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6-13 10: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客家電視應有一套培訓客家電視人才的計畫
前文曾述及,因種種歷史與政治社會原因,以致客家電視人才嚴重不足,但這不表示客家完全沒有人才或沒有可以培訓的人才。尤其客家電視一直是客家族群的期望,許多有才華有潛力的客家子弟,只因為缺乏舞台表演,不得不放棄原有對客家的抱負與理想,轉往他處發展,如歌仔戲巨星葉青小姐便是,類似的演藝人員,不勝枚舉。如今,客家電視既已開播,如果執事諸君能夠站在客家主體性與台灣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基礎上思考,就應該擬具客家電視人才的培訓計畫,運用此一媒體利器,加以落實才是。
例如,客家電視所需的經營管理、編輯、採訪、攝影、播報、企畫、編劇、製作、剪輯、配音、、、等等各類人才,不只要具備相關工作的專們知識與技術,更需要對客家語言文化的各方面有基本正確的認識,不論是在職密集進修或儲備人才的加強訓練,客家電視的委託監督單位與受託承包製作之系統商與電視台,應該拿出總預算的相當比例用作人才的培訓才是,不必急著將所有經費放在節目的製播上。否則,在人才不足的情況下,客家電視將難有獨立自主的機會。
(五)客家電視的穩定性與延續性
本文之所以強調一定要現在立即將一定比例的客家電視預算用在客家電視人才的培訓工作上,實在是因為當前客家電視的本質是高度不確定的,更別論經驗傳承的延續性。因為按照現行公部門的採購制度與相關法令,客家電視必然會逐年招標,今年的得標者未必明年仍能得標。這種不確定性,本質上便不可能鼓勵得標的商業電視台具備永續經營客家電視的決心。若能如期播出,不開天窗便屬萬幸。也因此,得標者在最大商業利潤的考量下,只有承包、轉包作業的考慮,不敢期望他們會為客家電視設台的原訂目標而努力。這現象只要看開播以來三個多月的節目製作情形便可一目了然。也因此,乘勢緊急培訓並掌握各類客家電視所需人才的重要性便遠超過節目的按時播出。
最後,不得不提醒客家電視的委託製播者與受託製播者的是,多數的受訪者十分憂慮,承包製作客家電視的台灣電視公司,是一家商業電視台,本質上當然是利潤掛帥的,它根本不確定明年是否能繼續得標,因此只考慮把握當下。何況過去多年來動輒將台灣省政府委託其製播的,唯一的一個禮拜才半小時客語節目「鄉親鄉情」時段,從未尊重過客家族群,便任意調動時段至難以收視的時間。許多客家鄉親對擁有這種「記錄」的台灣電視公司,如今卻又成為客家電視唯一投標承包的商業電視台,在得標後,是否會憑藉其電視製播的豐富專業知識與經驗技術,反而使缺乏這方面專業管理監督知識與技能的行政院客委會,對它無可奈何,甚至受制於它?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客家電視預算的分配使用與節目的製作品質。
四、建 議
為使客家電視未來的路越走越穩,越來越寬,在此激烈的電視市場上具備真正的競爭力,讓原來設台的兩個主要目的----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以及使客家能為台灣,乃至世界的多元文化做出有力的貢獻,我們強烈建議:
(一)有限的政府預算,應當先求節目品質,朝準公共電視方向努力。不要急著用低成本製作許多競爭力不足的節目。在人才培訓較為充足,節目也奠定口碑之後,再增加節目類別與數量。
(二)客家電視現階段應將預算分成三部分:
1.製作有客家語言文化代表性(自然包括客家主體性)的精緻節目,使其扮演窗口的角色與發揮平台的功能。
2.分配一定比例的預算立即進行各類客家電視人才的培育,否則客家電視永無機會獨立自主。
3.在自製少量精緻節目的同時,選擇優異的國內外節目,以客語配音播出,但要顧及不同腔調的客語使用情形。
