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0|回复: 0

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公脉系的探讨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 13: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公脉系的探讨分析
      ————广东龙川县汤湖锺姓谱锺亚胜支系吊线介绍
               
    本文以广东龙川县汤湖锺姓谱锺亚胜支系的世系吊线为主链,重点介绍本人对广东兴宁文亮公应乾房“七廷公”脉系相关问题的探讨和分析。
    一、从福建武平象洞的理公到广东兴宁岗背的文亮公的相关世系
    符号说明:(黄帝世系 Q 气公世系) 出生年份  【世祖名字】  ——
    例如:“(107Q45)1110【大相】——”, 表示:“ (黄帝107世 Q 气公45世)的大相是公元1110年出生的,【大相】是下一代人‘天槛、天柱、天栋’的父亲。”
  105Q43)1037友文、1040【友武】、友勇 ——
  106Q44)1059刚、1062【理】[广东五华铁炉坝]、齐 ——
《钟姓史话》、《平远钟氏族谱》、紫金文振系谱、五华谱有以下四代记录,《钟姓源流史》则没有。
  107Q45)1110【大相】——     
( 1127—1279 )
  108Q46)天槛、1144【天柱】、天栋 ——
  109Q47)朝壁、1169【朝政】、朝清 ——   
  110Q48)任、远、1204【响】——
    此后出现如下差异,其中:
兴宁谱:
  111Q49)1229【提龄】 [广东兴宁]、1231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
  112Q50)有始、有甲、有贤、文振、文亮、文康 ——    ;
紫金文振系谱:
  111Q49)1229【提龄】 [广东兴宁]、1231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
  112Q50)1254【有始】、1257有甲、1267有贤——  
1279—1368 )
  113Q51)【升达】、升逵、升递——
  114Q52)1309文振、1316【文亮】[广东兴宁岗背]、文康 ——
   
对上述各世祖出生年份,我只采信了“理1062、提龄1229、文振1309文亮1316、应通1380”等五位,用逆向考证法来进行探讨,其他世祖的出生年份我没有采信,但可以作为对比和参考。探讨的基石是采信应通公生于公元1380年。探讨的结果,我最终采信了香港锺煜晟先生紫金文振系谱的从(106Q44)理公到(114Q52)文亮公的“九代”排序记载(1理——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7有始——8升达——9文振文亮文康,其平均代距为 32年/代),否定了我家旧谱的“理——提龄——文亮”的三代记载。探讨过程见拙文《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和《“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
    以上各世祖的出生年份的资料来源:
106世 刚 及之前各世: 见锺春林改版/初版《钟姓源流史》即福建武平谱;
106世 理:  见锺敬和《锺史文选》、广东紫金南岭遐龄系族谱《钟氏族谱(烈系)》;
107世 大相、108世 天柱、109世 朝政、110世 响: 见《平远县钟氏族谱》和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
111世 遐龄:  见紫金南岭锺娘顺编《钟氏简谱.遐龄公源流》即“紫金南岭遐龄系谱”;
111世 提龄:   见《钟姓入粤肇基地,广东五华华城铁炉村志》、《平远县钟氏族谱》和;
其他:有始、有甲、有贤、文振:  见《平远县钟氏族谱》和锺煜晟紫金文振系谱;
      文亮:  见锺泽民1997年编《兴宁钟氏族谱》;
应铭(有甲的曾孙)1356、 应通(文亮之孙)1380:  见广东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 。
     二、对龙川汤湖锺姓谱明清二朝各世祖出生年份的假设和推算
    从明初到清末近500年的本支系各世祖,即气五十五世(117)晖公到气七十三世(135)兰杨公,再也无法在网上文章中找到他们的生卒年份,而我家的族谱(即龙川汤湖锺姓旧谱)对所有世祖都没有生卒年份记载,对探讨而言这是个难题。为了方便后面探讨考证,就有必要推算出他们的大概出生年份,才能判定其中世系与朝代的合理性和相符性。经推演,本人找到一个自认为比较接近实际的方法————我称之为 平均估算法:“假定从116世应乾公至135世兰杨公(我的曾祖父),每代的父亲与长子相隔22年,兄弟之间相隔3年” 来计算,就可得到他们的大概出生年份,并使之能够前后衔接分配合理。如下表。
    表中,116世应通公生于1380年是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提供的;136世国水公是我的祖父,他生于1897年,由我的家谱提供,是我可以证实的。所以我要特别声明:除此二人外,下表中在这两人之间的所有人的出生年份都是我用上述的“平均估算法” 估算出来的(估算的年份前面用*表示),因此这些“估算出来的出生年份”只能为我后面的相关探讨作为参考,绝对不能当真!!请那些有意引用者,务必要在文章中注明出处,并注明这是“估算值”,不是来自族谱的记载!!!
