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69|回复: 0

“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数据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7 22: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数据分析


    “理公至文亮公”到底是多少代,是我们争论了几百年的老大难问题;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完成这场争论。
    人们是怎样去争论的?从网上看,大家主要靠两种方法:一是以自己家的老谱为基准去衡量别人家的老谱,不合我家老谱的记载就是错的,但“我”无法证明自己家的老谱一定对,这叫以我为准。二是以A谱去证明B谱错,但却无法证明A谱一定对、B谱一定错,这叫以A谱怼B谱。这两种方法都是“以谱证谱”,无法让对方信服! 没有令对方信服的参照点(即“基石”)为依据,就是这场争论至今无解的原因。
    是不是每一本谱都能找到基石?不是! 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基石”?我为基石定了三个要求(见拙文《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并用“逆向考证法”先证明所选的“基石”正确合理,再用“基石”去评判其他各谱,其目的是要解决这场争论,让这场争论从“无解”变成“有解”。
    这个方法是否可行,不应该由我说了算,应该让大家去讨论和认定(如果有人能找到比它更有效的方法当然更好);我只是觉得“基石”可以从理据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争论族谱问题不能一味感情用事,一定要有学术心态才能克服心理障碍进行理性探讨,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法解决心态感情问题。
    我对“理公至文亮公到底是多少代”的问题,已经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等文章中做了详细的介绍,现在,我想就“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探讨进行数据分析。


    由于“各姓氏的平均代龄在26至34年之间,以平均代距30年左右为最多。”这是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所以“平均代距大约为30年左右”便成为我探讨世系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据香港锺煜晟先生文章《钟氏族谱辨伪》和他的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理至文亮共九代”: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7有始——8升达——9文振1309 【 另据兴宁谱:9文亮1316——10志聪——11应通1380 】。
    我所以要选择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的“九代”世系,通过后面的介绍就会明白,是因为他们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符合正常的“30年左右”的平均代距,更是理公与文亮公之间那“254年的时空”,决定了“九代”世系的合理性!
    为了证明“九代说”正确,我选了两块“基石”(兴宁岗背的“应通1380”,龙川芝野的“应铭1356”)和一块“天花板”(福建武平的“理1062”),而“九代说”就处于“基石”和“天花板”之间。我是通过“基石”和“天花板”证明了“九代说”是正确的。“基石”来自广东兴宁谱和龙川芝野谱,“天花板”来自福建武平谱,所以要否定“九代说”,只有否定了“基石”或“天花板”才有可能!
    本来,我在之前已经发表了多篇文章(如上述),用“基石”和“天花板”证明了“九代说”正确。但是还是有人说“看不明白”!
    下面,我用上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证明“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合理性。


    一、“天花板”说明


    据福建武平谱:友武公次子理公生于1062年,提龄是理公的后代。这就是我将“理公生于1062年”作为“天花板”的理由。道理有二个:(一)据福建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据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理公生于1078年,应该选哪个谱呢?A、武平谱对比广东的粤东各县谱而言,武平谱是上游谱,紫金谱是下游谱;B、福建武平象洞是理公的出生地,所以应该选上游谱的记载(而理公的子孙生于广东,故其子孙的出生年份采用广东谱的记载);(二)据武平谱,理公是公元1088年中的进士,此年理公26岁,可信;如果按紫金谱理公生于1078年,则此年理公才10岁,不可信。按照“基石选定的三个要求”,当然应该选用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
    对于理公,除了五华谱记载他在公元1098年左右携子大相与侄子满堂(齐公之长子)到五华华城铁炉坝避难外,其他的族谱都没有关于他因涉“元祐党事件”的具体避难地的记载(有的说是去了福建上杭井秋坑,但被上杭锺氏宗亲会否认了),所以我采信五华谱,理公是五华铁炉坝锺氏开基祖。(见《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 )


