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1|回复: 0

松口古镇: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8 14: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松口镇元魁古塔。由梅州市旅游局供图

   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山歌之乡”美誉的松口,是千年古镇,亦是中国岭南四大古镇之一。进入其间,除了挂枝的金柚,还有众多保存完整的客家风格的古民居、古桥、古塔,以及海外侨胞建造的学校、医院、桥梁道路、中西合璧的洋楼等,观光体验多元。回顾从前,它曾是千万客家人远赴海外求生存谋发展的第一站。

   ◆海丝史话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第一站

   松口古镇,是华侨之乡,历史上曾是商业贸易繁荣之地,属商贸重镇。宋末元初,来自福建汀州府各县的汉人大量迁入松口,他们很快在这块热土上安居乐业繁衍,明末清初,松口人口爆满只能纷纷迁移外地谋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岛谋生,他们首先要经过的便是松口港,故而松口港成为客家人海外迁徙的第一站,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之一。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纪念海外华人的“印度洋之路”项目最后一个纪念碑(全世界七个,中国唯一的一个)落户松口,也证明它也是客家人远赴印度洋,踏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

   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松口是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第一港”,这一历史地位放在国家推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意义尤为重大。“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从太平洋向印度洋地区扩展,并不仅仅局限于移民活动,还包括文化贸易上的交流,也是未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纽带之一。

   ◆历史遗存中西合璧洋楼隐藏海丝遗存

   松口南洋古道,是连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点,松口镇区现存的火船码头,是南洋古道水路第一站;松口镇大黄村渡口,则是陆路现保留下来的物质遗存。

   分布在海外的松口华侨们依旧心系故园,清末以来,陆续有华侨富商回乡置业,修路办学,并在松口留下了大量富有异域风情的建筑和绘画,除了庙前街的连片骑楼以外,还有火船码头的松江大酒店,都隐藏着海丝的历史遗存。

   最有看头的遗迹是清末爱国华侨谢逸桥、谢良牧兄弟故居——爱春楼,它建于清光绪末年,而今因久未人居,略显荒凉,唯有从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楼阁设计中,想象当年的盛景。这座建筑的特别之处在于门楼设计,门楼的样式像一个双层的亭子镶嵌在楼房的正门口,门楼的下层和正门衔接用来遮挡风雨,上层像是一个伸出楼房的阳台,便于登高远眺。爱春楼之所以声名远扬,是因为孙中山曾下榻在此,并为其题写了对联:“博爱从吾志;宜春有此家”;“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两联均嵌入了楼名“爱春”两字。

   ◆胜景新颜商铺的聚集地,客家古朴风味

   作为历史古镇,松口的看点很多。例如位于铜盘村境内的元魁塔,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倡所建,塔身9层,高约50米,当时而言,其高罕见。楼梯筑于砖墙中间,仅容一人上下,塔底层大厅,石地石墙,约七八米高,石级沿内墙筑,登塔踏级有悬悬之感。另一处属于国内罕见的建筑是世德堂,建于明末,半圆形结构,至今仍保存完好。火船码头,则是历史上客籍华侨漂洋过海的首站,他们在此登船,沿韩江转汕头直下南洋谋生。

   在松口古镇的街区,是商铺的聚集地,临街店铺平面布局纵深宽敞,既有古朴传统的木板铺面,亦有南洋风格的连片骑楼。

   除了观赏建筑,听松口山歌、吃当地特色小吃,亦是游览松口古镇有趣的体验。古街区富有客家风味的美食品种繁多,包括客家酿豆腐、船仔粄、鱼散粉、下店杨桃、捶肉圆、捶鲩圆等,皆具客家古朴风味。

http://news.sina.com.cn/o/2016-07-20/doc-ifxuaqhu0773286.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5: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