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的原义和“兀头巷” 兀甲骨文:
元甲骨文:
《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许慎解释我认为不妥。很明显,元是首(头),兀是无首或者无发。“从一在人上”得不出“高平”义。 兀的原义是“无头(枝)”,兀有残损、磨损、断枝的含义。兀,苦昆切,[梅县腔] kuat(阴入声)。兀,在客家话里很常用:兀尾牛、兀头禾、兀爪子(手断指或者断肢的人)、偷人东西手会兀、毛笔写兀了。 《康熙字典》兀,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兀首,断肢,给人突兀的感觉。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兀头巷”,即前路不通的死胡同。 《韻會》兀,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古“兀”与“掘”同音,所以广州话“兀头巷(死胡同)”俗写成“掘头巷”。 “蜀山兀,阿房出。” 形容秃山,泛指秃。这种解释不严谨。兀,是指树砍掉了,留下兀的树头。秃山,是没有草木。 分享一首客家儿歌:“年三十晡月光好,瞎眼看到贼古佬,哑吱乱报告,聋耳古听啊倒,跛脚子逐啊去,兀爪子抓啊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