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08|回复: 15

苏东坡专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8 04: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宋代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号东坡。"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风格独具,开豪放一派,影响深远。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画家。被贬到惠州后,开惠州文风。曾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此生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其爱妾朝云死后亦葬于惠州西湖。

[ Last edited by 鹏城浪子 on 2004-5-28 at 04:27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8 04: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传》 林语堂

第二十五章 岭南流放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四月,章停为相,他首先向苏东坡开刀。苏东坡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疫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调充英州太守。他并非不知道会有这类情形,不过不知道第二次迫害会严重到什么程度。皇太后去世后,在往定州就职前,他正式辞行时,皇帝未允谒见,他就觉得危险即将到来了。他曾先后教过那个年轻皇帝八年之久,对他很了解。一年以前,他曾在一道表章里向小皇帝说得很露骨,倘若他不纳臣子的忠言,苏东坡宁愿做“医卜执技之流,簿书奔走之吏”,也不愿在朝中担任侍读之职。
 
    可是来日如何,他并不真知道。左降英州太守并没有什么特别苦吃。章停也算他的故交之一。在年轻时他和章停往陕西山中游历,苏东坡曾戏称章停将来会杀人不眨眼,不过二人还始终算是朋友。他自己的遭罢黜失官,他倒不以为奇。向朝廷弹劾他的数十条罪名,也是旧有的,而且已经弹劾多次。不外乎是“毁谤先王”,这个罪名是攻击元柏旧臣的陈词滥调。而罪证是在皇太后摄政期间,他代拟圣旨罢黜王安石一派小人。他代拟一般的圣旨倒无何重要,因为他是奉太后之命行事的。罢黜苏东坡的圣旨如下:
 
    若讥朕过失亦何所不容,乃代子言低诬圣考。乖父子之恩,绝君臣之义,在于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汝斌文足以惑众,辩足以饰非,然而自绝于君亲,又将谁态?
 
    苏东坡现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他觉得他一生只是一站一站的往前走,而现在只是在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步,这旅程是他狐狐落地时已由神灵决定,不过到现在他才充分明白罢了。在他五十七岁时,他已经饱历命运的荣枯盛衰,现在命运的转变,在他也不以为奇了。命中注定他最后要完全与政治断绝关系,要符合他的宿愿,使他去度求之已久的常人生活。他现在向前行进,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温宁静。在过去的日子里,不管遇到何等问题,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诚勇敢之态度相向;他愿把一切付诸天命。
 
    苏东坡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横越中国南部巍峨雄伟的山脉,受难之中却有一分卓然不群的优越感,他与家人启程南下。他弟弟子由已然在汝州上任,离国都很近,苏东坡先去看他,在金钱上弄得些接济。苏东坡对理财一事,并不见长。虽然在皇太后摄政九年期间,他走过一段好运,但时常各地调动,俸禄随即花光。另一方面,他弟弟子由宦途较为平稳,直升至宰相之位。苏东坡前去时,子由只能给他七千缗,供他家人在宜兴安居之用。他从子由处回来,发现又官降一等,但到南雄的派令并未改变。他给皇帝上了一道使人读之恻然的表章,请求允许乘船南下,做为对老师的一点儿恩宠。他怕陆行一千五百里,会身染重病而死于道侧。所请得蒙恩准,他送全家,包括三个儿媳妇到宜兴的苏家。大家泪眼相望,苏东坡决定只带朝云和两个小儿子同行。
 
    他们到了南京对岸的仪真,已经是六月天气,迫害元佑儒臣的行动正在雷厉风行,名公巨卿之遭流放者,已有三十余人。苏东坡现在是第三次降官。他已经不够太守的资格,而是改派到广州渔东七十里的惠州充任建昌军司马。情况已完全不同,他决定让次子回宜兴农庄去,自己只携二十二岁的儿子苏过、朝云、另外两个老女仆前往。他的门人张来,这时是靖州太守,派遣了两个老兵一路伺候他。
 
    但是沿途穿过美丽的乡野,经过高山深谷,看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苏东坡都充分观赏。他坐的是一只官船,在九江以南邵阳湖停泊时,出乎他意料,第四道命令又来到,又把他贬低官阶。运输官听到这条命令,派一队兵来要将船收回。兵来到时正是半夜。苏东坡与军官商妥,许他在船上住到次日中午。这时离通往南昌的湖上码头还有十二里。他若运气好,明天午前能到南昌,就安全无事;若遇逆风,他和全家以及行李就只好被抛下船来。他到龙王庙去祷告,因为龙王是主管水上安全的。他向龙王陈明他如今身陷困难,他说明天早晨若到不了目的地,便须露宿野外了。他刚一祷告完毕,一阵强风吹来,船帆涨满,船向前行走极快,还不到吃早饭时间,船就到达了。后来,在他回程时,他写了一篇祭文,向龙王道谢。
 
