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3-4 11: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三、第三部分:宋明期间的世系
据史,除帝王家族和门阀世家外,民间无民谱。隋唐时期,由于朝廷废除了门阀世家大族的特权,门阀大族的家谱因家族地位的丧失已散失殆尽,因此,宋前无民谱。宋朝虽然推出了欧阳修和苏洵的“欧苏谱例”,也仅只适用于上层士大夫家族,且最多只能往上追溯五代;到了元朝,由于蒙古人对汉人实行禁谱毁谱,这些士族家谱也很难存世,难怪四川内江的清朝官员锺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
到了明朝中叶,由于社会稳定,事情出现了转机。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恩准民间百姓可以建祠堂,从此催生了民间建祠修谱之风。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在此,我将这个时间点之前的世系,称为明前世系;将这个时间点之后的世系,称为明后世系。
这里的“宋明期间”是指“北宋末期至明朝中叶公元1536年之间”。
(一)湴田锺谱的宋明世系
【 九十二世祖
钟理公----字正懋,度名二十八郎,妣李氏,生五子: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学名满堂)。
理公葬于福建汀州府白虎村穽秋坑,眠狮望月形,坐北朝南。登一榜进士文第,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谏诤一事,遂罢其职。
钟齐公----妣罗氏,生一子:鼎盛。
钟强公----妣杨氏,生三子:义德、义明、义相。
钟壮公----妣邹氏,生三子:毡、壁、堂。
壮公移居石窟都,福建,广东,长乐县(即五华),铁炉坝,正长乐上祠堂之基祖也。
九十三世祖
钟壁公----妣蓝氏、黎氏,生三子:有始、有甲、有贤。
遐龄公----入东莞、博罗二县,立业居住。
祯龄公----入归善、永安二县,立业居住。
祥龄公----入河源、龙川二县,立业居住。
惟提龄、瑞龄二公,俱居长乐铁炉坝。当时有长乐而兴宁未立也,国朝立兴宁。
吾祖提龄公移居兴宁,卜居城所五里外东厢,地名花螺墩,寨子脑,版籍图。后文亮公移居龙归洞,大平湖,冈背堡始祖也。
提龄公----妣罗氏,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提龄公南宋高宗时中举人,葬在离县五里东厢,马脐塘侧。妣罗氏葬于花螺墩。
九十四世祖
文振公----字六一,妣刘氏、陈氏,生六子:政、隐、俊、通、荣、安。
文振公,南宋光宗时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绶河南省布政,归官葬于大平湖,螃蟹爪。
文亮公----字六二,妣余氏,生一子:志唿(口旁要改为日旁,音“聪”)。
文亮公,宋朝光宗帝时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公任河南省布政。移居龙归洞,大平湖,冈背堡。寿九十九岁,葬于大平湖螃蟹形。妣余氏葬于东厢马脐塘侧。
文康公----妣囗氏,无传。
九十五世祖
志聪公----谥耆老公,邑庠生,妣尤氏,生三子:应乾、应通、应和。聪公葬于大平湖螃蟹形。
钟政公----妣邓氏。
钟隐公----妣张氏。
钟俊公----妣黄氏。 寿仙公在海阳居住。
钟通公----妣叶氏。 寿珍公在程乡居住。
钟荣公----妣董氏。
钟安公----妣胡氏。
九十六世祖
应乾公----妣罗氏,生一子:晖。大房公派,龙州白坭田。乾公葬于螃蟹形左眼穴。
应通公----妣曾氏,生二子:晓、要(左边要加日旁,或用“曜”)。
应和公----妣伍氏,生二子:义晧、义暶。
九十七世祖
钟晖公----妣许氏,生一子:顺先。晖公葬于螺子塘。
九十八世祖
顺先公----妣王氏、鲁氏、龚氏。王生二子:廷璋、廷弁;鲁生二子:廷器、廷衮;龚生三子:廷免、廷虎、廷珠。先公葬于黄龙出洞。
九十九世祖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贵、德富、德满。 】
注:九十九世的“廷璋、廷弁、廷器、廷衮、廷免、廷虎、廷珠”等,人们统称为“七廷公”。
(二)《总谱》和《宗谱》的宋明世系
1、以烈公为1世始祖的《总谱》世系:
47理 - 48大相 - 49天柱 - 50朝政 - 51响 - 52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53(有始、有甲、有贤、文振、)文亮(、文康)- 54(志福、志明、)志聪 -55应乾(、应通、应和)- 56晖 - 57顺生 - 58(廷器、廷兖、廷弁、廷冕、廷琥、廷璋、)廷珠 - 59德富、德贵、德满 。
