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16|回复: 4

【转帖】张全庆:四川客家谈访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1 22: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说四川省有客家人二百余万, 其先祖均是在二、三百年前,从闽西、粤东北、赣南等客家祖地迁至四川的,当时正是明末清初,此三地客家人亦多迁往台湾、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应该说, 如果闽西、粤东北、赣南三地孕育形成客家民系的话。那么在二、三百年前,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客家、四川陕西等各内陆省的客家祖先应共同生活在一个故乡: 闽西———粤东北———赣南这闽粤赣三省交界区。
假想在二三百年前, 中原汉才能了却心愿。”民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形成客家民系已有相当的年代了, 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民系。由于当时人口的大量繁衍,加上当地山多地瘠, 或其他别的原因, 在明末清初, 许多客家同族兄弟姐妹分路外出创业, 一支远赴南洋及世界
各地; 一支西进祖国大陆内地湖南、四川、陕西等地, 垦荒建园, 安家立业。应该说, 闽、粤、赣客家与祖国大陆内地、海外客家有着历史形成的、不可分割的土族血缘亲情关系。
前段时间, 我到四川省探访客家居住地, 历时二十余天, 拜会当地客家人士, 翻阅遗留下来的姓氏族谱, 了解当地的客家迁移历史、分布及当地客家的语言、风俗、民居建筑等。承当地客家人士的热情支持与帮助, 提供族谱及有关资料, 使我此行收益颇丰。现稍作整理,以示同人。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 长江上游。秦统一全国后, 在四川设置蜀郡、巴郡, 故四川称为巴
蜀, 四川又因气候湿润、温和, 物产丰富, 而被世人称为天府之国。明末清初, 四川由于长年战乱, 土著已经极少, 现在的四川人, 多为清初外省移民的后代。
19 世纪初, 成都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大姨家陕二姨苏, 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 现无十世老成都(引自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 。”可见一斑。而在这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 生息着一支保留着浓郁的岭南风俗习惯, 至今还讲一口较为标准的客家方言的客家民系。
我到成都东郊龙泉驿区的洛带镇,用梅县客家话与当地老人、小孩交流毫无障碍。我说明我家在广东梅县, 当地客家人紧紧握着我的手或揽着我的肩膀:“你是涯登个老家人啊(你是我们老家的人啊) !”令我备感亲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1 23: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客家入川的背景
我到成都东郊、西昌南郊、川南的荣昌县等地, 与当地客家人交谈,问到客家入川的背景,几乎都提到“湖广填四川”这个历史事件。那么,“湖广填四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灾荒、瘟疫等, 导致四川人口锐减,“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榛榛莽莽,如天地初碎”(引自《蜀破镜》) , 致千顷田地荒芜三、四十年。为了恢复生产,发展
经济, 清廷采用鼓励外省人入川和强行移民两项措施, 发动了移民垦荒复耕运动,继湖广(元朝将湖北、湖南两省区划为湖广省,近代川人沿袭元时行政区划习惯,仍把湖北、湖南称为湖广省) 人迁移入川后, 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百多万客家人(其中广东客家人最多) 相继移民入川, 垦荒建园,这就是四川历史上著名的“湖(即湖广人) 广(即广东客家人) 填四
