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十年前的一段寻亲奇遇,缔结了两个家族绵延至今的浓浓亲情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王漫琪
正月里,一个20多人的潮州大家庭,“组团”驱车数百公里前往河源市龙川县一户山村人家做客,探望住在那里的一位客家老奶奶,共度一个充满浓浓年味的春节。羊城晚报记者随行见证了一段颇为传奇的寻亲故事:30年前的一次寻亲,再续阻隔了半个世纪的血肉情,又绵延至今结下潮汕、客家一衣带水的不解情缘。
探亲:
爆竹声声,客家山村演绎潮客情
这一天,家住潮州市庵埠镇的市民王延昭5兄弟带上全家20多位成员,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分乘5辆小车从家里出发了。此行的目的地是给远在河源龙川县87岁的姑母拜年,这是他们家第二次前往探亲。自从2010年父亲去世后,姑母是唯一在世的长辈,与姑母的子侄通电话时听说姑母对潮州的亲人们很挂念,几兄弟一商量,决定今年前往探望老人。
赶了5个多小时的路,一行人终于来到河源市龙川县上坪镇青化村,进山的村道沿途添了不少新房子,让众人差点认不出路。这些年日子越来越好,外出创业有成的乡亲们纷纷回到老家盖上新房。刚进村口,姑母的两个儿子刘继明、刘丕德已早早在路口候着,半山的新屋门前,家族里的年轻人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好生热闹,这是客家人迎接贵客的传统仪式,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王家,刘家接连燃放了长长的4串鞭炮。
姑母坐在里屋,被一大群娘家的子孙们围在中间嘘寒问暖,姑母只懂讲客家话,尽管言语不通,但似乎都能“听懂”彼此。姑母长相酷似兄长、王家已逝世的老家长王清光,让未曾谋面的年轻侄孙一辈倍感亲切。趁天色尚早,刘、王两家在院子里合影留念,以姑母为主角,两大家族50多人济济一堂。
客家的晚饭吃得早,傍晚5时多,家家户户便开始炊烟袅袅了。许多人家的厨房还保留着烧柴火的炉灶、大锅,过年过节烧大锅菜,平日才用煤气炉做饭。由于主客人数众多,里屋和院子摆开了6大桌,大家围桌而坐。用大锅烧的香喷喷的饭菜,一碟碟端上了饭桌,酿豆腐、豆皮炒笋丝、客家炖鸡、娘酒……让久居城里的客人们大快朵颐。姑母看着满屋亲人子辈其乐融融,一直乐呵呵地笑着,从她脸上绽放的皱纹里可以看到满心的喜悦。
杯觥交错,浓浓的年味与深深的潮客一家情,全都融化在客家娘酒的甜甜醇香中。姑母三十年前赴潮汕地区寻亲的奇遇故事,也随着王、刘两家的把盏叙旧再次呈现。
往事:
出山寻亲,热心向导竟是亲哥哥
王延昭与兄弟们从父亲王清光生前的忆述得知:父亲成长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个大姐和小妹,小他5岁的小妹,在八九岁时便被人拐走失踪,从此杳无音讯。那个年代的潮汕地区,因躲避战乱失散或被拐卖的人口不计其数。直至父亲成家立业后都在打听小妹的下落,曾几次有人前来寻亲,但都对不上号。
1986年的一天,一位年近六旬的妇女在两个年轻人的陪伴下找到庵埠镇民政部门,自称从河源龙川的客家山区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弟弟”,该妇女自称从小被拐卖,几经辗转最后被卖到龙川县上坪镇青化村一户刘姓人家当老婆,生育了两女两男;由于丈夫后来又娶了二房,也生了子女,娘家人在当地。“我妈因为孤身一个,又没有娘家人撑腰,所以一直很想找回自己的亲人。”刘丕德说为了圆母亲的夙愿,刘丕德于是陪着母亲王阿二赴潮汕寻亲。不懂潮汕话,自小失散而记忆模糊,王阿二只记得家人姓王,小时候住在“仙溪村”。民政部门的干部毫无头绪,便介绍他们到仙溪村里找很有威望的长辈清光伯帮忙。清光伯非常热心,带着他们在村里四处打听,因为王阿二言辞凿凿地称找的是弟弟,清光伯压根就没联系到自己身上。直到天黑还无着落,热情的清光伯便安顿王阿二母子3人到自己家中留宿。来到清光伯的老厝(潮汕话,屋子),看到依稀相识的厅堂、屋后的水井,王阿二满屋子打转,记忆的线头渐渐抓起。清光伯的媳妇、女儿看着这个样貌与家公甚为相像的女人,提醒清光伯会否便是失踪的妹妹。清光伯刚开始不相信,后来才半信半疑地请来大姐,结果大姐一进门,两相打量,便与王阿二抱头而泣,果真是从小失踪的小妹,全家皆大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