    在九月,他跨越有名的大疫岭,大疫岭在中国古代为赴广州的旅客必经之地。这道关隘是一条遥远危险的旅途,通过之后,便到了另一个境界,多少旅客往往是有去无回的。一条铺石头的路,在关隘两侧各有三四百码长,道旁有浓荫茂密的树,为旅客遮蔽太阳,供旅客歇息。行人到此,不由唱然兴叹,多在岩石上题诗寄慨。立在此处山峰上,头上云天,不过飓尺,苏东坡觉得自己犹如梦游,不复知自己肉体之躯在何处所了。从那样高处,他能看到人的渺小,行为的卑鄙,山上的清风把他胸中的尘思俗念,一扫而空。横过了关隘之后,他游历今日的南雄和南华寺,中国佛教禅宗的圣地。
 
    在南雄和广州之间,他碰见道士老友吴复古。从此之后,在苏东坡流放期间,他一直与吴复古交往很密切。吴复古是一怪人。在过去那些年,在苏东坡的生活里,他曾在不同的处所突然出现。苏东坡第一次遇见他,是在济南,后来又在京城碰见他。此人从事何种活动呢?难道他没有职业?他何以为生?他与苏东坡要好,难道是有所求取?特别是等到苏东坡在朝得势之时吗?可是他向苏东坡从无所求,也不曾求苏东坡为他转求他人。过去不知他流落何方,而现在又忽而相遇,不在别的地方,偏偏在此,苏东坡又遇到他。吴复古是真正的道士,身体精神,轻松自在,一心无忧无虑,这是道家极其重视的,由于身体强,欲望少,他们大多能过一种为人所艳羡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要获得此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必须摆脱名利,吃粗茶淡饭,穿衣住处不讲究,步行千里,睡在旷野,不视为苦事。吴复古对此世界一无所求。他时隐时现,等于随时提醒苏东坡,倘若他不为政治所纠缠,他就过那种飘荡不羁的日子。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十月二日,是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前两年,苏东坡到了惠州。好多事对他都显得新奇,可是又似乎熟悉。广东是亚热带,他看见橘林、甘蔗、荔枝树、香蕉园,还有槟榔树。决不是个不适于生活的地方。有两条河自北流入,在城东会合。前半个月,苏东坡在地方太守礼遇之下,住在政府官舍中。他立在两河会合处的合江楼上,看见宽广的溪流在下面城边流过,对岸间善县的县城,就建筑在陡斜的山坡上。沿河是岩石和巨大的石卵,闲散的人正在那儿钓鱼。城的正北就是罗浮山和象头山,他知道以后他会去揽奇探胜的。
 
    这里就是中国的南方,和他以前所想象的不一样,处处是浓绿的草木和亚热带的水果,的确是“岭南万户皆春色”。当地百姓看见苏东坡这位诗人,都觉得惊讶,不知他为何故被贬谪到他们这个地区来。苏东坡想到苏武,苏武被匈奴单于流放到漠北,从没料到在暮年还能回到中国;他又想到管宁流放到辽东,竟愿居住在那里终身不去。惠州很美,当地居民也对他很好。等后来他迁到对岸的嘉佑寺之后,他说不久“鸡犬识东坡”了。
 
    在对岸松风阁里他写了一封短笺,把他对人生的态度表现得最好。搬到嘉站寺之后,他常在山顶的松风阁里留连不去。一天,他正回家时,看见松风阁高高超出树顶之上,他的两条老年的腿感觉到疲倦。他忽然想:“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人若悟此,当恁么时也不妨歇歇。”
 
    如今他又恢复到“依然故我”了。在广州之时,他买了些上好的檀香,现在喜欢闭门静坐,细闻此香味,思想往日过错。有时窗外凉风徐来,他下午酣睡,等屋顶一个乌鸦把他唤醒,忽然觉得自己已然无官一身轻。看见宽阔的河面反光,映入书斋,他心想,这与明月在天一样好。他不懂为什么有人以为天空有云、有月光会更美。他以为天空无云,正如一尘不染的良心。
 
