种版本仍未完成。
  阿尔钦——这位93岁的经济学专家童心不老,充满好奇,乃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第一个使用email之人——不懂中文,他用一种十分特别的方法检验翻译。他将薛的中文译本交给UCLA的一名中国学生,命他再由中文译回英文,从还原程度来考量翻译中是否有失真或谬误。结果令阿尔钦十分满意,该译稿因此成了阿尔钦“钦”定的中文译本。
  要把生命用得最好
  薛兆丰幼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工程师,他喜欢看到工作成果成为实物。但是很快,他放弃了这一理想,转而想当一名精神病医生。这个曾经腼腆害羞的少年,开始意识到,物质的发展并不能给人带来太多幸福感。有能力的人可以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而精神病医生则可以帮助那些无力追求幸福的人们。高考前,他填报了两所重点医科大学。这个在父母的宠爱和严格管教双重高压下的孩子,一心想通过高考离开家庭,走到外面的世界去。
  结果,考分高不成低不就,他入了深圳大学,因为离重点线差一分,他只能读不那么“重点”的数学系——开放伊始的深圳,“国际”打头的专业最吃香,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等,连中文系的名称都改成了“国际文化传播”,惟有数理化不“国际”——在大学里,薛兆丰重新修正了他的理想。
  “我一直想,要把生命用得最好,但如何最好,得有个计划。”人类的大部分灾难是思想造成的,而非自然造成,人祸远远猛于天灾。未来还是白纸一张的薛兆丰,开始设想:有意义的人生,乃是要创造好的思想,如果不能,则传播好的思想。再后来,他又把思想,上升到制度的层面。
  深圳大学是特区开放而建的高校典型,北大清华的教授咸集于此,图书馆所有图书一律开架,而且开放时间之长,为当时亚洲所有大学之最。薛兆丰大学受益颇多之事如下:与女朋友共同读书,与室友尹忠东吵架。
  红袖添香夜伴读,学者之福。虽然女朋友后来没有成为太太,但薛兆丰依然在博客中提出,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便是恋爱,越早恋爱就越容易心平气和,越不会大惊小怪。有一个固定的女朋友对安心用功有益,因为不必再为挑选、追求、竞争、乃至舞会操心了。
  与尹忠东吵架也是有益的,因为历史雄辩地证明,凡值得尹同学与薛同学大吵特吵相持不下之事,往往尹是对的。
  尹建议薛在辩论中不要采用比喻手法,最终彻底影响了薛的思维习惯和文风;尹提出“人的思想是五花八门的,而人的行为却是高度一致的”,一直让薛铭记心头,最后还成为撰写投票经济分析论文的契机。
  比复杂更难的是简单
  薛兆丰是广东梅州的客家人,母亲是中学英语老师,父亲是大学中文教授,但他在文学上的师承,却是来自朗诵古文及背诵粤语流行歌曲的歌词。
  他从小在父亲那里只学到两件事:一是写毛笔字,二是父亲在写文章时,他凑去看,被父亲教育说,别人写文章的时候在旁边看,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他的写作风格,是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老师引导的,他们鼓励他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思想,因为初中的语文老师只讲粤语,所以他当时背诵的古文,一概是用粤语。粤语与古音更接近,而且有九种音调,富有韵律。直到今天,他写专栏都要先打印出来,自己边读边改,力求简单好懂,朗朗上口。他太怕别人不爱看了,报纸上文章满满当当,文章若不吸引人,眼球那么一转就可以忽略过去,比电视换台可方便得多。
  所以他的经济学专栏,深入浅出,连外行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其实简单的文章更难写。”他硬性规定自己:在专栏中不得使用经济学专门术语,所有含“把”、“将”的句式都要改成最直接的动宾结构……后来,他发现,其实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根本没有必要写得那么艰深难懂,在经济学术语里,除了“边际(marginal)”的概念,他找不到其他可以替代的词以外,其它专业词汇,几乎全部可以用浅显的方式来表达。他假想的专栏读者,是“思维方式没问题,但是没受到经济学专门训练的人”。
  他最喜欢的一篇经济学短文,是秋风翻译的《I, Pencil》(《铅笔的故事》),那是读来简单、但寓意深湛的经济学经典之作。他特意去把自己的车牌号码,申请成“I PENCIL”,并得意地说:“只要是好的经济学者,在路上看到这个车牌,就知道车里还有另外一位好的经济学者。”