    二、“基石”的正确选定


    选择正确的“基石”意义相当重大。“基石”正确,就能判定基石后面所有外迁的子孙各世代是否合理,从而找到某些外地谱“接错祖宗”的错误。显然,“基石”真的正确吗? 这就必须先用现代人去证明“基石”是正确的。用“某些现代人”去证明“基石”,这就是“逆向考证”。
    选择“基石”的三个条件:1、作为基石的对象,要有记载其生卒年份的老谱或墓碑作依据;2、这块“基石”,要尽量与有争议的世祖的世系靠近,其“原生地”必须与有争议的世祖相同;3、在基石的“原生地”现在仍然有他的后代(即“某些现代人”),而且这些后代们与他有合理的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平均代距。
    例如,应通公就符合基石的三个条件: 1、兴宁岗背有谱记载,应通生于1380年;  2、卒于兴宁岗背的文亮有二世与四世的争议,而生卒都在岗背的应通是文亮之孙则没有争议(没有争议的应通就有可能解决存在争议的文亮的世系问题); 3、在应通的“原生地”岗背至今仍然能找到他的大量子孙,而且这些子孙与应通之间有合理的平均代距 (为什么一定要在岗背找而不到外地找?因为岗背是应通的“原生地”,在岗背没有人敢把自己“冒充”是应通的子孙!而在外地,则有可能因为找不到源头而在编谱时进行“冒充”! 原因见《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和《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此略 )。


    (一)应通生于公元1380年(基石之一)
    据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应通1380—1444,(其儿子:晓1408)。
    我们知道,兴宁岗背的锺泽民先生是1999年《锺氏渊源校正本》的三个作者之一,也是“烈、接二系论”的创立者之一,是兴宁谱的主编,生于公元1915年,据介绍,他是兴宁岗背应通公的第17代孙。锺泽民先生与应通公之间的平均代距是:
(1915-1380)/ 16 = 33.5 年
    这说明,锺泽民先生的平均代距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证明兴宁谱记载应通生于公元1380年正确可信。其他当今兴宁岗背应通公的子孙,可以自己去计算验证一下与应通之间的平均代距(因为代数较少,我估计应该在24—36年范围之内)。
    由应通生于公元1380年(“基石”之一),可以证明:
    A、据锺泽民先生1997年编的兴宁谱:应通的祖父文亮生于1316年。计算文亮比孙子应通的年龄大64岁,证明了文亮生于1316年可信。
    而且由于公元1387年“朱三官事件”及兴宁并发瘟疫,兴宁全县只剩20多户人家;文亮在1391年的“划籍”中去了岗背,所以我的家谱说文亮公是兴宁岗背的锺氏开基祖。岗背当时很荒僻,地域大,所以后来岗背就容纳了文亮后裔几万人。
    B、据香港锺煜晟先生的紫金县文振系族谱:应通的伯祖文振生于1309年。计算伯祖文振比侄孙应通的年龄大71岁,可信。
    文振在1391年的“划籍”中去了兴宁县城东五里花螺墩,这是提龄公的开基之地。县城当时肯定要比岗背要“繁荣”些,即人多地少,所以后来文振的后代要向周边去发展,于是就只能分散地分布在今兴城的周边各镇。
    例如,现住兴宁永和、生于公元1970年的锺声望先生,是文振公22世孙(见《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他与文振之间的平均代距是:(1970-1309)/21 = 31.5 年 ,很正常。
    这也说明,应通生于公元1380年正确,证明了文振生于1309年可信。