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
粤东、闽西客家人入川,有族谱、史料可查。四川成都龙泉驿区山泉乡张隆司先生家中所存
1823 年撰写的《张氏族谱》记载:“更推乎近代,迨我始祖资公由闽迁粤都长乐之邑。业数年矣”、“黄孺人28 岁,苦守节制,乾隆癸亥年(1743 年) 携二子与小叔雍秀公一路, 上川东富顺县牛潮渡甘家冲, 佃耕数载, 年数荒歉, 又二子而亡,孙子年尚幼稚,遂搬移川西简州横山子”。清雍正年间,粤东长乐人范端雅说:“大丈夫志在四方, 奚必株守桑梓。吾闻西蜀天府之国也,沃野千里,人民殷富, 天将启吾以行乎”(引自成都市成华区龙潭乡《范氏族谱》) 。
我到西昌市南郊黄联关镇拜会当地的几位老人时, 一位刘姓老人向我讲述了他们祖先入川的人向我讲述了他们祖先入川的一些故事: 他的祖先当时是兄弟俩跟随移民大队入川的, 后来他们一批人来到西昌南郊, 大家结草绳为界,垦荒种植,其先祖在垦荒中想出点子,点燃荒草,火到之处,皆为其开垦之地,于是兄弟中一人回到广东老家把妻儿、族人带了一批出来, 定居于此。老人还把他家族谱取了出来, 我详细看了其中的族谱序言,内中记载:“始祖公开七官授广东湖州府都统, 葬在兴宁县北厢岗背车头行山象形”,刘氏开七之子刘广传即为刘姓老人的四川始祖。一代一代算来, 自刘氏广传公至他们一辈,已有七、八代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1 23: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客家入川的路线及分布
根据一些族谱及有关史料、资料记载,广东、福建等省的客家人主要从两条路线入川: 一条是从粤北经湖南的汝城、桂东、茶陵、醴陵、浏阳、平江再到长江;第二条是从粤北经湖南的宜章、郴州、祁阳、邵阳、常德再抵长江。
最后都经长江流域或经湖北的恩施溯江而上入川, 在川东驻垦若干年后, 又分北上和西进两条路线迁移。北上路线, 由川东向广安、仪陇、巴中方向移动; 西行部分的客家在泸县、富川、隆昌、威远等川南地区垦殖相当长时期后,一部分仍留在川南,另一部分顺沱江流域而上, 到川西垦殖。
以隆昌为中心的川南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这两大板块, 构成了今天四川客家群体的生活大本营, 是闻名于巴山蜀水的客家聚居区。
根据史料记载和四川当地客家研究者的实地调查, 四川客家人现在主要分布在川西的双流、新津、温江、都江堰、彭县、新都、金堂、广汉、什邡、德阳、郫县; 川东的广安; 川南的荣昌、泸县、富顺、宜宾、威远、隆昌、资中、简阳、仁寿、彭山以及凉山州所辖的西昌、会理等38 个县(市、区) ,尤其以沱江流域和成都东郊最为集中。根据史料、家族族谱等考证,成都东郊的客家人大多来自广东梅县、兴宁、五华(旧称长乐) 等县, 依我的接触, 亦是如此; 川北仪陇等地的客家则大多来自粤北的韶关, 朱德元帅的祖先就是在
乾隆45 年(1780 年) 从粤北韶关转徙到四川广安的华莹山, 又于嘉庆15 年(1810 年) 左右迁到仪陇县马鞍山(参阅朱德故居纪念馆资料) ;川南威远、资中、内江等地的客家人多来自粤东龙川和福建龙岩等地; 西昌南郊的客家主要来自兴宁、五华及龙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1 23: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四川客家方言
我到四川客家居住区录音采访,均用梅县客家话与他们交流,几乎都能听懂。但由于时间所
限,我只选择了有代表的几个点,第一个是成都东郊的洛带镇, 第二个是西昌南郊的黄联关镇, 第三个是沱江流域现重庆市所辖的荣昌县。川北的三台、仪陇;川东的广汉等均未实地探访。
据旧时史料(一般为解放前史料) 、家族族谱统计分析, 整个四川的人口主要由湖广人和粤、闽、赣、桂等省的客家人两大部分构成, 湖广人和客家人分别占当时总人口的40 %和35 %。因为湖广人较早入川,而且人口较多,故四川通行以湖北麻城话为基础的四川话,旧称湖广话,在语言学上称为四川官话, 是四川第一方言。客家人较湖广人迟入川, 所占地方亦相对分散,周围都有早入四川的湖广人, 所以四川客家人可以讲是生活在湖广人之中。但由于客家人始终恪守“宁卖祖宗田, 不忘祖宗言”的祖宗遗训,所以二、三百年来,客家话仍在四川客家人中一代一代延续下来, 客家话在四川成为仅次于四川官话的第二大方言。