2、以锺离公为1世始祖的《宗谱》世系:
66理 - 67大相 - 68天柱 - 69朝政 - 70响 - 71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72(有始、有甲、有贤、文振、)文亮(、亿里)- 73(功化、)志聪(、志盟、法旺) - 74应乾(、应通、应和)- 75晖(、十二郎) - 76顺生(、清先) - 77(廷器、廷弁、廷琥、廷璋、)廷珠 - 78德富、德贵、德满 。
(三)议评宋明世系
湴田钟谱的宋明世系与兴宁岗背的旧谱相同:“理公至文亮公共3代”,完全不同于《总谱》和《宗谱》的“理公至文亮公共7代”。而且《总谱》和《宗谱》的吊线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这段宋明世系,即使是粤东各地谱都很不一致。
“理公至文亮公共为多少代”?这是兴宁旧谱为3代和兴宁新谱为7代(如锺泽民先生主编的《1997兴宁锺谱》),即新旧族谱世代数不同,记载混乱造成的。《总谱》和《宗谱》采信了兴宁新谱的7代,否定了旧谱的3代。这段世系为什么会不一致?这个问题拟在后面另述。
但是,离开兴宁谱,看看同为“七廷公”的谱,对各“廷”的表述也不一致。
下面看看廷弁系谱对这个时期“七廷公”的世系表述。
2018-5-28广东和平县的廷弁23世孙锺汉标先生在“七廷公宗亲群”发了他的家谱照片,他的记载是:“九十七世祖 顺生公, 妣曾氏、龚氏、朱氏。元配曾氏生三子:长 廷器,次 廷兖,三 廷弁; 二妣龚氏生一子:廷冕;三妣朱氏生二子:廷琥 廷璋。顺生公葬于岗背下营,黄龙出洞形……”。
显然,廷弁系的族谱与我的家谱在记载上主要有如下几点差别: ①同是“应乾系谱”的九十七世祖,廷珠谱记为晖公,廷弁谱记为顺生公,两者相差了一代; ②名字有差别,廷珠谱记为顺先,廷弁谱记为顺生; ③顺先公的妣姓有差别,廷珠谱记为王氏、鲁氏、龚氏,廷弁谱记为曾氏、龚氏、朱氏; ④她们生育的儿子各不相同,廷珠谱记为“王生廷璋、廷弁,鲁生廷器、廷衮,龚生廷免、廷虎、廷珠”,廷弁谱记为“曾生廷器、廷兖、廷弁,龚生廷冕,朱生廷琥、廷璋”,两谱都没有七子的出生时间顺序; ⑤廷弁系谱还漏记了廷珠; ⑥在同一个微信群里,江西宗亲有谱称“顺生公生八子,第八子名叫廷颜”。
据其他微信朋友说,类似差别,另外的五“廷”族谱也同样存在。
为什么提龄系各地谱(兴宁谱和“七廷公谱”)的宋明世系会有这样多的差别?而且人们争论最多的也是这段世系?我的探讨是:
1、在公元1565年之前兴宁岗背应该无锺谱
先了解一下提龄公的“原生地”广东兴宁的族谱情况。
(1)民国前的兴宁旧谱如我家谱:“提龄公,妣罗氏,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提龄公南宋高宗时中举人,葬在离县五里东厢,马脐塘侧。妣罗氏葬于花螺墩。”
兴宁旧谱的世系是“理-提龄-文亮”。
(2)兴宁近代新谱《提龄公谱系全》:“一世 壁公 字提龄、号应朝。邑庠生,妣黎氏、蓝氏、罗氏。黎氏生有始、有甲,蓝氏生有贤,罗氏生文振、文亮、文康。壁公和弟坛,坦、基、堂,均生于元代,出生在长乐(今五华)铁炉坝。”
兴宁新谱的世系是“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文亮”。
(3)据《1997兴宁锺谱》,文亮公生于公元1316年,卒于1414年,寿99岁。[ 结合紫金县文振系族谱“文振公生于1309年”,我推算:提龄公大约生于公元1285年。]
据《提龄公谱系全》,文亮之孙应通公生于公元1380年。 我据此推测,应乾公大约生于公元1375年,按平均代距30年计算,应乾公的曾孙“七廷公”大约生于公元1465年前后。
必须强调,1949年之前的旧谱,几乎都没有记载各世祖的生卒年份,近代各地新谱几乎都加进了生卒年份甚至精确到“年-月-日-时”,这是现代人的造假行为,我们不可信以为真。现代兴宁谱提供的几个先祖的生卒年份,是已故锺泽民先生探讨出来的,我认为误差不算大,经得起“逆向考证”(见《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可以接受,故引用之。因此,我据此推算也只能作为探讨的一种参考,不能当真!务请大家注意。
有了以上的兴宁旧谱和新谱的情况和数据,就可以进行以下的讨论。
据2018-6提龄系微信群的宗亲介绍,廷璋之孙天佑[ 我推算他大约生于公元1525年前后 ],曾经代表应乾系参加了兴宁岗背三大房(应乾、应通、应和)的首次修谱工作,这就是谱序为“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冬十月重刻 源流传。 九世孙:天奇倡首 世珍订正 逢龙修纂 天佑总理”的《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廷璋之孙天佑是提龄九世孙,按平均代距30年推算天佑大约生于1525年;假定他是40岁时修的“岗背三房谱”即笔写了《大平湖锺氏源流传》,这年当为1565年(这年比公元1536年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可以建祠修谱,已经过去30年了),修谱已经不“违法”了,说明这个推理是合理的。在1617年天佑大约92岁时岗背提龄系又重刻了《大平湖锺氏源流传》,我认为可信。
