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39|回复: 0

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1 09: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


    多年的讨论证明了大多数的姓氏(尤其是大姓)是多源的。锺姓是全国人口排名第56位的大姓,锺姓多源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锺姓人为编“通天谱”却因“一源与多源之争”闹到公开分裂的地步,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的学术研究的范围。显然,应该怎样编谱? 如何选择文明的方法编谱? 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甚至觉得,只有用“丘氏谱法”来编锺姓谱才能解决“一源与多源之争”。


    一、姓氏多源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地各姓人都在编自己的“通天谱”。这就是所谓盛世修谱。但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姓氏究竟是一源还是多源?”  许多姓氏在编“通天谱”时都遇到了这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激烈的争吵有的甚至出现了族群的对抗与宗亲组织分裂! 锺姓算是其中典型。


    1、历史的原因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姓氏,可以肯定,有的姓氏是一源的,有的姓氏是多源的。按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主讲的《百家姓》,人口排序在100名之内的所有大姓几乎都是多源的;立姓时间越长、人口越多的姓氏,往往其源头(立姓的始祖)就越多。锺姓排在第56名,锺姓也是多源的。
    有人问:一个姓氏怎么会是多源的而不是一源的? 虽然网上有许多文章可以回答他,但很“学术”不够形象,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回答:
    【 我避开锺姓是一源或多源不谈,单就姓氏为什么会多源的问题,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谈点个人看法。
    先举几个例子。
    谁要是想在网上建立网站,就要向互联网申请网名。在没有相同网名的情况下,你的网名申请才会被批准。否则,重复的网名是不会被批准的。
    任何商品都有商标,例如汽车,国外如奔驰、宝马、丰田、现代,国内如红旗、解放、吉利、比亚迪等。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商标不被侵犯,就必须向商标局提出申请成为注册商标,这个商标品牌才能得到保护。
    一个发明,需要申请发明专利。如果在你之前已经有了这个发明的专利了,专利局就不会批准你的专利申请。
    这三个例子说明,现代人为了防止网名、商标和专利出现重复,“上面”就必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分别对网名、商标和专利进行管理,才能避免网名商标和专利的重复出现,这不但防止了后来的人们因网名商标和专利问题发生可能的争议和争论,也有了相应的可以为这类争议和争论的出现而进行仲裁的机构。
    但是,在古代,上层好像并没有建立这样的一个专门管理姓氏申请审批的机构,结果姓氏被“侵权”就无法阻止。例如由于某种原因你改姓为王我后来也改姓为王,你先我后,由于没人管理结果两人姓王都有效,子孙后代也都承认自己姓王;由于我和你没有血缘关系,于是便让王姓变成了多源的姓氏,这就是姓氏多源的原因。(事实上,汉族王姓最少有四源,加上少数民族的,则王姓的源头就更多了。)
    既然姓氏多源是历史造成的,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接受历史和承认历史,硬要将多源的姓氏说成为一源呢? 】


    2、族谱的原因
    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姓氏,“几乎无姓不有谱”,这本是好事。但是,各地同姓的族谱对姓氏的源头表述并不完全相同,于是便出现了激烈的争吵。争吵的理由,几乎都是以自家的族谱作为标杆去衡量别人的族谱并判别其对错,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族谱霉迹斑斑不可能是假的,说它有假就是不尊祖敬宗”, 大家都是以此为由而互不相让。甚至有人虽然拥有各地几十本同源族谱,也理不出谁是真正的立姓始祖,感到惘然和无奈。其实,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反思一下,老祖宗也是人,他们就一定比我们现代人聪明吗? 他们留下来的宝贝就不可能是假的?  或者往后类推,我们留下来的假货,我们的后代就一定要把它当做真货来看待?
