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5|回复: 2

客家電視與客家社區 文/范振乾(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13 10: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電視與客家社區(3-1)             范振乾  撰

(筆者案:近半年來,許多認識與不認識的各界朋友,和筆者討論到客家問題時,幾乎都會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到客家電視的問題。為了討論和說明的方便,筆者通常會將去年(200310/19)寫的本篇拙文送請他們參考指教,在進行較深的討論。許多朋友的反應是,為什麼不公布出來,讓更多關心台灣社會多元文化的人一起來討論,因此,我送請客家世界網,在「座標時間」專欄刊出,盼能拋磚引玉。因原文較長,故分成三部分刊出,3-1與3-2是本文與註釋部分,3-3則是本文的附錄部分。)     

一、前  言

這是一個媒體的時代,因此,客家電視之開播對客家社區(Hakka Community)、對整個台灣社會而言都是一件大事,它的意義也是全方位的。然因限於篇幅,本文的討論僅扼要地著重在客家電子媒體與客家社區、客家電視開播在客家社區的迴響、與建議三方面。為了方便本主題的討論,以下六點必須先予說明:

(一)客家電視自今(2003)年7月1日開播迄今,不過三月有餘,時間有限,很難看出或論斷它對客家社區的影響。

(二)本文基本上只對具有通案價值者提出意見,而不針對個別的節目、演員、或主持人有所評論,更不從個別或單一現象,論斷客家電視播出後之可能影響。

(三)做為客家事務持續長期的關心者、參與者、與批判者,筆者於客家電視開播前之相關規定曾有機會接觸,並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開播後迄今,雖未再接觸,但仍保持高度關心,並經常接獲各地客家鄉親及其他族群朋友詢及客家電視的相關現象,故筆者相信能相當程度掌握各地客家鄉親與社會上一般輿論的看法。

(四)為了撰寫此次座談會的本篇引文,在過去一週內,筆者曾和各地、各行業、各階層的客家鄉親,進行較密集地電話訪談或面談。[1] 因此,筆者相信本文所析述者係最新的綜合意見,應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供各方參考。

(五)本座談會雖與學術研討會性質不全相同,但它提出來的意見仍可供未來繼續經營客家電視時的參考,也可給予關心客家電視未來發展之各方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六)本文題目訂為「客家電視與客家社區」,與本座談會之委託單位與主辦單位原先規劃的「客家電視對客家社區的影響」不全相同。本文採取開放的態度,使討論較易進行。



二、客家社區與客家電子媒體

客家社區與客家電子媒體之間的關係究竟要如何看待,比較便捷的方法是,將新開播的客家電視與九年前(1994年9月18日)開播的客家專業電台「寶島客家電台」(以下簡稱客家電台)兩者加以對照,或許會比較清楚。

客家電台是海內外第一家以客語做為主要播音語言的電台,也是第一個全天二十四小時營運的客家專業電子媒體;客家電視(2003年7月1日開播)則是海內外第一家專業客語電視台,迄今也是全天二十四小時播送客語節目。

客家電台與客家電視兩者的成立都背負著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使命,都是客家鄉親努力奮鬥後爭取來的,絕不是天上自動掉下來的禮物,客家鄉親均曾寄予高度期望。就這一點而言,兩者是相同的。

雖然客家電台與客家電視兩者的出現都是「第一」,也背負相同的使命與任務,但其間仍有許多不同。認識其間的差異,將有助於對客家電視的瞭解。以下分別從兩者的成立、經費、社會支持、與經營管理四方面加以對照比較。這樣,或許更能看出本題目的嚴肅一面。

(一)成立----從「冇聲冇息」到「有影有跡」

客家電台是由客家風雲雜誌及其後的客家雜誌,與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共同推動的客家文化社會運動,持續鼓吹,再由熱心的客家人士全力促成,並獲得全體客家鄉親,不分地域、黨派、性別、宗教、使用客語的腔調,熱烈響應,不斷地自動捐款才設立的。因此客家電台是一種由下而上逐漸發展出來的、具有草根性質的群眾運動成果。客家台灣人從此告別完全「冇聲冇息」的時代。

客家電視則是從客家風雲雜誌創刊開始鼓吹,再由客家雜誌、還我母語運動、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以及客家電台‧‧‧等以後各種客家文化社會運動力量,不分地域、黨派、使用客語的腔調,持續鼓吹,爭取得來的,這也是全體客家鄉親企盼已久的共同目標。因此,客家電視是由客家族群的共同願望與努力所匯聚發展出來的形勢,轉變成各方政治力量不得不正視並予回應的一股群眾力量。在開放民選總統之後,這股群眾力量終於使客家電視成為競逐總統大位的政黨候選人,為了爭取客家選票,不得不以政策承諾來回應的公共議題。同時,在激烈的政黨政治競爭情勢,與台灣特殊的族群關係結構下,客家電視成為勝利的一方,為爭取更多客家選票的繼續支持,必須兌現的政見承諾。

因此,可以說客家電視是政黨競爭的勝利一方,以執政之優勢,將客家鄉親文化社會運動的訴求轉換成公共政策,編列預算設立的。客家台灣人遂從完全「冇聲冇息」的時代,向前推進到「有影有跡」的時代。但這一條路,客家台灣人前後奮鬥了至少十五年。

(二)經費----從「鄉親捐款」到「政府預算」

客家電台從開播起便以聽眾捐款為主要經費來源,三千萬元的設台基金也是全部由熱情的客家鄉親,無論他的居住地是否在客家電台的播音範圍內,能否收聽到其播送的節目,點點滴滴,自動捐款湊足的(事實上,熱情聽眾捐出的款項,遠遠超過設台基金所需的三千萬元門檻)。由於設台後客家電台的屬性是公益性財團法人,此一先天限制,加上其他未曾改善的主、客觀條件,以致廣告收入始終有限。在經費困難之下,客家電台迄今絕大部分的節目主持人都是義務奉獻,未領主持費,才能使電台持續播音至今。雖然電台的經費一直拮倨,也因此影響節目的品質與未來發展,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客家台灣人對該電台仍有一定程度的主導權。電台內部縱有爭議,但仍有客家的主體性。

客家電視則是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按年編列預算,經過招標程序,委託得標者製播。客家電視經費無虞,各節目均有預算支應,製作人、演出人、配音人員‧‧‧等各類工作人員都領有一定酬勞。因此相對於客家電台,客家電視理論上沒有因經費不足而造成營運困難的問題。它有的只是節目品質能否吸引閱聽人支持的問題、執事人員的器識能力是否能引導客家電視走向大格局的「公器」的問題、以及能否使它保有客家的主體性的問題。而這也是客家電視的閱聽人,特別是客家鄉親十分關注與無奈的問題。因為,客家電視本質上已經是公共政策成敗的問題,主導權不在客家社區的閱聽人手上,他們若有不滿,至多是轉台或關機。