    (二)应铭生于公元1356年(基石之二)
    粤东数县(五华、紫金、兴宁、平远、龙川)的锺谱都有记载:提龄公生于1229年。  我们能相信吗? 能! 理由如下:
    A、据龙川鹤市芝野《锺氏族谱》记载:应铭公生于1356年,是龙川芝野锺氏开基祖,其世系为:“提龄1229——有甲——升迎——文旺——应铭1356”。 应铭生于公元1356年是第二块基石。计算其平均代距为:
(1356-1229)/ 4 = 31.8 年
很合理。
    例如,家居龙川鹤市芝野、生于1965年的锺进辉(清超)先生,是芝野锺谱的主编,他是应铭公的21世孙(见《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计算他与应铭公之间的平均代距为:(1965-1356)/ 20 = 30.5 年,很正常。
    那么,提龄生于1229年能与理公生于1062对接吗?
    答:不一定都能,就看你的族谱记载“理与提龄之间”是多少代,才能确定;但是,只有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的“六代说”能够合理对接。试分析之:
    B、据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理公与提龄公之间的世系是“六代”: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计算其平均代距为:
(1229-1062)/ 5 = 33.4 年
这就很合理。
    但是,如果按照“理1062至 提龄1229”的五代说,平均代距是42.8年;按“理1062至 提龄1229”的四代说,是55.7年;按“理1062至 提龄1229”的三代说,是83.5年;按“理1062——提龄1229”的二代说,是167年。这些五代四代三代二代的平均代距都不合理!
    比较之下,只有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的“理公与提龄公之间共六代”的平均代距33.4 年合理! 因为理公与提龄公之间“167年的时空”完全能够容得下这“六代人”!
    C、综合A和B,让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的“六代说”配合龙川鹤市芝野的有甲系谱,可以证明“提龄公生于1229年”是合理的:  由“提龄公生于1229年”,往上可以用紫金谱六代对接理公(平均代距33.4年),往下可以用芝野谱五代对接应铭公(平均代距31.8年),即“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 6提龄1229 ——7有甲——8升迎——9文旺——10应铭1356”,理公至应铭公的平均代距是:
(1356-1062)/ 9 = 32.7 年
很合理。就是说,由应铭公世系证明了紫金文振系的“理至提龄共六代”。
    综上,用应铭生于公元1356年(基石之二),既证明“理至提龄共六代”合理,还证明提龄生于1229年是合理的。
    这就证实了:以五华铁炉坝为地理中心的粤东五县(五华、紫金、平远、兴宁、龙川)的锺谱所记载的“六代说”和“提龄公生于1229年”,可信。


    三、提龄与“三文公”的关系


    “三文公”就是文振、文亮、文康。提龄与“三文公”的关系,有“二代说”和“四代说”两种。有了上述“提龄生于1229年”的证明,就不难证明提龄与“三文公”的关系了。
    下面我还是引用《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中的一段话来代替这个证明。
    【  提龄与文亮之间,主要是二代和四代之争。其中兴宁谱记载为二代,紫金谱记载为四代,这是最具代表性的族谱记载。
    对提龄至文亮的世系,兴宁岗背谱记载为二代“提龄1229——文振1309、文亮1316、文康”,虽然兴宁谱没有记载升达公的后代,但也不敢明确写死“升达公无后”(我认为这是有意疏忽不记);而紫金文振系谱记载为四代“提龄1229——有始——升达——文振1309、文亮1316、文康”。
    那么,谁的记载更符合事实呢?
    我依靠应通应铭“两块基石”,已经在上面证明了:提龄1229—1315、文振1309—1400、文亮1316—1414的生卒年份是可信的。则下面的分析就有了可信的依据:
    D1、先分析“二代说”。在“老大”文振1309出生时,提龄已经80岁;提龄卒于1315年,当“老二”文亮于1316出生时,提龄已卒了一年,“老三”文康的出生更在“老二”文亮之后!这说明,提龄不可能生“三文公”,证明兴宁岗背谱的记载有问题。
    D2、再分析“四代说”。如果按紫金文振系谱的“四代说”,则提龄与文亮之间年龄相差87年的平均代距为87/3= 29 年,就非常合理。
    D3、布政司使的职务。公元1368年元亡明立,公元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军政分权,改旧行省行政机关叫“承宣布政使司”;据族谱,文亮公为明朝河南省的布政司使,经计算这年文亮公60岁。以文亮公拥有99岁高寿而言,60岁只是他的中壮年期,担任几年的布政司使之职务,身体条件是完全能够信任的。(见拙文《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 )这说明,只有“四代说”才能在年代上让他担任布政司使的职务。
    D4、“划籍”事件。据紫金县城文振系族谱的记载:三文公因遭1387年兴宁瘟疫和“朱三官事件”之乱,回居了铁炉坝以避祸;后来“文振公是明洪武二十三年辛未歲(1390)由五華鐵爐壩劃籍遷入興寧縣馬齊塘寨仔腦定居,其弟文亮劃籍遷入興寧崗背”。 1390年时,文振公81岁,文亮公74岁,他们在这样的暮年被“划籍”,也是能与历史事件吻合的。(见拙文《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 ) 这说明,只有“四代说”才能让文振文亮“活到公元1390年”!(注:据紫金谱文振卒于1400,据兴宁谱文亮卒于1414)
    综上D1至D4的探讨可知,提龄与文亮之间只有“四代说”(提龄——有始——升达——文振、文亮、文康),才能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也能与历史事件对接。而“二代说”则既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也不能与历史事件对接!因此,我采信紫金文振系谱记载的“提龄至文亮共四代”。 】