    姓氏是历史,族谱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家族“史书”。但是,族谱是在立姓几百或几千年之后才由后来的老祖宗去追溯写成的,其中不可避免地“掺”了假。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和介绍一下族谱史。
    我在《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中说过:
    【 根据学者研究,中国之有“族谱”,可以追溯到周朝。在隋唐之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垄断的世家大族修谱之风就很兴盛,以作为门弟、选官、继承、婚配的依据。但是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战乱之后,门阀世族被破除而不复存在,世家大族的族谱大都散佚无存。宋代开始,一种由士大夫书写的体例规范的私家族谱(如欧阳修和苏洵所创造的“欧苏谱例”)因为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且修谱之风南方盛于北方;但是,由于紧随其后的大规模的元朝灭金灭宋的战争,以及元人严厉的禁谱毁谱,又使这些谱牒被焚之一炬。清人锺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  到了明朝中叶,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各地祠堂乘风兴起,宗族活动随之盛行,也催生了民间联宗修谱的热潮,且大都以宋朝模式为蓝本;就是说,明清朝廷虽然没说禁谱但也没鼓励民间修谱实际是放任不管,民间修谱活动自然如野火春风。这就是中国的族谱史。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姓族谱大多为明清民国时所编修。这时不受朝廷监管的民间编修的族谱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平庸的旧谱做了许多修改,而且攀附望族、随意上溯,附会嫁接、乱认先祖,世系混乱、真假难分,文字中着力隐恶扬善、几乎代代非富即贵、满纸都是歌功颂德。而且,这是中国许多姓氏族谱都有的通病。 】
    这说明,在北宋之前,只有皇家与门阀世家的大族有谱,小百姓通常无谱;宋朝只有士大夫官员有谱,普通小姓一般无谱;元朝灭宋后实行严厉的禁谱毁谱,所以,从南宋至明朝中叶的中国就有了三四百年时间的修谱空白期! 直到明朝中叶的公元1536年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才催生了后来民间百“姓”如野火春风般的修谱活动。就是说,各姓的许多族谱都是在明清民国时期所编修的,试想一下,在这个时期老祖宗通过追溯历史所编写的源流族谱能有多少是真货? 其中出现“攀附望族、随意上溯,附会嫁接、乱认先祖,世系混乱、真假难分”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不是很“正常”吗?
    那么,在明清民国时期所修的族谱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呢? 归纳一下,大概有四种情况,这可以用历史事件和平均代距去验证:
    那些在北宋之前就有族谱的姓氏,在公元1536年之后要修谱时,就出现了下述四种情况中的前两个情况:
    (1)虽然保有旧谱,但因为有宋明之间400多年的修谱空白,其中的世代没有记录,只能靠口传或记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漏代,但他们也要跟随大势完成自家的修谱工作,这就是“漏代”修谱。例如,我家旧谱从公元1062年到公元1316年只是记录了三代人“锺理1062 — 提龄1229 — 文亮1316”,而广东紫金县的族谱却记为九代,我认为“九代”正确(见拙文《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和《“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 )。
