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0|回复: 0

客家古祠焕新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0 17: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缮一新的上犹县营前镇陈氏宗祠。


上犹县营前镇象牙村九子寨刘氏祠堂内,孩子们在了解刘姓的来源,从中感受客家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

  “立教养,人以食为天,不耕不得食,德以学而明,不教不得知……”近日,上犹县营前镇象牙村九子寨刘姓理事会组织本姓的孩子来到宗祠内,指着悬挂在墙壁上的《刘氏家规数则》,教导孩童学习家训家规,并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来普及。

  丽日晴空下,广袤田野间,一栋栋气势恢宏的古建筑映衬着蓝天碧水,成为一道道绚丽的客家风情景致。近几年来,营前镇致力开展农村“遵家训、守家风”系列农村文化活动,以各姓氏宗祠为依托,将宗祠打造成为凝聚客家精神、传承客家人文、构建客家质朴情怀的重要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铭记祖先艰辛历史

  进入各个姓氏宗祠,一个个装满谱牒的木箱放置在大厅神龛上,捧读厚厚的族谱,让人恍惚回到悠久的历史之中,联想到客家先人不畏艰险、筚路蓝缕的情怀。作为最早到达营前地区的客家人之一,陈姓族人早在元末就来到了营前居家生息、繁衍发展。位于蛛岭村下陈的陈氏宗祠经过几个朝代的更迭,在历史烟云里,如一个古朴、善良的长者静静地守护着当地的祥和与安宁。

  陈氏宗祠是兴祖公支绪总祠,它创建于元末明初(公元1630年至1380年间),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至1521年)遭兵火;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重修。祠堂占地面积457平方米,建有大殿一栋,大门一座,两侧砌以围墙。门框由精凿青色条石装配而成,上方嵌青石碑额,浮雕“陈氏宗祠”四个大字。顶端精塑鳌鱼四尾,一圆珠配置其中。

  大殿分为三间,中为正殿,旁为昭穆。正殿上方悬挂“世德堂”金字匾额。正殿左右间墙前端各置红色石鼓一面,直径1.2米,基座有花卉浮雕。大殿前沿矗立青色石柱两根,高5.17米,直径0.33米,呈八角形,用整石凿成,顶端与横梁相接。相接处装有木质镂空花雕。柱正面刻有对联一副:修先人祀典序昭序穆;启万代书香报德报功。殿旁各立石狮一尊,高1.53米,长1.55米,胸围1.2米,用红石精雕而成,威武雄壮,栩栩如生。殿前有一长廊,为节日祭祀和喜事庆典之用。

  整个祠宇宽畅高大,气势恢宏,古色古香,典雅美观。现在祠堂内悬挂有《族规》、《族训》等内容的牌匾,成为陈氏族人接受传统教育、传承优秀家风的理想之地。近年来,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外籍教授,曾多次慕名前来实地考察,均称赞陈氏宗祠建筑精美,保护完好,是一座很有研究价值的古建筑。

  重建守护精神寄托

  宗祠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风雨,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濒临垮塌。而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当今客家人生产生活习惯改变和思想认识的原因。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人群的迁徙流动,在乡村深处那一处坚守的精神家园——宗祠,显得落寞、无助,让人感慨宗祠的经历沧桑和时代的变化。

  农村土坯房的改造和秀美乡村的建设给姓氏宗祠带来机遇。宗祠,作为族人血脉来源之流,人丁兴旺发展之根,当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后,回首看看自己的家园精神的依托,已有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姓氏的团结和互助,而宗祠也成为姓氏内维系亲戚、联系族谊的重要桥梁和载体。

  当地不少姓氏把宗祠的新建摆到了和自己家盖房同样重要的位置,发倡议书号召族人捐款集资,越来越多人纷纷响应和有力支持。为加强资金使用和监督建设质量,各个姓氏都推荐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负责各项事宜,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建设质量得到保障。

  象牙村九子寨在土坯房改造中,刘姓群众推荐老党员刘承尧、刘承瑞等人成立理事会,规划好祠堂和农家住房建设,在营前镇党委、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廉政文化打造等系列举措推动下,九子寨旧貌换新颜。现在,九子寨内一栋栋新居掩映在绿色之中,祠堂里学家训家风的声音不断,孩童们在古树下快乐地学习……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客家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

  上湾村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立足社区建设布局,将黄氏宗祠建设在竹头社区里,当地群众日常或进厂上班或下地劳作,闲余就聚集在宗祠内,或谈事或休息。上湾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黄甫玺说,社区建设得像城市的小区,大家生活在这里其乐融融,生活越来越充满精气神。

  传承古朴客家情怀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营前镇立足实际,在各村各个姓氏的宗祠众厅深入开展“遵家训、守家风”活动,精心打造了象牙村九子寨、新溪村樟树、蛛岭下陈、上湾村竹头社区等22个示范点,形成了“村村有亮点、处处有特色”的农村祠堂文化新景象。宗祠还会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镌刻其上。门匾揭示了家族姓氏的荣耀、家庭管理与教育、做人修养与处世之道,它不仅是建筑文化、姓氏文化、书法文化的载体,还具有廉政教育的功能,也是廉政文化的载体。在众多的门匾里,还有不少廉政故事,成为“廉政家训”,世代沿袭,垂训后人。

  “出门衣冠正,仪容须端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细声讲大事,万事好商量。做人讲诚信,大路坦荡荡。”在祠堂里悬挂的家风家训,也在孩童们心中唱响。当地学校结合姓氏祠堂文化,通过“好家训、好家风”教育进课堂及主题班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我的姓氏溯源”“我家名人我知道”等活动,向族中长辈了解姓氏起源和名人故事,在收集整理中感知家风家训的传统魅力,积极倡导良好的文明校园新风尚。(张鸣、钟秋梓、黄英彪文/图)


消息网络来源:http://gz.jxcn.cn/system/2015/09/10/014251608_0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7 12: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