据此可以推定,在公元1536年“嘉靖恩准”之前,公开修谱是要被朝廷问罪的!兴宁岗背应该无锺谱,或者说1565年左右的《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应该是兴宁锺氏的第一本锺谱。由此推断,生于1465年左右的“七廷公”生前无谱。
据上还可以推定,“提龄九世孙”天佑公之前的世系,都是靠“天奇、世珍、逢龙、天佑们”在1565年通过记忆、追溯或者个别人的私人笔记去完成的。例如成都锺光伦先生在2019-9的《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简称《刍议》)中,就介绍了钟崇辉在1469年做的笔记《葺录流传》,它必会成为《大平湖锺氏源流传》的重要参考。显然,“九世孙们”追溯了240年前的祖先提龄公,也追溯了提龄前面的迁出地福建的世系。可以肯定,他们的追溯和某些人的个人笔记都不可能完整地再现真实的历史,他们编写的“提龄公从福建迁入广东”的1617《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必然很不完善。
于是,这些“九世孙”的后代们,在后来《1667汀州谱》和《1796内江锺谱》流入广东后,粤东各地为了对接“上游”福建武平谱的“理公生于1062年”,从理公到文亮公,粤东在近代几百年里就出现了否定《大平湖锺氏源流传》的“三代说”,转而用“五代说”“七代说”“九代说”等取而代之,后世谱就这样变得更乱了!
既然“提龄公是从福建迁入广东”的,那时候的人们只知道兴宁旧谱的“三代说”无法对接福建武平谱,而不知道上游的武平谱也是人们追溯所得的!自公元1980年后,人们又开始研究和编修族谱时,大家只是一味追究粤东谱之错而“忘记了”追究武平谱之错,是这四十年来人们研谱的最大缺失!
因此,通过追溯得到的明前世系,必是《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和武平谱的天生缺陷。而《刍议》以历史事实否定了武平谱,并进而否定了以《2005武平谱》和《1999校正本》作为基础而编辑出版的《总谱》和《宗谱》的“通天谱”地位,这是《刍议》对锺姓谱的重大贡献(请注意,我没有贬低《总谱》和《宗谱》带给我们的参考价值)。
2、外地宗亲为什么要坚持武平谱“理生五龄”?
在《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中我已明确指出:在否定了武平谱世系的正确性之后,就应该否定我以前坚持的“九代说”,有必要回到兴宁旧谱的“提龄生文亮”,但不能回到兴宁旧谱的“理生提龄”,原因就是经过逆向考证的广东兴宁谱“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根本无法对接福建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即理公不可能在223岁生提龄!
但是,许多外地的对接兴宁提龄谱的宗亲因为合谱或其他原因而世系太多(例如自称是“提龄35世甚至40多世”),而兴宁谱的提龄至今才735年,让外地谱的平均代距不大于20年,在生育规律上很难自圆其说;他们不敢面对这个事实,又不想退出提龄系,于是便杜撰出“提龄生于1079年、文亮生于1101年”去对接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并自作聪明给每个祖先都“安排了出生年份”,以坐实兴宁旧谱的“理-提龄-文亮”,并指责提龄原生地的兴宁宗亲无谱和造假了新谱“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文亮”;据说兴宁宗亲由于在“文革”中丢失了旧谱,已经拿不出自己的“理至文亮共三代”的旧谱,而且还接受了外地的造假谱(“理至文亮共七代”)→间接地再造假了自己的新谱,在人们的指责声中兴宁宗亲无法解释只能沉默以对。
显然,这种以假谱怼假谱的论谱,能论出结果来吗?
不过,我用“逆向考证法”证明兴宁谱“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是合理的,并由此认可“提龄生文亮”不认可“理生提龄”。(见拙文《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
3、“合谱”的客观历史
(1)提龄公至今大约有多少代世系?