  114Q52)1309文振、1316【文亮】[兴宁岗背]、文康 ——   
  115Q53)*1340志福、*1345志明、*1350【志聪】 ——
1368—1644 )
  116Q54)*1375【应乾】、1380应通、应和 ——  
  117Q55)*1397【晖】 ——              
  118Q56)*1419【顺先】 ——  
  119Q57)*1441廷器、*1444廷弁、*1447廷衮、*1450廷冕、*1453廷璋、*1456廷琥、*1459【廷珠】 (注:他们即本文的“七廷公”)——
  120Q58)*1481【德富】[贝岭大有布]、德贵、德满 ——  
  121Q59)*1503【良仲】、良惠 ——
  122Q60)*1525永和、*1528永顶、*1531永隆、*1534永智、*1537【永亮】 ——  
  123Q61)*1559【尚缘】、尚端、尚万 ——
  124Q62)*1581【浩】、晋 ——  
  125Q63)*1603【逊】[汤湖湴田] ——   
  126Q64)*1625【钟千三郎】 ——  
1644—1912 )
  127Q65)*1647【益厚】 ——           
  128Q66)*1669鸣銮、*1672鸣晃、*1675【鸣誉】 ——  
  129Q67)*1697【桂玉】、桂科 ——   
  130Q68)*1719有琦、*1722有屿、*1725【有琼】、有琳 ——
  131Q69)*1747钊、*1750【铭】、锡、禄 ——  
  132Q70)*1772英纲、*1775【英纪】、英常、英纶 ——
  133Q71)*1797廷光、*1800廷铨、*1803廷钊、*1806廷钦、*1809廷锦、*1812【廷锋】——
  134Q72)*1834正福、*1837正乾、*1840正丙、*1843正坤、*1846【正富】 ——  
  135Q73)*1868兰囗、*1871【兰杨】 ——  
  136Q74)1897【国水】——
代( 1912之后 )
  137Q75)1921邦全、1923【邦银】、1931德新 ——  
  138Q76)1950【亚胜】 ——
    三、平均代距计算和讨论:
    1、由106世理公生于1062年,到116世应通公生于1380年,共11代人,平均代距是(1380-1062)/(116-106)=31.8年。合理。
    2、由116世应乾公约生于1375年,到138世亚胜生于1950年,共23代人,平均代距是(1950-1375)/(138-116)=26.1年。合理。
    3、由106世理公生于1062年,到138世亚胜生于1950年,共33代人,平均代距是(1950-1062)/(138-106)=27.8年。合理。
由北宋末叶至今33代人的平均代距27.8年来看,上述世系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  
就是说,由应通公生于1380年作为基石,证明理公至应乾公共11代是合理的(说明香港锺煜晟的紫金文振系族谱的理至文亮“九代说”可信),也证明应乾公至亚胜共23代是合理的(说明龙川汤湖锺谱的这段世系可信,也说明“七廷公”约生于1450年左右是可信的),即理公至亚胜共33代是合理的(就是从1062年至1950年,亚胜的世系必须用“紫金文振系族谱+龙川汤湖锺姓谱”,才是合理的)。
    四、对明清二朝各世祖与应乾系问题的探讨
    1、文亮公是广东兴宁岗背的开基祖
    现在岗背锺姓人大部分都是文亮公的子孙,而且以应通公的后代居多。应通公的生卒年份是有族谱记载的,据《提龄公谱系全》:应通公生于明代洪武十三年庚申岁(1380),卒于正统九年甲子岁(1444),享寿六十五岁。他是我采用“逆向考证法”探讨的起点!
