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53|回复: 2

中华锺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30 11: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锺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 广东龙川 锺 胜 )


    全国锺姓目前有两套所谓的“通天谱”:《中华锺氏总谱》和《中华锺氏宗谱》。为叙述方便,后面合称这两套谱为“两谱”。对中华锺氏的肇姓起源及世系,两谱各执一词,说法未能一致,让全球的锺姓人无所适从,如此之谱怎能“通天”?!
    “基因科技可以服务于人类寻亲、认祖、证谱”。对两谱都无法解决的锺氏源流问题,本文探讨性地提出了科学的“基因证谱”解决办法。


    一、锺姓“通天谱”存在的问题


    本文只讨论颍川锺氏的祖源世系问题。
    在1999年之前各地锺氏族谱的源流和世系都是各说各话,很混乱,根本就没有全国统一的“蓝本”。2002年,“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在北京成立,提出要编中华锺氏“通天谱”,并着手收集资料为编谱做准备,大家的热情很高。由于“改革开放”国家盛世,百姓修谱成风,引发了人们的寻根热。论谱的文章和书籍跟风而至,例如“粤东三老”1999年《锺氏渊源校正本》,锺蔚伦先生2000年《钟姓史话》,陈瑞松先生2003年《锺姓通谱》……陆续出版;他们一致认为,颍川锺姓是“烈系+接系”,全国锺氏是多源的。因《钟姓史话》大量发行,让锺氏多源的观点在2012年之前就已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锺蔚伦先生作为当时“总会编谱办”的负责人,提出了“以《钟姓史话》为纲”的编谱原则,大家不表反对就算是默认了。但是,锺蔚伦先生去世之后,“谱办”易人,“一源论”者当家,改旗易纲,发表了锺大元先生“锺氏只有一源”的2013年《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证》,于是引发了2013年至2017年锺氏“一源”和“多源”的激烈争论,2017年10月发展到“总会”被分裂成两个,并各自编谱。(见拙文《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  很快,“总会”编的2018年秋版《中华锺氏总谱》和“重组会”编的2019年春版《中华锺氏宗谱》先后登场,今天已经发行到了全世界。
    面对无法调和的祖源争论,让他们的分歧不可避免,我们早有预料,所以我对他们在两谱中留下的许多互揭烂疤的文字,不感觉奇怪,故不想再评论,只关注和讨论他们“编”出来的源流世系。


    (一)2018年秋版《中华锺氏总谱》(后简称为《总谱》)
    编《总谱》依据的是1999年《锺氏渊源校正本》、2005年《福建武平谱》和2006年《赣南钟氏族谱》(见“《锺氏编谱通讯》总第一期”),这三谱的本质就是2000年《钟姓史话》:烈系+接系。
    1、《总谱》的先秦祖源
    《总谱》认为:全国锺姓多源(少数民族锺姓和汉族锺姓大多不同源),汉族锺姓也是多源。例如,锺仪源自姬姓,锺建源自芈姓,同为黄帝59世的锺烈和锺接则源自子姓;而且锺烈的先祖是宋襄公到宋辟公的宋国王室是一脉,锺接的前祖是宋襄公之弟“遨”及其后代伯州犁、锺离簠和锺离眛是另一脉,宋襄公和遨的父亲就是黄帝46世“宋桓公”,即二脉共祖于宋桓公。(第42-46页)
    2、《总谱》的汉后世系
    《总谱》对汉后世系的表述很清晰:烈系+接系。烈系来自《锺氏渊源校正本》,接系来自《钟姓史话》。
    例如烈系,明确地否定“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的九十五世祖,接受《锺氏渊源校正本》的“校正”改成了四十七世祖。(第43页)
    因此编《总谱》的关键词是“校正”! 就是对众多旧谱不正的地方,包括对秦前的祖源和汉后的世系都做了“校正”。


    (二)2019年春版《中华锺氏宗谱》(后简称为《宗谱》)
    《宗谱》原则上执行的是2013年《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证》,就是依据史书(如:《左传》、《左传注疏》、《春秋左传注》、《史记》、宋欧阳修等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郑樵著《通志?氏族略》、宋章定著《名贤氏族类稿》……等),和湖南澧州为基础的锺谱(如:《湖南锺氏遵旨通谱》,澧州、桃源、平江、临澧等地《锺氏族谱》,以及《福建汀州全慕公谱》、《台北鍾氏宗谱》……等),将这些史书和谱记中人物调整编排而成。其中经过几次改编,五年内推出了锺氏一源的三个版本(见拙文《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2019年出版的《宗谱》应该是第四个版本。
    1、《宗谱》的先秦祖源
    《宗谱》认为:全国锺姓只有一源(少数民族锺姓另有源头,但部分少数民族如畲族锺氏则出自汉族),源头就是宋襄公的孙子、黄帝49世“公孙锺离”(姓锺名离),天下的锺姓和锺离姓人都是公孙锺离的血缘后代。其中:锺仪是公孙锺离之子,锺建是公孙锺离的5世孙,锺离子是公孙锺离的11世孙,锺接是公孙锺离的14世孙(黄帝62世孙),锺烈是锺接之子。秦前的祖源和世系是经“考”而得“正”的。(“世系卷”第55-58页)
    2、《宗谱》的汉后世系
    对汉后的世系,《宗谱》的思考就比较复杂,《宗谱》共有二卷(“综合卷”和“世系卷”),都是“接生烈、晏”,但对汉后世系的表述 二卷的态度会各有不同。
    例如烈系,“综合卷”对“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表达了明确的支持,认为《祖名歌》“既是清朝廷对锺姓渊源的钦定,也是锺姓的瑰宝”(“综合卷”157-158页)。  但是“世系卷”所展现的烈公世系,却很矛盾地执行了《宗谱》所坚决反对的《锺氏渊源校正本》。稍为不同的是,《锺氏渊源校正本》将95世校正为47世(烈为1世,毅为47世),而《宗谱》“世系卷”将95世考正为52世(若烈为1世,则毅为52世);除了前面多留了5代外,“世系卷”删掉的世祖与《锺氏渊源校正本》删掉的世祖几乎一模一样。(“世系卷”第55-58页,第776-778页)
    因此编《宗谱》的关键词是“考正”! 就是说,《宗谱》是用考证古籍所得史志人物编入谱中,对众多旧谱不正的地方作了“考正”。