    (2)许多家族因为朝廷禁谱毁谱而失去了原有的旧族谱,加上四五百年空白期没有修过族谱,他们在明清时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源头了!于是,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就把自己接到了附近同姓大族的支系之下,目的是要“抱团取暖”,主动地自愿地成了该“大族”的后代。这就是“嫁接”法修谱。例如,广西玉林锺宜万系,旧谱是广东紫金锺遐龄的后代,经过这近十年的考证才证明他们更有可能是锺绍京的后代,说明玉林旧谱是错误地“嫁接”了遐龄谱(见锺耀明《玉林钟姓源流研究报告》 )。
    (3)还有许多姓氏在宋朝之前是没有族谱的,是在明清时期民间修谱成风时才开始编族谱的。第一次修纂族谱的时候必然是以口述资料作为主要依据,但一般只能讲述当时最近几代先祖的世系关系,对更早的祖先的世系关系往往是不清楚的;于是他们在追溯祖先时,就只能用推衍糅合和附会嫁接来完成,通过“考证、修订”等手段进行“链接”,找本姓古代历史中的名人作为始祖。这就是“追溯”法修谱(见锺存根《钟氏联谊活动该向何方去》和网文《这样修<家谱>,可以找到祖宗中有人当过皇帝、宰相! 》 )。例如,东南各省如赣闽粤桂的锺姓人,他们以锺气、锺接为始祖,相信锺姓多源;而从赣闽粤桂迁去西南各省如湘鄂滇黔的同系锺姓人,他们却以公孙黎或锺仪为始祖,相信锺姓一源;这说明东南与西南两地的锺姓人即使同系也因追溯方向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始祖,从而引发了今天的“一源与多源之争”(见拙文《接系锺姓的始祖是谁》 )。
    (4)在追溯成风的明清时期,各姓之间还出现了世代数的攀比,为显示本姓人口繁荣兴旺的程度并不比外姓差,他们不惜扩大代数去求得心理平衡,这就是“加代”修谱。例如,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所编的《汀州锺氏族谱》就是“加代”谱,由40多代增加到90多代,将世代数增加了一倍! 细做对比,发现我家的旧谱其实就是来自该《汀州谱》(见拙文《“汀州谱”和“祖名歌”》和《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 )。
    显然,老祖宗修谱,“漏代”是出于无奈,“嫁接”是为了生存,这都还说得过去;然而,为了炫耀而“加代”、为了虚荣以名人为始祖而“追溯”,这也说得过去吗?
    从“族谱也是史书”的观点来看,族谱必须尊重历史并符合历史。除了“漏代”是出于无奈情有可原外,“嫁接”、“加代”和不合理的“追溯”,都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的伪造。在修谱问题上,老祖宗(尤其是在编谱成风的明清时的老祖宗们)也会犯错,他们用“嫁接”、“加代”和有指向的“追溯”等方法修了许多“问题谱”,这是许多姓氏族谱都普遍存在的事实。


    二、锺姓是多源还是一源问题
    在姓氏源流方面,不管是历史的原因还是族谱的原因,锺姓与其他大姓一样,都面临相同的问题:有人信多源,有人信一源。
    锺姓的许多旧谱都是“接—烈—复—叶—气……”。后来人们发现,烈比接的年纪大了100多岁,烈不可能是接之子。据这十几年出版的锺姓谱书来看,烈、接是同宗共祖的一源两系,颍川锺姓的烈系和接系都是春秋时期宋桓公之后代(见锺蔚伦著《锺姓史话》和锺敬和著《锺史文选》 )。2015年锺敬和先生发表文章《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对锺姓谱的源流演变过程做了专门论述,肯定颍川锺姓是一源两系(见拙文《锺姓谱的源流演变和我的编谱感受》 )。我不懂古文也没有研究过锺姓源流,所以只能对比这几本锺姓谱书进行学习,并相对地认可了说理性很强的锺敬和先生的观点。
    但是,锺姓人后来为什么会发生多源与一源的严重分歧、“中华锺氏宗亲总会”也由此在今年发生分裂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十几年的发展历史。