    他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黄州老朋友陈糙写信说想来探望,由汉口到惠州有一千里之遥。苏东坡给他回信说;
 
    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孔子云“虽蛮多百之邦行矣”;岂欺我哉!自失官后,便觉三山硅步,云汉路尺,此未易遗言也。所以云云者,欲季常安心家居,勿轻出入。老劣不烦过虑……亦莫遣人来,彼此须髯如就,莫作儿女态也……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二子作诗骚殊胜,咄咄皆有跨灶之兴。想季常读此,捧腹绝倒也。今日游白水佛迹,山上布水三十切。雷辊电散,末易名状,大略如项羽破章邯时也。自山中归来,灯下裁答,信笔而书,纸尽乃已。三月四日(绍圣二年)
 
    他外在的生活绝不寂寞。可以意料得到,所有邻近地区的官员都利用此一难得的机会来与这位杰出的诗人相结交。惠州东、西、北三面,计有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送食物。惠州太守詹范和博罗县令林杯变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其他至交如杭州僧人参寥、常州的钱世雄,不断派人带礼品药物、书信来探望。苏州有一个姓卓的佛教徒,步行七百里给太湖地区苏家与那里的朋友来送信。苏东坡在宜兴的两个儿子老不曾听到父亲消息,十分焦虑,姓卓的听到,他说:“这个容易!惠州也不是在天上,是不是?若是走着去,总可以找得到。”姓卓的便步行出发,走上这条漫长的道路,横越大疫岭,走得满脸紫赫色,两脚厚茧皮,他走到了。
 
    用这种方法,苏东坡不断与家庭保持联络。道教奇人吴复古和他同住数月,随后两年,在惠州和子由官职所在的高安,时常往返。另一个苏东坡的同乡道士陆惟谦,不辞两千里之遥,特意来看他。苏东坡发现了一种极不寻常的酒——“桂酒”,他说桂酒不啻是仙露。他给陆维谦写信开玩笑说桂酒一端即足以抵他迢迢千里跋涉之劳,而陆维谦果然来了。
 
    每过几天,太守詹范就派他的厨子带着菜到苏东坡家来做。过几天,苏东坡就到城西湖边朋友家喝几杯。那片湖位于山麓,旁边有一个大佛塔,两个庙。有时他去钓鱼,一直坐在岸边一个巨大的卵石上。一天,他钓到一条大鳗鱼,他带着鳗鱼和酒到太守家去,在那里吃饭。苏东坡常去游白水山,有时他带着一个儿子,有时和本地太守或新来到城中的朋友一起。

(接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8 04: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他给弟弟子由的信,其中有几封读之可喜。在一封信里他谈到他临时发明的烤羊脊。
 
    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渡,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繁,如蟹螫逸味。率三五日一铺。吾子由三年堂危,所饱刍豢灭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此虽戏语,极可施用。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
 
    到了惠州,苏东坡最大的发现,是此地无酒类的官方专卖,每家各有家酿。由此时起,他开始品尝桂酒,这时他仿佛在遥远的地方遇到了知己。在给朋友的好多信里,他赞美此酒的异香。此种酒微微带甜而不上头,能益气补神,使人容颜焕发。在一首诗里苏东坡盛夸此酒,如果此种酒能开怀畅饮,会感到浑身轻灵飘逸,可飞行空中而不沉,步行水面而不溺。他打听到桂酒的酿造法,刻在石头上,藏在罗浮铁桥之下,所以只有寻神求仙的人才能寻到。
 
    苏东坡写了至少有五六篇酒赋。最有趣的是《东皋子传后记》。东部某太守以酒相赠。他刚刚读完汉代以酒量之大出名的《东皋子传》。在他谢太守赠酒的信里,他写了又启,叙述他饮酒的习惯,偶尔添写了两条人生至乐,不高明的作家必然会增加到四五条,或写个没完了。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闭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常以谓人之至乐,莫若身无病而心无忧,我则无是二者。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予前,则予安得全其乐乎?故所至常蓄善乐,有求则与之。而尤善酿酒以饮客。或日:“子无病而多蓄乐,不饮而多酿酒,劳己以为人,何也?”予笑日:“病者得乐,吾为之体轻;饮者团于酒,吾为之酣适。盖专以自为也。”
 