(三)以無線和有限同時播出客家節目。迄今為止,收視效果較佳的第17頻道定頻區,在全國的普及率只達47%。然而,客家族群和其他族群一樣,有許多是居住在近山丘陵地區,有線電視並不普遍。筆者要再次公開請求行政院客委會,要求承包客家電視的台灣電視公司,每週播出4小時,將客家電視節目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優質節目,在適當時段,透過台灣電視的無線播送,讓更多的觀眾也可以觀賞客家節目。而有線電視的定頻部分也要儘速達成100%的普及率。
(四)堅持客家電視的「公器」原則,必可得到客家社區與全社會的肯定與支持,
則客家電視未來之路將越走越穩,越來越寬;否則則否。
附錄一:客家發聲運動的六個效應
為了說明方便,筆者將一九八七年十月客家風雲雜誌創刊後,開始推動「客家發聲運動」算起,歷經次年由該刊發動的「還我母語」萬人大遊行,以及一九九四年中秋節「寶島客家電台」的設台開播,迄今十二年餘的文化社會運動,定位為「客家文藝復興運動」序曲,此一運動是以創造客家人得以自由發聲的空間為軸心,故筆者將這個運動過程定名為「客家發聲運動」這是客家台灣人覺醒運動的具體代表,重新開啟客家台灣人的自我認同。經初步觀察,客家電台在開播後初期所呈現的幾個效應,值得大家一起來注意與思考,分別簡述如下: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一個效應是,客家長輩們不再鬱卒,變成健康歡樂的銀髮族。在大台北都會區和子女住在一起的客家長輩、或叔公伯婆,平日由於子女上班工作,老人家在家沒有什麼娛樂,不得已看電視時,有很多人是關掉聲音,留下畫面的,因為他們聽不懂節目中使用的語言。這樣「只看畫面、不聽聲音」的現象可能是世界電視史上唯一的。
又因台北都會區的交通、治安甚差,這些原來居住在農村山區,悠遊自在的客家長輩也不敢到處走動,十分孤寂。他們之中許多人因此「鬱卒」生病,其中更有許多人不願和子女住在台北,老人家寧可回到左鄰右舍都熟悉的鄉下生活,這使在都會區工作上班的子女鎮日不安,大多有未盡孝道的罪惡感。如今有了寶島客家電台,整天播放親切的鄉音,許多客家長輩因此願意回到都會區和子女一起住,不再因見不到子孫輩而鬱鬱寡歡。許多原有憂鬱症或精神不振的客家長輩,也因此不藥而癒,成為健康歡樂的銀髮族。他們還不時地Call in到電台,談古論今,傳承人生經驗與生活智慧。就此而言,寶島客家電台的設立實在是功德一件,政府理應頒給他們一座社會安定貢獻獎或大孝獎才是。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二個效應是,客家鄉親以崇敬「現代神廟」的心情來對待客家電台,這是國內,可能也是全世界廣播界的特殊現象。四十餘年長期失聲之後的覺醒,使得客家鄉親對於自己可以獨立掌握的媒體格外珍惜,不只平日熱情的捐款贊助,同時也不吝出席由客家電台主辦的各項活動。
這些活動不只匯聚了客家鄉親的人氣,也帶動客家鄉親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那種熱烈的奉獻情形,除了對義民爺神明的崇敬差可比擬外,實在不容易在其他場合看到。因此,說客家電台幾乎成為客家族群的「現代神廟」,一點也不為過。
客家鄉親用捐獻「香油錢」的心情來捐助、支持客家電台,使它能夠持續的發聲。電台的一切設備添購、經費開銷,幾乎全都來自客家鄉親的捐獻贊助,許多長輩甚至連「棺材本」都捐出來了,其熱情可見一斑。節目主持人也幾乎都是以「奉公」的心態來貢獻自己的時間和專長,即便是年節假日亦復如此,精神至為感人。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三個效應是,客家人對復興母語的態度急切而熱烈。客家族群早年被迫離開丘陵山區,移民至城市都會區謀生,在公共領域失聲了四十餘年之後,終於可以全天候、隨時地、自由地聽到自己族群的聲音,那樣的興奮實非台灣執政當局,以及其他擁有媒體的強勢或優勢族群所能體會瞭解。