(三)社會支持

客家電台開播初期雖曾被政府抄台三次,但客家鄉親愈挫愈勇,甚至捐出「棺材本」,終使客家電台得以存續,最後取得設台執照。因此客家鄉親對客家電台有一種無法言喻的感情,一度曾視它為客家台灣人的「現代神廟」與希望之所繫。[2] 即使它的節目未能盡如人意,但客家台灣人大概不會輕易地讓它倒下去或從台灣消失。

客家電視固為客家文化社會運動力量的結果,但它一旦變成公共議題,進入政府施政議程,成為政策執行的一部份,客家社區對它唯一的影響是收視與否,其他方面可說完全無能為力。如果客家電視的主管機關與承辦製播的電視台不肯正視客家社區的意見,老實說,客家社區除了設法透過立法院年度預算審查以及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反應外,別無他法。但這需要藉助或運用政黨競爭策略,才有可能成為監督、改善的壓力。

客家電視之能夠順利開播,牽涉的因素十分廣泛,如人才、經費、製作技術等,特別是要透過有線電視系統在全國普遍播送,是一項極為複雜的政治工程。因此,客家電視本質上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是政黨競爭的結果。即便客家族群普遍高度希望它能承載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使命,但因前述的複雜性與高難度,使得客家鄉親對於客家電視的社會支持便和與對客家電台的社會支持之間有所不同。

進一步言之,客家電視之開播既是政府機關施政計畫之一,雖然它也是客家鄉親深切期盼的,但客家鄉親是否也對它有深厚的的感情,從它播出後三個半月來在客家社區引起的迴響,似乎尚待觀察。

(四)經營管理

持平地說,台灣(廣電)媒體工作者中具有客家血統的人才甚多(含經營管理、製作、主持、記者、編輯、編劇、表演、剪輯、配音‧‧‧各類人才)。然而就過去十六年客家文化社會運動正式開展以來的具體事實來看,在眾多的媒體客屬人才中,願意關心客家事務或具有客家主體性意識,而且肯站出來參與客家文化社會運動,為傳承發揚客家語言文化而努力,或者說為客家事物說一句話的人卻十分有限。

因此,客家電台開播後,基本上是由一群不具備廣播或媒體專業學識與經驗的熱心人士,以「摸石頭過河」方式,在「Try and Error」中,跌跌撞撞地一路走過來,幾度難以為繼。雖然客家電台付出的整體機會成本非常大,但憑藉著客家台灣人要在台灣的天空為客家聲音取得一席之地的熱情支持,這群電台的義工經由土法煉鋼方式,不斷練習製播主持,才讓它運轉至今,且已屆滿九年。

然而,我們都知道,若要將廣電媒體事業經營得當,順利發展,卻需要高度專業的經營學識、能力、經驗、與財力支持,而這正是客家電台迄今無法突破的瓶頸,從而使它在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功能,未能如原先預期的充分發揮出來。

客家電視是客家台灣人長期以來的夢想與願望,希望能將客家的聲音與影像綜合呈現出來。然而電視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又是資本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所以即便客家電視出現了,客家有識之士都知道它要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不是單憑熱情與土法煉鋼便可克服的。

雖然,如前所述,特別是在客家電視播送系統方面需要高度的政治力介入才有可能克服,然而因為台灣當前當前的客觀情勢,使得客家電視具有各方政治力量不敢漠視或放棄的本質,所以這方面的困難反而不構成真正的問題。

進一步言之,台灣過去也曾有過有線電視客家台,少數有線電視頻道亦曾製播過客家電視節目,可惜都未能壯大發達,相反的是,它們全都快速萎縮,乃至消失。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兩點:

其一是,台灣客家節目市場從未受到重視,也因此幾乎未曾有主流電視業者試圖認真開發過此一處女市場。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商業化地經營客家電視事業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正如前文所述,電視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又是資本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想要突破經營障礙所需的時間,更非小額資本的業者所能支撐忍受,僅有對客家的支持熱情是無法解決前述困難的。

其二是,由於客家語言文化的長期式微與邊緣化,以致其時代性與社會性不足,發展客家電視事業所需的各類客家語言文化的傳播人才尤其缺乏,所以不易將客家的聲音與影像以現代傳播形式精緻準確地呈現出來,藉以爭取客家族群或全社會閱聽人的廣泛支持與認同,這便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其結果是,長久以來僅有的少數客家電視節目裡,客家主體性不足。

也因為前述兩項主要原因,使得今(2003)年7月1日起在政府預算支持下製播的客家電視,客家鄉親無不熱烈期盼,社會一般的閱聽大眾亦十分好奇 。[3]客家電視的經營管理者面對這兩種心理(熱烈期盼與十分好奇),更需戰戰兢兢,千萬不可有「應付」的心態,以為只要有節目播出便是對客家族群的一項恩惠,有所交代,可以了事了。

同樣是因為前述二項理由,使得行政院客委會不易覓得客家電視的經營管理人才。換句話說,作為客家電視的委託者與管理監督者的行政院客委會,能否擁有足夠的人才與能力,來對具有電視專業能力的得標者,或實際執行客家電視節目的製播者,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客家電視便能承載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使命與任務,滿足客家鄉親的熱切期望,否則則否。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因為,它直接的結果是,如果節目受歡迎、口碑好,則客家電視來年的預算將可在立法院順利通過。否則,它未來的發展可能便會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立即出現惡性循環。

三、客家電視開播後在客家社區引起的迴響的確,存在才有希望。

客家電視是開播了,關心客家語言文化與台灣社會民主多元發展的人,又多了一個接觸、認識、瞭解、欣賞與批評的對象,客家語言文化與台灣社會的民主多元因此也才有更多發展的可能。

即便如此,我們仍要指出,「存在才有希望」並不等於「存在就萬事OK」。客家電視開播後閱聽人對它的種種意見,特別是客家社區閱聽人對它三個多月來的意見,若能受到客家電視管理監督者與執行製播者的認真對待,則客家電視存在的意義將更顯著。因此,筆者將本文一之(四)與註1所列訪談所得的意見,綜合析述如下:

 

(一)客家電視是否已成為閱聽人正向討論的話題

這是筆者觀察客家電視與客家社區兩者間互動關係的首要項目,也是本論文的核心論點所在。因為它代表的意義是:客家電視節目是否持續吸引客家社區閱聽人的注意,且這些節目的內容是否值得他們拿來作為與親友討論分享的標的。

在客家電視開播後初期,行政院客委會曾公布「廣電人」所做的客家電視節目收視百分比。很可惜,至本文截稿為止,相關單位未曾再公布後續的收視數據,供一般人做為參考。媒體上固然也曾報導客家電視打破了台灣電視史上籌備期間最短便能開播等多項紀錄。但閱聽人更關心的是,這些開播初期的收視百分比與多項破紀錄是否能持續在客家鄉親之間形成一個「勢頭」或「風潮」。