    东皋子待诏门下省,日给酒三升。其弟静问日:“待诏乐乎?”日:“待诏何所乐?但美酝三升殊可恋耳。”今岭南法不禁酒,子既得自酿,月用米一斛,得酒六斗。而南雄、广、惠、循、梅五太守间复以酒迁予。略计其所获,殆过于东皋子矣。然东皋子自谓五斗先生,则日给三斗,救口不暇,安能及客乎?若予者乃日有二升五合,入野人道士腹中矣。东皋子与仲长子光游,好养性服食,预刻死日,自为墓志。予盖友其人于千载,或庶几焉。
 
    苏东坡写过一篇“酒颂”。即便不解杯中趣的人,读了他描写陶然微醉的快乐,也会为之神往的。
 
    浊酵有妙理赋:
 
    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疑神……伊人之生,以酒为命。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稻米无知,岂解穷理?翰英有毒,安能发性?乃如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驳,漏朝日之域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兀尔坐忘,浩然天纵。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座中客满,惟忧百磕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今夫明月之珠,不可以儒,夜光之壁,不可以铺。刍豢饱我而不我觉,布帛懊我而不我娱。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乐;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
 
    苏东坡不但是酒的鉴赏家和试验者,他还自己造酒喝。他在定州短短一段时期,他曾试做橘子酒和松洒,松酒甜而微苦。在他写的“松酒赋”里,他曾提到松脂的蒸馏法,但是如何制酒却未明言。在惠州他造了桂酒,而且生平第一次品尝中国南方的特产“酒子”。酒子是在米酒还未曾充分发酵时取出来的,所以其中酒精成分甚少,实际上有些像稍带酸味的啤酒。有一次,在一首诗前的小序中他说他一面滤酒,一面喝个不停,直到醉得不省人事。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他说了“真一酒”的做法。这种酒是白面粉、糯米、清例的泉水这神圣的三一体之精华,做成之后,酒色如玉。上等面粉展酿粉,揉成面鞠饼,挂起来干两个月;然后煮上一斗米,在取出之后用水冲净,晾干;再拿三两翻饼,轧成细粉,与米和匀,放入瓮中,压挤极紧,中间留一圆锥形小坑,在中间低处流出酒液时,把刚才留下的一部分却粉洒在中间低处。等酒液已经够多,把压紧的米切开,放入新煮好的米,其比例为一斗旧米加入三升新米,再加进两碗开水,过了大约三天到五天,便酿成了六升的好酒。但是时间的长短,也要看天气如何而定。在热天,酵母要减少半两。
 
    说公道话,苏东坡在做酒方面,只是个外行中的内行,而不是个真正内行。做酒只是他的业余嗜好而已。在他去世之后,过和迈两个儿子常被人问到他父亲做各种酒的方法,尤其是在苏东坡诗和书信中常提到的桂酒。两个儿子都大笑。二子过说:“先父只是喜欢试验罢了,他只试过一两次。桂酒尝来犹如屠苏酒。”苏东坡大概是太性急,不能契而不舍研究个透彻。据说尝过他在黄州做的蜜酒的人,都有几次腹泻。
 
    在哲宗绍圣三年(一○九五)四月十九日,他的堂妹去世。真是不幸,她的名字始终未能传下来,苏东坡只是称她“堂妹”,或“小二娘”。她丈夫写给苏东坡的信报告这个噩耗,竟走了三个月。苏东坡对堂妹的钟爱并未少减,这一点在几年前他写信给一个亲戚,可以证明,因为那封信里他说一次旅行时未能到常州去看她,始终引以为憾。在最后一年,她与丈夫显然是迁到苏东坡为官的定州去居住。她丈夫柳仲远,是一个方正的贫儒,并未考中科举,但甚喜收藏字画。苏东坡在京都时,他曾去拜望苏东坡,苏东坡曾以书画相赠。苏东坡在给程之才的信里,提到堂妹的死讯,说自己“情怀割裂”,在给堂妹的儿子的信里,也说“此心如割”。用这类说法表示伤怀,在中文里虽非什么特殊,但所表示的仍是很深的伤怀。
 
    他为堂妹写的祭文,显然是得到噩耗之后写的,这篇祭文颇有真诚感触,显示出一往情深之致。文中说,他祖父所有的孙子,只有四个尚在。那四个是东坡、子由、子安(他伯父之子,在家乡为弟兄们照料祖莹),另一个便是这位堂妹。说她“慈孝温文,事姑如母,敬夫如宾”。随后谈到私人的感受。他盼她的两个儿子能长大成人,能够光耀门媚。祭文上说:“一秀不实,何辜于神,谓当百年,观此胜振。云何俯仰,一螫再呻。救药靡及,庵为空云。万里海涯,百日计闻。柑棺何在,梦泪儒茵。长号北风,寓此一搏。”
 