这里,我再采用“逆向考证法”,考证两个“原生地”锺姓村落。
据兴宁永和镇提龄后代锺声望先生介绍,他的村子“目前辈分最大的是提龄20世,最小的是提龄26世已经出生了。”如前述,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假如辈分最大的今年60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60-1285)/19 = 35.5年;辈分最小的今年1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1285)/25 = 29.4年;则全村人的平均代距大概均分为32.5年。
据五华铁炉坝村瑞龄后代锺锡君先生介绍,他的村子“目前辈分最大的是瑞龄21世,最小的是瑞龄26世”。据他的铁炉坝瑞龄谱和地方志记载瑞龄四世孙锺宣公任职时间推算,瑞龄大约生于1290年,同样假定辈分最大的今年60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60-1290)/20 = 33.5年;辈分最小的今年1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1290)/25 = 29.2年;则全村人的平均代距大概均分为31.4年。
兴宁、五华是提龄、瑞龄的原生地。这两个村子的情况表明,提龄和瑞龄至今大约730年,两村平均代距约为32年。今年他们两村后代的最大世代数都是26代,考虑到各地村落生育的离散性,其他提龄和瑞龄血统村落大概率也应该在30代之内。所以那些自称是“提龄/瑞龄35世甚至40多世”的外地宗亲,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自己一直坚持的与提龄或瑞龄的血统自信?
(2)“合谱”是历史的客观事实
据2019-9《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简称《刍议》),“七廷公”中的廷弁公,其年龄比提龄公要大将近60岁,但族谱记载却将廷弁记为提龄七世孙。究其原因,是为了抱团取暖以提高宗族实力,他们的先祖在公元1782年与兴宁岗背提龄系进行了“合谱”。
从我在微信群中的调查来看(见拙文《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提龄公群”中有许多自称是“提龄35世甚至40多世”的群友,现在看来,这些宗亲是应该考虑自己的族谱是否曾经在历史上和兴宁谱进行了“合谱”。
“合谱”是南方各姓都存在的历史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其实,当年为抱团取暖而“合谱”是当时的形势需要。所以合谱大多只能文化认同不可能血缘认同。如同“天下锺氏一家亲”一样,也只能是文化认同。
综上,可以这样认为,在公元1536年“嘉靖恩准”之前无锺谱,即“七廷公”之前无族谱(即使有,顶多也只是上溯五代的“小宗”之谱,比如1469年的笔记《葺录流传》或许就是);大约在1565年兴宁岗背出现了锺氏首修族谱《大平湖锺氏源流传》手写本,对“七廷公”之前的世系做了大量的往上追溯;1617年重刻了《大平湖锺氏源流传》,让他扩散到整个粤东。后来有部分族系为了抱团取暖自觉地“合谱”到兴宁提龄谱中来了(于是也依照《汀州谱》完成了追溯到立姓始祖的“大宗”之谱)。
(3)测Y证谱是血缘认同的最好方法
“七廷公”是亲兄弟吗?他们到底有多少房系曾经和兴宁提龄系进行了“合谱”?我相信会有许多七廷公后代关心这个问题。作为廷珠公的后代,我就关注这个问题。可以肯定,如果还像这几十年来企图通过以谱怼谱去论证谁对谁错,事实证明是无法解决的,只会继续争吵而且得不出结果。但是,利用现代科技的“Y染色体基因检测”就能得到祖先遗传给我们的“基因密码”,基因密码其实就是“一串先祖们的Y基因数据”,这组数据可以证明我们是否共祖于提龄公/应乾公/七廷公。而且检测的人数可以很少,每个房系只要取样几个具有血统代表性男人的唾液(即三四毫升的口水)即可,不必对全部男人进行检测。就是说“测Y”是检验血缘关系的最好方法,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是否“合谱”的问题。(见拙文《中华锺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这里不妨介绍一下锺姓人的“测Y”进度情况。据相关测试机构公布的数据,锺姓已有一千多人参加了基因检测。