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龙之乡,历史之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河源就是这样一个“潜龙”之地。河源与龙的最早记载见于《广州记》:“(龙川)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又《南越志》:“(龙川)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然而谁能想到,1995年底,河源因一次偶然发现,成为了世界罕见的“龙蛋化石共生地”和“三位一体”的“中华恐龙之乡”,从此揭开了远古恐龙时代在这片土地活跃繁衍的神秘面纱。
从那时起,河源第一次站在了历史之源。水与龙的联系也不再停留于史书中,而是以地下实物的发现有力地向世人证明。随着河源龙蛋化石共生地的发现,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巧合下的必然。
物种之源,生命之源。龙蛋化石是自然的结晶,更是自然之于河源的最好恩赐。保护好这一生命之源,是河源人感恩自然的最好方式,河源市恐龙博物馆内则最好地呈现了这一自然造物主的奇妙遗留,也是河源对于历史的一种责任体现。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进入博物馆的大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具长20米、高8米的大型蜥脚类恐龙骨骼,三条翼龙以及活动生效仿真霸王龙、窃蛋龙等恐龙模型,让人疑似闯进了亿万年前的侏罗纪公园。
博物馆的一楼和地下层是以恐龙为主题的展厅,我们参观了《恐龙产房》、《恐龙足迹》、《恐龙故乡》三个展厅,从恐龙的形成、进化,恐龙足迹的研究,恐龙骨骼化石的发现等各个方面对恐龙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那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的1.6万多枚各种恐龙蛋化石,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远古的恐龙已成为化石,恐龙的灭绝至今成谜。面对大自然,曾经统治地球的最强大物种竟然未能幸免于难,发人深省。作为高级智慧生物的人类,身处无穷奥妙的宇宙和历史悠远的地球,我们同样是渺小的。人类不能独善其身站在大自然的对立面,应该珍爱和保护环境,与天地共存,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客家文化,溯本思源
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关系密切。在客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并指引文化发展。
客家精神中的溯本思源,是其久居异地而不失其色的根本所在,是身处困境而不断开拓进取的内在动力,是客家文化数度迁徙而愈加传承而久远的核心。客家人的发展不忘对文化的溯本思源,愈发展愈思源,越思源而越认同,愈认同而越保护。
来到河源,万绿湖是必到之地,她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东方三奇”,也是四季皆绿、处处皆绿、集“四美”于一湖的“山中海洋”。这里更有客家文化集中展示的“万绿湖客家风情馆”,该馆是广东省首个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展出客家文化的博物馆,也是对客家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和保护的博物馆。
万绿湖客家风情馆以客家喜庆文化为灵魂,象征着客家人乐观而追求美好的夙愿。馆内一楼展示的是客家传统厅堂的构造,包括屏风、天井、供桌等,集中体现了客家人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景。二楼则以“客家八喜”为线索,通过客家人传统的生活用具和习俗文化,包括风情泥塑、传统婚房、客家厨房等,展示了客家人五次大迁徙的历史渊源和河源客家人的生产生活、礼仪习俗和文化艺术。
从诗艺到史迹,从建筑到工艺,从洞房到厨房,从美食到风光,万绿湖客家风情馆以不同时期的历史图文和珍贵实物为载体,展示了河源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让我们体会到客家人代代相传的智慧,也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客家人崇文重教、精诚团结、克勤克俭、勇于开拓、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时俱进
文化的传承不是生硬地照搬照抄,更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她需要继承中去粗取精,更需要传承中与时俱进。河源市文化馆是新时期河源文化及客家文化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阵地。
文明程度,是一座城市的无形“名片”。一直以来,河源市都在着力打造城市形象与创建文明城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河源市文化馆新开辟的展厅一楼展出的是河源“创文之路”——河源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影集,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了河源市文明创建活动的成果,由“用主题实践引导人”、“用身边好人带动人”、“用传统文化陶冶人”、“用德育平台教育人”、“用创建活动激励人”等相关主题组成,让我们直观清晰地了解到河源全体市民齐心协力共建文明城市的愿景与努力。创文根本在于育民,同时创文还要惠民,乐民,怡民。目前,河源文化设施日益完善,艺术精品也展现魅力,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根脉也得到呵护。河源创文,一直在路上!
今天的文明来自昨天的辉煌。河源的今天因一代代客家文化的传承而熠熠生辉,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馆展厅二楼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文展和相关的非物质文化实物展览,其中有上莞镇新轮村追龙、北帝公三月初二巡游节、明清传统纺织技艺、墩头蓝、车田豆腐制作技艺、紫金椒酱制作技艺、花朝戏、忠信花灯和客家黄酒酿造工艺等多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展厅内实物与展板有机结合,客家文化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河源客家人那代代相传充满智慧的生活习俗和悠远的社会文化。
《中国美学》主编高小康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的,其实是一种精美的生活。非遗保护除了人的技艺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情趣,也就是保存过去生活中的那种精美,那种生态。河源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与河源的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人类,走过自然崇拜的原始社会,迈过上帝崇拜的黑暗中世纪,跨过生产力崇拜的工业文明,来到日新月异现代文明的今天,我们是否该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们该崇拜什么?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沾沾自喜?还是科技无人问鼎的不可一世?一个民族,一个国度,一个区域,是否该有一种崇拜与敬畏在心间?是否该有一种坚守在血脉中流淌?文化与文明的继承与保护,从来都不为过,何时都不为晚。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离开了文化或者不顾文化的发展,终究会因文化的缺失而败下阵来。
文化之“源”,源出其中。我们庆幸,河源的昨天,有那么多值得保护和继承的文化,也同样为河源的今天点赞,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在为保护文化而尽其所能,这是一种对于文化的尊重,对文明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面对后工业化的今天,河源人民正用他们特有的勤劳和智慧,秉承天地人和的思想,探寻着绿色发展之路,为经济腾飞插上文化的翅膀。
藏龙之地腾龙梦,潜龙在渊一飞冲天,愿河源的明天更美好!(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编辑:戴珍
消息网络来源:http://tech.gmw.cn/newspaper/2015-10/18/content_109581116_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