    (三)《总谱》和《宗谱》的尴尬
    在2017年之前,中华大地绝对没有号称中华锺氏的总谱或宗谱。《总谱》和《宗谱》都是近期用了上百人花了近十年参阅了成百上千的“资料”才新编出来的“通天谱”,从任何角度看他们都是“编”而不是“修”;如果将这样大规模的“编”还硬说是“修”,只能说明编者心虚对“编”缺乏自信。然而,两谱的编者都认为:自己正确,对方错误。
    通天谱是要面对大众的,必须接受全国锺姓人的“检验”,不是自认正确就是正确的。从锺氏微信群的宗亲们的反应来看,人们对两谱的源流表述并不买账,因为两谱都不能与他们自己的族谱记载实现对接。特别是那些自认为自己家的族谱一定正确的人们,更是颇有微词,报以冷嘲热讽,觉得两谱都不是他们心中的菜!
    确实,两谱本身互不认同是第一硬伤,经不起推敲是第二硬伤;校而不正,考而不正,怎能去面对和说服千差万别的各地族谱?! 难怪人们以己谱“怼”两谱,对两谱没有多少好评价,先天的硬伤让人们失去了对两谱预期的信任。
    我发现,《总谱》和《宗谱》对同一份资料的取舍是有差别的,而且都没有应有的解释。例如,《总谱》将“锺氏九十五世祖”精简为47代;《宗谱》表示反对,于是特意“帮助”《总谱》列出详细的“留、删对照表”,并在“录者注”中鞭挞了新谱和《锺氏渊源校正本》的这种精简校正(“综合卷”第121-126页)。奇怪的是,为什么《宗谱》没有将自己精简考正为52代的“留、删”过程也列进表中去呢?  事实是,两谱都没有交代自己对《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的“留、删”说明,这也是硬伤。  
    可以这样说,两谱都无充分的证据确保自己编的源流世系真的符合历史!
    《总谱》和《宗谱》的尴尬,就在于他们表述上的重大差异:
    1、公孙锺离:  即宋襄公之孙“公孙黎”。据古典文献专家傅璇琮先生对《春秋左传.文公八年》的翻译,公孙锺离在昭公事件中已经在宋国被杀掉了。但《宗谱》坚持他没有死还活着,而且逃去楚国做了官。
    2、锺仪:  史书上确实有锺仪,但没有记载他的父亲是公孙锺离。《总谱》否定公孙锺离生锺仪,《宗谱》肯定公孙锺离生锺仪。
    3、锺信:  《宗谱》说,他因念先祖改名“离信”;于是,他的后代名字都带上了“离”字,但都不是姓“锺离”。如锺离磬是姓锺名离磬、锺离春是姓锺名离春、锺离子是姓锺名离子、锺离滏是姓锺名离滏、锺离椻是姓锺名离椻、锺离眛是姓锺名离眛、锺离发是姓锺名离发 ……(“综合卷”第30—33页)
    问题是:他们在历史上到底是姓锺还是姓锺离?不是我们可以曲解的;锺离子是皖系锺离姓人的始祖,他们能承认“锺离子之父是锺信”、“锺离子是姓锺名离子”吗?
    注意:《总谱》的源流里根本没有锺离信和锺离子(认为他们姓锺离,不姓锺)。
    4、遨:  《总谱》说“遨”是宋桓公之三子,《宗谱》说宋桓公生五子没有“遨”。
    5、伯州犁:  有旧谱记述“伯州犁食邑于锺离山”(《锺史文选》考证锺离山为今之河南长葛石象乡封升岗);《总谱》说伯州犁是“遨”的后代,而且“伯州犁食邑于锺离国(安徽凤阳)”;《宗谱》说“公孙锺离、州黎、公孙黎 或黎,其实是同一个人,他食邑于锺离邑(安徽凤阳),州黎不是伯州犁”。州黎和伯州犁谁对?他们有交集吗?
    注意:《宗谱》的源流里根本没有伯州犁(认为伯州犁不是锺氏姓前祖)。
    6、锺接与锺烈: 《总谱》是“接系+烈系”,接只生晏,没生烈;《宗谱》是“接生二子:烈、晏”,接公是姓锺名离接,后去离取单名接。
    锺气:  赣闽粤桂都有旧谱记载:“汉高祖入关之初,气公年方二十”,即一世祖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左右。《总谱》丢了这个“年方二十”;《宗谱》也丢了这个“年方二十”,反而认为江西《兴国一修谱》“气公是烈公之第三子(复、叶、气),字易春,生于西汉文帝壬午(前159年)六月,殁于武帝征和壬辰(前89年)四月二十五日申时”值得后代参考(“世系卷”第24页)。这种生卒时间精确到“年月日时”的近代谱可信吗?为什么对“年方二十”两谱都避而不谈?
    7、对汉朝至宋朝的世系的校正:《宗谱》将《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校正为52世,《总谱》执行《锺氏渊源校正本》校正的47世。两谱都不执行“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且有5代的世代差别,谁的正确?
    8、既然史书记载在公元前600年就有锺姓人锺仪,为什么族谱记载的大多数支系都是南迁赣闽的锺贤(重点是北宋的“四友公”)和锺宠(重点是唐朝的绍京和绍高)的后代?难道从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战国到公元后600年的唐宋,锺姓人的生育繁衍能力在这1200多年里都如此单薄,唯有到了唐朝宰相锺绍京唐末大将锺全慕和北宋进士“四友公”之后才拥有了超常的生育能力(查两谱,锺姓人大约有五六成是锺绍京和“四友公”的后代)?
    9、唐宋族谱记载太乱:  江西兴国的锺绍京有多少个儿子(是三个四个还是二十六个)?福建武平的“四友公”是生于北宋南宋还是元朝?粤东的“五龄公”之父到底是谁(是理公天柱公还是响公)?“五龄公”是真的亲兄弟吗? 两谱都没有正面的回答。
    10、旧谱对各代世祖有生卒年份的记载吗?如果没有,“通天谱”的这些生卒年份是从哪里得来的?
    ……
    还有许多问题都被人们提了出来,就不再罗列了,都是两谱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些硬伤说明,《总谱》和《宗谱》暂时都不宜定义为“通天谱”,称之为“锺姓源流参考书”可能会更为贴切。
    我揭露两谱的诸多“缺陷”,意在摆事实;两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没有必要贬低他们,说句心里话,这是他们(其实是我们)目前能拿得出手的最好成果了。但是,时机不成熟,急于求成,必然会建成“烂尾楼”,我在几年前就预料到了(见2015年《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所以我常常想,两谱的“编谱办”用近百人经十年努力而未能解决的锺谱问题,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还能有办法去解决吗?
   