持平地說,客家電視成立初期,很幸運的有兩位超級推銷員,其一是陳水扁總統。作為國家元首,他的一言一行自然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因此,他為客家電視帶來媒體的聚焦作用。陳總統曾一再地利用開播典禮、開播滿月‧‧‧等場合推銷客家電視,並呼籲客家族群要愛惜、發揚客家語言文化,並為「客家」打氣,多所鼓勵。在他的帶動下,使得「客家」突然成為媒體高度曝光的話題。

陳總統前述為客家電視的行銷作為與呼籲愛惜、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言行,成為各類媒體報導的焦點,以致一下子似乎無處不是客家,時時都有客家。此舉固然引來批評者從政治動機出發,說陳總統的這些言行作為,全屬選舉考量。即便陳總統的這些行動真的就是從政治角度考量,當吾人從更寬廣、更客觀的傳播角度來看時,客家電視或客家語言文化的議題,能夠得到國家元首一再地青睞,對「客家」知名度的散佈功效應是十分強大的,有助於社會大眾對「客家」多一分認識接觸的機會,也是好事一樁。[1]

第二位客家電視的超級推銷員是行政院客委會的葉菊蘭主任委員,由於她曾任交通部長,在其稍前的立委任內也建立了個人的問政信譽。因此,她運用了個人最大的資源與影響力,使中華電信、鐵路局、及其他許多全國性地通路系統,加入打開客家電視知名度的普及工作。這些宣傳策略相當成功有效,一下子客家電視便聚集了社會的目光。

然而,電視節目的市場是極度現實的,即便有陳總統與葉主委兩位超級推銷員,使客家電視的知名度一下子普及開來,但接下來的後續工程呢?在數十個、上百個有線電視頻道中,閱聽人的期望與好奇需要的卻是節目內容與品質來支撐。僅憑「客家」兩個字,事實上,不止無法長期維繫客家閱聽人的支持熱情,更別說社會上一般的閱聽人了,因為他們手上的選台器有太多的選擇機會,以及長期被形塑出來的收視習慣。這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出此一問題的原因。從訪談所得,很明顯地,若要使客家電視節目內容至少成為客家社區閱聽人與親友之間時常談論的正向話題,客家電視執事諸君還需要更多的傾聽與努力。

 

(二)客家電視是否能發揮「窗口」與「平台」的功能 [2]  

在這媒體的時代,客家電視不只應該成為客家族群挽救、傳承、與發揚族群語言文化的利器,它也應該成為促進台灣社會民主多元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客家電視至少要能扮演「窗口」的角色與發揮「平台」的功能。



1. 客家電視應扮演「窗口」角色

長久以來,「客家」給人的總體印象一直是「模糊的、負面的」。因此,如何能透過不同的節目,具體而精準地呈現客家人在不同時空與不同領域的真實相貌,例如客家的傳統經典與現代創新、鄉村客家的質樸與都會客家的繁華、表現客家內心世界的人文藝術與穿越時空的外在風華等等。

過去長久以來缺乏媒體資源,而且與社會的「闡釋權」與「教育權」幾乎無緣的客家,有了客家電視之後,從此應該站穩主體性的腳步,透過此一媒體利器,忠實的呈現自我,勇敢的表現自我。不只讓客家人本身知道客家是什麼,客家為什麼是這樣、哪裡有客家、客家和其他族群文化的差異與互動情形、客家文化的豐富內含與精緻面向、、、等等,這是增進客家族群自我認同的必要步驟與有效方法。

同時,前述的作法,也可以提供社會各界及非客家族群認識客家的機會,將社會長久累積下來對客家的種種負面、模糊的印象,藉著客家電視此一「管道」逐步獲得改善與澄清,從而建立對客家較為正確的看法。

我們以為,各族群之間唯有彼此均有公平合理的自我呈現機會,相互間才能有正確的認識,這是在台灣這個多族群構成的移墾社會,吾人要消除族群間因種種歷史錯誤所造成的誤解,並改變對他族的偏見,進而逐步建立懂得互相尊重、包容文化差異的多元民主社會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步。

然而客家電視能否適當又準確的扮演上述的「窗口」角色,完全取決於主事者的器識與能力。因為客家電視的經費來自政府預算,故其性質不是「商業電視」,它應該朝製作「精緻」節目為首要考量,數量不必多,也未必要24小時全天播出。它的節目內容呈現可以是「綜合電視台」方式,但它在本質上卻又是有關客家的「專業電視台」,所以它的定位應該是「準公共電視」。客家電視節目內容必須能提供豐富的資訊、具有教育價值、又有賞心悅目的畫面。至少受訪的客家社區閱聽人大多數是這麼認為,他們甚至說,客家電視的節目品質直接關係到全體客家台灣人的尊嚴與面子。

因此我們深盼客家電視台的執事諸君,對於它的定位能夠認清此一責任重大的「窗口」角色,不只要精準又忠實的反應客家內部「多元」的文化,同時又能讓客家外部的社會各界與非客家族群,從此有正確接觸、認識客家的機會。讓客家電視超越族群與黨派,成為全社會最有價值的「公器」,這是我們對客家電視最誠摯的期望。



2. 客家電視要發揮「平台」功能

這是針對客家語言、文化的「時代性」與「社會性」來說的。

首先就客家語言的腔調部分而言。目前客家語言腔調甚多,各有各的傳統與

特色,客家電視在節目的呈現上,主事者一定要摒除某種腔調「唯我獨尊」的心態,讓各種腔調的客語都有合理的發展空間。讓過去習慣使用某種腔調的人透過客家電視彼此互相認識、熟習、與學習其他腔調。這是客家鄉親尊重與與包容能力的練習,也是民主多元社會必備的素養。所以當客家台灣人批判政府或強勢族群常有某種形式的「沙文主義」時,客家內部優勢腔調的使用者也不可有任何形式的「沙文主義」。這是在電話訪問與面談過程中,客家社區閱聽人給筆者最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說,這可能是客家電視最需改進的部分之一。

再就「時代性」與「社會性」來說。五十餘年來,我們面臨了時代與社會變化最激烈、科技進步最快速、海內外交流最頻繁的時刻,但客家語言文化在走出近山丘陵地區的客家莊之後,便難有發揮的餘地。即便在客家莊,由於在學習生活上客語受到「獨尊國語」政策的壓制與排擠,在經濟生活上又無法與閩南語相抗衡,致使青少年與客家語言文化無緣,中壯年亦深受影響而逐漸遠離自己的族群語言文化。

如果「客家電視」的成立代表的是,十六年來客家有識之士追求「客家文藝復興運動」決心的象徵,那麼,如何使客家語言文化具有「時代性」與「社會性」,便是客家語言文化能否重返「公共領域」與「知識領域」的先決條件。如果能藉助客家電視發揮平台的功能,使前述斷層能儘速彌補,那麼,客家語言文化便能很快具備與時俱進的競爭力。