  薛兆丰爱好单纯,最经常的休闲娱乐,就是在家里踱来踱去,或者洗澡,一把澡就可以排遣许多郁闷。再有,听音乐,兜风,哄自己从小抱大的干女儿玩,去朋友家聊天、蹭饭。“去朋友家里什么都可以由人招呼,你就坐在那里不用动了。”他爱吃,给什么都吃光,因此是受欢迎的食客。然后看电视,侦破片,或者烹调频道。
  他听说画家林风眠文革期间为了自保,把自己珍藏的三千张画,亲手一张张泡到浴缸里,站在上面踩烂,他哭过;他听说钢琴家刘诗昆的手指被红卫兵打断,他哭过;他看了《南方周末》的报道——《被遗忘三十年的法律精英》,也同样失声痛哭。他在博客里写道,“用不着宣扬他们的成就,用不着复述他们的遭遇,用不着指出谁是罪魁。没有什么好说,只有哭一场。”
  这个背负着“好斗”之名的青年才俊,生活中其实心思细密,体贴认真,是标准的gentleman。社科院一访问学者来到华盛顿,他见对方是个女孩子,便主动邀她出去吃饭。该女素闻薛某桀骜难处,一餐饭吃得战战兢兢,薛兆丰先行吃完,她马上起身,表示不敢耽误他的时间,愿把自己剩下的打包回去再吃。为了让她能安心吃饭,薛随即又给自己点了一份,陪她继续吃!
  在我们的电话采访中,他间或停下,问我:你是否要去喝口水?提及任何专业术语或人名,他马上记下,列了个长长的清单在mail里发我参考。就连给杂志提供的照片,他都在旁边非常nice地注明:9兆,下载可能需要20分钟,谢谢。
  聪明的用处并不很大
  人物周刊:秋风评价您的学术来源是芝加哥学派与奥地利学派,这两派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您?您学术观点的成型过程如何?
  薛兆丰:我的学术观点主要是三个构成:一是芝加哥学派的价格理论,在美国直到80年代,经济学博士考试就是要弄懂阿尔钦价格理论一书的所有问答题;二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即市场过程中的变动和互动是无数行为汇总的结果,决不是在失衡与均衡两点之间的简单来回。没有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控制经济汇总的巨大变动,黑板上的曲线更解释不了;三是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在经济学的基础上研究非私营机构的行为,我的导师之一比奇(Peter Boettke)即持这一观点,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也因为这一方面的研究在1986年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中国,公共这一块存在着巨大的盲区,人们寄望引入政府来纠正市场的失败,但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引入了政府的失败。
  人物周刊:您曾引用“我们已经走上改革的道路,但是还不知道这条路往何处去。”您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潜在的最大问题或危机是什么?
  薛兆丰:一是黑社会化。产权明晰的过程太过漫长,产权从国有到私有,中间的模糊过程太长,因为无论是物质资源、人际关系、或者组织架构,中间都有潜在的巨大的利益,这方面的法律如果再没有及时地建立起来,那么黑道的规则就会建立起来。
  二是短期行为。我们的GDP即使跟美国相比起来也是蒸蒸日上,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在耐用品的建设上却远远不够,经济是如此,学术也是如此。
  随便举个例子,国外把教授养在那里,每天飞来飞去,每天无数的演讲到处都在发生,短期里看一点用都没有,但是10年、20年、30年地积累下来,就很不同了。我曾经计算过,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经济学家获奖需要多长时间,平均需要25年——最长的是哈耶克,他用了整整40年,最短的也耗费18年。中国现在有能够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吗?抛开甄别率差这样客观的原因,仅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如果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希望的人选的话,那么25年也不会有了。
  人物周刊:你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计算?你有夺取诺贝尔奖的野心吗?
