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6-6 21: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佳龍:整合無線台 落實數位化 創多贏
中國時報 焦點新聞 930606 何榮幸、蔡慧貞/專訪
新聞局長林佳龍昨晚指出,政府預定以二十億元購買台、華視股份,三十億元發展無線電視台數位化,未來由公視董事會統籌台、華視等公共媒體集團營運,是「具有民營化活力的公共化方案」,他相信可以「畢其功於一役」,創造社會大眾、無線電視、有線電視的「多贏」局面。以下是林佳龍專訪記要:
貿然民營 恐形成財團化
問:新聞局規畫台、華視走向是否已經定案?未來台、華視何去何從?
答:台、華視不應該只是「一公一民」的簡化思考,因此思考「具有民營化活力的公共化方案」。我認為,民營化一但失敗就不可能回頭,在台灣媒體生態環境中,只有財團才有能力買下無線電視台,貿然民營化一定會形成財團化,這是我希望避免的狀況。
更重要的是,如果大餅沒有增加,則無線電視台將會逐漸「有線化」而已。因此必須同時思考無線電視環境與結構的改善,配合數位化趨勢把餅做大,才能整體提升無線電視台的競爭力。因此,新聞局目前的規畫,是以約二十億元買下台、華視民股,然後將政府持股捐贈給公視基金會,未來由公視董事會統籌公視、台視、華視的營運,其規模已達無線電視台的五分之三。華視政府持股較多,問題比較單純,未來即使台、華視保留目前的公司型態,也已不是純公司形式,而是由公視董事會負責營運。\r
未來公視董事會還將統籌營運客家電視台、宏觀衛視、即將成立的原住民電視台,讓公視、台視、華視、客家、宏觀、原住民等六家電視台,共同形成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媒體集團」。新聞局同時規畫以三十億元發展無線電視數位化,也就是落實「無線數位化政策」。目前各佔兩個頻道的五家無線電視台,每個頻道數位化後可以增為三個頻道,屆時將有三十個頻道,無線電視台才能跟有線電視台競爭,公共媒體集團的競爭力也才會提升。
營運經費 初期政府負擔
問:錢從那裡來?公共媒體集團未來營運經費?政府每年是否還要貼補大筆預算?
答:錢從那裡來是資源分配優先性的問題,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每年投注公共媒體的預算比例皆遠高於台灣,顯示先進國家願意以更多資源建構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媒體。目前政府每年給公視、客家電視台、宏觀衛視等經費約有二十億元,未來應該把這二十億元做更有效的運用。\r
除了第一階段所需的二十億元購買股票、三十億元數位化,公共媒體集團未來的營運經費,新聞局同仁仍在精算中。假設總經費是一百億元,部份學者已經指出,我們可以花六千多億元去採購武器,難道沒有一百億元的決心來「畢其功於一役」,落實像英國BBC、日本NHK這樣的公共媒體集團?
公共媒體集團在初期前五年,的確需要政府大筆資源補助,但這是可以、應該進行論辯的公共政策,我願意與各界充份溝通,接受質疑與勇於為政策辯論。現在大家都在罵媒體,但結構性改善方案是什麼?我相信,台灣社會應該有這個決心,願意讓媒體現狀有所改善。
而且,在維持公司形式後,未來台、華視仍然可以收取廣告,所以關鍵在於目標管理。在整體發展數位化、加速提升競爭力後,未來公共媒體集團在「共同資源、頻道分工」原則下進行整合,不會成為政府負擔的「無底洞」;如果放任各家自己搞數位化、未來大的吃掉小的,才會浪費更多寶貴資源。
坦白說,如果依照原本支持公共化學者的建議,清算、解散台華視不但有實際困難,依照公司法規定最快也要五年才能完成,但公共媒體集團一定要愈快成立才愈有競爭力。我們現在是在跟時間賽跑,我認為是有成功的機會。
中視民視 應符公共利益
問:那麼政府如何看待中視與民視?政府擁有的廣播電台是否也會加入公共媒體集團?
答:中視、民視既然也屬於無線電波公共財,其所有權就應該是屬於全體人民的,政府也必須負責讓中視、民視更符合公共利益、承擔社會責任。
政府可以利用無線電視台固定換發執照等方式,要求中視、民視更加符合公共利益,否則沒有理由「無條件換發執照」。
我相信共同傳輸、營運的公共媒體集團,可以引導中視、民視更加符合公共利益,未來更可相對引導有線電視水準與競爭力,整體形成「多贏」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