    二、锺氏谱也有中国各姓族谱的通病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30 18: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二、锺氏谱也有中国各姓族谱的通病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出问题的原因。
    现实是:在中国几乎每姓都有族谱,有专家称是“无姓不有谱”;而且各姓的族谱世系源流“写”得都很乱,尤其是大姓,更乱。
    与其他外姓朋友交流发现,锺姓族谱存在着的上面所列举的问题,其他姓氏尤其是大姓也同样存在,而且问题比锺姓还要多;看看网上“客家姓氏”中其他姓氏的争论,其“热烈”的程度一点儿不比锺姓人低。这说明,“世系源流很乱”是各姓的通病!
    “通病”—— 就值得我们关注! 既然这是各姓的通病,那么我们能否找出通病的病因呢?
    下面是比较典型的两篇探讨文章,都是在两谱面世之后发表的,透露着锺姓人两个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很有代表性。 我在2019-10《对族谱问题的探索与期待》中对这两篇文章有专门的介绍,其中或者能找到“通病的病因”。

    (一)锺子良先生的观点
    在2019-9广东东莞凤岗镇锺子良先生发表了连载文章《谱载析解五龄公父:理公、天柱公、响公》(下简称《析解》),对五龄公为什么会有三个不同记载的父亲进行论述。他说,查阅了从南宋到明清时期的锺谱,记载“五龄公”有三个不同的父亲,问题都出自明清,是明清谱造假。并表明观点:只有南宋1136年“毅、刚、裕、发等四公”所编的绍兴年谱“理生五龄”是正确的,其后的明清民国谱都是错误的;他认为“五龄公”老大锺提龄大约生于公元1078年左右是可以接受的。按照福建武平锺谱,“毅、刚、裕、发等象洞十四祖”都生于公元1050年前后的北宋时期,锺子良先生的说法当然可以与福建武平谱对接。他的结论是:宋(前)谱正确,宋后谱是造假。问题是,他不敢保证看到的“绍兴年谱”确实是原谱。但在微信群里,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老年朋友的支持。

    (二)锺光伦先生的观点
    在2019-9年四川成都锺光伦先生发表论文《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简称《刍议》 )。他说,不但“四友公”等十七进士是官位造假,而且锺姓宋前祖先的世系也是造假。论据如下:
    1、锺提龄大约生于元朝末年(1368年)。
    他在2011年去兴宁拜祖,调查得到“岗背镇大坪镇尚有四位健在的八十多岁的提龄18代后裔。”是当时岗背钟氏辈分最高的在世老人,他们四人大约生于1930年左右。按平均代距33年测算,则锺提龄大约生于(1930-33*17=)1368年(元朝末年)。
    2、锺廷弁大约生于南宋朝末年(1279年)。
    锺廷弁是广东龙川回龙镇大塘肚开基祖,谱载“廷弁生于宋元之际”,即大约1279年(元朝元年)。他与入川开基祖、廷弁14世、生于1688年的锺弼生的平均代距为31年左右,是可信的。而光伦先生是弼生的后代、廷弁21世孙,平均代距当然也合理。
    3、锺提龄不是锺廷弁的血缘祖先。
    (1)经调查,锺廷弁之后的历代祖先坟墓基本上都能在龙川回龙和新田等两镇找到,证明谱载锺廷弁之后的历代祖先充分可信。
    (2)锺廷耀在乾隆四十七年首修《本谱》的自序说“……传至廷耀兄弟四人,接老族谱详查大塘肚至新田桥头数百年有余,无人接修族谱……大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孟冬月朔四日……笔接抄族谱,故知前者已无可追而垂以后者。”  
    就是说,回龙新田的旧谱是没有开基祖之前的祖先世系记载的,直到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新田钟廷耀在首修《本谱》时,才与“兴宁重刻谱”合谱,将新田谱编进了“兴宁岗背谱”。这次合谱,将龙川回龙和新田锺氏变成了兴宁岗背锺氏后裔。这是一次错误的合谱。
    (3)合谱后,锺廷弁成为锺提龄的7世孙,在年代上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由锺提龄大约生于1368年(元朝末年),锺廷弁大约生于1279年(元朝元年),可以知道,锺廷弁比锺提龄的年纪要大(1368-1279=)90岁。后代怎么可能比祖上早出生?!所以锺提龄不是锺廷弁的血缘祖先。
    4、从1136年到1469年的333年内族谱记载是空白。
    据明成化五年(1469年)钟崇辉的《葺录流传》和兴宁后裔钟复章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采葺录存”,由“南宋高宗十年(即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闽汀后裔刚、毅十四公增修源流”到“明成化五年(1469年)”,333年间再无流传记载。
    5、《源流传》证明“理生五龄”。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的《太平湖钟氏源流传》(简称为《源流传》 )的记载表明,五龄公之父是理公。而且《源流传》也是没有从1136年到1469年共333年的世系记载的。【插议:不管是1617年兴宁岗背的《源流传》,还是1782年龙川新田钟廷耀首修的合谱《本谱》,都是在1536年嘉靖解禁民谱之后才修成的族谱;从象洞十四祖1136年修谱(暂拟当真)到1536年解禁修谱,共有400年的空白期;但是,钟崇辉1469年的《葺录流传》估计是追溯了一二百年前的提龄文亮之后世系,已经补充进《源流传》,于是《源流传》才对接武平谱,接成“理生提龄”。猜测:粤东各县发现兴宁《源流传》在年代上无法靠拢武平象洞谱,便出现了对“五龄”之前世系的进一步追溯以“完善”《源流传》,于是在“理至提龄文亮之间”就有了明清族谱三、五、七、九代不同的世系记载,让提龄有了三个父亲和提龄文亮是否父子的几百年争论。】
    6、《刍议》的结论:宋前谱世系疑为造假。
    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曾说:“宋元之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附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六·钜野姚氏宗谱序),这是对明清以来族谱的真实写照,真知灼见。从“十三进士”、“朝廷为官”、“元祐党人”到“广州刺史”、“镇蛮大将军”于宋史、方志、典籍无迹可寻,无一可考,不免会给人留下了钟友武兄弟和其十四个子侄是否真实存在的种种疑点。因此,至少可以确定友武、理不是北宋人,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自然就没有在理与提龄之间安上“四代”而人为地将其推至北宋的道理。也许清朝中叶后有知道朝代、年号、干支纪年者发现了“北宋”的钟理至提龄时间跨度巨大,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在理与提龄之间粗线条地加了大相、天柱、朝政、响四代,自然就可以“圆”了北宋“进士”、“元祐党”等之说,但在此之前理生提龄已经被各地钟氏后裔采信、传抄,因而理至提龄之间出现四代在时间上可能晚了很多,并且记载这四代的族谱在顺序和代数上也是颠倒不一、相互牴牾的。至此,以宋国偃王“三弟钟烈”为“启姓始祖”的世系、和宋代300余年间的世系缺失,真相已经不言自明了。
    显然,光伦先生否定宋前有谱,只肯定元后有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明清谱,最早的粤东谱应该是《源流传》了!);不但认为宋前世系是不可信的,即使是明清谱,也会在“合谱”中接错祖源,造成困扰(他以自己的《本谱》作为例证!)。