在前述的認知下,客家電視無論在新聞節目、談話性節目、音樂戲曲節目、綜藝節目、或其他型式的節目,在語言的使用、人才的養成、服飾的裝扮、音樂的表現、美學的呈現,都要以「時代性」與「社會性」作為首要考量因素,使各種節目的呈現,成為客家語言文化具備更高的「時代性」與「社會性」的進步動力。這是對客家族群的自我挑戰,也是一種多面向的整合、去蕪存菁的過程。因此,客家電視執事諸君一定要有請益各方面專家學者與耆老的雅量與能力,豁達地包容各方意見,才能進一步發揮其整合、進步的平台功能。唯有如此,做為全國性的客家電視台,在充足的政府預算支持,經費無虞的情況下,才能避免陷入多年來地方有線電視台被人詬病的節目粗糙與格局狹隘的困境。



(三)客家的智慧才華與專業經驗應受合理對待

        撰寫本文過程中,筆者第三個極為深刻的印象是,許多客家鄉親似乎指證歷歷的不滿情緒。的確,客家電視的成立曾經為客家社區燃起極大的希望之火,特別是許多有抱負、有理想的鄉親,盼望能透過此一舞台,為客家增強自我認同的基礎,也為台灣的多元文化貢獻客家語言文化之美。然而,他們卻幾乎都因各種理由退下陣來,十分鬱卒。

本文前曾述及,客家電視固然是以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作為成其設台的主要宗旨之一,但我們也不諱言,客家電視在本質上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因此,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是需要智慧的。

形式上,客家電視目前是客家社區唯一最具威力的廣電媒體,因此,誰掌握了此一利器,誰便要對客家及台灣全社會負責。另一方面,客家電視可以是統合客家菁英與普羅大眾智慧的介面,它也可以是匯聚客家社區長久以來各種願望的平台,它更可以是有效撫慰客家心靈深處的樂章。

然而,客家電視執事諸君若不留心,甚至自以為掌握了無上的稀有資源分配權力,傲慢地自我設限,那麼,客家電視也可能輕易地成為切割客家社區的利刃,其結果將與原來設台的美意背道而馳。

所有上述可能的結果,全視執事諸君對客家電視以及對客家語言文化未來發展的態度與認知而定。或許有人會認為,才開播三個半月的客家電視真能引發這麼大的效應嗎?在做完電話訪談與面談後,筆者寧願正視所有上述的可能性。

        尤其,這是一個資訊公開透明的時代,客家電視既由政府編列預算,則其製播預算是多少,各類節目合理的製作成本與利潤是多少,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在網路上查得。而且國內外資訊十分豐富,更有利於相類似之節目製作成本與品質的比較,更可藉此看出不同電視公司之間的成本控制、製作績效、與經營管理能力。

因此,有些參與過客家電視節目製作、演出的鄉親表示:他們之所以在自我壓抑的情況下在上手承包之下,成為轉包的下手,參加首季節目的製播或演出,實在是不願看到剛開播的客家電視「開天窗」,丟客家台灣人的臉。但他們也誠摯地呼籲,客家電視執事諸君不要利用他們對客家的感情,他們要求受到「國民待遇」。

因此,客家電視的執事諸君也千萬不要訴諸族群感情,動輒要求他們「共體時艱,義務奉公」,因為他們說,客家電視有政府預算支持。否則在製作成本偏低的情況下,實在無法製作精緻品質的節目,從而造成惡性循環,使閱聽人誤以為客家電視節目就只能和卡拉OK的伴唱帶一般。

而且,客家電視既是政府編列預算製播的,所有的預算運用便應該以節目品質為首要考量,所以對各類節目的企畫、製作、演出、音樂、剪輯、與配音都要給予合理的待遇。唯有如此,才能對節目的承製(包)單位作合理的品質要求,否則,如果一集節目只給三萬元的製作費,便不能期望它能做出三十萬元的品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3 10: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客家電視應有一套培訓客家電視人才的計畫

前文曾述及,因種種歷史與政治社會原因,以致客家電視人才嚴重不足,但這不表示客家完全沒有人才或沒有可以培訓的人才。尤其客家電視一直是客家族群的期望,許多有才華有潛力的客家子弟,只因為缺乏舞台表演,不得不放棄原有對客家的抱負與理想,轉往他處發展,如歌仔戲巨星葉青小姐便是,類似的演藝人員,不勝枚舉。如今,客家電視既已開播,如果執事諸君能夠站在客家主體性與台灣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基礎上思考,就應該擬具客家電視人才的培訓計畫,運用此一媒體利器,加以落實才是。

        例如,客家電視所需的經營管理、編輯、採訪、攝影、播報、企畫、編劇、製作、剪輯、配音、、、等等各類人才,不只要具備相關工作的專們知識與技術,更需要對客家語言文化的各方面有基本正確的認識,不論是在職密集進修或儲備人才的加強訓練,客家電視的委託監督單位與受託承包製作之系統商與電視台,應該拿出總預算的相當比例用作人才的培訓才是,不必急著將所有經費放在節目的製播上。否則,在人才不足的情況下,客家電視將難有獨立自主的機會。



(五)客家電視的穩定性與延續性

本文之所以強調一定要現在立即將一定比例的客家電視預算用在客家電視人才的培訓工作上,實在是因為當前客家電視的本質是高度不確定的,更別論經驗傳承的延續性。因為按照現行公部門的採購制度與相關法令,客家電視必然會逐年招標,今年的得標者未必明年仍能得標。這種不確定性,本質上便不可能鼓勵得標的商業電視台具備永續經營客家電視的決心。若能如期播出,不開天窗便屬萬幸。也因此,得標者在最大商業利潤的考量下,只有承包、轉包作業的考慮,不敢期望他們會為客家電視設台的原訂目標而努力。這現象只要看開播以來三個多月的節目製作情形便可一目了然。也因此,乘勢緊急培訓並掌握各類客家電視所需人才的重要性便遠超過節目的按時播出。

最後,不得不提醒客家電視的委託製播者與受託製播者的是,多數的受訪者十分憂慮,承包製作客家電視的台灣電視公司,是一家商業電視台,本質上當然是利潤掛帥的,它根本不確定明年是否能繼續得標,因此只考慮把握當下。何況過去多年來動輒將台灣省政府委託其製播的,唯一的一個禮拜才半小時客語節目「鄉親鄉情」時段,從未尊重過客家族群,便任意調動時段至難以收視的時間。許多客家鄉親對擁有這種「記錄」的台灣電視公司,如今卻又成為客家電視唯一投標承包的商業電視台,在得標後,是否會憑藉其電視製播的豐富專業知識與經驗技術,反而使缺乏這方面專業管理監督知識與技能的行政院客委會,對它無可奈何,甚至受制於它?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客家電視預算的分配使用與節目的製作品質。



四、建  議

        為使客家電視未來的路越走越穩,越來越寬,在此激烈的電視市場上具備真正的競爭力,讓原來設台的兩個主要目的----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以及使客家能為台灣,乃至世界的多元文化做出有力的貢獻,我們強烈建議:

(一)有限的政府預算,應當先求節目品質,朝準公共電視方向努力。不要急著用低成本製作許多競爭力不足的節目。在人才培訓較為充足,節目也奠定口碑之後,再增加節目類別與數量。

(二)客家電視現階段應將預算分成三部分:

1.製作有客家語言文化代表性(自然包括客家主體性)的精緻節目,使其扮演窗口的角色與發揮平台的功能。

2.分配一定比例的預算立即進行各類客家電視人才的培育,否則客家電視永無機會獨立自主。

3.在自製少量精緻節目的同時,選擇優異的國內外節目,以客語配音播出,但要顧及不同腔調的客語使用情形。

(三)以無線和有限同時播出客家節目。迄今為止,收視效果較佳的第17頻道定頻區,在全國的普及率只達47%。然而,客家族群和其他族群一樣,有許多是居住在近山丘陵地區,有線電視並不普遍。筆者要再次公開請求行政院客委會,要求承包客家電視的台灣電視公司,每週播出4小時,將客家電視節目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優質節目,在適當時段,透過台灣電視的無線播送,讓更多的觀眾也可以觀賞客家節目。而有線電視的定頻部分也要儘速達成100%的普及率。

(四)堅持客家電視的「公器」原則,必可得到客家社區與全社會的肯定與支持,

則客家電視未來之路將越走越穩,越來越寬;否則則否。

附錄一:客家發聲運動的六個效應

      為了說明方便,筆者將一九八七年十月客家風雲雜誌創刊後,開始推動「客家發聲運動」算起,歷經次年由該刊發動的「還我母語」萬人大遊行,以及一九九四年中秋節「寶島客家電台」的設台開播,迄今十二年餘的文化社會運動,定位為「客家文藝復興運動」序曲,此一運動是以創造客家人得以自由發聲的空間為軸心,故筆者將這個運動過程定名為「客家發聲運動」這是客家台灣人覺醒運動的具體代表,重新開啟客家台灣人的自我認同。經初步觀察,客家電台在開播後初期所呈現的幾個效應,值得大家一起來注意與思考,分別簡述如下: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一個效應是,客家長輩們不再鬱卒,變成健康歡樂的銀髮族。在大台北都會區和子女住在一起的客家長輩、或叔公伯婆,平日由於子女上班工作,老人家在家沒有什麼娛樂,不得已看電視時,有很多人是關掉聲音,留下畫面的,因為他們聽不懂節目中使用的語言。這樣「只看畫面、不聽聲音」的現象可能是世界電視史上唯一的。

又因台北都會區的交通、治安甚差,這些原來居住在農村山區,悠遊自在的客家長輩也不敢到處走動,十分孤寂。他們之中許多人因此「鬱卒」生病,其中更有許多人不願和子女住在台北,老人家寧可回到左鄰右舍都熟悉的鄉下生活,這使在都會區工作上班的子女鎮日不安,大多有未盡孝道的罪惡感。如今有了寶島客家電台,整天播放親切的鄉音,許多客家長輩因此願意回到都會區和子女一起住,不再因見不到子孫輩而鬱鬱寡歡。許多原有憂鬱症或精神不振的客家長輩,也因此不藥而癒,成為健康歡樂的銀髮族。他們還不時地Call in到電台,談古論今,傳承人生經驗與生活智慧。就此而言,寶島客家電台的設立實在是功德一件,政府理應頒給他們一座社會安定貢獻獎或大孝獎才是。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二個效應是,客家鄉親以崇敬「現代神廟」的心情來對待客家電台,這是國內,可能也是全世界廣播界的特殊現象。四十餘年長期失聲之後的覺醒,使得客家鄉親對於自己可以獨立掌握的媒體格外珍惜,不只平日熱情的捐款贊助,同時也不吝出席由客家電台主辦的各項活動。

這些活動不只匯聚了客家鄉親的人氣,也帶動客家鄉親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那種熱烈的奉獻情形,除了對義民爺神明的崇敬差可比擬外,實在不容易在其他場合看到。因此,說客家電台幾乎成為客家族群的「現代神廟」,一點也不為過。

客家鄉親用捐獻「香油錢」的心情來捐助、支持客家電台,使它能夠持續的發聲。電台的一切設備添購、經費開銷,幾乎全都來自客家鄉親的捐獻贊助,許多長輩甚至連「棺材本」都捐出來了,其熱情可見一斑。節目主持人也幾乎都是以「奉公」的心態來貢獻自己的時間和專長,即便是年節假日亦復如此,精神至為感人。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三個效應是,客家人對復興母語的態度急切而熱烈。客家族群早年被迫離開丘陵山區,移民至城市都會區謀生,在公共領域失聲了四十餘年之後,終於可以全天候、隨時地、自由地聽到自己族群的聲音,那樣的興奮實非台灣執政當局,以及其他擁有媒體的強勢或優勢族群所能體會瞭解。

客家電台幾乎所有的節目都是現場 Call in 節目,這是客家族群第一次可以那麼暢快的用自己的母語在天空交談。筆者在電台開播初期即忝為「座標時間」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對此種景象印象至為深刻,深深的為客家鄉親終於能夠自立自強的熱情所感動。筆者目睹鄉親聽眾們恨不得要把過去沒有機會在公共領域大聲說出的母語,一次要把它說出來似的急切模樣。更有許多鄉親似乎也要把四十餘年沒能在廣播電視中聽到的客家戲曲、歌謠等客家人的聲音,要一次補聽個夠似的,整天守在收音機旁,熱心的Call in,熱情的點歌,熱情的拿起電話一起歡唱。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四個效應是,客家有聲出版品出現良性循環,詞曲作者與演唱的新人輩出、新作不斷湧現;山歌班亦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擴大客家文化的傳播效果。四十餘年來沒有機會在華語或閩南語電台、電視台播放出現的客家戲曲歌謠,經由寶島客家電台不斷地大量播放後,無論是傳統的採茶戲、山歌、北管大曲、八音,或現代的創作歌曲,都因此而明顯的刺激市場需求,使得既有的錄音帶、CD不斷再版,也鼓勵了許多優秀的年輕人投入現代客家歌謠的詞曲創作,出版更多的新專輯,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筆者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早年由竹東鎮溫阿斗先生與黃桃美小姐共同演唱的北管「哪吒下山」,由於歌聲雄渾厚重、亮麗高亢,深受聽眾喜愛,又被選作「座標時間」節目的片頭音樂及片尾音樂,因此而不斷再版,類似的例子還很多。雖然迄今尚無正式的統計,但近幾年來,各種「客家人的聲音」的出版品以及演唱會,在種類、數量及品質上都有大幅增進,這可算是客家發聲運動的一大成果。\r