根据调查, 成都市所辖的金牛、成华、龙泉驿、锦江、新都、青白江、金堂等区县和重庆所辖的荣昌, 德阳市所辖的广汉、内江市所辖的隆昌、资中、威远,南充市所辖的仪陇县以及西昌市的黄联关镇等区域, 目前仍通行客家话。
据了解, 有些地方的四川客以前并不是很明确自己为客家人, 只知自己的先祖是从广东那
一带过来的, 所以自称“土广东”。别人也就说他们讲的是“土广东话”, 但他们发现他们却听
不懂“广州话”, 甚至相差较远,后来随着交流的增多, 他们才明白自己是客家人。
我到成都东郊的洛带镇后,仿佛就走在梅州的某个乡镇, 这个镇的居民80 % ——90 %是客家人, 他们的先祖基本来自广东梅县、兴宁、五华等县。在这里, 老人、小孩子一律讲客家话。据当地人介绍, 即使是非客家人嫁、娶到这里, 也需慢慢学会客家话, 就连镇上开会, 也用客家话。在洛带镇, 我自由自在的讲着客家话, 背着采访机, 拿着照相机,走家串户⋯⋯
我到西昌市南郊的黄联关镇后, 了解到该镇有一万零二百多人, 客家人约占60 % ——70 %。我到黄联关镇时, 正赶上“墟日”,当地客家人管“赴墟”喊“赶场”, 也是隔两日逢一次“墟
日”。我随意到“墟场”走了走,这里却是四川官话与客家话混用了。据当地人称, 客家人
之间是讲客家话的, 与他人交流却多用四川官话了。
我在“墟市”中行走时, 听一小孩子喊一老人“阿公”, 我知此必为当地客家小孩, 于是我上前
用客家话问他:“小朋友, 惹公系做脉个的, 你有么读书?( 你爷爷是干什么的, 你有没有上
学?) ”小孩却瞪着双眼望着我:“我唔懂你讲些什么?”而他说这句话时, 分明带着客家口
音。我转而和他爷爷聊了起来,却是没有问题的, 后来我还到他家坐了一会儿。他家上厅也供着其先祖的神位, 他说他家的族谱丢了, 但他知道他的祖先是从广东那边过来的。
后来我到重庆市所辖的荣昌县, 却不能够用客家话流利地交谈了, 但客家乡音是依然存在
的, 吃早饭仍然讲“食朝”, 吃午饭喊“食昼”, 吃晚饭喊“食夜”,喊爷爷奶奶为“阿公、阿婆”⋯⋯
据了解, 现在四川讲客家话的人口达150 万以上, 但由于环境的不同, 时间的久远, 与外界
交流的需要, 四川好些地方所讲的客家话已与粤、闽、赣客家聚居地的客家话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别了。
我每到一处, 亦非常注意当地客家人的房屋建筑及他们的风俗。其民居房屋建筑, 当然不
可能如闽西的土楼、梅州和赣南的围龙屋那样普遍且有规模了,但仍可见到许多具有岭南客家民居风格的民宅建筑, 如土楼、碉楼、堂屋等, 其中以堂屋为多,在荣昌县我参观了几个颇有规模的堂屋,有“上下堂”、“左右横屋”及三个“天井”, 门前有大的禾坪。位于成都东郊洛带镇街上的“广东会馆”,其规模、设计更是令人赞叹。据介绍,该会馆为客家乡亲集体捐资修建, 以此便于客家乡亲团拜祭祀,集会交流,增强乡谊。在当时客家会馆成了身处异地他乡的客家乡亲联络乡情的阵地,思乡念亲的精神寄托。而四川客家人的婚嫁、祭祀、节日庆典等
风俗, 从与当地客家乡亲的交谈中可知, 仍保留着独特而浓郁的客家风俗习惯。
在四川探访客家人居住地,走的地方虽不是很多, 但我觉得, 当地客家人仍主要是以耕种为主, 住在城市边缘或山区, 所以生活相对仍然比较贫困, 经济欠发达。访四川归来,感慨颇多,作如是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2 00: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版主有心。转贴张全庆对四川及成都的客家人源流和现状的调查。除少数有文化的客家青年及到过广东福建的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才知道自己的客家身份。大多数四川,成都的客家人只认同土广东人,对自己语言的归属也不大了解,更对自己的语言感到迷惑不解----与四川话不同,又听不懂电视上的粤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5 21: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