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E9%82%93%E5%AD%90%E6%81%A2%E6%95%85%E5%B1%85%EF%BC%9A%E5%BC%A5%E8%B6%B3%E7%8F%8D%E8%B4%B5%E7%9A%84%E9%9D%A9%E5%91%BD%E9%81%97%E8%BF%B9%20-%E9%BE%99%E5%B2%A9%E8%B5%84%E8%AE%AF-%E8%B5%84%E8%AE%AF%E4%B8%AD%E5%BF%83-%E9%95%BF%E6%B1%80%E7%BD%91_files/res01_attpic_brief.jpg 新罗区东肖镇邓厝村,有一排坐北朝南的黄土夯筑的土楼,中间镶嵌“隆德堂”三个大字。两边对联为“隆礼由时迎驷马,德星聚处占群龙”。屋后山坡有棵古榕树,枝繁叶茂;门前的广阔田野上,有一条清澈小溪,流向前方的笔架山,富有诗情画意。
这就是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的故居。
早期革命活动策划场所
据介绍,隆德堂建于清康熙癸酉三十二年(1693年),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有100多个房间,9个厅堂作为祖堂、议事堂、会客堂,上下6个楼梯,4条回廊,还有两口清泉水井和主副楼防火墙。邓子恢1896年农历七月初九在这里出生、读书和成长。隆德堂设计精巧严密,进入如步迷宫,通行曲径通幽,外人难越干扰。邓子恢早期在家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当年龙岩和闽西重大的革命活动,大多是邓子恢和中共龙岩县委早期领导人陈庆隆、郭滴人、陈品三、罗怀盛、陈明、章独奇、林仙亭、曹菊如等在这里研究制定的。因此,古色古香的“隆德堂”,成为弥足珍贵的革命古堡。
邓氏家族几位长者说,隆德堂是历史风雨的见证人。1929年初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三打龙岩城后,多次骑着枣红马来到隆德堂,同邓子恢一起聊天、讨论,策划龙岩革命斗争大计,有几次通宵达旦,古堡里灯火明亮,次日早餐后才双双策马奔返龙岩城。
龙岩土地革命的宣传中心
如今,邓氏家族36户100多人仍住在这座古堡里。
据介绍,隆德堂是当年龙岩土地革命的宣传中心。邓子恢早年留学日本,因参加爱国运动罢课返国,带回《新潮》、《向导》、《新青年》等报刊和《共产党宣言》等大批革命书籍,联合200多名进步青年组织“奇山书社”,团结新青年,传播新思想,并于1923年9月1日在隆德堂创办《岩声》报,至1926年11月停刊,总共出版44期。邓子恢是该报的主笔,写了大量的文稿,并负责对外发行。《岩声》报揭露社会黑暗,宣扬革命文化和思想,为龙岩乃至闽西土地革命作了极为有力的鼓动和舆论宣传。
后田暴动军事指挥中心
隆德堂是后田暴动前夕的军事指挥中心。
其时邓子恢已被敌人通缉,转入秘密活动,但他还是经常回到“迷宫”似的隆德堂组织活动,先后成立邓厝村党小组、村贫雇农协会和村赤卫队。邓子恢多次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策划武装斗争。他发表于《岩声》报1926年2月第32期的文章《龙岩被压迫阶级的现状及其出路》,号召人民武装夺取政权,成为当年龙岩民众必读文稿。同时,邓子恢身体力行,在隆德堂存放枪支弹药,为邓厝村和后田村作好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后田村土地革命行动快,引起该村地主不满,并派人暗杀农会同志。邓子恢与县委同志当机立断于1928年3月4日(农历二月十三日)晚将被收买从事暗杀的流氓枪杀,乘势收缴反动武装,烧毁田契、账簿、契约,没收地主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后田暴动,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次日,邓厝村也举行农民武装暴动。二月十九日,陈国辉派一个团前来镇压。邓子恢与县委同志领导农民武装组成游击队进行抵抗。这便是闽西第一支游击队的诞生。
后田暴动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群众进行残酷镇压,单牺牲的邓氏亲属就有50多位。隆德堂也被三次烧毁,宗亲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1984年政府有关部门对隆德堂进行了复建。
图为隆德堂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