客家電台幾乎所有的節目都是現場 Call in 節目,這是客家族群第一次可以那麼暢快的用自己的母語在天空交談。筆者在電台開播初期即忝為「座標時間」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對此種景象印象至為深刻,深深的為客家鄉親終於能夠自立自強的熱情所感動。筆者目睹鄉親聽眾們恨不得要把過去沒有機會在公共領域大聲說出的母語,一次要把它說出來似的急切模樣。更有許多鄉親似乎也要把四十餘年沒能在廣播電視中聽到的客家戲曲、歌謠等客家人的聲音,要一次補聽個夠似的,整天守在收音機旁,熱心的Call in,熱情的點歌,熱情的拿起電話一起歡唱。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四個效應是,客家有聲出版品出現良性循環,詞曲作者與演唱的新人輩出、新作不斷湧現;山歌班亦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擴大客家文化的傳播效果。四十餘年來沒有機會在華語或閩南語電台、電視台播放出現的客家戲曲歌謠,經由寶島客家電台不斷地大量播放後,無論是傳統的採茶戲、山歌、北管大曲、八音,或現代的創作歌曲,都因此而明顯的刺激市場需求,使得既有的錄音帶、CD不斷再版,也鼓勵了許多優秀的年輕人投入現代客家歌謠的詞曲創作,出版更多的新專輯,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筆者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早年由竹東鎮溫阿斗先生與黃桃美小姐共同演唱的北管「哪吒下山」,由於歌聲雄渾厚重、亮麗高亢,深受聽眾喜愛,又被選作「座標時間」節目的片頭音樂及片尾音樂,因此而不斷再版,類似的例子還很多。雖然迄今尚無正式的統計,但近幾年來,各種「客家人的聲音」的出版品以及演唱會,在種類、數量及品質上都有大幅增進,這可算是客家發聲運動的一大成果。\r
再者,由於山歌教唱老師如黃有本先生、賴仁政先生、李秋霞小姐、黃淑媛小姐、、、等先後加入電台節目主持人陣容,他們在客家電台空中指導教學,深受聽眾喜愛,其學生又常常上現場表演,同聲歡唱,因而學唱山歌蔚成風氣,各地的山歌班快速的增加,以台北縣市為例,至今已有三十班以上。由於客家山歌或創作歌曲一定要用客語唱,因此無形中山歌班成為復興推廣客家話的重要據點。同時,陸續成立的各地山歌班,成員少則三四十人,多則百餘人,他們不只練習客家歌謠,聯絡彼此感情,成為各地凝聚客家鄉親很重要的場所,他們也是各種聚會、節慶或婚宴中重要的客家歌舞表演者。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五個效應是,客家族群發展出自下而上、較為實在、草根性較強的群眾覺醒運動。這個由少數客家知識菁英與政治菁英倡導的客家發聲運動,從觀念的啟蒙到實踐,迄今已有十二年,並在持續發展之中。此一群眾運動何以在覺醒啟動之後,便一路不停地發展下來?依筆者多年的參與、觀察與思考後認為,這實在是和廣大的客家鄉親心底深處的「不甘願」心理有密切關係。
在族群權益意識覺醒後,客家鄉親們不甘願和別的族群同胞一樣納稅、服兵役,盡一切的義務,但自己族群的政治社會地位卻「不如人」,愈來愈多的客家人不甘願因失聲而做「背祖」的「末代客家人」,因此站出來,出錢出力,匯聚成一股浪潮。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向來視「背祖」為最大忌諱的客家人,在這次發聲運動的過程中卻出現下述的諷刺現象:
雖然「背祖」並不是什麼深奧的道理,人人能懂,不要「背祖」也是人人都能實踐的族群「祖訓」。但就實踐力而言,一般中下層的客家鄉親的實踐精神卻是最值得敬佩的,他們不像許多客籍的政治及知識菁英,瞻前顧後,袖手旁觀,甚至還有許多的藉口而不願參與此一實踐行列。(案,有關此一現象,請參閱筆者拙作「盼望客籍知識份子歸隊----客家雜誌十週年感言,刊於客家雜誌88期,1997年10月號,社論)一般的客家鄉親認為「背祖」就是「背祖」,如今有機會能盡一分心力就盡一份心力,盡力搶救,尋求復興族群語言文化的所有可能,以免族群滅絕。因此當電台發聲以後,經由電波的聯繫,越來越多中下階層的客家鄉親,用各種方式參與客家公共事務。在義務奉公的參與過程中,他們發現到處都有客家鄉親,一點都不寂寞,既無須再躲藏隱形,更不必害羞客氣或扭捏作態。