    一年之后,她丈夫也去世,灵枢南运至靖江附近的老家安葬。
 
    苏东坡到惠州不久,得到一个消息,颇使他心中焦虑。在过去四十二年中,自从他姐姐去世,他父亲公开指责他内兄家之后,他和弟弟子由就一直没和内兄程之才通信或交谈,但只和程家其他弟兄有书信来往。章停听到这件亲家嫌隙,他就特派程之才专程南下担任提刑,处理重大诉讼和上诉的案件。在哲宗绍圣二年(一○九五)正月,他到了广州,是苏东坡到了惠州的三四个月之后,苏东坡摸不清楚程之才究竟是否已把过去的事置诸脑后,所以完全不知道会有何等情况发生,由于一个朋友的关系,苏东坡给程之才写了一封客气礼貌的信,因而知道程之才要在三月到惠州。确知他别无他意之后,苏东坡派儿子过在他来时去接他,并且带着一封欢迎信,自称:“杜门自屏,省穷念咎。”程之才此时已然年老,年约六十岁。事实是程之才颇想弥补过去的嫌隙,重获此一门贵亲的友谊。他向苏东坡恳求为他曾祖父(苏东坡的外曾祖父)写一篇墓志铭。也许是亲戚毕竟是亲戚;也许是眉山城皆以苏东坡此位大文豪为荣,而程之才也颇有此荣誉感。于是双方的关系又显得真正亲热起来,由双方交换很多信件诗文,苏东坡也对他有所请求。在惠州过了十天,程之才又出发视察,不过那一年大部分时光他在广州附近度过。
 
    有程之才在,并且凭藉他的友情,苏东坡得以对地方颇有建树。虽然苏东坡已无权副署好多公文,可是他却充分利用他对程之才的影响力。他对朝廷高层政治固然是已告断绝,可是对邻人和当地百姓的福利,他还是视为己任。倘若有什么事非法越理,他若能运用势力予以纠正,他不会坐视不顾。绍圣三年正月元旦,博罗大火,使苏东坡大为震惊。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对无家可归的百姓都有救济,临时搭有篷帐供灾民居住,并严防抢劫。官家衙署完全焚毁,全需重建。苏东坡恐怕那些官衙的积弊恶习又要发生。他怕官方在重建此一城镇时,又要乘机剥削人民,而地方政府会征用物资民工。他建议程之才令当地政府在市场公开购买,禁止征集民间物资,征用民工。他指出来,否则“害民又甚于火灾”。
 
    他站在惠州街上,看到使他十分痛心的事。看见农夫满车装着谷子去向当地政府缴纳捐税。因为丰收,谷价下跌,政府拒绝收取谷子。这正是苏东坡要管的事。他一探询,才知道政府要的是现款,因为谷价太低。农民必须在低价市场将谷子卖出,才能得到现款,可是农民须要缴纳的捐税现款却按粮价高时计算。结果,农民欠一个粮税,却得卖两斗谷子才够缴纳。苏东坡给程之才写了一封长信,内容雄辩滔滔,言词峻切,就仿佛以前上皇太后的表章一样,这样把此衙署积弊揭发无遗,指为向农民纯然勒索。他请程之才和当地的税吏和运输官举行一次会议,并建议当地政府当依谷物市价向农民征税。数月之后,他听说那三位官员已经决定向朝廷联合呈请,他十分高兴。
 
    他现在开始关心惠州城的诸种改善革新事宜。他还是一秉过去喜爱建设的天性,经过与程之才、几位太守与县令会商,建筑了两座桥,一个在河上,一个在惠州湖上。为兴建这两座桥,子由的太太捐出不少朝廷当年赏赐她的金币。在忙于进行这项工程时,他又做了另外一件事,特别受地方居民的敬仰,就是把无主野坟的骸骨重建一大家埋葬之。重新安葬之后,他写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无名死者。他相信,那些死者不是平民,便是兵卒。他颇以那些骸骨有些残缺不完,必须合葬为歉,只希望那些阴魂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大家庭一样。他又在城西修了一座放生池。这纯然是佛教思想,其基本观念是轮回思想,相信那些鱼也许前生是人身。鱼类一放入此一放生池内,则生命安全无虞。那个池塘即名为“苏东坡放生池”,直到清末,当地士绅百姓,还保持在节庆之日,去买鱼放生的风俗。
 