2020年锺氏总会副会长锺小明先生组建了锺氏“父系测Y寻亲证谱”微信群,参加者日见踊跃,目前已有上百锺氏宗亲向该群提供了自己的“Y数据”;群内有锺氏基因专家对“群”众普及基因知识和分析锺姓人群的基因数据,还得到许多外姓基因研究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可以相信,在几年内,人们就能通过“Y数据”的比对,找到自己的血缘祖源,让科技为纠正族谱记载的祖源错误和世系错误、为服务各地宗亲寻亲问祖,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四、第四部分:明后世系
历代朝廷都不允许民间建祠修谱,但是事物总会有例外。如前所述,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嘉靖皇帝恩准民间百姓可以建祠堂,从此催生了民间建祠修谱之风。民间从此有族谱。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我将这个时间点之前的世系,称为明前世系。前面所介绍的“汉前时期、汉宋期间、宋明期间”的世系都属于明前世系。
很明显,公元1536年之前的明前世系都是后人追溯出来的,不一定符合历史。这种追溯行为自1536年之后持续了几百年直至当代,才完善了锺氏“大宗”之谱,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种样子的族谱(包括2018《总谱》和2019《宗谱》),所以我对这些世系大有怀疑。
在公元1536年之后的“明后世系”,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合谱”除外),而且大多都有墓葬可证,我对这段世系基本上不怀疑。下面介绍的就是我们廷珠系后代有墓葬可证的“明后世系”,还是继续边读边议吧。
据谱:“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富、德贵、德满”。(下统称为“三德公”) 我是德富19世后裔,2020-9-27我与龙川义都的六位“德贵系/德满系”的宗亲预约在老隆聚会,探讨族谱问题。他们给我看了一本义都石头塘德贵系和义都水南德满系在1998年合修的白色封面《锺氏族谱》,其中没有廷珠公墓葬方面的记录,有点失望;但看到了德贵、德满二公的墓葬记载,又很惊喜。就是说,除了廷珠公之外,他的后代墓葬都能在族谱中找到。
廷珠系的“明后世系”介绍如下。
(一)湴田锺谱的明后世系
为节省篇幅,现只节录前面可供探讨的几代世系,后面的世系没有疑问,从略。
【 九十九世祖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贵、德富、德满。
一百世祖
德富公----字国宝,度名钟富九郎,妣杨妙四娘,杨生二子:良仲、良惠。
国宝(德富)公, 永乐元年做里长起,正德七年征安开户甲首。当时从大平湖兴宁冈背堡,移于龙川广信都,百齐约,大有布开基立业,乃龙川基祖也。公葬于龙川百齐约大有布汤背坑,艮山坤向,孩儿坐栏形,顺局。妣杨妙四娘,葬于百齐约,下塘水口湾里,坟名荷白地,丙山壬向逆局。
德贵公----法名九十郎,妣罗氏,生二子:李养、洪养。
德满公----妣廖氏,生一子:李保。
一百零一世祖
良仲公----妣马氏,生五子:永和、永顶、永隆、永智、永亮。
仲公葬于大有布水口獭形,逆局,坤山兼未。妣马氏葬于良仲公脚下,未山兼坤。
良惠公----度名钟念三郎,妣张妙四娘,生五子:永富、永贵、永传、永祖、永坚。
洪养公----妣赵氏,生三子:维正、维清、维宁。
李保公----妣刘氏,生一子:应时。 】
2020-10-4大有布宗亲集族拜祖,我首点香火随众拜祭了德富公墓和杨妙四娘祖婆墓。
按族谱,我是德富公19世孙,生于1950年。
(二)1998年编《义都锺谱》的明后世系
此谱以提龄为1世,按旧谱“1提龄--2文亮--3志聪--4应乾--5晖--6顺生--7廷珠-8德富、德贵、德满”进行排序。现节录相关几代世系如下(为节省篇幅,后面的世系省略):
A、《龙川县义都石塘廷珠公德贵房系》:
【 第七世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富、德贵、德满。
德贵公落居到石塘后,(其后代在)公元1754-8-28(甲戍年甲戍月甲戍时)行墙起樑,屋形寅山申向:七星伴月石头塘,三栋四杠大池塘。
后辈数排列:槐映琼林永焕彩,祖宏德业庆增辉。
第八世 德贵公,葬湖洋坝屋角头左边上面,已巳年重修。妣罗氏,葬大洉里屋角头右边上面,生二子:洪养、李养。
