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04|回复: 6

客家话真的是中原古音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7 09: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日子,笔者拜读了唐晓峰先生的新书《给孩子的前史地理》,其中有一段提到:“(客家人)他们的讲话与周围人不相同,一向保存有华夏古音。”作为一个普通的方言爱好者,读后颇有疑惑,客家话真的是华夏古音么?这需要从客家人的前史说起。
自称古代北方移民后代的传说并非客家独有
客家话,顾名思义,是客家人的话。客家的原意是指外来的人,相对本地人而言;现在说的客家专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客家人为我国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汉族民系,首要散布于华南各地,尤其以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台湾西北部的山区为首要集中地。因为客家人传说是古华夏人的后代,客家话也就被称作“华夏古音”了。厘清客家话是不是华夏古音,首先得厘清客家人是不是北方移民后代。
客家话散布区

根据罗香林等客家学者的前期说法,客家人是分五六次从华夏迁移过来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年代;第二次是在西晋晚期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第三次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第四次是北宋时期“靖康南渡”;第五次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因为这几部分移民是分几次到达客家聚集区的,所以有老客和新客之说。
永嘉乱后移民南迁的道路和迁入区域的散布
这种说法有什么问题呢?它把我国移民史所有大规模移民事情全纳入了,南边哪个区域没有北方移民的前史或传说呢?广府人,乃至越南人,也自称是秦将屠睢、赵佗所带大军的后人。再者,前期的北方人南迁,也和客家人、福建人都无关系。以永嘉南渡为例,娇生惯养的华夏士族,会跑到赣南山区,逻辑上也行不通。事实上,士族看上的首先是孙吴时期现已开发过的长江三角洲,王谢家族就把宁绍平原的会稽郡给霸占了。东晋、南朝为安顿华夏流民而设的侨州郡县也首要在江苏、安徽沿江地。
东晋扬、徐二州内的大量侨州郡
相比之下,那时流入江西的流民很少,在江西设置的侨郡也只要6个,并且都在长江沿岸。我国前史地理学奠基人谭其骧先生就说:“江西、湖南二省处皖鄂之南,距华夏已远。故流民之来者较少,且其地域仅限于北边一小部分。”许怀林《江西史稿》说:“在寻阳郡(今九江一带)内先后设置的侨郡有西阳郡、新蔡郡、安丰郡、松滋郡、弘农郡、太原郡等。”其时进入江西的流民首要安顿在寻阳郡,不会再往南了。
东晋江州
在我国南边各地,自称“最正宗的古代华夏后裔,最正宗的古代华夏言语”的言论,在各地方媒体是层出不穷。福建某媒体发文称采访了某福建文明学者,福建保存了华夏古音,闽人乃是古华夏人的正统传人。台湾省更是凶猛,把外人对闽南人的称号“福佬”硬解作“河洛”,当成是闽人源自华夏河洛区域的证据。可是,言语学家经过《诗经》《楚辞》等文献,推导出“河洛”的上古音大致是ga-grag;经过《切韵》等文献,推导出“河洛”的中古音大致是gha-lak。这两个读音距离“福佬”的闽南语读音hok-lo何止千里。这和南边家谱普遍造伪华夏贵胄相同,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它是汉字文明圈里常见的现象。
台湾省出版的书《汉语 河洛语发音》
客家源于“他称”,并非“自称”
客家这一称谓的由来,现在普遍认可的观点是由“他称”变成“自称”。“客家”一词的时刻并不早,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呈现;并且仅仅众多他称的一个。明末清初,因为战乱等诸方面的原因,闽、粤、赣之交居民迁往广东中部及沿海区域和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这些移民,在江西被称为“广东人”“广佬”“棚民”“怀远人”“客籍”,在湖南被称为“棚民”“闽粤人”“客姓人”,在广西被称为“新民”,在四川被称为“土广东人”,只要在广东中部粤语区被称为“客家”。要是明末闽粤赣之交就以“客家”自名,那么,为什么同是那一带迁出的移民,却不见他们将这一引以为豪的名称带到江西、湖南、广西和四川呢?
客家“自称”的时刻更是晚到清中叶。清代唯一一份比较具体的“客”的文献是平和人徐旭曾在嘉庆年间《丰湖杂记》中的一段话:“客人言语,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风俗言语,至今仍未能强而同之。彼土人(粤语区广府人),以吾之风俗言语未能与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因彼之风俗言语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言语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千数百年,亦犹诸今天也。”这段话阐明,“客人”最早是本地平原民系(即粤语区人)对山区民系客家人的称号;后来,原先作为他称的“客人”被客家人所用,变成了自称,可是他还未清晰使用“客家”一词。
徐旭曾《丰湖杂记》
客家一词开始见于其时的官方志书中。嘉庆《广东通志》93卷《舆地》引《长宁县志》:“当地相传建县时,自福建来此者为客家。”又引《永安县志》:“自江、闽、潮、惠迁至者名客家。”道光《佛冈厅志》:“其方言有土著(广府人),有客家。自唐宋时立籍者为土著……国(清朝)初自惠、韶、嘉及闽之上杭来占籍者为客家。”
海盐人朱希祖(章太炎之徒,罗香林之师)在《客家研究导论序》写了广府人不礼貌的行为,书中说:“广府人自居于主,竟有字客家人曰犭客,曰犵,且有谓客家人非粤种,亦非汉种者。所以客家之优秀者,乃相率著书,以自明其为汉族。”在这儿,咱们不必过多去深究罗氏“五次迁徙”理论,五次移民恰好到同一个地方闽、粤、赣之交山区可能性是否存在。仅仅想阐明一个问题,便是:客家人把“(广府人旁边的)客家”变成“(华夏来的)客家”,和台湾人把他称“福佬”解作自称“河洛”,是一回事。一开始,“客家”是土人(广府人)对这些客人的称号;时刻长了,便逐步为客人所接受,变成他们的自称。20世纪30年代以来,因为罗香林等客家学者著书立说,客家民系的概念也逐步形成。而后,本来只在广府使用的“客家人”概念先是分散到闽、粤、赣的客家大本营;最后又影响到了移民到广西、湖南、四川的客家人,取代了“棚民”“闽粤人”“广东人”等他称,也变成了他们的自称。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客家话语音相貌并不陈旧
厘清客家人概念之后,便利咱们了解客家话的前史层次,并非上古秦汉时期的言语。上文提及,徐旭曾自称:“客人言语,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这儿的读书之音,是不是指挨近“华夏古音”呢?很遗憾,这儿的“读书之音”不是“华夏古音”,而是其时的“北方官话”的意思。
近代,古直《述客方言之研究者》对客家话也有描绘:“清同治间,曹冲土客械斗……所以究客由来,考其声响,得结论曰:客人声响多合周德清《华夏音韵》。”《华夏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所作的一本韵书,其所包括的音系大体上反映了近代音的相貌。该书写成于泰定元年(1324年),到至正元年(1341年)刊行于世。在古代,作曲和作诗词相同,必须要符合格律,而传统的规范韵书是《广韵》。但是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语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反映南北朝至唐初语音的《切韵》和《广韵》现已不能体现元代的实际语音了。在作曲中是以《广韵》为规范,还是以实际语音为规范,其时有着不同的意见。周德清则属于支撑改造的实际派。换句话说,徐旭曾和古直两人的话,实际上是对客家话的明粉实黑了。