    四、“九代说”是对粤东数县族谱的“整合”


    综合上面的内容,理至提龄“六代说”(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加上提龄至三文公“四代说”(6提龄1229——7有始——8升达——9文亮1316),就是理至三文公“九代说”。我简称它是“理至文亮共九代”,其世系为: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7有始——8升达——9文亮1316(——10志聪——11应通1380 )。理公与文亮公之间的平均代距是:
(1316-1062)/ 8 = 31.8 年
就是说,这个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的世系链,其平均代距是最合理的,是完全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而且是用“基石”和“天花板”的数据证明它是正确的。
    而上述数据,都是来自以五华铁炉坝为地理中心的粤东五县(五华、紫金、平远、兴宁、龙川)的锺谱记载,不是作者锺胜自己“创造”的,所以可以这样说,“九代说”是通过对粤东数县族谱的数据“整合”而得到证明的。
    至此,“理至文亮共九代”我认为已经说明白了。从数据上来说,“九代说”的实质就是理公与文亮公之间(1316-1062=)254年的时空,让紫金文振系谱成为最合理。
    数据分析,应该可以结束了。


    五、只有撬掉“基石”或掀掉“天花板”才能否定“九代说”


    在这里,我要说明,我很满意自己选对了两块“基石”,也很感谢武平谱给我提供了“天花板”。是“基石”和“天花板”证实“理与文亮之间存在着254年的时空”!虽然各地族谱对这“254年”记载的代数各不相同,但是都可能是错的,只有香港锺煜晟先生的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的“九代说”才能合理地解释这“254年的时空”!
    问题是:“基石”和“天花板”可靠吗?
    我的回答是:1、两块“基石”都肯定可靠,因为我已经用“基石”的现在在生的当地后代证明它可靠(见《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 )。2、“天花板”我不敢肯定它一定可靠,因为它来自上游谱;“九代说”的前祖在福建武平,我只是引用它作为“天花板”,没有去证明它正确。“天花板”是否可靠,只有证明武平谱正确才能判定可靠;但我没有能力去判定武平谱一定正确。
    于是,有人说,他有可能证明理公不是生于北宋的1062年,而是生于南宋末年或者元朝,他要掀掉这块“天花板”,即否定武平谱。对提龄公的出生年份则有更多说法:有人说,提龄公不是生于1229年,而是比1229年要后几年或后几十年,以证明提龄公生了三文公,这是要否定粤东四县族谱的记载;另有人说,提龄公生于北宋时期(例如,有广西宗亲说是生于1079年,有四川宗亲说是生于1099年),这是要坚持“理生提龄”。  (所以我要接着回答:)3、不管是谁,只要他掀掉“天花板”或者撬掉“基石”,“九代说”的大厦就会坍塌,关键是他是否真的能做得到!
    我一直认为,姓史是历史,族谱也是史书,对待族谱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单靠感情去判断,要有研究历史的责任感,用学术的态度去面对。所以,假如他们真的能够用事实和数据,去撬掉“基石”或掀掉“天花板”,让“九代说”的大厦坍塌掉,我将会很欣赏他们的学术精神,也希望他们能成功。就是说,如果他们成功了,我应该恭喜他们,因为这是学术的胜利而不是感情的胜利。
    况且,我的家谱是“三代”(理1062 -- 提龄1229 -- 文亮1316)不是上述的“九代”,我分析“三代说”是很不合理的,因此我否定了“三代”相信了“九代”;如果他们能用学术精神推翻“九代说”,说明他们成功地压缩或扩展了“254年的时空”,我当然应该承认错误,纠正我的上述探讨并用“他们得到的时空”数据来修改“九代说”。总之一句话,欢迎大家指正。
    当然,他们现在只是“说说而已”,还没有行动;准确地说,现在还没有看到他们的探讨结果。
    我的考证方法,是用现今在生的人出生年份去考证前祖的生年记载是否合理,所以叫“逆向考证法”。我不是用此地谱去质疑彼地谱(因为你不敢保证此地谱一定正确),而是用正确的“基石”去判定和评论各地谱(因为“逆向考证法”可以找到正确的“基石”作为参考基点),此法不但可以评判旁系谱(例如其他四龄公的世系),还可以往上评判自身(例如提龄至文亮的代数),往下评判后代(例如应乾公下“七廷公”后代的部分世系错乱)! (见《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 )  这个方法与“丘氏谱法”很相似。许多专家都很欣赏并肯定“丘氏谱法”,所以我相信“逆向考证”的方向是对的。由此,我目前只能说:在他们成功地撬掉“基石”或掀掉“天花板”之前,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的“九代说”仍然是最合理的 —— 无论是平均代距还是历史事件,都能证明“九代说”最合理。


