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52|回复: 0

平和 客闽交界处的 语言误会引起的笑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1 12: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一组语言类的笑话

001.《毋免与五圆》

福建省平和县的九峰一带,主要讲河洛话和客家话,也讲饶平客话、大埔客话,还讲潮州话等。

其中,也有一大部分是“死河(与‘鹤’谐音)”与“死客”的人群,即只会讲河洛话,或是只会讲客家话的人群。

“死河”与“死客”的人在一起对话时,不仅不方便,还会闹出很多误会、笑话来。

“毋免 ”与“五圆”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毋免”,福佬话(闽南话)指不用、不要的意思。

“五圆”,客家话指五个糖圆。过去的糖,只有乡下人在“糖部仔”用土法将甘蔗榨汁后煮成的红糖(俗称“乌糖”)。为了便于贮藏,人们就将红糖搓成一个个一斤重左右的糖丸,然后用瓷缸或瓷瓮贮藏起来,并置于阴凉处。如果是自己要用,或是有贵客前来,就开瓮将糖丸取出。

有一天,一个“死河”的外甥到一个“死客”的舅舅家做客。这二家是姑表亲戚,作为“死客”的舅舅家自然要送糖丸作为“箪路”(礼物)给“死河”的人。当“死客”的拿出糖丸要送“死洛”的人时,“死河”的人连连摆手说“毋免”,这时,“死客”的人听后以为客人要“五圆”,就从瓮中再取出糖丸凑齐五个送他。这时,“死河”又一再说“毋免”,“死客”的人以为还要五个糖圆,就又去取五个糖丸出来。“死河”的人看他又取出五个糖丸送他,自然更是既感谢又客气地说“毋免”、“毋免”,“死客”的人以为“死河”的人还要“五个糖丸”,就进去再取出来送他。这样一来,整个瓷瓮里的糖丸就都取光送完了。于是就有“五圆又五圆,一瓮(缸)取到完完完”这句佳话。

在过去,物质非常贫乏,糖丸是一种很贵重的礼物。只有非常好的客人来,才有“送糖丸”这种礼遇。在家乡,种榨糖的甘蔗不多,更多的是种果蔗。所以,红糖在市场上很稀罕、很贵重。

再说,任何一户人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或是生囝生病,也都要用上红糖。所以,人们的生活又离不开红糖。难怪有“男人不能一日无姜,女人不能一日无糖”之说。

可见,送一个二个“糖丸”就算很客气了,送五个甚至十个、十五个,就更是客气、慷慨的了。当然,即使主人有点舍不得,也是一种无奈。起码碍于礼貌、面子,也只好“忍痛割爱”了!

                                                   2015.5.13.于厦门

002.《庵汤与公》

有一个“死福”(只会讲闽南话)的人出门在外,又饥又渴。正好路过一个“死客”(只会讲客家话)

的村庄,就想到一户人家去讨碗稀饭汤喝。

稀饭汤,福佬话(也叫“河洛话”)叫“糜”,比较绸的叫“打铁糜”,比较稀的则叫“庵糜”或叫“庵糜仔”,也叫“庵仔”。客家话则叫“庵汤”。

他看到这户“死客”的人家正在吃稀饭,就硬着头皮进去,问能否赏一碗稀饭汤喝。于是就用福佬

话问没有庵汤可吃?”

这个“死客”的人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就摇头说:“没有,没有!”

这个死福的人,心想:这户人家明明正在吃稀饭,饭缸中的稀饭还有那么多,怎么说没有?气急之下,就说了一句粗话:“玍公!”接着掉头就走。

这时,这户“死客”的人家将“福佬话”的“玍公”误听为客家话的“庵汤”,立即改口说:“庵汤呀,有,有。”紧接着,就当即去取个“大疆”(大瓷碗)装了满满一大“疆”的稀饭送给他吃。

这个“死福”的人回到家,将这段笑话说给人们听,原来,其中原委,就是“死客”与“死福”的人因为语言不通所闹出来的一段笑话。

                                                2015.5.13.于厦门

3.《臭支与草纸》

过去,乡下人祭拜鬼神或是列祖列宗用的冥纸,或是包装茶叶、糕饼等用的纸,或是女人行经时用的纸,都像人们缝制衣服用“土布”一样,用的都是本地土制的“粗纸”(即草纸)。

有一次,“死福”的人,到“死客”的地方去采购“草纸”。当这个“死福”的人到一家卖“草纸”的日用品商店购买草纸时,说要买一捆“粗纸”。而买“粗纸”的人,是一个“死客”的人,听不懂要买东西的人说什么,干脆就说:“没有。”

要买“粗纸”的人(“死福”的人)看到货架上明明堆着一大堆的草纸,却说没有。就生气地说了一句粗话:“臭支!”这时,这个“死客”的商家听了之后,将福佬话的“臭支”理解为客家话的“草纸”(即“粗纸”)。立即陪笑说:“要买草纸是吗?有!有!”于是,就从架子上取出一捆草纸卖给他。

这个“死福”的人买了之后,回家路上,觉得好笑:这个客仔真好笑,骂了之后,才说有,才肯卖给我们。原来,是“死客”,即听不懂“福佬话”(也叫“河洛话”、“闽南话”)。

                                                 2015.5.13.于厦门

004.《不要与买》

普通话的“买”与福佬话的“不要”,谐音。也因此闹出一段笑话来。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户“死福”的人家,刚娶进一门只会讲普通话而听不懂福佬话的媳妇。

有一天,媳妇陪“死福”的公公(丈夫的父亲,在家乡,媳妇叫他“阿爹”)上街买东西。

当媳妇的难得回家一趟。这一次上街陪公公上街购物,更是难得,自然更是大方。每当媳妇征求公公的意见:“这件东西买不买”之时,公公出于客气,也出于俭朴,更怕媳妇多花钱,更怕花那不必要的钱,所以,什么也不想买。于是,每遇媳妇问他“买不买”之时,他都是用福佬话说:“不要”。而媳妇听后,则以为公公都说要“买”。这样一来,媳妇每一次征求他意见,他都说“不要”,而媳妇则听公公说“不要”,就一一买下来。结果,买了一袋又一袋、一包又一包的东西,弄得二个人四只手都拎不动。

当媳妇与公公拎着那么多东西回到家时,儿子和孙子看了很惊讶。就问父亲和媳妇怎么买这么多的东西回家。父亲说:“她问我买不买,我一直说不要买,就却不听,还是买下来,结果,就买那么多东西带回家。”而媳妇则说:“我问你父亲说要不要买,他每次都说要买,既然你爸喜欢,就都买下来。”

当儿子的一听,明白了。原来其中的缘由是:普通话的“买”与福佬话的“不要”谐音,但是,字义字意不同。结果,才发生这场“情深深,意浓浓”的误会。

                                                        2015.5.13.于厦门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24722e0102yo7k.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3: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