《华夏音韵》音系
客家话现已活到现代了,能活到现代的都是现代汉语,绝不是什么古语。除闽语外,包括吴语、客家话、北方官话在内的许多方言都承继了中古《切韵》音系,都保存了中古音的一部分特点。可是,中古音很多特征,客家话恰恰没有承继下来。以声母为例,《切韵》有37个,吴语明州小片的镇海话达34个(很可能是汉语方言中声母最多的),而客家话的代表点梅县话只剩17个。

《切韵》音系37个声母

吴语镇海话34个声母

梅县客家话只剩17个声母
客家话的部分韵母层次也并不陈旧,和近代官话相似。鱼虞两韵的分混是切韵年代南北方言的重要差异之一。《切韵》序中说“支脂鱼虞,共为不韵。”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举例说“北人鱼虞相混,南人鱼虞有别。”客家话的鱼韵中古层次没有呈现分野,却是镇海话有分野的遗留。

镇海话的鱼虞分野
此外,在腔调方面,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便是四声八调。梅县话只要6个腔调,而吴语明州小片的定海话是8个腔调。
梅县话腔调

定海话腔调
从前史音韵视点剖析,也可以证明,五次移民说是有欠妥当。因为各批次的北方移民带来的方言是不同的,怎么会操同一种客家话呢;理应像被历朝历代人不断修改的《推背图》,呈现出不同音韵的前史层次才是(可见《澎湃新闻·翻书党》2017年11月16日《“预言奇书”〈推背图〉真的准吗?》一文)。