    广东兴宁谱提供的文亮公(1316-1414)和应通公(1380-1444)的生卒年份,其最大价值,就是为源出岗背的各地文亮系锺姓人进行追溯提供了年代证据。
    2、118世顺先(也有谱称顺生)生七子是应乾脉系大发之始
    我家旧谱是这样记载的:“顺先公:妣王氏、鲁氏、龚氏。共生七子,其中:王生二子:廷璋、廷弁;鲁生二子:廷器、廷衮;龚生三子:廷免、廷虎、廷珠。”
    但是,网上曾经见有赣南廷器公后裔的某系族谱的记载,却为:“顺生公,妣曾氏,生三子:廷器、廷衮、廷弁;续龚氏,生廷冕;再续朱氏,生三子:廷琥、廷璋、廷珠。”
    还有,2018-5-28龙川新田廷弁23世锺汉标在“七廷公宗亲群”发了他的家谱照片,他的记载是:“九十七世祖 顺生公, 妣曾氏、龚氏、朱氏。元配曾氏生三子:长 廷器,次 廷兖,三 廷弁; 二妣龚氏生一子:廷冕;三妣朱氏生二子:廷琥 廷璋。顺生公葬于岗背下营,黄龙出洞形……”
    显然,廷器系廷弁系的族谱与我的家谱在记载上的差别,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名字有差别(顺先————顺生),二是妣姓有差别(王氏、鲁氏、龚氏————曾氏、续龚氏、再续朱氏),三是她们生育的儿子各不相同,名字也有差别(尽管七子的名字差别不大),没有七子的出生时间顺序,而且廷弁系新田谱还漏记了廷珠。
    这些差别意味了什么?
    我认为,这意味着“七廷公”在生时,“七廷公”都没有参与修谱!
    依据前面的估算,顺先公大约生于1419年,他的七个儿子(简称“七廷公”)大约生于1450年(在1440至1460年之间)。由于应乾公单传了二代,应乾支系的开枝散叶其实是从“七廷公”开始的。由上述三地族谱记载上的差别,我认为可以说明两个问题:①这些族谱都是在1536年之后(为什么要强调“公元1536年”?见后面介绍),才由“七廷公”的后代去续编的,其蓝本大概是依据兴宁岗背的族谱、或者五华铁炉坝族谱、或者福建武平象洞族谱;②有某些非“七廷公”的后代,由于400多年修谱空白期的影响,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源头,误接到了“七廷公”的世系中来了。为什么他们会误接到了应乾系“七廷公”的世系中来,而没有误接到应通公与应和公的世系中去?对所有这些问题,我不妨在下面探讨一下,找一找可能的原因。
    (一)、“七廷公”一生没有修过谱!
    我在《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中说过,在兴宁“朱三官事件”之后的“1391年,兴宁县令夏则中,上疏招收流民,遵朝廷令编制册籍”。 年已75岁的文亮公是在兴宁“朱三官事件”之后被“划藉”到当时相当荒僻的岗背,成为兴宁岗背锺姓开基祖的(注:文亮卒于1414年,时年99岁)。广东紫金县锺树芳先生说: “文亮公那时已经是儿孙满堂,但(面对时乱与瘟疫,)他对迁徙却有更长远的考虑,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安排:长子法保(即志福)携家眷迁五华华城西林坝开基,次子法生(即志明)携家眷迁五华潭下开基,文亮则携三子法旺(即志聪)迁去兴宁岗背发展。”
    在定居岗背之后,年老的文亮公依然保持其聪敏睿智,他要送裔孙离开家乡岗背再迁居外地去发展,并作诗以壮行色:“岗背平湖渺渺茫,送我长孙岀外乡;迁移别省财丁贵,分居各县亦荣昌。”嘱咐子孙要志在四方勇于开疆拓土,勉励他们要不断进取不要太儿女情长,“故土虽难忘,他乡即故乡”!我为先祖文亮公的宽广胸怀而感叹!
