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2|回复: 2

[原创] 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30 15: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


         我是2008年国庆节探家时,才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家谱的。2009年国庆节后我要了这本家谱并开始研读它——在我那钟姓人口不多的家乡,到了退休年龄的,大概只有我才有时间去研读它,2010年我就开始试着编写家谱。2011年我编了《第一稿》,2013年编了《第二稿》,2014年编了《第三稿》。因此,对编写家谱,从任何角度看,我无疑都是个新手,编错了或者说错了的地方,都欢迎指正。

         我的家谱是族人在1983年续编的,除了续上最近的二代外,其他的都与老谱完全一致,故我称它为《原谱》。网上有文章说,锺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据《原谱》,气公为1世,我是锺气公的118世孙生于1950年,当时我计算了一下平均每代间隔(我称之为“平均代距”)只有18.6年!这怎么可能呢? 我怀疑网上文章有错或者锺气公的出生年份有问题,还没有怀疑到《原谱》, 因为这是珍藏的家谱,不容我怀疑! (注:在《原谱》中,“象洞十四祖”之一的锺理公为气92世,按现今所知,理公生于1062年;那么,从气公到理公,平均代距只有14.1年;这说明,《原谱》的世系确有问题。)

         2010年,我先后得到了钟蔚伦著《钟姓史话》和锺春林著《锺姓源流史》(即“初版史”),其中《锺姓源流史》还列出了黄帝105世(即气43世)之前各世祖的生卒年份(在书中,“象洞十四祖”之一的锺理公为气44世)。该书载明,锺气公(气1世)生于公元前225年没有错,这就证明了是我家代代珍藏的《原谱》有问题!而且问题还很严重!锺理公的世系从气44世被虚增到气92世,我不由得十分的震惊!

         震惊归震惊,震惊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只有面对。可能是多年从事技术工作的经验使然,我对数据感兴趣。既然上述两书在锺气公43世之前各世祖的世系是一致的,我就将《锺姓源流史》书中锺气公43世之前各世的世系和生卒年份照搬入谱,又将网上对106世(气44世)锺理公和“五龄公”之间的世系探讨方面的文章摘要编入其中供族人研究,这就是2011年编的《第一稿》。 2011—2013的二年来,网上文章对“106世锺理公到五龄公共有六代” 【即:106理(1062—1136)——107大相(1110—1179) ——108天柱(1144—1217)——109朝政(1169—1247)——110响(1204—1290)——111提龄(1229-1315)】 已经绝少争论几无疑问,可说是基本取得共识,故将“理公到五龄公有六代”在《第二稿》中编入了谱系。但是对111世(气49世)锺提龄公与“三文公”之间是否为父子关系网上又有了质疑的文章,而且还提供有相关生卒年份,从数据分析还很有道理,我又在谱中将这些内容作为参考性的资料加入供族人参考(即没有编入谱系),向族人和宗亲征求意见,这就是2013年编的《第二稿》。

         在《第二稿》的征求意见中,我的观点是倾向于“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四世”的。这和我家《原谱》的“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二世”在世系上有差距(我的家谱是:理——提龄——文亮。 据今资料所知,理公生于1062年,提龄公生于1229年,文振公生于1309年<推测文亮公约生于1314年>;即提龄公至文亮公相隔85年才2代,证明了家谱的这段世系也可能是有问题的)。为什么? 下面是我的一段经历,介绍给大家,以作交流。
   