网友HiemsRuls制造的方言前史层次剖析工具表
言语都是不断发展改变,各方言都保存了不同时期汉语音系特征,梅县话声母是软肋,但韵母多达76个。各地方言没有什么正统不正统之分,更没有高雅低俗之分。网络上或实际中,经常会碰到持家园某某话是“正统汉语”或是“古汉语活化石”观点的人,这是对言语学缺乏了解造成的。要是简略粗暴地反问他是哪个朝代哪个区域的汉语,估计他只会一脸茫然。況且,闽语、粤语、客家话,乃至宣州吴语高淳话,都有人自称是华夏古音,究竟哪个才是呢?针对相似现象,闻名言语学家郑张尚芳先生曾在博客中说:“酷爱乡土是好的,但不能想入非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8 21: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不要偷换概念,客家的名称出现时间,不代表客家人的存在也是这个时间。清朝以前一般也不说中国人,大宋、大唐、大明、大清。
客家话是否中原古音,都是相对概念,中原古音的范围也在变化。
现在要说的是大家都保留古音,就看谁保留古音多一点。
普通话肯定可以排除在外,平上去入的古四声都不全,就先排除在外。
其它方言当中,只有客家话说是外来的,客,就是外来。可以先肯定其它都是本地方言也古汉语。
客家话保留了古老的汉语发音,最基本的发音“妈妈”,客家人仍然说“母(嫲音)”;爸,北方说爹或者大大,都是变音。广州话的“老窦”更是后来的事。
第三人称“其”,客家话和广州话都说“渠音”,其它方言也变了。客家话“箕”读“其”音就是明证。
相对而言,客家话直接传承中古汉语应该是没有疑议的。除非你能够说清楚哪个方言传承更加正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2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话的 第三人称 与 吴 赣 粤 一样,都是来源于 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10 11: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無聊...首先,現在21世紀都過20年了,客家人是不是北方移民還需要你來厘清?客家人的dna都已經這麼清楚了,分子人類學的效率和準確度秒殺史料學,多看點資料再碼字。

其次,明粉實黑?為啥接近官話就是黑了,作者明顯崇古而看不起官話啊,舉的啥例子,邏輯和論證不通啊...
1.拿方言當中最多聲母的吳語(且非吳語代表音)來比,?濁音本身就是吳語特色,怎麼不看看吳語的韻母簡化成啥樣了。另早在趙元任時代就已發現吳語的濁音是氣息元音性質,石鋒(1983)對蘇州話實驗就得出吳語聲母不帶音而韻母帶音的結論,它已不是真正濁聲母。這是漢語的發展過程,韻母帶音之後就是全部清化濁聲消失,發音更加清晰有識辨力。
2.「讀書之音甚正」是為了說明客家人是漢種,誰非要杠上古音了呀,懂點語言學的都知道普通話保留的上古字詞不比其他方言少,官話的很多部分如韻腹比南方方言正,自然都是古音的繼承。
3.中古音到近音沒有所謂「巨大」變化,現在用客話對廣韻一樣妥妥的,甚至可能受閩語影響帶了少少上古音。請記得看各家擬音,綜合秒粵語,韻母秒吳語,除了閩贛還有哪裡方音有這存古度。
4.​五次移民説在語言學上也輕易能找到證據,溫美姬的《梅縣方言古語詞研究》得出:先秦兩漢到南北朝古語詞多,隋唐五代宋古語詞次之,層次鮮明。至於「每次北方移民帶來的方言怎麼可能都是客家話」狗屁不通,不想多議。

最後,莫只著眼於「古」,雖然客話是古,但更應注意到的是客話的成熟發展,韻腹分佈均勻,遵循雙前雙後元音不相拼的異化限制,聲母的層次的平衡,更多種發音等,不是每個方言都能發展成這樣。畬語很多地方更存古,比如雙唇音的保留,但畬語就不是舒服的漢式發展,就是「繼承」得比較亂,方言的變化都趨於語音平衡,您了解可以,但不可想入非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5 22:07: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宁阿哥哩 发表于 2019-12-8 21:34
请楼主不要偷换概念,客家的名称出现时间,不代表客家人的存在也是这个时间。清朝以前一般也不说中国人,大 ...

其渠無同韵母,广东信宜客家话,其ki渠kv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5 22:09: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人称:其ki2,广东信宜客家话渠讲kv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0-8-23 21: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5: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