  薛兆丰:只能说,没有了。任何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动机首先是学问的乐趣,至于奖,那只是一个副产品。
  人物周刊:您在文章中戏称,您经常被老师骂“蠢”,“蠢到死”,“蠢得像猪一样”,这是真事吗?
  薛兆丰:那是他的口头禅,但我觉得我周围比我聪明的人的确多得很,问题是聪明的用处并不是那么大。
  举例来说,法拉利、奔驰,其性能比桑塔纳肯定要好多了,但是如果是作为的士只在城市里开,区别其实不大。我心算很慢,在美国通常要付给服务员15%的小费,我就算不过来,常常需要别人代劳,或者干脆给20%。蠢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最多就是,别人10分钟能解决的问题,我可能需要一天,发表论文慢一点是不要紧的,要紧的是,论文里所包含的学问。
  聪明不重要,重要的是懂得衡量轻重,所以要看最好的书,听大师的观点,观察大师们所选择的轻重。
  人物周刊:您心目中,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有几人?可以展开辩论并成为对手的有几人?
  薛兆丰:现在更多的是经济学人,而不是经济学家。如果说“经济学家”是我们小时候的标准,好像“物理学家”是指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标准,那么中国的经济学家,除了张五常,我看不到别人。当然这不代表他的观点都是对的,比如我不同意他对
汇率和利率的看法。但他在经济学领域里有过无法绕开的成就。有些人你可以说他错,但他在那里。
  至于可以成为辩论对手的,那就太多了。经济学不是柔道,段位不同不能比武。在我看来,只要思维正常,彼此掌握的信息有不同,就可以形成交流或论辩。能指导我的人太多了,能教育我的人太多了。
  人物周刊:您理想中的学术自由环境是怎样的?中国经济学离这个理想还有多远?
  薛兆丰:在美国,同事之间的学术批评很尖锐,但是他们非常疼学生,无论学生提出多么愚蠢的问题,他们都说,啊,这个问题非常好。但中国却正好相反,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同行之间则一团和气。
  我虽然生长在教师家庭,但是我觉得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是错的。他们太严格了,连到楼下去玩一会,都要先回答一连串的问题。我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受了很大的压制。直到初中,我还是一个非常害羞和自闭的孩子,小升初的英语考试中,我的笔坏了,没法写,我都不好意思站起来要求借一支笔。
  布坎南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别人问他,他心目的好老师和坏老师分别是谁,他说,最好的老师是奈特(Frank Knight),奈特自己虽然没有得诺贝尔奖金,但是他的弟子中有五六个人获奖,他总是非常鼓励学生,而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则恰恰相反,总以驳倒弟子为乐。布坎南说,每次我在弗里德曼那里受了挫折,便马上要到奈特那里去寻找安慰。
  同行之间、同事之间的学术批评,国内的高校没有这样的批评机制,面对面的批评几乎没有。
  人物周刊:您的家庭观?
  薛兆丰:男女平等而不相等。男女有别,分工合作。
  我很讨厌政治意义上的所谓男女平等,哈佛校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马上要辞职了,据说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说了一句:女性在硬学科上的总体成就低于男性。这算什么?也许女性在艺术领域比男性强更多呢?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女孩就该有女孩的样子,如果女孩比较适合做家务,那就让她做家务。
  人物周刊:你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吗?
  薛兆丰:Anything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任何值得你去做的事情,都值得你去做到最好。但这话不对,如果我将来有孩子,我要教给他,学习不用学到最好,成绩不用考到最高,因为还要玩。我对自己也是这样要求,不要做到最好,只要做到正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6 18: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路繁花相送 于 2022-11-17 18:12 编辑


凤凰网财经 > 专栏 > 经济学人 > 薛兆丰
https://finance.ifeng.com/column/detail/economist/xuezhaofeng.shtml
北大薛兆丰能赚3000万,陈寅恪穿越到现在能吗?
https://www.163.com/dy/article/CUUPCI230521JO3N.html
网红经济学家薛兆丰的成名史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138606-1-1.html
薛兆丰:经济学的科普化生存(广东梅州人)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41314-1-11.html


薛兆丰:经济学的科普化生存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crz/20060418/21552510555.s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09: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