第九世 洪养公,葬大岭巷,狮形地。妣赵氏,生三子:维正、(维清、维宁 移居外地)。 】
注:①德贵公是从哪里迁来的?谱中没有记录。
②据某宗亲群转发的族谱图片看到,廷弁系谱将“维正、维清、维宁”记入了廷弁系,这是个有待澄清的疑点。
在2020-9-27老隆聚会时,得知参会者锺培根宗亲是德贵公19世孙,生于1956年。
B、《龙川义都水南廷珠公德满房系》:
【 第七世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富、德贵、德满。
第八世 德满公,由兴宁移居龙川义都水南立基,葬下本乡土名牛肉岭狮形。妣廖氏,葬下本乡土名楓稔墩眠犬形,生一子:李保。
第九世 李保公,葬于本乡土名吴坑飞凤形艮山兼寅。妣刘氏,葬下本乡土名黄竹坜,生三子:应时、车荫、细细。长房细细公居住和平软坑,二房车荫公居住和平杨洞。
第十世 应时公,葬本村土名鬼塘吴公形丑山兼艮;妣刘氏,葬本村土名周径老罗坑丑山兼艮,生三子:青头、明享、明亮。三公俱住水南各祠,青头公居住井头,明享公居住上屋。
第十一世 明亮公,葬本村土名杨江丘,癸山兼子右边灰坟上片第一穴。妣囗氏,葬杨江丘,夫妇同穴。生六子:贵聪、贵荣、贵远、贵添、贵喜、贵坛。 】
在2020-9-27老隆聚会时,得知参会者锺恩伟宗亲是德满公20世孙,生于1972年。
(三)议评廷珠公后裔的明后世系
1、廷珠公的墓葬在哪里?德富、德贵、德满等三房族谱都没有记载。但族谱记载德富、德满二公均从兴宁迁出,好像廷珠公应该生在兴宁,有可能(但不一定)葬在兴宁。这个悬念有待澄清。
2、依兴宁谱及平均代距30年顺向推算,“三德公”(德富、德贵、德满)生于1495年左右,他们的儿子如良仲、洪养、李保等生于1525年左右(即与《大平湖锺氏源流传》的“总编”天佑同辈)。问题是,“三德公”为什么要各自外迁?而且外迁地贝岭大有布和义都水南、石头塘相隔六七十公里,为什么不迁到同一个地方?
这与“七廷公”的情况相同,为什么生在兴宁岗背的顺生公要将七个儿子一个不留全都“赶出”岗背?而且他们同样也是分散地迁去各地而没有集中一处?
3、“三德公”兄弟都外迁了,父亲廷珠按常理也应该随迁。否则,就可能在父亲廷珠去世后三兄弟才外迁。但这些情况都谱无记载,让我质疑:“三德公”是亲兄弟吗?廷珠公和三德公是父子吗?
父辈“七廷公”全部外迁,子辈“三德公”也全部外迁(我用兴宁谱推算他们都出生在公元1536年之前),这说明了什么?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有没有“合谱”的可能?我认为这是需要继续考证的地方。
4、然而,“三德公”的墓葬各有族谱记载:德富公葬于龙川百齐约大有布汤背坑,德贵公葬义都石头塘湖洋坝屋角头左边上面,德满公葬义都水南乡牛肉岭狮形。实证了德富、德贵、德满是大有布、石头塘、水南等三地的开基祖,已经不容置疑。
“三德公”有墓葬记录,“三德公”的后代也都有实墓记录,且生在“合法修谱”的公元1536年之后,无须追溯,谱记的正确性当然无须置疑。
综上我的看法是:廷珠系是否与兴宁岗背锺氏同血统,还无十足把握;但是,假如“三德公”的后代真的是与兴宁岗背发生了“合谱”,在时间点的选择上,他们只能选择在“三德公”之前,不可能在“三德公”之后。
同样,“七廷公”是否与兴宁岗背锺氏同血统,也无十足把握;但是,“七廷公”谱是否真的是与兴宁岗背发生了“合谱”,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最大的可能就在应乾公到“七廷公”之间,重点在“七廷公”这一代。甚至觉得,因为往上追溯了八九代,加上抱团取暖的需要,连《源流传》的主编天佑公是否与提龄公文亮公同血统,在理论上我都不敢实锤保证。
目前来看,对上面“1、2、3、”的疑问,“七廷公”中只有廷弁系通过《刍议》考证为合谱,其他各“廷”暂时还没有出现深入研谱的“锺光伦”也没有出现他这样的考证条件。但是幸运的是,“没有考证条件”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这就是“测Y证谱”,而且“测Y证谱”的准确性比锺光伦先生的考证论谱更有实操意义。
所有的男人都有自己的父系祖先遗传给自己的“Y染色体基因”。只要几毫升的口水进行检测就能获得自己的“Y染数据”,用各自的“Y染数据”就能证实彼此之间血缘的远近和共祖的年代,所以要解决上面这些疑问,对“七廷公”“三德公”的后代“测Y证谱”已是大势所趋。
五、湴田旧谱的世系吊线介绍
由前面湴田旧谱原文可得到如下的世系吊线(中括号内的名字是下一代世祖的父亲),不管正确与否,依原文罗列于下,只供参考:
【接】 —— 【烈】 —— 【复】 —— 【叶】 —— 1【气】 —— 2运享、【运丰】 —— 3【文义】、文仪、文隹 —— 4【高】 —— 5【晖】 —— 6【纯祜】 —— 7【祮】 —— 8保、【俨】、朝、倬、儒 —— 9【巽】—— 10【良】 —— 11【洧】 —— 12逢兴、【逢治】 —— 13楠、【桂】、树 —— 14【焕】 —— 15【增】、垣 —— 16铣、【镳】 —— 17【县】、绵 —— 18【余】 —— 19【立】 —— 20【宏】、宿 —— 21【斌】 —— 22【大有】、大仁 —— 23项、【贵】 —— 24才、【先】—— 25【酉】 —— 26【简】、范 —— 27善、圣、【贤】 —— 28【朝】 —— 29【远】、道、逸 —— 30【诠】、诉、谥 —— 31【纯】 —— 32【有碬】 —— 33功、助、【勲】、劼、勇、勅 —— 34【侗】、供 —— 35【弼】 —— 36【邺】、齐 —— 37晃、【暠】、景、昱、晟、昇 —— 38【岿】 —— 39【荩】 —— 40【寅】 —— 41【勉】 —— 42璿、【智】 —— 43昭、【穆】 —— 44【光】 —— 45【易】、平、日 —— 46【天明】、天聪 —— 47【人龙】 —— 48【其才】、其能 —— 49【百里】、百有 —— 50【江】 —— 51【概】 —— 52文焕、【文烜】 —— 53【天锡】 —— 54【大海】 —— 55【林辉】、林耀 —— 56【谈】 —— 57【圭】 —— 58【本锡】、本鏐 —— 59【洪】 —— 60【木】 —— 61照、【炲】 —— 62【北】 —— 63【逵】 —— 64【礼】、恭、宽、廉、敏、惠、节 —— 65【浚】 —— 66【武】、睿、智 —— 67【尚仁】、尚义 —— 68【以福】、以禄 —— 69【泰】 —— 70【一】、二 —— 71【达上】、通上 —— 72【三才】 —— 73【四知】、四奇 —— 74【五道】、五达 —— 75【球】 —— 76【徵奇】 —— 77【襄】 —— 78【衮】 —— 79【可栋】 —— 80【所见】、所知 —— 81【作楫】、作霖 —— 82【廷简】 —— 83起宗、【振宗】、光宗、泰宗、耀宗 —— 84【鼎新】、鼎调 —— 85【养正】 —— 86【缵绪】 —— 87【式】 —— 88大初、【大始】 —— 89【尚】 —— 90【山】、岱 —— 91【友武】、友文、友勇 —— 92刚、【理】、齐 —— 93【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 94文振、【文亮】、文康 —— 95【志聪】 —— 96【应乾】、应通、应和 —— 97【晖】 —— 98【顺先】 —— 99廷璋、廷弁、廷器、廷衮、廷免、廷虎、【廷珠】 —— 100 德富(大有布开基祖)、德贵(石头塘开基祖)、德满(水南开基祖)……
六、我的看法
(一)逆向考证廷珠系谱
“边读边议”到此结束,我认为“读议家谱”已经完成了。
但是我觉得意犹未尽,因为前面所说的,都是依兴宁谱“应通公生于1380年”从上往下“顺向推算”进行讨论,推算七廷公大约生于1465年,廷珠公之子“三德公”(德富、德贵、德满)大约生于1495年左右。即他们都生于公元1536年“嘉靖恩准”之前。
我的思考是,如果反过来,通过“从下到上逆向推算”廷珠系谱,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下面不妨试试。
从2020-9-27老隆聚会时通过互通信息当面交流得知:德富公19世孙锺胜生于1950年、德贵公19世孙锺培根生于1956年、德满公20世孙锺恩伟生于1972年。
如果按平均代距30年进行逆向推算:1950-30*18=1410年(生德富), 1956-30*18=1416 年(生德贵), 1972-30*19=1402年(生德满),则“三德公”的平均出生年份应该为1409年左右。对比兴宁谱“顺向”推算的1495年,两者相差了(1495-1409=)86年。86年相当于三代人的时间。
我想,在锺胜与“三德公”之间的(1950-1409=)591年里比平均情况只是多了3代人,这在生育的离散性和情理上都可以接受,但从数据上分析就有点尴尬了。
这是因为,如果按兴宁谱顺向推算“三德公”大约生于1495年来计算他们与锺胜之间的平均代距,是(1950-1495)/18 = 25.3年。虽然25.3年的平均代距也说的过去,但对比已知全国各姓平均代距为30-33年的大概率,19代人的平均代距才25.3年毕竟还是显得太勉强了一些!