    六、关于字辈


    所谓“字辈”,就是族谱用来统一辈分的、经过公议排定的、派给本族每一代人的规定用字,故又叫“字派”、“派辈”。
    族谱的“立字派辈”过程可以类比国家的法律,建立字辈就如立法,使用字辈就如执法;先立“字”于谱,后派“字”于人,就像先立法后执法,所以叫“字派”。人一出生还没有起名,他的辈分“字”就已经被“派”定了!这是常识。
    很明显,“字辈”是族谱用文字链派定的辈分“字”,并不是来自人们的“口口相传”!  如果在族谱中找不到与“口口相传”对应的辈分字,说明它并不是来自族谱的派定,仅仅只是个别人家自设的没有族谱依据的“口口相传”!
    但是,请大家注意的是,许多族谱,尤其是明朝之前的族谱,大多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字辈!
    有人自作聪明,将祖先的名字拿来当“字辈”,这绝对是错误的解读。以“九代说”(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有始—升达—文亮)为例,他说他们的字辈是“理-大-天-朝-响-提-有-升-文”,这实在是无知!错得不得了!
    在这里,“理”是名,不能兼作“字辈”。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虽然字为“文”,但这是父亲给他们取的“字”,不是族谱给他们派定的“字辈”。
    我在《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公脉系的探讨分析》中说过,文亮公的六世孙“七廷公”(廷器、廷衮、廷弁、廷冕、廷璋、廷琥、廷珠)约生于公元1450年前后。但他们的“廷”字,就不是族谱派定的。
    有人会问:理由是什么?  
    答:“七廷公”出生前,族谱中没有派定“字辈”!
    据《锺史文选》,气系锺姓在南宋初期的公元1136年由“象洞十四祖”在福建武平象洞进行了第八次修谱,但这次修谱没有统一字辈。    此后就是“南宋-元-明”400年的禁谱毁谱,直到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才解禁了民间修谱并推生了民间的修谱热潮。我敢肯定,兴宁岗背锺氏三大房(应乾、应通、应和)修谱时间肯定是在公元1536年之后,不会更早!
    由此可知(1536-1136=400),“象洞十四祖”的后代,都存在400年的“修谱空白期”!“七廷公”出生在“修谱空白期”内的后期,兴宁岗背锺氏还不敢冒犯朝廷去续修1136年的“毅、刚、裕、发”编的武平谱,既然武平谱没有派定字辈,所以“七廷公”的“廷”就不是族谱派定的字辈。
    前述的“九代”人,都处于“修谱空白期”的前半期,而族谱又没有给他们规定“字辈”,他们就没有对应的可以统一的“派辈字”,所以才会出现今天的“三代”至“九代”不断争拗!
    在微信群中有人说,廷璋之孙天佑(文亮公的八世孙,我估算他约生于1510年)曾经总理编修过《兴宁岗背锺氏三房谱》,我表示相信(因为在1536年解禁修谱时天佑大约26岁);但他们据“万历谱序”就说天佑是公元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兴宁锺谱的主编,我表示怀疑(因为万历四十五年时天佑已经100多岁!);但依据上述年份分析,我相信这是比天佑年轻的后人“在万历四十五年续修并重刻了”天佑主编的《兴宁岗背锺氏三房谱》,才能进行合理的解释。(见《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公脉系的探讨分析》 )  我据此推断,编修《兴宁岗背锺氏三房谱》的时间必然在1536—1617年之间,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在1550—1580年(这时天佑的年纪在40—70岁左右)。