    (三)综合分析
    锺子良先生相信有宋前谱,锺光伦先生认为没有宋前谱,应该信谁的?
    子良先生的《析解》依据南宋高宗“绍兴年谱”认可锺提龄大约生于公元1078年左右(北宋),光伦先生的《刍议》依据明朝“万历《源流传》”认为锺提龄大约生于公元1368年左右(元末明初),虽然都说是“理生提龄”,但提龄的出生时间却相差近300年!
    锺提龄只能有一个出生年份,不可能分布在不同的300年!
    两篇文章,两个观点,是两种不同的研谱态度。面对两谱,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本人依据对粤东锺谱所做的“逆向考证”以及对《刍议》中的兴宁“四位老人”的推算,我只能认可“文亮生于1316年”(见广东兴宁谱)和“文振生于1309年”(见广东紫金谱);如果真的是“提龄生文振文亮文康”,则提龄应该生于1285年前后,不可能生于1078年或者1368年;我对“逆向考证”有信心,再对照福建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还能相信“理生提龄”的《源流传》吗? 所以我只能怀疑武平谱和《源流传》。这,让我对光伦先生“宋朝之前民间无谱,民谱都是明清时人所编”的观点表示支持,因为只有他的观点,可以解释旧谱的许多矛盾和错误。
    据史,南宋政权不准民间修谱;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实行全国禁谱毁谱,四川内江人锺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直到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建祠修谱,民谱自此有了生存空间,民间族谱基本上都是此后建立的。所以,“公元1536年”应该是我们检视旧谱问题时值得重视的一个时间节点!
    在微信群里,有人认为,明朝之前民间没有族谱,各姓族谱的世系都是在明朝之后的人们通过追溯上古的名人作为祖宗来编造的。至于唐朝之前的“门阀世家族谱”在唐朝就已经因为“门阀世家”的消失而不存于世了,就连创造了“欧氏谱例”的北宋欧阳修的“家谱”也只能往上追溯五世为止,怎能编到唐朝之前乃至更为久远的夏商周和炎黄二帝?
    假如上面的说法成立,就证明了光伦先生“宋朝之前民间无谱”、“民谱都是明清时人所编”的观点是可信的,值得我们重视。
    我觉得,对《总谱》和《宗谱》在锺姓源流上的重大差异,用子良先生的观点几乎无法解释,而用光伦先生的观点来对前面所列的诸多尴尬问题进行解释,就会比较容易(如下述):
    1、公孙锺离在昭公事件中已经在宋国被杀掉了。《宗谱》坚持他没有死还活着,与史书的记载相左;认他为锺姓唯一始祖,是不实的追溯。
    2、锺仪的父亲是否是公孙锺离,史书没有记载,《宗谱》的父子追溯不符合史书。
    3、说锺信改名“离信”,或有可能;说天下锺离姓人都是锺离信的后代,则无依据。这是不实的追溯。把皖系锺离姓人的始祖锺离子,说成是锺离信的后代,而且改成姓锺名离子,皖系锺离姓人估计很难认同。
    4、《宗谱》说史书记载宋桓公生五子,没有“遨”。说明《总谱》“遨”无史据。
    5、伯州犁是个历史人物,旧谱将他追溯为接系锺姓的姓前祖先,未必符合事实。
    6、锺烈/锺气 估计是赣闽粤桂的锺姓人追溯出来的始祖,公孙锺离/锺仪 则可能是湘鄂滇黔的锺姓人追溯出来的始祖,而黄河流域如鲁豫甘陕的锺姓人却很少这样追溯。如果说公孙锺离/锺仪和锺烈/锺气,都是明清时期编谱追溯的结果,确有一定的说服力。
    例如,广东龙川芝野的开基祖是元朝生于1356年的锺应铭,他有后代在明清时迁去了湖南炎陵;芝野谱的锺姓始祖是锺烈/锺气,炎陵谱的锺姓始祖是公孙黎/锺仪。同是锺应铭的后代,居住地不同,追溯的始祖也不同。
    7、从秦朝到北宋共1300多年竟在清朝被锺丕谟先生编出《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九十五代人的平均代距只有14年,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是不足为信的。《总谱》和《宗谱》都不采用《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编世系,明显说明编谱人员对它没有信心。【据上海锺逸平先生在2019-5转发给我的清朝史料“清.乾隆朝实录”,锺丕谟大约生于公元1706年。但他在90岁高龄的1796年出版《内江锺谱》并编出《鍾氏九十五世祖名歌》,影响极大。】
    8、锺姓谱的世系中有五六成人是锺绍京锺全慕和“四友公”的后代,很可能是明清时的人们在编谱时“抱团取暖”的需要,未必全部都真的与绍京全慕和“四友公”有直系血缘关系。
    9、锺绍京有多少个儿子(是三个四个还是二十六个),“四友公”是生于北宋南宋还是元朝,“五龄公”之父到底是谁(是理公天柱公还是响公),……等,无人能说清楚。说明唐宋确实无谱,才被明清后代“编”得如此混乱;有的旧谱记载锺繇是烈系锺铣之子,也有旧谱将“四友公”记为绍京/全慕之后,说明明清谱并没有“支分烈接”;“九十五世祖名歌”的超多世系,和当前微信显示“五龄公”40世孙的出生(注:公元1285年距今才750年左右,平均代距只有19年),都说明明清谱有许多地方误接了源头…… 这些都不能用偶然的“修谱失误”来解释,而是明朝之前无谱造成的。