         2013年,我上网查了一下“族谱的历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根据学者研究,中国的“族谱”很早就有了。在隋唐之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垄断的世家大族修谱之风就很兴盛,以作为门弟、选官、继承、婚配的依据,这时的族谱记载是比较真实准确的。(注:我认为如东汉时气14世锺宏、锺宿兄弟主修的族谱就是。)但是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门阀世族被破除而不复存在,世家大族的族谱大都散佚无存。(注:《锺姓源流史》称,气18世锺先公在公元366年,在宿公都督府中寻出族谱,方知源流。说明本系族谱仍存。) 宋代开始,一种由士大夫书写的体例规范的私家族谱(如欧阳修和苏洵所创造的“欧苏谱例”)因为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且修谱之风南方盛于北方;但是,由于紧随其后的大规模的元朝灭宋的战争,又使这些谱牒被焚之一炬。(注:《锺姓源流史》称,气21世锺贤公南迁时带到福建的族谱,在唐末黄巢起义时于战乱中在汀州城遗失了。说明从此本支系再无宿公兄弟所主修的原谱,之后的大多数族谱是后来补修的。)到了明清时期,自明代嘉靖皇帝在1536年恩准民间建祠堂之后,各地祠堂乘风兴起,宗族活动随之在全国盛行,也催生了民间联宗修谱的热潮,且大都以宋朝模式为蓝本;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姓族谱大多为明清时所编修的。(注:我相信我家的《原谱》也是明清时所编修的。现今对比已知的其他族谱,我更相信家谱是清朝初年所修的。)由于朝廷未加监管,明清时民间族谱的特点是:全力扬善,尽量隐恶;甚至不惜攀附望族、乱认先祖,附会嫁接、随意上溯,导致世系混乱。这时期的族谱内容大多是真伪相混,甚至有移旁作祖、世系颠倒的怪现象出现。这些族谱被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许多姓氏族谱都有的通病。(注:我相信我家的《原谱》也有这个问题。 今注:2013-11作此文时,我还不知道有清朝时的《汀州谱》对锺姓谱的毒害,现在看来,《汀州谱》是造成锺姓谱混乱的主要因素。)

         既然全国各姓旧谱都有此许多问题,估计本姓各支的旧谱也大多如是。那么我们何不集思广益去重新认识它,并大胆地用新的资料去更正它呢? 特别是对于族谱中那些移旁作祖、世系颠倒、攀附权贵等方面的问题尤其需要纠正,重中之重是世系问题,免得遗祸子孙后世。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我所编写的《第一稿》和《第二稿》就是对照《钟姓史话》和《锺姓源流史》后进行纠正的一种尝试。

         网上有文章称,在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紫金谱和五华谱多为曾祖孙关系,兴宁谱则为父子关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认为,这与“元佑党事件”有很大关系。因“元佑党事件”,在公元1100年前后,气44世锺理公及其子孙被迫离开福建武平南徙广东避难,致使从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的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因颠沛流离不曾修谱,致其后裔各支在自编的谱系中出现纷乱无法统一,这是可以理解的。极有可能的是,这种混乱与“三文公”的子孙在各自修谱时由于所掌握的资料不够全面也无法全面大有关系。紫金谱和五华谱可能是文振公的子孙所修,兴宁谱则可能是文亮公的子孙所修,当时因条件所限彼此之间在修谱时没有沟通致使各谱差异很大而且得不到纠正,并被后辈接受传承了下来延续至今,从而出现了今天的争论造成了今天的困扰。

         困扰需要解决,争论需要理性,既不能谩骂指责强词夺理,也不能武断专横颐指气使,关键是要以理服人,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或者数据来说话。下面介绍一下我的一段求证过程。

         2010年我就在网上看了《提龄公谱系全》(以下称“兴宁文亮系谱”),它在提龄公之后的世系排序与我族人家藏的《原谱》基本一致,于是我便认定我的家谱也属于兴宁文亮系谱。   

        我是2013-02-16上网时在无意间看到文振公后裔、原籍广东紫金县城东门儒林街、现住香港的锺煜晟先生在网上2012-03-04发表的《锺氏族谱辨伪》一文,他在该文中公开了他的家藏族谱(以下称“紫金文振系谱”)部分内容。紫金文振系谱将提龄公定为一世,然后便是:“ 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三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二世有始公生于1254年,妣吉氏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三世升达公,妣黎氏,生三子: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  

