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7|回复: 0

梅州:重教风气千载传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8 15: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州:重教风气千载传承


2004-07-18


--------------------------------------------------------------------------------

  
                           本报通讯员 安国强 本报记者 李烈原


       2002年12月31日,市委书记刘日知到教育系统调研,他深有感触地说:在经济方面我们是相对落后,但我们的教育还是继承了传统,保持了这么一种崇文重教的风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是非常难得的。是啊,当初我们的先民一路南下,千辛万苦找到这块生息之地后,把重教风气带到梅州,一直至今。梅州人民在贫穷与苦难磨砺中教育子孙,重教风气千载传承,推动教育事业走向繁荣。

       衣冠南来文教兴 弦诵之声里巷闻

       梅州教育自古发达,宋明时期,书院大量涌现。先有被苏东坡誉为“真铁汉”的刘安世在州城创建元城书院,接着知州刘涣于州学之外设四所学堂,随后孔庙建成。延至1253年,侯安国来梅开经讲学时,梅州文风已呈“四斋弦诵之声,不绝里巷”。明朝时程乡知县刘彬于城外创办四间社学,长乐知县黄瑜建成长乐学宫,平远、大埔、丰顺也先后办起了社学、书院。
       清朝梅州文教昌盛。嘉应知州王者辅创建东山书院,知州王之正改建培风书院。镇平桂岭书院、兴宁墨池书院、丰顺蓝田书院等先后创办。私塾、社学、义学等各类学校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梅州学校密度之大,国内少见。难怪乎王之正在署前街立“人文秀区”牌。玉树芝兰佳子弟 累代科考创盛举
       在古代,科举选拔人才。自989年程乡古成之首中进士后,梅州科举佳话连连。南宋时蔡蒙吉与其祖、父均中进士,有“一门三进士”之誉;乾隆年间,梁念祖、宋湘、叶钧、丘作霖和李汝谦折得五科解元桂冠,成当时广东家喻户晓的“五科五解”盛事;1752年,全国会试、殿考,广东取进士11名,嘉应州本属占5名,轰动广东全省;长乐县李威光,殿试武艺超群,乾隆龙颜大悦,钦点武科状元;1815年,梅州应童子试者不下万人,而在学人数远高于此;还有“一科三进士”、“兄弟同科三进士”、“公孙三翰院”等骄人成绩。从826年到1894年千余年间,梅州共计中进士234人,选翰林院学士33人,举人1645人,廪生、秀才16479人。

       西学东渐风薰染 新学遍布梅水间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1866年,瑞士巴色传教会在长乐长布源坑开办梅州第一间西式小学,此后兴办新学渐成风气。黄遵宪、丘逢甲、温仲和等名流皆热衷于家乡教育事业。黄遵宪辟人境庐为课堂,亲自讲授新学功课。他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发表《敬告同乡诸君子》书。各县有识之士纷纷响应,肖惠堂、罗师扬等人创办兴民学堂,丘逢甲创办镇平县立中学堂。梅县务本、五华长乐、大埔乐群中学也相继开办。
       辛亥革命后,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间和教会三家办学局面。1913年爆发了反对将梅州中学收归省办的“一·三”学潮,原校长叶则愚、学生叶剑英等创办私立东山中学。1923年美国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黄慕罗等,创办了梅州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嘉应大学。1933年,陶行知派潘一尘到大埔百侯中学任校长,建立了“生活教育”园地。张伟烈于1936年创办了百侯幼儿园,是我国最早的两所乡村幼儿园之一。抗日战争后期,随着省政府东迁平远,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广州大学、中华文化学院等大专院校先后迁来,梅州一时高校云集。
       民国初在梅州传经20余年的法国天主教神父赖理查斯在《客法词典》中惊叹:“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1935年,广东省教育厅考查全省国民教育,梅县列居第一。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全国普及教育情况,江苏武进名列第一,梅县位居第二。


图为齐昌学宫。该学宫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兴宁市西南兴城镇。该学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元代被毁,明清几度重修,现保存有大成殿、棂星门、泮池、东西庑廓等建筑。
      万众一心促发展 现代基业正扬帆

       建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梅州教育发展迅速。1984年全市普及小学教育,1994年实现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1996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3学年度,我市各级各类学校达2701所,在校学生1019443人;小学入学率达99.93%,初中入学率达98.55%;接受高等教育数占同龄人口的16.6%。教育的普及惠泽千家万户。
       为改善办学条件,梅州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从1991年开始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再到“改薄建规”工程,老区山区破烂学校改造等,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校园建筑面积达700多万平方米,90%以上学校实现楼房化;初中以上学校每校有1间计算机室,共有16841台计算机。
       江山代有才人出,梅州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建国后的几十年里,先后培育了22位院士。1982年,梅州高考入围人数跃升为全省第二位,此后入围人数一直保持全省前三名。1977年到2003年间,共输送大中专生近15万人。
       梅州教育的发展,凝聚着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叶剑英元帅1957年、1978年两度为东山中学题词,勉励广大师生“努力教学,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东山中学不负众望,投资过亿元的新校区今秋将落成,高考成绩更是骄人,最近连续两年培养出省状元。
       那些身居异域的海内外乡亲同样让人难以忘怀,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为梅州教育捐资达10亿元。全国人大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曾宪梓先生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逾亿元;旅港儒商田家炳先生捐资近亿元,完成从电视大学到托儿所共28所学校建设。嘉应学院从申办到升格为本科院校,始终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捐资达6000多万元。感人之举,多不胜数。

       坚持科学发展观 文化梅州谱新篇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梅州教育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梅州教育描绘了宏伟发展蓝图:
       打造四个品牌。一是打造管理品牌,建设发展平台。创建学习型教育领导机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推动布局调整,抓好示范性高中建设,创办高等职业学院。搞好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打造教学品牌,落实素质教育。推进课改实验,加强德体美卫教育,开展教育科研。三是打造网络品牌,融入信息时代。加快信息装备配置,建设梅州教育城域网,实现电子政务、资源共享、网上教学。四是打造质量品牌,构筑人才高地。狠抓高考备考,改革招生考试,推进教育创优。
       实现六优目标。使梅州教育在整体上达到业务优良、管理优质、师资优秀、设备优化、环境优美、质量优异境界。继续保持在全省较前位置,为梅州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图为东山中学一角。
                                                        (古礼贤 摄)

                       ----走进梅州之历史文化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4 18: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