    10、追溯和编造的世系,让明清时的编谱者面对时人无法写上古人的生卒年份,所以旧谱几乎都没有生卒年份的记载。近二十年里那些各世祖都记载了明确的生卒年份(甚至精确到“年-月-日-时辰”)的新族谱,则是现代人的造假行为,其目的是要“完善”旧谱的追溯造假以证实自己家的旧谱真实可信!结果各地(江西、福建、广东、四川等)都如法炮制,因年份互不相同发生争执让其“阳谋”败露!
    ……
    我们现在能找到哪个年代的锺姓旧谱呢?
    据说,不管是民间或是官方图书馆都找不到原版的宋前民谱。1536年明朝廷解禁民间建祠修谱,可以推定在1536年之前既无锺氏祠堂也没有人敢续修锺姓族谱。1644年明朝灭亡,但我们现在连一本明朝锺谱都难以找到。在清朝1667年出了鍾氏九十五世祖的《汀州谱》,(距今只是350年) 据称此谱还有雍正皇帝1724年的“聖谕廣訓”做后盾,就成为后来各地锺谱的“蓝本”;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锺丕谟先生在1772年依据“福谱”和“龙谱”在内江编谱并在1796年出版了《内江锺谱》,就是对《汀州谱》的继承,还推出了他的《鍾氏九十五世祖名歌》,至今不过才220年。可以这样说,现在存世的“烈系”族谱几乎都是《汀州谱》和《内江锺谱》的后续谱。
    由于唐朝废除了门阀世族的地位,门阀谱就随着门阀世家一起消失了。宋前无民谱,即使有也只是官员个人有,如欧阳修的“五世谱”,就不敢越过唐朝。民谱皆编于明清,因朝廷监管不力民谱泛滥,才让世系追溯以“上古名人”为目标,越过宋唐、穿过晋汉、直达周商,毫不例外地都要傍上炎黄!
    即使从1536年嘉靖皇帝解禁民间建祠修谱算起,至今不足500年。各地的明清祖先在二三百年前通过追溯古代名人建立了完整的世系,又互相参考修改,才是今天各地族谱相互矛盾的根源。
    明清旧谱是追溯祖源造假,现代新谱是生卒年份造假 —— 新旧族谱共同造假一起害了族谱,让族谱失去了历史真实性。 从人们对“三大文献”的态度来看,就很有说服力:学者们为什么都不相信民谱而更相信官方的史志?而我们为什么又不得不用国史和地志去“修补”民谱?为什么至今没有看到谁敢用民谱去纠正史志?   既然许多姓氏的祖源都是追溯造假得到的,对锺姓而言,我们就不应该站在道德高地用“厚今薄古”或“厚古薄今”的眼光去评判“两谱”谁是谁非。《总谱》和《宗谱》依据这种造假了的新旧族谱去编,又没有办法去排除这些造假,甚至还硬要论证追溯的祖源正确,只会让这些“校”而不正、“考”而不正的问题加重。在微信群里,大家对两谱的认可度不是很高,质疑之声不断,个别地方还有宗亲声称要拒绝购买两谱,就很说明问题。
    确实,争论已经没有意义。《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已经为我们吹散了笼罩锺谱的许多雾霾,揭开了旧谱的造假真相,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锺姓源流的曙光。
    两谱之错,根源是错在旧谱,错在明清旧谱的追溯和造假。两个“编谱办”里能人成堆,都不敢否定旧谱,不是他们不知道旧谱有错(有太多的错),而是心存疑虑不敢面对这些旧谱之错,只想通过小心翼翼地对旧谱的某些方面用史志资料进行“修修补补”来完成,是因为他们心中都害怕因此“得罪了列祖列宗,成为锺姓罪人”!   
    丘姓人编出来的“通天谱”叫《中华丘氏大宗谱》。 丘姓人编谱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们充分意识到明清谱的混乱和危害,首创了他们的“丘氏谱法”,其精髓是在祖源上实行从上到下的“文化认同”,只要是丘氏名人都应该是丘姓人要尊敬的共同祖先,在世系上实行从下到上的“血缘认祖”,有争议的祖先世系问题留待将来去解决,“以疑存疑”,一律列为待考“宁缺勿错”!这样既能保存各个历史时期旧谱的概貌,又能使其血缘世系最接近真实,被丘姓人所普遍接受。将“文化认同”和“血缘认祖”分开表述,皆大欢喜,丘姓人确实聪明。编通天谱采用“丘氏谱法”,已经被其他姓氏关注和重视,也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但是,锺姓人没有采纳“丘氏谱法”,这无疑是个很大的遗憾!(见拙文《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
    我认为,人们并不满意的“两谱”,是两谱“编谱办”近百个编者花了十年的努力才完成的,他们已经尽力了。“两谱”之“错”,不是他们故意犯错,而是他们无法“校正”/“考正”旧谱而沿袭了旧谱之错,对他们付出的辛劳和努力,我们应该理解和感激。而且,《总谱》还在2019-10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郑州第五届家谱展评大会上获得最高奖项“特别贡献金奖”,证明两谱的编辑质量还是挺棒的,锺姓人的编谱水平确实不比外姓差。十年奋斗已经贡献了他们的心力,只做观众不做球员的我们 作为“看客”不满意其表现还要“求全责备”,而自己又做不来,不干的总是指责干的,也是应该要自省的。客观地说,即使两谱无法成为人们心中完美的通天谱,也必然会成为将来编写“完美通天谱”的参考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三、Y染检测和基因证谱