雖然當大部份的客籍政治及知識菁英可能為了某種顧慮,以致不願、不屑、或不敢涉入,而和「客家發聲運動」保持距離時,此一運動已經發展出它自己的生命力,展現出自己的意志與方向出來。它的範圍愈來愈廣,參與的鄉親人數也愈來愈多。「桃園新客家廣播電台」、及中廣「客家頻道」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亦即此一運動所形成的「勢」的推波助瀾下,逐個主動或被動成立了,使得客家人有更多的發聲機會 [1]
雖然以客家鄉親的中下階層為主體的「客家發聲運動」已經為客家台灣人的發聲空間創造了更大的「餅」,並從社會及政府爭取較以往更多的資源。然而在此一發聲運動過程中,那些原本在一旁冷漠、嘲諷或袖手旁觀的客籍政治及知識菁英,此時卻有不少人開始靠攏過來,以自己也具有客家人血統之名,爭食客家文化運動者歷盡千辛萬苦才爭取來的此一大餅,才取得的有限資源,他們宣稱他們才是客家的菁英,而政府當局則順勢將這些資源作為籠絡、犒賞所謂的「客家菁英」的餅,一如人類其他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曾出現過的歷史現象。
「客家發聲運動」的第六個效應是,堅決要求「客家人的聲音」在公共領域要有公平出現的機會。客家人族群意識覺醒後,開始積極爭取憲法平等權的具體實踐。由於受到爭取電台發聲成功的激勵,客家人乃運用電台傳播的功能,告知聽眾,客家族群在台灣和其他族群一樣納稅、服兵役,何以未能享受憲法保障的平等權,例如,客家鄉親和其他族群的朋友一樣地在全省各地居住,也在各處經商旅遊,但台灣鐵路局卻不知從時麼時候開始,偷偷地將原有使用客語播報行車資訊的服務取消了,只剩下閩南語及華語部份。
許多鄉親、特別是早年失學而不識字者,根本看不懂站牌標示,還有許多客家鄉親也聽不懂閩南語及華語,需要家人特別陪伴照料。在台灣鐵路局誤點率甚高、事故率亦高的情況下,前述不識字或不懂其他語言的客家鄉親,若單獨乘車,不幸遇到鐵路行車嚴重誤點或發生意外事故時,他們便可能因此而無法及時採取應變或避難措施。同樣花錢買票,但在乘車權益上卻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遭受較大的傷害。這樣的事情,過去時有傳聞,只是那時客家人太客氣了,隱忍未發。像這樣,同屬我國的國民,卻受到差別待遇,當然是憲法層次的自由權及平等權的問題。而台灣鐵路局任意取消客語播報行車資訊的服務,更是政府帶頭採行明顯的族群歧視政策,完全違憲。
因此,在熱心的客家鄉親共同努力之下,不斷地向台灣省政府、交通處、鐵路局、台灣省議會、立法院、交通部及相關單位極力爭取恢復客語播報行車資訊的服務。大約過了兩年,於一九九七年中,鐵路局才在車站及對號列車上恢復併用客語和閩南語、華語一起播報離站、到站及相關的行車服務資訊。爾後經過客家鄉親持續的努力,台北市捷運站及捷運列車上亦平等地加入客語播音,部分的台北市政府區公所、戶政事務所的語音服務也是如此。
所有這些爭取客語平等發聲權的行動過程,筆者均參與甚深,用力甚多,感受尤其深刻。客家鄉親如此的執著,為的就是要使客家台灣人的聲音在公共領域裡(如機場、公共電視、政府機關的語音服務、、、等),取得較為合理平等的地位。若有公共場所或大眾運輸工具肯併用客語服務,通常都會得到客家鄉親的特別喜愛。例如,長榮航空公司率先並用客語服務,所以客家鄉親搭乘飛機時,一定優先指定長榮航空,便是鮮明的例子。
客家鄉親從一九八八年「還我母語」萬人大遊行,以及爭取客家電台立案的抗爭行動中,已經體認到「存在才有希望」是唯一不變的真理。而且所有的權利都是爭取來的,憲法賦予的平等權也必須靠自己爭取才能實現。我們認為,唯有隨處都可聽到客家人的聲音,客家人才能全面恢復自信心,走出「隱形人」的陰影。
(范振乾,2002,《「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市,前衛出版社,pp.283-291。)
附錄二:重建聽眾的信心與熱情――對寶島客家電台第二屆董監事的期許
一、不忍苛責,仍有期待
長期以來,筆者做為台灣客家文化社會運動的思考者、觀察者、參與者與批判者,對於客家台灣人在近幾年所建立的現代「神廟」----寶島客家電台的一切,包括其興起、轉變,以及今天這個樣相,自然全部看在眼裡。雖然有諸多不忍,但始終不願有所苛責,或公開批評。因為,一方面,筆者希望它仍能不斷地發聲,尤其能發出代表全體客家台灣人真正的心聲;另一方面,從兩年前首屆董監事會成立起,筆者即一直期待電台執事諸君能真切瞭解,此一「神廟」的建立背負著客家台灣人長年來多少的心願與期望,不應該讓客家鄉親失望才是。