    1、2002年“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后简称“总会”)在北京成立,锺振声先生成为总会的第一任会长,并创办刊物《锺史论坛》探讨锺姓源流为编总谱做准备。第二任会长锺保良先生在2008年惠州会议上决定编《中华锺氏宗谱》,并组成了编谱班子准备用三五年时间来完成;结果不但没有完成编谱,还引起了一源与多源的争论,但这几年在锺蔚伦先生的主导下以《锺姓史话》为蓝本编总谱成为了主流意见。2013年锺锦光先生接任第三届总会会长之职,由于锺蔚伦先生的辞世,他对已经白热化的“一源与多源之争”重视不足,结果在2014年4月的“广州花都《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之后,一源论者趁机歪曲会议结果,以《<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下简称“会议纪要”)公布全国,要由锺仪来一统天下锺姓(见2014-7发表的钟书文先生的《再就编修<中华鍾氏宗谱> 下一步进展有关问题的建言》以及“《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的文章《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 )。锺亚山先生的文章甚至称:天下的锺姓人都是锺仪的血缘后代,《中华鍾氏宗谱》必须编成“以锺仪为唯一始祖”的天下一统的锺氏宗谱;对此,我和台湾的锺银昌先生于2015年底在“颍川锺氏网 yczshi ”的百家争鸣栏目上与亚山先生有三个月的文章辩论(见拙文《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亦谈始祖亦谈“爹”》、《 对探讨姓源的严重误导》等 )。
    对2014年4月的《会议纪要》问题,曾经有参会人员做了揭露(见网文《還原花都會議真相》 ),我也有多篇文章对它进行了评论(见拙文《浅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中华鍾氏真能统为一源吗》、《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再谈姓氏的源流和始祖》、《对探讨姓源的严重误导》、《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等 )。 对应该怎样对待“一源与多源之争”,我也提出了个人看法(见《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理性探讨才是出路》、《接系锺姓的始祖是谁》等 )。
    对《中华鍾氏宗谱》应该怎样描述锺姓源流,我自2014年发表文章至今都觉得,在源流始祖没有得到广大宗亲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应该实行“各源各表”来进行,这个观点至今不变。因为看过许多一源多源的相关文章,就其可信度而言,我至今认为是“八成信多源,二成信一源”,所以对《中华鍾氏宗谱》,我是始终都表达了反对编成绝对的多源谱或者一源谱(见拙文《辨明始祖和姓前源流及编总谱的个人看法》和《再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 )。
    2、但是,在中华鍾氏宗亲总会内部,“一源与多源之争”愈演愈烈,形成了严重对立的“一源派”与“多源派”,总会内的“一源派”成员也不再服从倾向于锺姓多源的总会会长锺锦光先生的管理,编谱工作近于停顿,还由此演变成宗权斗争。于是,便有了后面事件的接连发生: ①总会在2016-6在广州花都召开编辑工作会议,改组了编谱班子成立了新的以锺子亮先生为首的宗谱编辑部,要求停止祖源争论,宗谱源流将按照多源来进行介绍,并参照《锺氏淵源校正本》等三本谱来对烈、接两系的世系进行统一。 ② “一源派”的头领、中华钟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锺亚山先生在2016-9公开发表《辞职声明》,辞掉了他在中华鍾氏宗亲总会和锺姓委员会的一切职务,以表达他对编多源锺谱的抗议。 ③2017-6-26 “一源派”在头领锺亚山先生的组织下在湖北武昌召开会议,向全国发出《严正声明》并提出了六个要求,而且“要求锦光会长在10天内向中华钟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锺亚山宗长答复!”  ④会长锺锦光先生没有对《严正声明》做出回应,于是“一源派”便于2017-7-15在江西瑞金和于2017-8-26在安徽合肥,两次开会商讨对策,终于在几个“老一辈宗长”的关怀下于2017-10-10在福建武夷山市开会“重组第三届中华钟氏宗亲总会班子”,宣布锺锦光先生有“五大罪状”免去锺锦光的总会会长职务,推举锺昭祥先生为“重组会”会长,锺亚山先生为名誉会长。