再者,由於山歌教唱老師如黃有本先生、賴仁政先生、李秋霞小姐、黃淑媛小姐、、、等先後加入電台節目主持人陣容,他們在客家電台空中指導教學,深受聽眾喜愛,其學生又常常上現場表演,同聲歡唱,因而學唱山歌蔚成風氣,各地的山歌班快速的增加,以台北縣市為例,至今已有三十班以上。由於客家山歌或創作歌曲一定要用客語唱,因此無形中山歌班成為復興推廣客家話的重要據點。同時,陸續成立的各地山歌班,成員少則三四十人,多則百餘人,他們不只練習客家歌謠,聯絡彼此感情,成為各地凝聚客家鄉親很重要的場所,他們也是各種聚會、節慶或婚宴中重要的客家歌舞表演者。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五個效應是,客家族群發展出自下而上、較為實在、草根性較強的群眾覺醒運動。這個由少數客家知識菁英與政治菁英倡導的客家發聲運動,從觀念的啟蒙到實踐,迄今已有十二年,並在持續發展之中。此一群眾運動何以在覺醒啟動之後,便一路不停地發展下來?依筆者多年的參與、觀察與思考後認為,這實在是和廣大的客家鄉親心底深處的「不甘願」心理有密切關係。

在族群權益意識覺醒後,客家鄉親們不甘願和別的族群同胞一樣納稅、服兵役,盡一切的義務,但自己族群的政治社會地位卻「不如人」,愈來愈多的客家人不甘願因失聲而做「背祖」的「末代客家人」,因此站出來,出錢出力,匯聚成一股浪潮。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向來視「背祖」為最大忌諱的客家人,在這次發聲運動的過程中卻出現下述的諷刺現象:

雖然「背祖」並不是什麼深奧的道理,人人能懂,不要「背祖」也是人人都能實踐的族群「祖訓」。但就實踐力而言,一般中下層的客家鄉親的實踐精神卻是最值得敬佩的,他們不像許多客籍的政治及知識菁英,瞻前顧後,袖手旁觀,甚至還有許多的藉口而不願參與此一實踐行列。(案,有關此一現象,請參閱筆者拙作「盼望客籍知識份子歸隊----客家雜誌十週年感言,刊於客家雜誌88期,1997年10月號,社論)一般的客家鄉親認為「背祖」就是「背祖」,如今有機會能盡一分心力就盡一份心力,盡力搶救,尋求復興族群語言文化的所有可能,以免族群滅絕。因此當電台發聲以後,經由電波的聯繫,越來越多中下階層的客家鄉親,用各種方式參與客家公共事務。在義務奉公的參與過程中,他們發現到處都有客家鄉親,一點都不寂寞,既無須再躲藏隱形,更不必害羞客氣或扭捏作態。

雖然當大部份的客籍政治及知識菁英可能為了某種顧慮,以致不願、不屑、或不敢涉入,而和「客家發聲運動」保持距離時,此一運動已經發展出它自己的生命力,展現出自己的意志與方向出來。它的範圍愈來愈廣,參與的鄉親人數也愈來愈多。「桃園新客家廣播電台」、及中廣「客家頻道」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亦即此一運動所形成的「勢」的推波助瀾下,逐個主動或被動成立了,使得客家人有更多的發聲機會 [1]

雖然以客家鄉親的中下階層為主體的「客家發聲運動」已經為客家台灣人的發聲空間創造了更大的「餅」,並從社會及政府爭取較以往更多的資源。然而在此一發聲運動過程中,那些原本在一旁冷漠、嘲諷或袖手旁觀的客籍政治及知識菁英,此時卻有不少人開始靠攏過來,以自己也具有客家人血統之名,爭食客家文化運動者歷盡千辛萬苦才爭取來的此一大餅,才取得的有限資源,他們宣稱他們才是客家的菁英,而政府當局則順勢將這些資源作為籠絡、犒賞所謂的「客家菁英」的餅,一如人類其他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曾出現過的歷史現象。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六個效應是,堅決要求「客家人的聲音」在公共領域要有公平出現的機會。客家人族群意識覺醒後,開始積極爭取憲法平等權的具體實踐。由於受到爭取電台發聲成功的激勵,客家人乃運用電台傳播的功能,告知聽眾,客家族群在台灣和其他族群一樣納稅、服兵役,何以未能享受憲法保障的平等權,例如,客家鄉親和其他族群的朋友一樣地在全省各地居住,也在各處經商旅遊,但台灣鐵路局卻不知從時麼時候開始,偷偷地將原有使用客語播報行車資訊的服務取消了,只剩下閩南語及華語部份。

許多鄉親、特別是早年失學而不識字者,根本看不懂站牌標示,還有許多客家鄉親也聽不懂閩南語及華語,需要家人特別陪伴照料。在台灣鐵路局誤點率甚高、事故率亦高的情況下,前述不識字或不懂其他語言的客家鄉親,若單獨乘車,不幸遇到鐵路行車嚴重誤點或發生意外事故時,他們便可能因此而無法及時採取應變或避難措施。同樣花錢買票,但在乘車權益上卻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遭受較大的傷害。這樣的事情,過去時有傳聞,只是那時客家人太客氣了,隱忍未發。像這樣,同屬我國的國民,卻受到差別待遇,當然是憲法層次的自由權及平等權的問題。而台灣鐵路局任意取消客語播報行車資訊的服務,更是政府帶頭採行明顯的族群歧視政策,完全違憲。

因此,在熱心的客家鄉親共同努力之下,不斷地向台灣省政府、交通處、鐵路局、台灣省議會、立法院、交通部及相關單位極力爭取恢復客語播報行車資訊的服務。大約過了兩年,於一九九七年中,鐵路局才在車站及對號列車上恢復併用客語和閩南語、華語一起播報離站、到站及相關的行車服務資訊。爾後經過客家鄉親持續的努力,台北市捷運站及捷運列車上亦平等地加入客語播音,部分的台北市政府區公所、戶政事務所的語音服務也是如此。

所有這些爭取客語平等發聲權的行動過程,筆者均參與甚深,用力甚多,感受尤其深刻。客家鄉親如此的執著,為的就是要使客家台灣人的聲音在公共領域裡(如機場、公共電視、政府機關的語音服務、、、等),取得較為合理平等的地位。若有公共場所或大眾運輸工具肯併用客語服務,通常都會得到客家鄉親的特別喜愛。例如,長榮航空公司率先並用客語服務,所以客家鄉親搭乘飛機時,一定優先指定長榮航空,便是鮮明的例子。

客家鄉親從一九八八年「還我母語」萬人大遊行,以及爭取客家電台立案的抗爭行動中,已經體認到「存在才有希望」是唯一不變的真理。而且所有的權利都是爭取來的,憲法賦予的平等權也必須靠自己爭取才能實現。我們認為,唯有隨處都可聽到客家人的聲音,客家人才能全面恢復自信心,走出「隱形人」的陰影。

(范振乾,2002,《「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市,前衛出版社,pp.283-291。)