二、鄉親聽眾共同的心聲
而今,首屆董監事會兩年任期屆滿,新的董監事會也已順利產生。此期間,筆者接獲許多鄉親從台北地區,或遠從桃、竹、苗地區打來的電話。他們對電台提出許多檢討,也有不少的期望和建言。因此,這篇短文基本上可說是代表各地鄉親的共同心聲。鄉親們普遍認為:如果不是電台組織章程奇怪的保護條款(理由是為了傳承經驗?),首屆的董監事能續任的實在不多。而從第二屆董監事全體參選人發表的政見及其當選與否的得票數來看,至少在(一)徹查帳目、(二)開源節流、與(三)重新規劃節目等三個方面,是新任董監事必須面對而且立即處理的。而其中的核心問題則是,如何重建鄉親聽眾對電台的信心,與重燃他們對電台的熱情,使此一現代「神廟」的香火能夠再次旺盛起來。
三、徹查帳目是重建信心與熱情的開始
首先是徹查帳目。在電台未正式成立前,電台全靠義工出錢出力,服務奉獻。不論是主持節目,或每個月數十萬至上百萬元的捐款,電台終能風光地維持下來,也能夠添購許多設備。在獲准籌設時,再度掀起鄉親聽眾的熱情,捐了四千多萬元,遠比所需要的設台基金三千萬元多的多。
但就在兩年多前,首屆董監事會成立後,不論是節目及人事的變動、與鄉親聽眾的互動、或董監事內部的爭執,種種傳言未曾稍歇,無形中原有的力量與熱忱幾乎抵銷殆盡。可惜的是,未見到執事諸君對各種傳言作有力的澄清,致使聽眾嚴重流失,昔日的熱情捐款自然不再。據悉,在今(一九九九)年二月底新舊任董監事會交接時,頂多只剩下七百萬元,連打折後的一千五百萬元基金也少了百分之六十。
我們注意到,在第二屆董監事競選過程中,不論是鄉親間流通的信函、爭取選票的電話、或在電台的政見發表,以「徹查前兩年帳目」、以及「今後將使帳目透明化」作為為主要政見訴求者,似乎大都能順利連任或當選。這很明顯地反映一個重要的訊息:捐助人支持提出「徹查帳目」此一訴求的候選人,也就是說,提出此一訴求而當選者,你們的該項競選訴求已經由選票取得正當性了。
我們認為:這樣的訊息所代表的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因為電台的用度幾乎全來自於鄉親聽眾一點一滴的捐款,甚至其中還有些是鄉親長輩們捐出來的「棺材本」,怎能忍心做出被批評是「在別人介大腳臂上挼索仔不知痛」的事情?新任的董監事中不乏熟悉會計業務及財務報表者。因此我們建議,第二屆董監事諸君上任後,一定要秉公依法處理,在限期內(例如半年)完成查核此一全體捐助人最為關切的事情,並將其結果完整公告。
查核之後,若是原有收支財務報表完全正確,過去有關帳目不清的傳言自然可以杜絕澄清,還給相關執事人員公道清白;如果確有不當,不論是浪費或違法,電台之相關規定及國家現有法令亦有明確的規範可資遵循處理,新任的董監事應該有所行動。因為正如前文所言,第二屆董監事中有許多是以「徹查帳目」為競選訴求而獲得支持高票當選者,而這樣秉公依法處理的行動正足以證明你們的確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長期以來,許多捐助人也要求電台應將兩年多前設台基金的募款情形詳列清單並予公佈,而其總額究竟是四千三百多萬?四千六百多萬?還是四千八百多萬元?多種不同的傳言自可得到澄清。唯有公布真相,杜絕流言,才能重建鄉親聽眾捐款的信心。而今後電台每個月的收支報告亦應在次月上旬公布,透明清楚,以昭公信。這樣的要求絕對合理,因為事業體龐大複雜如宏碁集團、台塑集團者都做得到,每個月收支最多不過百萬元的客家電台也應該做得到才是。當然,鄉親聽眾們更不願意再聽到類似部分首屆董監事所辯稱的:「從來沒有看過財務報表」這樣的話。因為說這樣的話本身所反映的,正是自己的嚴重失職。
四、開源首在爭取聽眾
其次是開源節流。老實說,四千多萬元所剩下的七百萬元(?)已經不再是設台基金了(因為依法令規定,設台基金是不能拿來支應電台日常開銷的)。即便第二屆董事會要動支這七百萬元,依目前的用度趨勢,如果沒有積極開源補助,客家電台在今年底前只有走上關門一途,而這樣的結果絕不是你我所願意看到的。全體捐助人相信第二屆董監事會也必定不願意成為客家電台的末屆董監事會。