    从已经看到的“七廷公”后代族谱来看,即使有《兴宁岗背锺氏三房谱》,它也没有对字辈进行统一,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七廷公”之后的各地族谱能找到统一的字辈,也是在“七廷公”去世之后(或者准确地说是在公元1536年之后)才出现的,而且是“七廷公”各分支在续谱时各自建立的字辈,不是从“七廷公”开始各“公”可以统一的字辈。  例如,廷弁是“七廷公”之一,在“锺氏宗亲网”(www.zhonghome.com)上发表的广东龙川县回龙新田“廷弁系”的《龙川锺氏族谱》,其中就列有28字的“排辈诗:
廷兴才永新荣光,道德遗徽奕世昌。富裕朝邦通学礼,超年贤兆福元祥。”  
而其他六廷的族谱则没有这个“排辈诗”(即使有,内容也不会相同),所以这个“排辈诗”只属于廷弁系(而且此“诗”是从廷弁开始派字的。这意味着什么?前已说过,廷弁约生于1450年左右,此谱则编在1536年之后,可以推定,该排辈诗的前几个“字”是廷弁的子孙在后来追加的)。
    综之,可以认为:理公的后代在公元1536年(朝廷解禁民间建祠堂修族谱)之前,没有统一过字辈。(其他“十四祖”的后代有没有统一字辈,因为我没有研究过,故不敢妄评。)
    当然,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建祠修谱之后在各地编谱成风时,有的地方就可能如前面那位“聪明人”要为“九代”人进行派“字”那样,对前辈进行补派“字辈”。可以肯定,“聪明人”的这种做法在某些地方还会得到当时族人的支持。例如,在2008年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决定编纂《中华锺氏宗谱》时,还同时决定建立一套从锺姓始祖开始可以追溯套用的统一“字辈”。对于这种上溯若干代祖先进行补排“字辈”的编谱方法,我虽然不赞同(因为这是改造历史而不是忠于历史)但也不反对(因为有利于世系的确认和对比),在利弊难以权衡时,尤其是当前有些世系还存在争议时,“统一的字辈”就无法正确使用!甚至会引发新的争论!!  我还没有看到《中华锺氏总谱》,不知道其中有没有“统一的字辈”;我的态度是:如果没有,当然最好!  解决争议很困难,罗列一二百个“字”很容易;我们应该先解决有困难的争议,就让没有困难的“统一字辈”的简单任务留给我们的后代去完成吧。
    通常,一个人的姓名结构是“姓+字辈+名”,其中:姓是本姓始祖给的,字辈是族谱给的,名是父母给的;就是说,自己对姓名是没有“自主权”的。
    本文是对《“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的补充。


    广东龙川 锺胜 2019-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1: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