附錄二:重建聽眾的信心與熱情――對寶島客家電台第二屆董監事的期許

一、不忍苛責,仍有期待

        長期以來,筆者做為台灣客家文化社會運動的思考者、觀察者、參與者與批判者,對於客家台灣人在近幾年所建立的現代「神廟」----寶島客家電台的一切,包括其興起、轉變,以及今天這個樣相,自然全部看在眼裡。雖然有諸多不忍,但始終不願有所苛責,或公開批評。因為,一方面,筆者希望它仍能不斷地發聲,尤其能發出代表全體客家台灣人真正的心聲;另一方面,從兩年前首屆董監事會成立起,筆者即一直期待電台執事諸君能真切瞭解,此一「神廟」的建立背負著客家台灣人長年來多少的心願與期望,不應該讓客家鄉親失望才是。

 

二、鄉親聽眾共同的心聲

        而今,首屆董監事會兩年任期屆滿,新的董監事會也已順利產生。此期間,筆者接獲許多鄉親從台北地區,或遠從桃、竹、苗地區打來的電話。他們對電台提出許多檢討,也有不少的期望和建言。因此,這篇短文基本上可說是代表各地鄉親的共同心聲。鄉親們普遍認為:如果不是電台組織章程奇怪的保護條款(理由是為了傳承經驗?),首屆的董監事能續任的實在不多。而從第二屆董監事全體參選人發表的政見及其當選與否的得票數來看,至少在(一)徹查帳目、(二)開源節流、與(三)重新規劃節目等三個方面,是新任董監事必須面對而且立即處理的。而其中的核心問題則是,如何重建鄉親聽眾對電台的信心,與重燃他們對電台的熱情,使此一現代「神廟」的香火能夠再次旺盛起來。

三、徹查帳目是重建信心與熱情的開始

        首先是徹查帳目。在電台未正式成立前,電台全靠義工出錢出力,服務奉獻。不論是主持節目,或每個月數十萬至上百萬元的捐款,電台終能風光地維持下來,也能夠添購許多設備。在獲准籌設時,再度掀起鄉親聽眾的熱情,捐了四千多萬元,遠比所需要的設台基金三千萬元多的多。

        但就在兩年多前,首屆董監事會成立後,不論是節目及人事的變動、與鄉親聽眾的互動、或董監事內部的爭執,種種傳言未曾稍歇,無形中原有的力量與熱忱幾乎抵銷殆盡。可惜的是,未見到執事諸君對各種傳言作有力的澄清,致使聽眾嚴重流失,昔日的熱情捐款自然不再。據悉,在今(一九九九)年二月底新舊任董監事會交接時,頂多只剩下七百萬元,連打折後的一千五百萬元基金也少了百分之六十。

        我們注意到,在第二屆董監事競選過程中,不論是鄉親間流通的信函、爭取選票的電話、或在電台的政見發表,以「徹查前兩年帳目」、以及「今後將使帳目透明化」作為為主要政見訴求者,似乎大都能順利連任或當選。這很明顯地反映一個重要的訊息:捐助人支持提出「徹查帳目」此一訴求的候選人,也就是說,提出此一訴求而當選者,你們的該項競選訴求已經由選票取得正當性了。

        我們認為:這樣的訊息所代表的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因為電台的用度幾乎全來自於鄉親聽眾一點一滴的捐款,甚至其中還有些是鄉親長輩們捐出來的「棺材本」,怎能忍心做出被批評是「在別人介大腳臂上挼索仔不知痛」的事情?新任的董監事中不乏熟悉會計業務及財務報表者。因此我們建議,第二屆董監事諸君上任後,一定要秉公依法處理,在限期內(例如半年)完成查核此一全體捐助人最為關切的事情,並將其結果完整公告。

        查核之後,若是原有收支財務報表完全正確,過去有關帳目不清的傳言自然可以杜絕澄清,還給相關執事人員公道清白;如果確有不當,不論是浪費或違法,電台之相關規定及國家現有法令亦有明確的規範可資遵循處理,新任的董監事應該有所行動。因為正如前文所言,第二屆董監事中有許多是以「徹查帳目」為競選訴求而獲得支持高票當選者,而這樣秉公依法處理的行動正足以證明你們的確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長期以來,許多捐助人也要求電台應將兩年多前設台基金的募款情形詳列清單並予公佈,而其總額究竟是四千三百多萬?四千六百多萬?還是四千八百多萬元?多種不同的傳言自可得到澄清。唯有公布真相,杜絕流言,才能重建鄉親聽眾捐款的信心。而今後電台每個月的收支報告亦應在次月上旬公布,透明清楚,以昭公信。這樣的要求絕對合理,因為事業體龐大複雜如宏碁集團、台塑集團者都做得到,每個月收支最多不過百萬元的客家電台也應該做得到才是。當然,鄉親聽眾們更不願意再聽到類似部分首屆董監事所辯稱的:「從來沒有看過財務報表」這樣的話。因為說這樣的話本身所反映的,正是自己的嚴重失職。

四、開源首在爭取聽眾

        其次是開源節流。老實說,四千多萬元所剩下的七百萬元(?)已經不再是設台基金了(因為依法令規定,設台基金是不能拿來支應電台日常開銷的)。即便第二屆董事會要動支這七百萬元,依目前的用度趨勢,如果沒有積極開源補助,客家電台在今年底前只有走上關門一途,而這樣的結果絕不是你我所願意看到的。全體捐助人相信第二屆董監事會也必定不願意成為客家電台的末屆董監事會。

        開源不外爭取廣告支持與政府補助,這就牽涉到經營人才與節目規劃的問題。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當今的電子媒體必須交由具有專業知識與經驗者才能有效經營,絕不是靠單一的意識型態、講關係人情、公器私用、拉幫結黨、或吹牛瞎捧便可堅實發展起來的。而這又涉及到另一個根本的問題-------電台的定位。究竟客家電台是要爭取更多的鄉親聽眾或是要劃地自限、阻絕所有可能的聽眾?雖說廣播電台是大眾傳播媒體,但在激烈競爭下,其實它只是「小眾」或「分眾」傳播媒體。電台執事諸君若能認清此一現實,瞭解客家電台的分眾在那裡,兩年來的經營或許會有不同。

五、發展特色才能獲得廣告贊助

        其實,傳播專家都同意,在台灣,客語廣播電台如果能激發、爭取客家鄉親的認同,它的分眾會是最穩定的,聽眾人數也可能會是新開放的中功率電台中最多的。因為這一電台原本就是建立在數百萬客家鄉親的族群文化感情基礎上的,本來就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絕不是任何政黨或商業電台可以競爭或取代的。而今卻面臨這樣的窘迫景象,實在是在意料之外,須要痛切反省,確實改善。