    他常对做些小事感到兴趣。一件新奇的东西,在几年之前很使他着迷,那时他正贬滴在黄州,那件东西叫做“浮马”,是插秧用的。插秧是累得腰酸腿疼的事,农夫必须在水田中涉水而行,整天弯着腰肢劳做。浮马就像在水面飘浮的一只小船,农人可以坐在上面插秧,用腿当做桨移动,马头正好用来盛稻秧。这种东西既可使工作进行快速,又可以节省劳力。他想把这种东西向南方推广应用。他对此事非常热心,在给朋友的信里他多次提到。他给一位太守送行时,曾经告说他要推广浮马的应用,并且说,为太守成功之道,在于“使民不畏吏”。
 
    苏东坡既已失去权力地位,又为当政者所不喜,壮年时致君于尧舜与改变帝国之命运等雄心壮志,已不复当年气概。如今只是惠州一国民而已,他的事也就是邻居翟秀才和林太太的事,这位林太太是酿酒的,总是赊给他酒喝。他的朋友是道士吴复古、陆惟谦,和罗浮的僧人。他在学者、太守、县令之中,也有不少朋友。
 
    他虽然不能做官,他还可以做个热心公益的国民。广州为广东之省会,近在飓尺,太守王古也是他的朋友。苏东坡因为知道广州有瘟疫流行,就写信给王古,提议筹备一笔基金,做创立公家医院之用,就和以前他在杭州所力的一样。广州人和杭州人一样,也是以饮水问题为苦,疾病易于流行也与此有关。他认识一个道士,那个道士有一套引山泉入广州城的完整计划。广州城内有一口好井,只能供官家用。不过,广州城七里之外,在一个比广州尚能新居多的地方,有了良好的泉水。苏东坡把那个道士的引水计划向王古提出,并且建议建设水管引泉水进城。水管可用大竹管做,此种大竹子在广东东部生产甚多。在山泉所在地须要建一石头水库,用五根大竹管从此水库引水到广州城中另一石头水库。苏东坡对水管的制造,说明得十分详细,因为他在故乡曾经见过。竹管接口处用麻缚紧,外面涂上厚漆,以防漏水。每一段竹管要开一小口,以竹撅堵塞,倘竹管之中有闭塞不通,便打开此小口检查。他估计约有一万根大约即可敷用。但是这些大竹管必须时常检查,也要按期换新,就如同现代铁道的枕木一样。必须有官吏时常视察,每年必须从广东东部采购此种大竹筒备用。他怕给他朋友招不必要的麻烦,他告诉王太守切莫让人知道是他出的主意,因为当权派对他厌恶。但是王太守后来却因“妄赈饥民”之罪而被革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8 04: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家逸闻

1、骑马和剥鱼


苏东坡与苏小妹两才子与才女经常以诗相讥,有一次苏小妹在河边洗

鱼,看见苏东坡正骑着马过去,就笑着说道:"大哥骑马骑上去快马加鞭

"意味昨夜大哥行房的样子.

这时苏东坡也不干示弱回道:“小妹剥鱼蹲下来一剥两半”
----------------------------------------------------------------------------------------------------------------------

2、苏小妹与和尚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性的地位

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高

声,笑莫露齿,天天就躲在闺房中习那女红,出嫁的那天头上都还要顶一块红

布不让别人看见。苏家是读书人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

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尚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

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她雅致也好,粗野也好。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

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

中就好象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

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

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

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主持立即对道:

“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

转: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

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和苏小妹斗口也就

百无禁忌。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我有一联,敢请女施主对答”联语是: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争强好胜,与人对联从不服输,这次就选了

这么一副充满黄色情调的想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

早和她哥哥对过类似的联语,根本就不觉得怎样,虽然开始难免有些脸红,但

一想到你出家人都敢说,我又有什么不敢说的,便对道:

“二憎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佛印连连摇头,自认失败,连赞苏小妹锦绣心机,才思敏捷。一次苏东坡和佛

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

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透迄在地,对佛印

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和尚微笑而已。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

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

说:“哥你又输了,试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

佛印呢?”