(待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 09: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三、Y染检测和基因证谱

    难道没有别的办法能够证明新旧族谱造假并纠正这些错讹了吗?
    以前确实没有办法,但现在有了,这就是“基因科技可以服务于人类寻亲、认祖、证谱”,现简称它为“基因证谱”,是本文要接着介绍的内容。
    可以预料,“基因证谱”+“丘氏谱法”,会让我们将来编谱时如虎添翼。
    中央电视台CCTV9“寰宇视野”栏目在2020年4月26日播放了《破译DNA密码——超级医生》,介绍了人类DNA技术的进步,目前已经破译了7000多种与基因有关的疾病,还可以实现对个人药物反应的检测,为精准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了技术支持。中国有100万人参加了基因组检测计划。专家预言,15年之后,医生有可能对某些人进行“基因修改”来阻止某种遗传疾病的发生,那时的医院甚至有可能会将你的基因数据输入病历卡中作为看病时的参考,让基因技术为改善人类健康服务。

    (一)“基因证谱”的原理
    基因技术是现代科技,基因证谱就是科技证谱。
    上个世纪中前期,科学家发现细胞核内有酸性和蛋白质两个部分,酸性部分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后来发现DNA是双螺旋结构的携带着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它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础。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这是一个需要投入巨资的庞大系统工程。1999年中国加入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2003年4月15日,由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代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正式宣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全部完成。基因科技进入了应用阶段。
    有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人们就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破解人类的遗传密码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破解的密码越来越多,如CCTV9介绍的那样,正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贡献。由于基因检测成本的不断降低,也促成了基因证谱的可能,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
    所谓“人类基因组图谱”,其实是对人类细胞核内的23对染色体进行分子级的识别和记录。下面就其在“基因证谱”方面的应用,说个大意。
    人体细胞中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的22对/44条,叫“常染色体”,它们包含了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常染色体”遗传,例如肤色、相貌、毛发、身材和其他健康方面的遗传信息,也包括遗传性疾病如色盲、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老年痴呆……等等;还有1对/2条,叫“性染色体”,则是来自父亲和母亲的“性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男人的1对性染色体是“X+Y”,女人的1对性染色体是“X+X”;只有男人有Y染色体,女人是没有Y染色体的。就是说,Y染色体只传男不传女,这就是“基因证谱”为什么只检测男性、不检测女性的原因。
    Y染色体携带了以往各代所有男性祖先的遗传信息。“测Y证谱”需要的数据,就来自它。采用现代的检测技术,我们能将测得的数据信息按父系划分成不同的类型。由于Y染色体只占“性染色体对”的一半,称之为“Y单倍型”。具有相同Y单倍型的人,即具有相同的父系源,我们称之为“共祖”。
    Y染色体在传代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称之为“突变”。“突变”使得父子分别有不同的Y单倍型,其中父Y单倍型处在子Y单倍型的上游,我们称这两个单倍型为“上下游关系”。
    Y染突变后形成的上下游关系,与族谱中的父子吊线关系近似。同样,把各代的单倍型都用划线表示出来,就形成了Y染单倍型的树状分支图谱,类似族谱的树状吊线结构。图谱中某个位点,连同他的划线下游,是共祖的,这样的一个群体,我们称之为“Y染色体单倍群”,简称Y单倍群或单倍群。图谱最顶上的位置,表示的就是这个单倍群的共祖。
    这样,Y单倍群表示的就是一个父系家族,也能够推算出这个家族共祖及下游各个支系祖先的大致生活年代,据此与族谱相比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测Y证谱”。
    在图谱中会看到许多Y染色体突变。约100-150年Y染色体会有一次突变,每次突变会在Y染分支图谱上增加一层,对应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证谱需要测试的Y染层级,最高可能需要达到40层。层数越深,到达的年代就越近。
    国内已经有多家面对公众的基因检测专业机构(不是医院),依据检测精度(中通或者高通)的不同,费用也不同(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
    例如,有某检测机构,其中一种称之为标准版或中通测试,是按照已知的、常见的单倍型为被测者分型,其到达层数一般约20层,价格在400元左右,适合初步确定父系源的需要。如果需要比对更近年代的族谱(或者其他方面的需求),则须使用高通版测试,高通版是一次性将被测者的Y染色体非重组部分记录下来,留待以后与大数据库比对,价格约1000元左右。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选定检测精度和检测机构。
    基因技术是一门科学技术,我虽然不懂基因但不影响我相信科学的“基因证谱”或“测Y证谱”。