    由此可见,从2017-10-10开始,中华大地便有了两个同名并存的“中华锺氏宗亲总会”:一个是锺锦光先生所继承的“总会”,另一个就是从“总会”分裂出来的锺昭祥先生为会长的“重组会”(因为“重组会”的大部分成员特别是其中的头头都是从“总会”分裂出来的,所以,我称之为总会分裂,用“总会”和“重组会”进行区分)。我要特别说明,对 “总会”与“重组会”之间的权斗和是非,我不参与; 迄今为止,我既不认识“总会”的成员,也不认识“重组会”的成员,所以我与他们就保持着相等的距离,也敢于发声,自任评论员力求公平公开公正,评论一源多源。因为我关注的是族谱源流,所以我会更关注他们编的锺姓总谱及他们对锺姓源流与世系的表述。
    据网上信息,对《中华鍾氏宗谱》,“总会”决定改名为《中华鍾氏总谱》,其基本内容是“以烈、接两系为主,兼介绍锺仪和少数民族等多源”;而“重组会”,据说定名为《华夏鍾氏宗谱》,其基本内容是“以公孙锺离为华夏锺氏唯一始祖,全国锺姓只有一源,烈、接都是公孙锺离的血缘后代”。是否真的如此? 我不敢肯定,毕竟是网上信息未可全信;因为《中华鍾氏总谱》和《华夏鍾氏宗谱》都还没有出版发行,不好评论,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三、关于文明编谱
    锺姓人的全国宗亲总会,因为“一源与多源之争”导致分裂,这是锺姓宗族组织的悲哀,也是锺姓人的悲哀。这在全国众多姓氏中成了“典型”! 那么,全国其他姓氏是否也有这个情况? 据说有,他们也有源流之争,也有内部权斗,但没有锺姓人那么严重,达到公开分裂的地步! 我想,在编“通天谱”的过程中,哪一个姓氏表现得更为文明团结所编谱书获得族人最大认同,值得我们锺姓人借鉴呢? 我对此产生了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索对比学习,我认为邱姓人编谱的方法最科学最得人心最有前途。“丘氏谱法”很值得我们锺姓人学习和借镜。


    1、“丘氏谱法”简介
    《中华丘氏大宗谱》是丘姓人编出来的“通天谱”。 丘姓人编谱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们首创了“丘氏谱法”,而且还被其他姓氏所重视也受到许多大学者的关注和肯定。
    (1)“丘氏谱法”的精髓是实行“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的分别表达。  “文化认祖”就是指将本姓开姓始祖和在清朝以前的经史子集、方志野史和历代考古中发现的名人,但因其下传衍流失考,或者其上溯世系或者下传衍流均失考的本姓名人均应作为本姓的祖先,这叫“祖先认同”即“文化认祖”。  “血缘认祖”就是指修谱必须从下往上追溯,将可考之先祖列为各世系的血脉先祖,列入世系图和世系录。没有凿实依据证明血脉上可以上接的先祖,不强行硬接,这就是“血缘认祖”。  这样既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旧谱的概貌,又使其血脉世系最接近真实,史料价值极高。
    (2)邱氏谱法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主张 “不漏一个男丁,不漏一个女性,自下往上追溯至开基祖。对代代有据可考、有祠墓可证,与最早的谱记能相互印证而又符合衍传规律的,可从开基祖继续上溯,对珠串链接无据的,一律列为待考,宁缺勿错。” 从根本上改变了明中叶以来首先冒认某位先祖、再想方设法依附并往上珠串衔接的统宗统系的做法,是真正体现实事求是精神和时代特色的体例创新。
    《中华丘氏大宗谱》的编谱指导思想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理清世系,各归所属;谱以最早为断,祖以知者为断;知者续之,不知者宁缺勿错”; 原则是:“不强其所不知,不略其所已知”; 方法是 “横排世系,纵贯时间”,将欧氏谱例中的“图”和苏氏谱例中的“表”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创新成为“世系图表”与“文字记录”并存的、先“图”后“录”的体例。他们以图、录为主,辅之以考、传、记、志、述、表和提要、注释、按语、照片等11种形式,用语文体记述,实行男女均上谱、书善不书恶、实行夹叙夹议的叙议结合。
