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江西的客家人,过端午节的方式,既有北方的传统习俗,又有适应南方水土的生活方式
离端午节越来越近,江西省遂川县五斗江乡“斗牛狮”传承人曾宪龙的手机总响个不停,除了吃粽子、挂菖蒲、艾草熬水沐浴等传统习俗,这里的客家人还爱看这项非遗传承技艺表演。三百年前,曾氏先祖三兄弟因逃避战乱,从黄河流域辗转来到现定居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傩戏“斗牛狮”亦随之流传到这偏远山村,成为端午等节日的文化大餐。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端五”亦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但客家人一般不叫端午节,而叫“五月节”。每当端午节来临之际,客家人必忙得不亦乐乎。
南迁到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端午节仍保留了中原传统风俗如包粽子、做艾饭、挂菖蒲和艾草、香草烧汤沐浴等,也融入了本地人的习惯,客家出阁的闺女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
在端午节,客家人有吃艾饭的习俗。过节前,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可食用的青草药,如艾草、麻叶、鸡矢藤、白头翁、枸杞叶等,用来制作艾饭。先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过的滤干的糯米中,用碓舂成米团,添进红糖拌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除了吃具有去湿热、除百毒等功效的青草药外,客家人也吃粽子。客家人俗谚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这个季节由春到夏,天气将变得越来越热。吃过粽子,御寒的衣物就可以收到箱子里了。粽子古称“角黍”,定型伊始就是北黍南糯,始见于北、后重于南,与北方人口持续南迁、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有关。
在古代,客家人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正值春夏之交,气温潮湿多变,百虫滋生,是最容易得病的日子,也是瘟疫最流行的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讲:“五月俗称恶月”,而五月五日尤甚。其实,古人之所以对五月深恶痛绝,这是因为此时天气炎热,瘟疫流行迅速滋生,蚊蝇以及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开始侵害,将散发辛香之味的艾草悬挂门前,往房间里洒雄黄酒,可驱除蚊蝇和毒虫。
雄黄又叫“鸡冠石”,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砷。随着科学进步,医药知识得到普及,人们了解到雄黄酒有毒性,喝了会引起中毒反应,便不再饮用,只会用艾条蘸着雄黄酒往地上洒,用来杀菌驱虫。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的防病的作用。
长期客居异乡的客家人,还与当地人兼容并蓄,端午当天吃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雄黄酒“五黄”食物来“攻毒”。尤其是吃黄鳝,被认为是“五黄”中最为滋补的。只可惜到了现在,这种习俗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了,年轻人已经不品尝“五黄”了,但吃酿苦瓜备受推崇。
端午前后,正是新鲜苦瓜上市的时候。客家人的美食之一——酿苦瓜,是把苦瓜切成小段之后把肉馅或糯米馅塞进掏空的苦瓜里面,然后放进锅里蒸,之后再用火烩一下,苦瓜已没有生味,与馅完美地结合。
苦瓜虽苦,但它绝不把苦味传给“别人”,烧鱼、焖鱼,鱼绝不沾苦瓜的苦味。酿菜也是客家常见的烹饪方法,有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等。蒸好的酿苦瓜,咸鲜脆嫩,清淡爽口,汤纯肉鲜无杂味,浓浓的苦瓜香气四溢诱人,清爽鲜香。不仅如此,酿苦瓜还解毒清热明目,败火开胃有营养,而且吃了还暖胃宜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