    那么,“送我长孙岀外乡”的长孙是谁?因为这是文亮公在岗背作的诗,我认为这个长孙应该是应乾公。我家的旧谱记载:“应乾公:妣罗氏,生一子:晖。大房公派龙州白坭田。”“白坭田”在哪里?就是现在的龙川县麻布岗镇。显然,应乾公是本支开发麻布岗的锺姓先驱!(这里要说明的是:据新田谱,应乾、晖、顺生等三代都葬于兴宁岗背,说明是志聪公带领应乾应通应和等子孙共同去开发了麻布岗,在二代后,岗背锺姓按照文亮公的祖训,让长房应乾的后代去已经得到初步开发的白坭田,应通应和的后代则留居岗背。在明朝中叶,粤东北一带山区是最后一块人少地多的待开发地域,文亮公所以要求子孙勇于去开疆拓土,是有这个时代背景的。这是我对“大房公派”的理解。是否合理,供大家共同探讨吧。)所以,应乾支系是因为有了“七廷公”之后才开枝散叶,并以兴宁岗背和龙川麻布岗为中心,开始向四周扩散出去的(我称之为“应乾脉系大发之始”)。因为那时麻布岗地域“小”,不可能完全容得下“七廷公”,于是,就有了他们分别向兴宁北部、龙川西部北部、甚至赣南地区的迁徙和繁衍,即“七廷公”没有集中居住于麻布岗,而是分散发展。
    据上面的年龄估算,“七廷公”是公元1440-1460年前后出生的人物。我推断他们的后代最早续修族谱的时间应该在公元1500年之后,不会更早只会更迟。这从前面“顺先公生七子”的不同族谱记载可以证明;因为在公元1500年“七廷公”还没有去世(至少是没有全部去世)的时候,他们不会将他们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子孙们写得如此混乱!
    (二)、“七廷公”的孙子是否参与了岗背修谱?
    2018-6提龄系微信群的宗亲介绍,廷璋之孙天佑,曾经代表应乾系参加了兴宁岗背三大房(应乾、应通、应和)的修谱工作,其依据是某“锺氏族谱序”有这样一段文字:“ …… 万历四十五年冬十月重刻 源流传 九世孙 天奇倡首 世珍订正 逢龙修纂 天佑总理。” 注:万历四十五年即是公元1617年,故有人称之为“万历谱序”。
    “ 提龄(1229)…… -1文亮(1316)-2志聪-3应乾(约1375)-4晖-5顺生-6廷璋-7秀志-8天佑 ”可知,天佑是文亮的八世孙。由前面的推算,廷璋约生于1450年左右,天佑约生于1510年。显然,在1617年,天佑已经是百余岁的老人,他哪里还有精力编族谱?!
    据《锺史文选》,气系锺姓“象洞十四祖”在1136年在象洞完成了第八次修谱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集族修谱了。饱经战乱的南宋、禁谱毁谱的蒙占元朝、直到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才解禁了民间修谱并推生了民间修谱的野草春风。从1136到1536,足有400年的修谱空白期!就是说,兴宁岗背修谱肯定是在公元1536年之后,不会更早!
    1536年解禁修谱时,天佑大约26岁。在明朝,要将这类“皇恩”真正“润泽”落实到民间大众中去往往需要推后许多年。假定是在15年后(公元1550年左右),已经40岁的天佑参加并总理了兴宁岗背三大房的修谱工作,我认为是有这种可能的。那么,在再过67年之后的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人们再“重刻”并补充了天奇、世珍、逢龙、天佑等人在1550年左右所编的岗背三房《锺氏族谱》,才是可信的。  就是说,廷璋之孙天佑公很有可能是参加了公元1550年左右的兴宁岗背首修族谱,不太可能参加公元1617年重刻的“万历谱”!这是我对上述这段谱序文字的解读。
    由上述,可以推论:从“象洞十四祖”在1136年在象洞完成了第八次修谱,到天佑等人在1550年左右在兴宁共修的《岗背锺氏三房族谱》(在这里,我假定它是真的),中间间隔了400多年! 那么,天佑等人所修的《岗背锺氏三房族谱》对这400年的世系出现世代缺漏,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文亮公之前的世系,我认为世代缺漏相当严重!理由如下:
    以平均代距来估算:文亮到天佑(1510-1316)/7 = 28(年/代),是合理的;
    据上述三房谱,理公(1062)到文亮公(1316)是三代(理-提龄-文亮),(1,316-1062)/2 = 127(年/代),完全不合理! 如果按香港锺煜晟先生的紫金文振系族谱,理公至文亮公为九代,则(1316-1062)/8 = 32(年/代),就很合理,故我相信“九代说”。这说明,《岗背三房谱》对比紫金文振系族谱,在理与文亮之间缺漏了六代(见拙文《“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
   
    (三)、应乾系有“移旁作祖”的可能吗?
