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7-28 18: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与电--"双荒"困扰下的长三角发展何去何从?(2004-7-28 18:08)
--------------------------------------------------------------------------------
土地、土地,哪里还有土地?
"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曾是描述"鱼米之乡"的长三角典型地貌的标准用语。但眼下,在卫星遥感照片中,"星罗棋布"的不再是湖泊而是开发区。五里一工业园、二十里一开发区,在清理整顿之前的长三角司空见惯。经过数年的积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试验区诸如此类名目繁多的各类开发区、度假区、工业园区在长三角地区层出不穷,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外,还有大量地、市、县、乡甚至村级开发区。市区面积仅为54平方公里的浙江金华市竟然有105个开发区(园区),总面积达到了734.61平方公里。
"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导致了本是土地丰饶的长三角地区出现"地荒"。在宏观调控下,调控愈严,其荒尤烈,其害愈显。有专家测算,政府对各类开发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每亩最低需要10万元,仅此一项,全国规划面积达3.54万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就需政府先期投入5.4万亿元,而去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5.5万亿元。开发区过多过滥,导致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大量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稳定。
细察之,开发区过滥危害有三:一是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空巢。有一个地方,除了占地3000多亩的市级工业园中有15个投资百万元的项目外,其他绝大多数的县乡工业园中平均不到5个项目。即便这样,当地一位领导还要准备再扩大500亩的园区面积。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二是引发攀比之风,攀比GDP,攀比招商投资,并竞相降低入区门槛。而白送土地或象征性收取突出出让金则是各地优惠政策大赛的主要内容。同时,一些地方的领导人往往把设立开发区当作"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不顾实际情况,把招商指标分解到职能部门和个人,为造假之风推波助澜。三是圈占大量耕地,违法出让、转让土地,越权出台优惠政策,从而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并导致国有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刹住各类开发区过多、过滥之风,最终将会扰乱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殃及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集中半年左右时间,继续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清理检查去年以来的土地占用情况,整顿未批先用、征而未用、乱占滥用和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去年以来的土地审批情况,重点是新上项目的用地情况,整顿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超规划、超计划、越权和分拆批地等问题;耕地占补平衡数量和质量的情况,整顿占优补劣,占多补少甚至不补等问题;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的补偿、安置情况,继续整顿降低补偿标准,挪用、截留和拖欠被征地农民补偿费等问题。
通知提出,要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治理整顿期间,全国暂停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治理整顿结束后,对因检查和整改不力,经验收不合格的地方,报经国务院同意后,继续暂停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直至达到规定的整改要求。
国务院这项半年内暂停审批土地的政策在长三角地区无疑产生了非常大的震动。数天前,前来调查的五部委刚刚离开上海。随即,上海方面表示,上海对开发区规模的核减和土地违规的查处也已取得初步成效,现已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90件,涉及面积540公顷;每2个开发区就要核减关停1个以上,开发区总数已由176个锐减到83个,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001平方公里核减为630平方公里,减少了37.1%。借国家宏观调控的契机,上海将进一步促进零散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集约用地。
浙江则宣称已将县级及以下开发区(园区)已全部撤销。 统计数字表明,在清理整顿以前,浙江省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投资强度不足40万元,亩均用地销售产值也不到50万元。粗放型的用地方式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这对一个土地资源原本紧缺的省份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在调控大刀之下,浙江省制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加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用;闲置两年以上的,依法收回,否则相应扣减该地区下年度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浙江省建设厅说,通过整顿,全省开发区(园区)从原有的758个减少到134个,其中国务院批准的9个,省政府批准的76个,国家有关部委、省级有关部门和设区市政府批准设立的49个。全省开发区(园区)的规划面积缩小到了1257.06平方公里,减少了3316.76平方公里,撤销的开发区(园区)个数和规划面积分别占原来的82.3%和72.5%。
"铁本"和盐城圈地事件无疑将江苏推到了宏观调控的聚光灯下,江苏的开发区整顿任务因此更重,土地就更为吃紧。有消息说,因为无地可用,苏南某开发区今年的财政收入可能会减少10个亿元。
土地,土地,哪里还有可用的发展土地?!无论有没有喊出声音,事实上这已是长三角地区政府开发区与企业的最大疑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