        鄉親聽眾們也認為:如果新任董監事會能實實在在釐定客家電台所要扮演的角色,定位清楚,瞭解自己的優勢所在,自然能發展成有特色的電台,重新獲得鄉親的支持,並使他們成為數量龐大而又堅定的聽眾群。若能如此,自然能夠爭取到企業廣告的支持。許多的企業主,包括客籍的在內,他們其實十分注意此一獨具特色的電台的發展情形,但他們也十分冷靜理智的在一旁觀察計算,到底要支持什麼性質的客家電台,讓他們既能賺得扶持公益電台成長的美名,又能將他們的商品藉此電台節目推廣到市場上,獲取更多的利潤。企業廣告的贊助本質上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換句話說就是,電台先要經營的像個樣子,廣告才有可能進來。廠商們十分清楚,客家族群在台灣四個族群中,目前幾乎已是教育水平較高、平均家戶收入也較高的族群,而且客家族群的消費習慣也有相當大的改變,也就是說,客家族群可以成為最有潛力的開發對象。據了解,他們一直在觀察客家電台是否能激發、聚集、並掌握客家族群埋藏在心底深處的族群感情,並使為數龐大的鄉親轉變成穩定的聽眾群。實際上,他們在決定是否要贊助廣告時,固然有許多調查統計資料可以參考,但通常只要對客家鄉親抽樣撥幾個電話,問問他們的意見,便可推知大概而做成贊助與否的決定。政府單位的政策性補助,道理也是相同的。

六、迫切危機的解決唯有靠重新爭取鄉親的信任與捐款

        廣告的成長並非一蹴可幾,它們是用經營成績逐步累積出來的。因此,穩定多數的聽眾捐款便成為客家電台當前非常重要的經費來源之一。但鄉親聽眾的捐款卻是建立在對電台的信心(包括節目及財務)與電台對鄉親聽眾的服務態度上面。這些不只是理論,更是實際的行動,它需要執事者的謙虛與誠意。謙虛才能知道聽眾需要什麼(用最淺的話來說,就是顧客導向的生產與行銷),才能為聽眾提供資訊豐富、多元有用的節目;誠意才能讓聽眾願意接近電台,支持電台舉辦的活動,也才能逐步建立聽眾對電台的信心,這是對企業經營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的道理。但無論如何,鄉親聽眾的捐款只是暫時的,只是救急不救窮的。

七、節流就是不要誇大浮華

        節流之道,人人能言。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誇大浮華。不論如何,客家電台都還在起步階段,不要「茫學行、先學走」。譬如說,房子十坪大夠用,就不需租到十二坪,更不要動念頭到買二十坪;三個人能把事情做好,就不需要請十個人來撐場面、逞權威。人事、房租、電話、差旅、水電、一般文具雜支,沒有一項不是鄉親捐款累積的,而這也是為什麼鄉親們會那麼在乎,過去兩年電台的財務為什麼會惡化到如此不堪的地步的真正原因。新任董監事會若能開源,更重節流,做好內部控管,電台的財務必定可以回穩而重現生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3 10: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但願期待成真                           

        新任的董監事們在競選時,曾提出許多動人的承諾,誓言將電台整理整頓。鄉親們也已用選票賦予你們的競選訴求的正當性和道德性。大家正拭目以待,希望你們有所作為,能夠重建鄉親對電台的信心。也期待你們的努力能夠重燃鄉親的熱情,成為樂意捐款贊助的聽眾,使電台能夠止跌回穩,從此步上康莊大道。

(范振乾,2002,《重建聽眾的信心與熱情――對寶島客家電台第二屆董監事的期許》〈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市,前衛出版社,pp.235-242。

(本文原載  客家雜誌  第105期  1999年3月,范振乾  撰  2/15/1999)

【附錄三,「客家電視成立之後」一文,請參考本「座標時間」專欄,不另刊出。】

范振乾   2003/10/14撰 2003/10/22修訂   

本文為「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 」 座談會 第二場引言論文(2003/10/19)  范振乾   2003/10/14撰 2003/10/22修訂   




--------------------------------------------------------------------------------

[1] 有關國家元首對某種特定語言文化的支持所產生的效應,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略作剖析,對客家族群而言,現在仍可做為參考。筆者在該文中指出:

「‧‧‧,但是李登輝繼任總統以來的十二年,開口畢口,幾乎都是閩南語,而且用更多的具體行動,身先士卒,表示對復興河洛語言文化的支持與重視。因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連向來瞧不起或排斥本土語言文化的外省官僚們為了迎合李先生的口味,以及他所帶動的潮流,都一個又一個的去請家教,惡補閩南話了。

這整個現象,其實是十二年來李先生從來「只做不說」的一個文化社會運動。此一運動經由廣播電視的運作,不數年間,閩南話已經幾乎取代了華語,成為我國生機盎然的主流語言了。河洛文化也從歌仔戲開始,到商業廣告、電影、流行歌曲,及幾乎所有的廣電節目,在質與量上都有長足的進步。

而這樣的事功絕不是用閩南人多、經濟力強所可以單獨解釋的。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來自擁有群眾魅力的李總統登輝全力帶動的效果。」

請參閱,范振乾,2002,《卸任後的李總統登輝做什麼事最有意義?》(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市,前衛出版社,pp.87-95。(本文原載 台北市,客家雜誌, 2000年5月,第119期 )。

[2] 本段文字摘自,范振乾,2002,《客家電視成立之後》(http://203.69.74.188:8105/TADeta ... &WhichTopic=981)(案,本引文原稿係筆者於2003年8月3日,應邀在「從客家看台灣社會文化問題」座談會上擔任「與談人」之講話內容,在www.hakkaworld.com.tw刊出前曾略做修改。該座談會由賴澤涵教授主持,主辦單位是「台灣心會」及「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本文在此引用時曾再次略做增刪修改,詳細請參閱本文 附錄 三:客家電視成立之後。
           客家電視與客家社區(3-1)             范振乾  撰

--------------------------------------------------------------------------------

[1] 這些受訪者並非人人都願意曝光,因此筆者只能將18未受訪者的背景簡略說明如下:1.從地域上區分:台北縣市共6人、桃竹苗地區各2人共6人、六堆地區2人、花東地區2人、中部縣市2人。2.從年紀區分:70歲以上6人、50-70歲6人、30-50歲4人、30歲以下2人。3.從性別上區分:男性10人、女性8人。4.從學歷上區分:研究所以上3人、大專3人、高中職4人、國中4人、國小以下4人。5.從行業區分:公教人員3人、中小企業主3人、民營企業受雇人員4人、家管退休人員8人。這樣的受訪人員分配,其意見應有參考價值。

[2] 范振乾,2002,《重建聽眾的信心與熱情――對寶島客家電台第二屆董監事的期許》〈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市,前衛出版社,p.235。 詳見本文末,附錄二。

[3] 此類文字甚多,僅舉兩例如下:

(1)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My Documents\media for hakka\讓客家電視台自主發展.htm .

(2)江昭倫,2003/7/1,《客家電視台倉卒上路 前途茫茫》, ettoday 。


网络来源:客家世界网http://203.69.74.188:8105/TA20619.asp?ManagerID=14

[ Last edited by hcb8188 on 2004-6-13 at 10:2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5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