開源不外爭取廣告支持與政府補助,這就牽涉到經營人才與節目規劃的問題。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當今的電子媒體必須交由具有專業知識與經驗者才能有效經營,絕不是靠單一的意識型態、講關係人情、公器私用、拉幫結黨、或吹牛瞎捧便可堅實發展起來的。而這又涉及到另一個根本的問題-------電台的定位。究竟客家電台是要爭取更多的鄉親聽眾或是要劃地自限、阻絕所有可能的聽眾?雖說廣播電台是大眾傳播媒體,但在激烈競爭下,其實它只是「小眾」或「分眾」傳播媒體。電台執事諸君若能認清此一現實,瞭解客家電台的分眾在那裡,兩年來的經營或許會有不同。
五、發展特色才能獲得廣告贊助
其實,傳播專家都同意,在台灣,客語廣播電台如果能激發、爭取客家鄉親的認同,它的分眾會是最穩定的,聽眾人數也可能會是新開放的中功率電台中最多的。因為這一電台原本就是建立在數百萬客家鄉親的族群文化感情基礎上的,本來就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絕不是任何政黨或商業電台可以競爭或取代的。而今卻面臨這樣的窘迫景象,實在是在意料之外,須要痛切反省,確實改善。
鄉親聽眾們也認為:如果新任董監事會能實實在在釐定客家電台所要扮演的角色,定位清楚,瞭解自己的優勢所在,自然能發展成有特色的電台,重新獲得鄉親的支持,並使他們成為數量龐大而又堅定的聽眾群。若能如此,自然能夠爭取到企業廣告的支持。許多的企業主,包括客籍的在內,他們其實十分注意此一獨具特色的電台的發展情形,但他們也十分冷靜理智的在一旁觀察計算,到底要支持什麼性質的客家電台,讓他們既能賺得扶持公益電台成長的美名,又能將他們的商品藉此電台節目推廣到市場上,獲取更多的利潤。企業廣告的贊助本質上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換句話說就是,電台先要經營的像個樣子,廣告才有可能進來。廠商們十分清楚,客家族群在台灣四個族群中,目前幾乎已是教育水平較高、平均家戶收入也較高的族群,而且客家族群的消費習慣也有相當大的改變,也就是說,客家族群可以成為最有潛力的開發對象。據了解,他們一直在觀察客家電台是否能激發、聚集、並掌握客家族群埋藏在心底深處的族群感情,並使為數龐大的鄉親轉變成穩定的聽眾群。實際上,他們在決定是否要贊助廣告時,固然有許多調查統計資料可以參考,但通常只要對客家鄉親抽樣撥幾個電話,問問他們的意見,便可推知大概而做成贊助與否的決定。政府單位的政策性補助,道理也是相同的。
六、迫切危機的解決唯有靠重新爭取鄉親的信任與捐款
廣告的成長並非一蹴可幾,它們是用經營成績逐步累積出來的。因此,穩定多數的聽眾捐款便成為客家電台當前非常重要的經費來源之一。但鄉親聽眾的捐款卻是建立在對電台的信心(包括節目及財務)與電台對鄉親聽眾的服務態度上面。這些不只是理論,更是實際的行動,它需要執事者的謙虛與誠意。謙虛才能知道聽眾需要什麼(用最淺的話來說,就是顧客導向的生產與行銷),才能為聽眾提供資訊豐富、多元有用的節目;誠意才能讓聽眾願意接近電台,支持電台舉辦的活動,也才能逐步建立聽眾對電台的信心,這是對企業經營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的道理。但無論如何,鄉親聽眾的捐款只是暫時的,只是救急不救窮的。
七、節流就是不要誇大浮華
節流之道,人人能言。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誇大浮華。不論如何,客家電台都還在起步階段,不要「茫學行、先學走」。譬如說,房子十坪大夠用,就不需租到十二坪,更不要動念頭到買二十坪;三個人能把事情做好,就不需要請十個人來撐場面、逞權威。人事、房租、電話、差旅、水電、一般文具雜支,沒有一項不是鄉親捐款累積的,而這也是為什麼鄉親們會那麼在乎,過去兩年電台的財務為什麼會惡化到如此不堪的地步的真正原因。新任董監事會若能開源,更重節流,做好內部控管,電台的財務必定可以回穩而重現生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