    (二)Y染的“证谱”方法
    经检测得到的“Y染色体父系单倍群类型”代码只是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可以用来证谱,但并不意味着拿着你的“Y染色体父系单倍群类型”数据就能马上知道你的祖先是谁!
    为什么?  因为这是“测Y证谱”方法所决定的。
    首先,因为祖先遗传给你的“Y染色体基因和碱基对”只是一组“Y染数据”,它只是祖先的一段“Y基因和碱基对”在你的“Y染数据”中得到表达,虽然“Y染数据”能建立“Y染单倍型的树状分支图谱”,但它毕竟不是书籍,它不会有你祖先的名字和居住地址。所以它不能取代族谱。
    其二,由于我们无法取得你祖先的Y染色体基因数据(一方面我们不主张对任何祖先“挖坟取样”,另一方面千年远祖连坟都找不到,即使能找到也已经“无样可取”了),所以无法让你与某个祖先进行直接的Y染基因比对。
    其三,祖先的基因数据,会留给他的所有男性子孙后代(你只是他的后代之一!),如果他的男性后代的所有分支都能抽样参加“Y染色体基因”检测,我们就能通过“Y染色体基因数据库”在他的子孙基因数据比对中找到他。所以,没有一定数量的数据库,就无法精准地找到你祖先的Y染基因值。 为要精准地进行“Y染证谱”,就必须发动各地各系各房的宗亲进行合理的“抽样检测”(不是人人都要检测),让世系树上的所有分枝都有一定数量的人参加Y染检测,是使这个世系树“Y染色体基因数据库”数据完整的必要条件。
    所以,有足够数量的人参加Y染检测,并建立“Y染基因数据库”,才能证谱。
    在拥有了大量而完整数据的“Y染色体基因数据库”之后,你就能用自己的Y染数据去寻找到自己的“数据祖先们”了。毫无疑问,用自己的Y染数据找到的“数据祖先”,肯定比族谱记载的那些“族谱祖先”准确;人们能用自己的数据祖先对照族谱找到相应的族谱祖先,这就是“基因证谱法”。而且随着“Y染色体基因数据库”的不断完整和扩大,你的祖先们也会由古到今不断缩小与你的年代距离而陆续得到确认。
    据此,我们前面提到的两谱都无法解决的古代祖先问题,应该会在“测Y证谱”中最先找到答案;随着数据库的扩大,接下来慢慢地就能找到秦汉乃至唐宋,甚至是明清时期的祖先。“测Y证谱”就是这样用个人的基因数据去充实数据库,让数据库不断扩大,然后在与大数据的比对中来逐步实现的(不是立即就能实现的!)。
    (不妨做个假定,看看全国锺氏需要检测多少人。全国600万锺姓人假定有男性300万个,如果抽样检测率为1%,则需要抽样的男性检测人数为3万人;如果抽检率为1‰,则需要抽样的男性检测人数为3000人。用3000至30000人去检测,估计是需要的。目前已经检测的锺姓人还不足百人,其数据少得可怜,是不可能有正确的探讨结果的。)
    基因不会造假。“事实胜于雄辩”!用Y染基因数据去纠正族谱甚至史志的“假”(或者叫“错误记载”),就叫“基因证谱”。两谱的编者们用国史地方志无法“校正”/“考正”的旧谱之错,通过“测Y证谱”就能将它纠正过来。
    从“Y染基因证谱的方法”描述中,大家应该明白了:基因检测得到的Y染基因数据只是用来“证”谱,不是用来取代传统的“纸谱”。基因证谱法只是纠正了“纸谱”在血缘上的错误,它不会排斥“纸谱”也不会排斥人们的姓氏文化认同。
    有人会问:那些招赘、过继、抱养等“换血”行为造成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很现实,但解决也不难。方法是:首先应该明白,在一个村子中“换血”人所占的比例毕竟是少数,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可以找出本村开基祖的血统来;其次,在进行“基因取样”时,请不要将已知的“换血”人定为村中主流血统的“样品”。总之,有了能正确检验血缘关系的“Y染检测方法”,其他的可能出现的“干扰项”都不难解决,而且都会有相应的方法去排除各种“干扰项”的干扰。如果你全村人的“血”都无法与族谱记载的某祖先同血,或者某地区同谱人的“血”都无法与族谱记载的某祖先同血,你还认为族谱记载的某祖先还是你的血缘祖先吗?不值得你去怀疑和探究吗?
    举例,据说 明末清初有朱元璋的后代为避难在河南入赘锺家,子孙姓锺 续了锺家的香火,这就是“换血”;有如此明确记载的家族,他们就是名正言顺的锺姓人,他们是不用检测的。他们虽然换血了但他们没有争议;没有争议,我们又何必要自找麻烦去检测呢。  又如,锺文亮是广东兴宁岗背锺氏开基祖,现在岗背族谱记载的文亮公后代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文亮后代,他们也可以不检测,但是他们的检测数据可以辅助证明外地的“文亮公后代”是否有相同的血统。  以此类推,将“文亮血统”与五龄公各支血统比较,就能证明五龄公是否亲兄弟,还能证明粤东锺姓与福建武平锺姓是否血缘相连,让他们与南迁始祖锺贤或锺宠的血缘关系得以理顺。
    微信中有人武断:那些“换血者”在基因检测后就不能再姓锺了;好像他才是“纯种的锺”和姓氏法官。毫无疑问这是胡说八道。且不说招赘、过继、抱养等“换血”行为是正正当当的人间常态,就连强奸、出轨、自改姓氏而姓了锺的“换血人”,你也无权开除他们姓锺!况且你的老祖宗“烈、接”也是自改姓锺的,难道你的锺就合法了?! 必须明白,姓氏是一种文化符号,没有谁独自拥有姓氏的专利权。姓氏只可文化认同,不可能实行“只有一源”的血缘认同!测Y才能血缘认祖,基因技术不理会人们的文化认祖。你可以怀疑基因科技,可以拒绝测Y证谱,但不应该心理阴暗危言耸听用谣言惑众来诋毁现代科技!
    显然,有争议又互不承认,才需要进行“测Y证谱”。比如,有谱记载锺绍京有26个儿子,但他们的后代个个都自称是锺绍京的血裔又互不认同,这就需要基因检测才能证实; 又比如,锺姓的始祖到底是一个还是多个的争论,不通过基因检测能有最终的结果吗?祖源各异的《宗谱》和《总谱》的面世说明,只有基因检测能让两谱的祖源错误得到纠正!
    有人说,如果坏人得到我们的基因数据后,会研究出基因武器来灭绝我们的种族,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就是当前他们极力反对大家去基因检测,并向大家积极推销的“阴谋论”;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视频图像都有,好像很有道理。怎么办?
    虽然目前的基因技术还无法制造出针对特定人种的基因武器,但谁也不敢肯定将来也制造不出来。  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坏人要制造出针对特定人种的基因武器,并不需要大量特定人种的基因数据,只需要少量人即可,就能找到这类人种完全相同的99%基因。基因武器只要能针对这个99%就够了,不会愚蠢到再花大力气去寻找余下有着千差万别的1%! 就是说,我们是同一类人种,99%基因相同,而这个1%代表的才是“你”和“我”的差别(基因证谱所需要的数据,就在这1%之中),难道坏人的基因武器不是想消灭“我们”,而只是想精准地灭掉“我”而保护“你”吗?! 说句实际点的话,代表着“我们”的99%相同的人种基因数据,你还没有测,坏人早就掌握在手了!
    至于个人基因数据的保密问题,我认为与手机的信息保密相类似,主要在两个方向:一是自己不泄密,二是政府监管保密。  单就“测Y证谱”方面,我的看法如下,算是给群内宗亲的回答。
    1、“我们”只要你提供一个Y染色体“父系单倍群类型”数据(占整个染色体的1/46),其他45条染色体数据不要你提供,你也不必提供;
    2、你所有的46条基因数据都是你的身体秘密,你不告诉别人,别人无法知道;
    3、检测单位知道你的全部基因数据,大家最怕他们给泄密了,但这个问题不受我们控制 ——“我们”不会代替他们给你保证,也不会代替政府给你保证,因为他们是受国家法律法规监管的检测部门,只能依靠和相信国家相关部门的监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别无他法;
    4、这里的“我们”是指那些要你提供“Y染色体单倍群数据”的人,而我(本文作者)不会要你的任何数据,我也不参加那些只有内行人才懂的“Y染色体单倍群数据分析”,因为我不懂基因,所以我不在“我们”之中。总之,你的基因数据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是否同意提供给另一个“人”是你的权力,别人是不会强迫要你提供的。
    5、国内面对公众的基因检测专业机构有很多家,据公开的信息,还没有一家是锺姓人为主股东的,而“我们”也与这些机构没有利益关系。

