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你认为辛亥革命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袁:我想,其中最不应忘记的是两条:第一条是不要对开明专制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辛亥革命后,海内外不少人把维护中国统一和稳定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梁启超也处心积虑想把袁世凯往开明专制的路上引。不能说袁世凯脑子里没有新思想,晚清和民初的新政就是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实行的是开明政策;他是实行开明专制的典型。但从制度层面去界定,民主与专制无法混同;开明专制的实质是专制。不能以有没有会议制度作为是否开明的标志。即使是大清帝国的皇帝要下一道“上谕(圣旨)”,也要先经军机处讨论,拟好稿子,再呈送皇帝圈定;最重大的问题还要开规模颇大的御前会议讨论。以袁世凯来说,废了国务院和国会后,大事仍然要经过政事堂和参政会讨论;但最后决定权在他手上,接纳意见与否,全凭他的决断。
友:这样的开明专制不是也有一些作用吗?
袁:作为一个强人,他确实稳定过局势,使贤任能,推动了经济发展。可是,有过英明决策的领袖,也可能作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措。不受民主制度约束的权力是非常危险的。徐世昌说过一句话:“项城一生走稳着,独帝制一幕趋于险着,此余之不解者。”[47]其实,任何强者都有弱点,独断独行,没有制度约束,特别是失去反对力量的监督和制约,任何个人或团体总有一天要出错;这就是开明专制的危险所在。20世纪中国煽动个人崇拜的歪风从未止息;带来的灾祸确实罄竹难书。这样的愚民术居然还有市场,这是中国人的耻辱。
友:历史的进程是合力;恐怕怪不了那一个人。
袁:这涉及另一个不应忘记的教训: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摆脱民族情绪羁绊,不要听信“文化侵略”、“文化殖民”、“中国可以说不”之类的蛊惑,建立自由交流、自由讨论的文化更新机制。
重温民国史,我的感受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在劫难逃。那些历史人物,说到底是各式各样的历史符号,是环境和个性凝聚成的符号。环境无非是传统和现实的网络。东方各国社会转型的首要条件是摆脱传统的重负,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仔细想想,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那一个不是因袭传统太多而失败的?他们的失败不过是摆脱中国文化负面因素所付出的代价。这不是说个人的选择毫无意义。环境与个性因素孰轻孰重?不必在鳮生旦、旦生鳮的迷宫中打转。可以肯定的是:个人的行为方式,无法逃脱文化的羁绊。多从这个角度考虑,也许可以避免以痛骂某人为满足,而更多注意个人言行后面的历史教训。
如果这个说法有点道理的话,那些把中国现代化受阻归罪没有认同传统的说法就纯属过慮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恰恰是传统包袱太重,而健全的文化更新体制尚未建立。
注释:
1、章士钊:<孙黄遗札密诠>(1962年),《章士钊全集》第8卷第341页,文汇出版社2000年上海。
2、 参阅拙作:<刑法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若干问题>,《中国现代思想散论》第266—289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3、 熊希龄:<在参政院发表政见的演说词>,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531页,湖南出版社1996年。
4、 参阅拙作:<政治策略与民初宪政的历史经验>,《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北京。
5、 陈志让:《乱世奸雄袁世凯》第86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乱世奸雄”四字是翻译者加上去的。
6、 袁世凯:<大总统莅参议院之宣言>,《东方杂志》第8卷第11号,中国大事记第29页。
7、 黄远庸:《远生遗著》卷一第7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增补影印第一版,上海。
8、 张之洞:<劝学篇>,《张文襄公全集》卷203第9叶。
9、 <唐绍仪总理在参议院宣布之政见>,《东方杂志》第9卷内外时报第37页,上海1912年5月。
10、 <黎副总统为军民分治致袁总统暨各省电>,《东方杂志》第8卷第12号内外时报第24-26页。
11、 李烈钧:<致袁世凯、黎元洪及各都督等电>,《李烈钧集》第18页,中华书局1996年北京。
12、 <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周学熙传记汇编》第36页,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
13、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539-541页。
14、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977-78页,商务印书馆1938年长沙。
15、 《东方杂志》第10卷6号中国大事记第2-4页。
16、 孙中山:<对全体国会议员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4卷第442页,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
1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09—11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8、 《东方杂志》第10卷第1号中国大事记第10页。
19、 《李烈钧集》第829、866页。
20、 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第一册第101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原书海天出版社1937年出版)。
21、 《张謇全集》第二卷第200-20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22、 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第45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3、 《张謇全集》第二卷第162页。
24、 <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周学熙传记汇编》第40页。
25、 参阅拙作:<政治策略和民初宪政的历史经验>,《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北京。
26、 <中华革命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97页。
27、 同上第98页。
28、< 中国国民党总章>,《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第25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北京。
29、 参阅拙作:<孙文民初迷误的认识和思想根源>,其中小部分摘登在《明报月刊》2001年第10期。
30、 章太炎:<记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章太炎全集》(四)第375-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1、 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第46-47页,汉生出版社1992年台北。
32、 梁漱溟:<在晋讲演笔记>,《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673——67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 丁文江 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5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34、 同上,第617页。
35、 <徐世昌谈洪宪小史>,张国淦:《北洋述闻》第7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36、 梁启超:<大中华发刊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第89页,中华书局1936年上海。
37、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22第124页,中华书局1936年上海。
38、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13第69页。
39、 《梁启超年谱长编》第619页。
40、 同上,第675页。
41、 同上,第658页。
42、 梁启超:<中日时局与鄙人之言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32第95页。
43、 蔡元培等:<社会改良会宣言>,《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20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44、 梁启超:<中国道德之大原>,《庸言》第一卷第2号第13页。
45、 <孔教会请愿书>,《孔教会杂志》第一卷第6号。
46、 梁启超:<进步党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第62页。
47、 <徐世昌谈洪宪小史>,张国淦:《北洋述闻》第75页。
2001年9月24日初稿
11月9日修改定稿
12月发表于《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
2002年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