    我认为有这个可能,但不是绝对有这个可能。
    A)先讨论平均代距。
    由于提龄与文亮有二代和四代的争论,为避开这个争论,故我在这里不用提龄世序,而是以生于公元1316年的文亮公为1世,来进行讨论。
    今年是2018年,距离文亮公的出生年已经有702年了。如果按平均代距30年计算,702年应该有23代,这是最大的概率。如果按平均代距分布范围25年至35年来计算,702年应该有20代至28代,这是合理的概率。显然,如果是35代,平均代距只有20年,这绝对是小概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如果有人称自己是“文亮公35世孙”或者35世以上的,就应该有“接错了祖源”的可能了。
    B)为什么会有人“接错了祖源”?
    如果真的有“移旁作祖”的可能的话,最大的可能是外系移到了应乾系之下,而应乾系移到外系的可能性很小。显然我这里讨论的是指“外系嫁接到了应乾系”的情况。
    我估计,在公元1500年之前,麻布岗一带就有了旁系的锺姓人在此定居了。这就是外系。而且这些个外系,不大可能是“岗背三房”(应乾、应通、应和)之后代(因为在公元1550年左右兴宁岗背三大房已经进行了首次修谱),很大的可能是“象洞十四祖”的后代,甚至是其他南迁的锺姓人。
    后来,明朝朝廷允许民间修谱了。“明代嘉靖皇帝在公元1536年恩准民间建祠堂,各地建祠堂之风兴起,并催生了联宗修谱之风,随意上溯、攀附望族、冒接世系、乱认先祖,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宗统系现象出现了。”  自“象洞十四祖”在南宋1136年修谱之后,至1536年解禁民间修谱,足有400年的修谱空白期!在“七廷公”的后代在明朝末叶(我估计,时间应在1550至1650之间)在兴宁岗背完成了编修族谱后,在他们也要修自己的族谱时,这些在元明时期定居在麻布岗附近一带的旁系锺姓人,却因为四五百年没有修过谱而找不到自己的源头了。“天上雷公,地上岗背锺”!岗背锺姓因为人口众多成为了当地的大姓,所以,他们为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抱团取暖”加入岗背锺,于是把自己“嫁接”到了岗背锺“七廷公”的支系之下,成了文亮公的后代。
    由于“锺氏三房”中的应通公与应和公支系是留在岗背,他们是以兴宁岗背为中心,后代大多往南往外发展了,很少往岗背西北方向发展,都不在龙川麻布岗附近,所以他们不可能把自己接到应通与应和的世系之下,只能接到应乾公支系之下,因为应乾系的发展方向是在岗背的西北方,重点在麻布岗附近和赣南地区。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那些“接错了祖”的锺姓后代会愿意承认自己的祖上是“接错祖”了吗?他们会愿意纠正祖上之“错”吗?
    事实证明,他们不会认这个“错”甚至至今都没有发现这个“错”;因为祖上在500年前找不到的源头,他们就更难找出正确的源头。于是,他们要坚持“理生提龄,提龄生文亮”,并且提出“提龄生于1079年,文亮生于1101年”等许多理据。但是这些理据既无法与“上游”的兴宁谱(例如,应通生于1380年)和紫金谱(例如,文振生于1309年)对接,也无法与历史事件对接(例如,文亮任职为明朝河南布政司使,兴宁1387年“朱三官事件”等),还要“理直气壮”地指责五龄公的开基之地五华、兴宁、紫金的族谱有问题,好像只有他们自己的族谱才是正确的!无疑,这个问题只有他们自己能处理,别人是很难帮忙的。
    我说过:“假设和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事实,数字和数据可以让我们准确判断事件的年代及其与历史的符合性。所以,我喜欢数字和数据,也喜欢推理和假设,去寻求事实、事件与年代的合理对接。只有如此,才能防止武断偏离事实,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尴尬,防止产生新的矛盾而使问题复杂化。”   上面,我又做了假设和推理,并在“假设和推理”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所以不一定对。而且,这种探讨很讨人嫌,尤其是那些接错了源头而又不想认“错”的宗亲们,就更会冒火了。总之,推理探讨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都对,因此在2017-7-18此文的初稿我没有公开发表,仅发给几个研究族谱的宗亲参考。现在,《中华锺氏总谱》很快就要出版了,我相信经过几年争论后的人们也应该会更加理性了,所以把初稿做了适当的修改补充后,形成此文并把它公开出来,欢迎大家指正。据说《中华锺氏总谱》虽然没有坚持“理生提龄”但仍然坚持“提龄生文亮”,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如果是真的,那就将这个问题留给后人去继续探讨和纠正吧!