假如在二三年前靠“以谱怼谱”的方法来理解,我肯定会觉得上述差异可以接受,不会去钻牛角尖,探讨会到此为止。 但是,既然正向考证和逆向考证让我发现了这个疑问,而基因技术又能很好的解决这个疑问,我就应该利用现代科技“Y染色体基因检测”的方法,用自己的“Y染”数据来检验是否能与提龄公/文亮公/应乾公的“Y染”数据相同。我希望用基因数据来实锤族谱的记载,而不想让这个“尴尬”困扰自己也困扰族人。
另外,四川锺光伦先生在《刍议》说他的廷弁系谱是在公元1782年“合谱”到兴宁提龄系谱的,那么我的家谱出现的这个“尴尬”是否也与“合谱”有关?(注:我已经在前面议论过了) 这是促使我采用基因数据来解决这个疑问的思考基础。
但是提龄公/文亮公早在六百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哪里能找到他的基因数据呢?
基因技术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是这样神奇。因为文亮公是兴宁岗背的开基祖,兴宁岗背有他的许多血缘后代,只要兴宁岗背能有几个男性宗亲参与“测Y”,就能在他们的基因数据的比对中找到文亮公的基因值,根本不用对文亮公开棺挖坟!
有了兴宁岗背宗亲的基因数据,再比对自己的基因数据,不就能判定自己与文亮公是否同血缘了吗?不就能证明自己的家谱是否曾与兴宁岗背“合谱”了吗?
同样,通过比对自己和义都宗亲的基因数据,不是也能判定“三德公”是否亲兄弟了吗?
所以,我期待着兴宁岗背宗亲的基因数据,希望通过“Y数据”的比对来确认自己和廷珠公/“三德公”是否与文亮公有相同的血缘。也期待德贵公、德满公的后代能有人出来“测Y”,以证实“三德公”是否为亲兄弟。
至于“七廷公”其他兄弟的族谱和血缘应该怎么考虑,相信他们会自有办法,我没有研究过他们的族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更好的想法,但“测Y”肯定是个好方法,谨作建议。
几年来,有廷璋、廷器、廷弁系的宗亲在微信私聊中跟我探讨过这类问题,我都没有明确的回复。因自己水平太差,我连廷珠系下的疑问都没能解决,哪有本事解决“七廷公”的问题?所以,我希望通过“读、议”自己的家谱,回应这些宗亲,供这些态度理性且信任我的宗亲参考,这既利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也是一种友好的交流和探讨,谢谢大家。
(二)我对编廷珠系谱的看法
在2020-9-27老隆聚会时,大家曾设想编一套“廷珠系德富、德贵、德满三房族谱”。现在看来这个设想不太现实,理由如下:
1、义都石头塘德贵系和义都水南德满系在1998年已经合修了《锺氏族谱》,贝岭大有布德富系也已经修了谱,如果再合修,无非是将这些谱叠加而成,意义不大;为此再劳民伤财,而且看不到新的内容,众宗亲必会有怨气,效果将是费力不讨好。
2、“三德公”虽然是贝岭和义都的开基祖,但他们的后代在500年里已有许多人外迁,分布到外县外省甚至外国,没有他们的参与,这样的合修谱肯定是不完整的。
3、要得到外地宗亲的相关资料,并不容易,其中有的可能已经失联了几十年几百年,短时间怎么联系得上?
4、要先解决“三德公”在血缘上是否亲兄弟的问题,还要解决廷珠系与兴宁岗背文亮公是否同血缘的问题,合修族谱才有意义。由于人们思想保守和对新技术的陌生,许多人对基因“测Y”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所以在短时间内还不太可能得到他们的基因数据。
5、要完成上面的工作,还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有钱无人难办事,无钱无人更难办事。由于大家都要工作吃饭顾家带小孩,难有时间义务为宗族集体长期付出,加上人员分散,不易集中,目前很难有人愿意出面牵头组织编谱班子,也没有人出面发动有经济实力的宗亲投入赞助。
综上就是,时机还不成熟。
与其编一本受后代质疑的谱,还不如不编谱。
大家只有将族谱好好保存,尤其是保存好旧谱,以平常心待之,不要受潮流影响,才是正道。我在上面介绍的湴田旧谱,就是旧谱原文,不加不减,不管对错,搬字过纸,如实引用。假如看到外地谱“新鲜”,就依样学样,将旧谱改得面目全非,这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后代!例如,硬给先祖们安排上生卒年份,甚至“准确”到令人目瞪口呆的“年-月-日-时”,这明显是造假,是无法面对祖先的。
最后,总结全文,概括起来就一句话:以公元1536年为时间节点,“三德公”之后的世系由于他们兼有墓葬实证,是真实可信的,不必怀疑;廷珠公之前的世系,因其年代在1536年之前,需要基因“测Y”用Y数据才能证实其血缘及是否“合谱”。
广东龙川 锺胜 2021-3-3
(续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