    四、期待和展望

    族谱的追溯和造假是各姓的共同难题。网上有一篇文章《族谱造假的克星---DNA族谱》,值得一读,说明其他姓氏在基因证谱方面已经走在锺姓的前面,并且效果不错,值得我们借鉴。事实上,有几个锺氏“年轻人”在去年就建立了一个以锺姓人为主并吸纳外姓行家加入的“寻亲认祖和基因证谱”探讨群,进群后发现,我是进入大观园的“刘姥姥”。
    要想基因证谱,就必须有相应基因知识实力的人。基因技术作为本世纪才成熟起来的一个科技门类,可不是一般的群众能轻易进入的殿堂。有许多技术性知识的讨论,我看不懂,也理解不了,我的选择只有沉默。
    可惜,在许多微信群里,有人自己不懂基因,还要利用大家对基因知识的不足,大放厥词,不懂装懂用阴谋论来煽动大众的情绪,对探讨基因证谱的同胞进行人身攻击,而且还能得到许多似懂非懂的宗亲响应!说明阴谋论在我们的宗亲群内颇有市场。
    我想,知识可以战胜愚昧,科技才能强国安邦!那些不懂装懂的阴谋论者,最好能改变心态,用科技知识去充实头脑,不要再以鼓吹阴谋论来“刷存在”通过煽动群众情绪来“博眼球”了,无知的自信,只会害人害己!
    还有,锺氏的两个“总会”和两个“编谱办”的宗长们,如果你们通过“以谱怼谱”“以史证谱”无法让对方信服又真的想搞清楚锺姓源流,自己又没有基因证谱的能力,就应该冰释前嫌,同心同德,用实际行动来支持那些“年轻人”去测Y证谱,我相信“科学的基因技术”最终会让你们都心服口服。 毛泽东主席说过: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如果你们有此胸怀,最好能率领他们去共同完成。 如果你们没有这种意愿,坚信自己的《宗谱》和《总谱》正确而不想加入他们,也没有必要泼妇骂街般指指点点,好像是他们动了谁的奶酪! 或者保持沉默,也是选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让“年轻人”去完成;千万不可利用族权颐指气使,成为阻碍年轻人进军科技的绊脚石!
    必须承认,我没有基因证谱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我现有的这点知识连入门的条件都不具备。虽然可以通过学习从不懂到懂,但是以我现在的年龄已经不具备继续掌握这门知识的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锺氏人才济济,所以我决定放弃学习它。
    然而,我是一个技术人员,肯定相信科学技术比族谱的记载更有实证意义;面对锺谱太多的源流世系争论,我当然希望有宗族热情的人能无私地用科学技术去证实和纠正“谱史志”记载的错讹。所以,我会毫不保留地支持人们在基因证谱方面的努力,也希望广大的锺姓宗亲能协助他们,提供自己的Y染色体“父系单倍群类型”数据 —— 协助他们其实是支持锺氏家族并最终服务于自己!
    可以预知,科学技术只能帮助我们找到真相,它未必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甚至会由于基因证明“谱史志”的错误未能符合预期而让我们失望。例如,我之前发表的几十篇文章,就可能会有许多内容(比如“九代说”)会被基因技术证明是错的;有些记载为锺绍京或五龄公后代的族谱,其“Y染”基因有可能证明是错接;两谱的锺氏祖源,也有可能会被基因技术证明不是出自宋国而是其他诸侯国,祖源的数量不是一个二个而是超出预期的很多个。总之,许多错误会被纠正,“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失望归失望,我们需要的毕竟是真相! 科技是硬道理,科技会让我们找到真相。当真相出现时,我们为真相而低头,这有什么不好?!  我估计,大家若能积极支持基因检测,让基因证谱工作得以顺利实施,锺谱的许多源流错误会在未来十年/廿年左右大部分得到纠正,或者更准确地说,会对明清前辈的追溯造假作出纠正,两谱的编者们花费了几十年的努力未能获得的真相将会到来。

    广东龙川 锺 胜 2020-5-1

(续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31 00: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