    到目前为止,我对从北宋时武平“象洞十四祖”之一的理公(生于1062年)至我自己(生于1950年)的900多年的世系问题做了探讨。由于各地族谱对世系记载的离散性太大,谁也说服不了谁,已经争论了几百年!对其中的原因,我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400多年的“编谱空白期”所造成!各地族谱不同记载的世代缺漏,全都产生于这个“编谱空白期”。这是宋元统治者的残酷统治所造成的,不能全怪编谱的先辈们。   
    为了解决这个400多年的世代缺漏问题,我只好参照粤东各县的有关族谱,从平均代距和历史事件的角度入手去分析,得出“理公至文亮公共九代”才是合理的(见拙文《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 “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等,可上网到“锺氏天空论坛” www.yctzh.com 或者“客家风情网” www.hakkaonline.com 查找和点阅),文亮公之后的世系基本上没有问题,如果有,可能也是有人因为找不到源头而“误”接到了“兴宁岗背锺”的“七廷公”谱系中来了(见本文《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
    “象洞十四祖”之前的世系,我没有研究过,但看过几本锺姓谱书,如锺蔚伦的《锺姓史话》、锺春林的《锺姓源流史》、锺敬和的《锺史文选》等。因此,我有十几篇评论性的文章,对锺姓源流问题发表了看法;尤其是对锺姓是一源还是多源的问题,我是以评论员的角度去评论的————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锺姓源流,只能是评论而已。《锺史文选》是几本书中说理性最强的,所以,我接受了书中以生于公元前235年的锺气公为始祖(即本系锺姓一世祖)的说法,也与本人家谱的说法相一致。据上述几本书的描述,如果以锺气公为1世(生于公元前235年),“象洞十四祖”之一的理公为44世(生于公元1062年),平均代距为(1062+235)/(44-1)= 30.2年,我认为是可信的(见拙文《“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至于锺姓到底是一源还是多源?现在是众说纷纭,还没有定论,例如,上述三本书都说“颍川锺姓是一源二系”,而一源论者则认为“颍川锺姓是一源一系”,甚至有锺姓“官员”至今声称“天下锺姓只有一源,源头是公孙黎”!但从争论各方的理据来看,我是“八成信多源,二成信一源”。而且,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钱文忠教授的《百家姓》介绍,中国的大姓几乎都是多源的。锺姓以500多万人口在百家姓排于第56位,所以,我比较相信电视台的介绍,就是“锺姓是多源的”(网上有我十余篇锺姓多源的评论文章,如《中华鍾氏真能统为一源吗》、《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烈公和接公之谜》、《气公的始祖宝座能否“让”给烈公》、《接公始祖地位与源流版本之关系》、《再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等)!2017年底的《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是我对锺姓一源多源在编谱方法上的最新看法,认为“丘氏谱法”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编谱的借镜。
    在锺锦光先生的第三届“中华锺氏宗亲总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锺子亮、锺蔚清、锺刚浩等几十人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中华锺氏总谱》的编纂,并可能在2018年底出版发行。我们大概能在这本总谱中(据说在该总谱中,他们将锺气公的曾祖父烈公定为一世始祖,而《锺史文选》说,烈公叫“锺离烈”不叫“锺烈”),看出锺姓的源头到底有多少个,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世脉源头,祝福大家。
    广东龙川县 锺胜 2017-7-18初稿,2018-6-28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1: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