    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姓氏,要想一代不少地真实地珠串链接到开姓始祖那里,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要想把某姓氏家谱打造成为具有史料价值和不朽生命力的文化典籍,就必须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使其内容真实可信。要使族谱内容真实可信,就必须将下传衍流无考的历代先祖列为文化先祖,与血缘先祖分列编纂。 就是说,是由于各地旧谱统宗、统系、统名人的实状,催发了丘姓“文化认祖”方法的诞生。
    毫无疑问,“丘氏谱法”的最大亮点是“文化认祖”。他们的认识是:
    【 在浩瀚的各姓氏谱牒中。基本已经无法考证某氏家谱产生于何时。但博览全国各地、上述统宗统系的各地族谱,事实上都是采用欧阳修当年编修皇族家谱——《宗室世系》的“大宗之法”所编的大宗谱。除谱中人名时序混乱、时代倒置,为先祖娶妻、纳妾、生子、封官、封爵、加功名,伪造、杜撰先祖所处时代还没有的地名、官名、官署名外,还暴露出的一个最典型、最突出的问题是:同一历史人物,各大世系杜撰的父祖不同、配偶不同、子孙也不同。进而争相攀附以为己祖。对于时空衔接不上的,就伪造、杜撰或者挪借外系之祖为祖。如果让这种情况沿续在当今新修的家谱中,不但让家谱真实性和史料价值不存,也必将使家谱沦为外姓或子孙后代的笑柄。所以,创造“文化认祖”和“血缘认祖”分列并存的修谱法,不再简单沿袭各姓氏传统的统宗统系的修谱方法,不再为追求“世系源远”而杜撰冒认先祖,不再为虚荣而依附名门望族,不再为上接而谬接外系, 重从下往上追溯,重开基祖,重最早的坟墓碑记等实物,重最早的祠堂神主牌,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重各世系最早的谱序,以各世系第一个写谱人所溯之始祖为先祖。实事求是,回归和还原最早的历史记载,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潮流。 】


    2、“丘氏谱法”的应用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将“丘氏谱法”应用于锺姓,会产生怎样的谱牒效果?
    (1)“文化认祖”。清朝之前的所有锺氏名人都是锺姓先祖,是我们的共认祖先。例如,锺仪、锺建、锺子期、锺智深、锺烈、锺气、锺接、锺繇、锺会、锺桂、锺贤、锺宠、锺绍京、锺惺、锺雅、鍾祖、鍾绍,鍾元、鍾威、鍾义、锺相、锺明亮……以及各少数民族的始祖等,只要符合“姓锺+名人”,都有他们的文字介绍。
    (2)“血缘认祖”。 从下往上追溯到开基祖,再往上追溯到有疑问时为止,就不再往上追溯了。例如,广东兴宁岗背的开基祖锺文亮,有的谱说他是锺提龄之子,有的谱说是锺提龄之曾孙,有了疑问,那么锺文亮后代的“血缘认祖”就到锺文亮为止。锺文亮与锺提龄之间的世系关系应另文介绍,且文中还要指出锺提龄与锺理之间的关系,以便给人们去探讨研究和上溯查找提供方便。这就是“不强其所不知,不略其所已知”。  毫无疑问,这种“血缘认祖”法,锺姓总谱中的“系”就远不止“烈、接两系”,而是几十系几百系! 但是这完全反映了锺姓谱的现实,原来发生争吵的各方在有疑问处停下来,待后研究处理,十分公正,大家都会乐意接受。
    可以这样说,“丘氏谱法”就是将“已知与未知,现实与疑问”都摆到了谱中,既将各地谱的真实世系录入,又将它们的世系疑问和源流难题录入,为人们的探索提供方向。它既是族谱,又是参考书。或者形象地说,这是锺姓的百科全书! 这不正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吗? 我们可将这本谱称为第一版,将来解决了某些问题之后再出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不断完善。
    我相信,中华锺氏如果能按“丘氏谱法”去编《中华锺氏总谱》,就能既符合现实,可为全体锺姓人所接受,还有可能因此而化解导致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分裂的“一源与多源之争”。内斗没有出路,分裂没有出路。 让我们向丘姓总会学习吧! 拳拳此心,献上此文,供“总会”和“重组会”的领导们,以及那些愿意出来办事的“老一辈宗长们”参考。


    广东龙川县 锺胜 2017-1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