----------------------------------------------------------------------------------------------------------------------
 
3、兄妹戏丑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

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

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

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

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

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

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

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

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

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

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

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

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

4、小妹择婿

苏小妹渐渐长大了,仍是十分顽皮。她的婚姻问题日益成为苏氏父子考虑的问

题,苏小妹有才,人聪明,又不拘小节,顽皮甚至耍赖,长得又不是十分出

众,要找到一个十分称心如意的人来做丈夫比较难。先是黄庭坚古道热肠把王

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给苏小妹,并乐颠颠地把王雱的得意之作拿来给苏小妹品

评,苏小妹左看右看,最后告诉黄庭坚王雱的作品是:“新奇藻丽有余,含蓄

雍容不足,难成大器。”黄庭坚还想争取,说是王雱绝顶颖慧,读书一遍就


能了然于胸。这时一直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苏询冷冷他说:“这有什么可稀奇

的,谁的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呢?”黄庭坚无话可说,实际上论家世,论相

貌,论才气,王雱都足以与苏小妹比,可苏小妹就偏偏瞧不起人家。就在大家

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秦少游。秦

少游是今天江苏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家道已中落的地主家庭,田园收入不足以

自养。少年时期也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和元丰八年两度入京应试

失败,元祐五年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五年提任大

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他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秦少游也就经

常出入苏家,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地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那天她在哥哥那

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发出由衷的赞叹,辽是十分少见的事,苏家父兄便心

里有数,于是积极设法来促成这段婚姻。只要苏小妹这边没有意见,作为苏门

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自然是无话可说,于是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另一位黄庭坚作了

个现成的媒人。由于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三苏已是声名赫赫,婚事自然在

苏家主办。一般来说新婚之夜,新娘子都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的等待中,

坐以待毙式地等着新郎官去征服,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了

“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居然要新郎官解开她出的三个题目才准新郎官

进洞房。

第一道诗谜是:

铜铁投烘冶,缕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第一句“铜铁投入烘炉中冶炼,就是“化”的意思。第二句缕蚁爬上雪白的粉

墙含有“沿”的意思,“沿”与“缘”相通。第三句反过来看阴阳中只有一

义,那就是“道”。第四句天地宇宙中间的,就只有“人”了。四句合起来就

是“化缘道人”。秦少游略有思考便想通了此节,不禁哑然失声。原来当黄庭

坚告诉秦少游,苏家准备把苏小妹嫁给他为妻时,他虽然当即应允,但想到传

说中的苏小妹突额凹睛,风流少年秦少游对自己未来妻子的容貌着实放心不

下,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苏小妹,由于理学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定婚之后

更是不可能再见,又不好向别人打听,这一块心病着实越来越深,那天终于得

知苏小妹要入庙进香还愿,秦少游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先

在庙门前等着,苏小妹的轿子一到,秦少游就上前去求道:“小姐有福有寿,

愿发慈悲!”苏小妹在轿子里立即拒绝:“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秦少

游要的就是苏小妹的搭腔,立即说道:“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苏小

妹就是好斗,不甘示弱,跟着说:“随道人口吐莲花,分文无舍。”边答边

想,听这道人的口音甚是悦耳动听,年龄一定不大,就不知长得如何,从他化

缘的语言看也颇多才思,苏小妹好奇心一起就忍不住掀开轿帘要看个究竟,秦

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露出脸孔,如何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赶紧走上一

步,苏小妹豁然觉得这人就是秦少游,香也不愿进了,示意丫环转身就走,秦

少游追着说:“小娘子一天欢喜,为何撤手宝山?”苏小妹心中烦恼,愤愤地

答道:“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边说边一阵风似的起轿回府,秦

少游终于见到苏小妹,觉得她还不算丑,特别是气质高华,清奇逼人,好不高

兴,苏小妹回到家中却是越想越气,于是就有了洞房之夜的第一道难题,考一

考秦少游,报一箭之仇。秦少游少年时期是在扬州等地歌妓场中混过的,在风

月场中脸皮早已修炼得比牛皮还厚,想通了那一“诗谜”,提笔就回了一首: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诗中每句句首的字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全诗也隐含着道歉的口气,苏小

妹看了芳心窃喜,一喜丈夫才恩敏捷,二喜他终于向我认错。当即又传出一首

诗谜,并声明全诗打四位历史人物,必须一一注明谜底。诗谜是: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丝缕缝线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少游学富五车,想都未想就猜出:第一句强爷胜祖是孙权,第二句凿壁偷光

的是孔明,第三句由丝缕缝线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自然就是“子思”,第四句老翁整天倚依门闾,自然是望,那

就是大公望。秦少游顺利过关,这一场考试,对秦少游来讲就好象是行军打

仗,每解一题就前进一步,这时已走到苏小妹的闺阁外面,苏家父子和众多的

宾客都凝神静气等着那最后一道难题。闺房的窗户慢慢打开一道缝,露出苏小

妹的纤纤素手,递出一张纸来,仆人马上接过递到秦少游手上,只见上面写

道:

“双手推开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苏轼在旁看了,暗暗发笑,伸出一个指头,指着“雨”字,秦少游心领神会,

立马答出:

“一石击破水中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今夜断然不雨”表面是接月明星稀而来,但实际隐含了“云雨交欢”的意

思,还有“雨”与“语”谐音,也就有今夜不和你说话的意思。秦少游以“明

朝一定成霜”作答,“霜”与“双”谐音,既然成双就一定云雨。纸条一递进

去,房门打开,苏小妹含笑和羞站在门边,秦少游欣然入内,自然是巫山梦

里,云雨交欢。据传新婚之后不久,苏小妹再到庙里进香还愿,寺僧与苏家兄

妹原就极熟,寺僧这时故意问苏小妹:“新婚滋味如何?”苏小妹笑而不答,

但索纸笔挥洒数字,然后将纸条亲自粘贴在大钟里面,对寺僧说,欲知究竟,

一看便晓。那和尚只好把光头伸进钟内,只见纸上写着:“如此这般。”乐得

陪同来的秦少游哈哈大笑。


秦少游曾在歌妓堆中“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自有各种调动女人积极性的手

段。秦少游会作词,他的词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

绪,词如其人,秦少游的这种气质也深受苏小妹的喜爱,可惜天妒其缘,婚后

只有几年,苏小妹就撒手尘寰。当时秦少游在外做官,政治上失意,被贬在

外,听到这一消息,悲痛地写下一首


《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廓春寒退,花影乱,鸳声碎。飘零疏酒盔,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鸥鸳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来秦少游又以一个叫徐文英的女子为妻,这是后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8 14: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惠陽高級中學讀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借旁邊不遠的衛生學校宿舍,給我們剛入學的女同學住。宿舍後山有個亭子,我們常常到那裏去。
新同學嘛,總是喜歡到處玩玩,一到假日,大家會結伴遊西湖,遊遍各名勝景點,獨不見東坡亭,很是掃興。
一次無意中跟門衛講起此事,殊不知他聽罷卻哈哈大笑,真是一頭霧水。他說:“傻妹仔,你們天天坐在那裏談天說地的那個亭就是囉!”
當時那亭子很破舊,地下很多斷了的石板,後來我們翻開來看是刻有字的,幾乎可以肯定是很有價值的石碑或匾。
前兩年回母校,特意去衛生學校看東坡亭,當值的門衛聽說我以前曾在那裏寄宿,才讓進去參觀。如今全變了樣,大樓還高過從前的後山,從樓上可以俯視東坡亭。圍牆鑲有塊匾,簡述了蘇東坡被貶到惠州,後來得到一些補償金,他買了幾十畝地,準備在惠州度過餘生,誰知後來又再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8 18: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卫校真不识趣,竟然霸占了苏轼打算在惠州终老的住宅!!
现在的东坡井和东坡亭就这么委屈于卫校的大楼之下.
可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9 02: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惠惠 at 2004-5-28 18:25
卫校真不识趣,竟然霸占了苏轼打算在惠州终老的住宅!!
现在的东坡井和东坡亭就这么委屈于卫校的大楼之下.
可背~~~

谁之过?这事透出多少无知和短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4 11: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你的帖子太长了,没办法看完啊,我怀疑你是北大中文系的啊,要不,怎么如此长篇大论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11: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飞雀1977 at 2004-6-14 11:49
你的帖子太长了,没办法看完啊,我怀疑你是北大中文系的啊,要不,怎么如此长篇大论啊?

我可是学工科的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4 12: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不是想造反了啊,还搞那么多文学什么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12: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纯属业余爱好。吃饭还得靠“工”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12: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雀愿谈谈东坡先生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4 12: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了,比起小苏华丽的诗词,我更愿意去体会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智慧。最近,我对孔子是着迷了,只是我怕自己受到太多的影响,会不适应现在这缤纷忙乱的城市啊!就象孔子想让天下平,却眼睁睁看着人们流离失所啊。我远远还没有那么伟大,可是我仁义的心也许会帮助我去帮更多的人!
   

对了,你干吗不在自己的领域里贴东西,跑到谈天说地那去,帖了一大片,简直就是要把我的早饭笑回来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4 12: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你叫我小雀还蛮好听的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13: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支持你开专帖谈谈孔夫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0: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