         我想,它与我家的《原谱》的世系排序怎么会不同呢? 如果将他们的生卒年份套入兴宁文亮系谱结果会如何? 我知道,在《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中,文亮公之孙应通公生于1380年。不妨一试:

         如果按照《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的排法(即“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二世”),就是:“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六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二世文亮公生三子:志福、志明、志聪。三世志聪公生三子: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1世************2世***********3世*******4世 ****      
—————————————————————————————
提龄1229——有始1254、文振1309**志福******应乾——
*************有甲1257、文亮———志明******应通1380
*************有贤1267、文康******志聪———应和

         我发现,在年龄上,提龄公享寿86岁,他在25岁生下长子有始公,28岁生下次子有甲公,38岁生下三子有贤公,即他在40岁之前生下“三有公”是合理的;在39—79岁没有生育记载;但在80岁生下文振公,又在其后的5年内生下文亮公和文康公,即在80—86岁之间突然如此高产地生下“三文公”,则是不可能发生的也不合常理。另外提龄公至应通公相隔3代共151年,平均每代间隔为50.3年,也不合常理。就是说“兴宁文亮系谱”的这个排法是有问题的。

          我又想,文振与文亮是亲兄弟,若文振公之前用紫金文振系谱(即“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四世”)的世系排序,文亮公之后用兴宁文亮系谱的世系排序接上去,合并后的情况又将会如何呢? 也试试看,于是得到:  “ 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三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二世有始公生于1254年,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三世升达公,生三子: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  四世文亮公,生三子:志福、志明、志聪。五世志聪公,生三子: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1世*******2世 *******3世******4世******5世****6世****     
——————————————————————————————————
提龄1229——有始1254——升达——文振1309**志福****应乾——
************有甲1257****升逵****文亮———志明****应通1380
************有贤1267****升递****文康 ******志聪——应和

         由上可以分析:提龄公25岁生下长子有始公,而有始公比长孙文振公大55岁,很合常理。伯公文振比侄孙应通大71岁(假定文振比文亮大5岁,这时爷爷文亮应该是66岁),也很合理。提龄公至应通公相隔5代共151年,平均每代间隔为30.2年,也是很合理的。

         我高兴地发现,这个排法不仅仅是合理的,简直可以用珠联璧合天衣无缝来形容!或者说,将兴宁文亮系谱和紫金文振系谱进行综合排序,不但解决了兴宁谱和紫金谱之间在世系排序上的争论和矛盾,而且证实了提龄公与“三文公”之间确为曾祖孙关系(即“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四世”)。

         这就是我倾向于“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四世”的全部推理过程和得出的看法,并已经在2014-6编家谱《第三稿》时正式引用入谱。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后移,会有更多的人拿出自己的证据来参与这类争论,事实也就会越辨越明。但愿我的上述探索能为大家尤其是“三文公”的后代所认可。


         《钟姓史话》和《锺姓源流史》在世系上只介绍到黄帝106世“象洞十四祖”为止。现在,我在“象洞十四祖”之后,续上我探讨(其实是归纳)所得的粤东各地(如兴宁、五华、紫金、河源等地)争论了几十年的一段世系,兹列于下,供各地族人参考,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106Q44)刚、【理(1062—1136)】、齐 ——(107Q45)【大相(1110—1179)】  ——(108Q46)天槛、【天柱(1144—1217)】、天栋 ——(109Q47)朝壁、【朝政(1169—1247)】、朝清 ——(110Q48)任、远、【响(1204—1290)】 ——(111Q49)【提龄(1229-1315)】、遐龄(1231—1296)、祯龄、祥龄、瑞龄 ——(112Q50)【有始(1254-? )】、有甲、有贤 ——(113Q51)【升达】、升逵、升递 ——(114Q52)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 ——(115Q53)志福、志明、【志聪】 ——(116Q54)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 ......
         图例说明:
         1:世系用黄帝世系和气公世系;例如(106Q44),表示“黄帝106世、锺气公44世” 。
         2:方括号【】内的名字是世祖,是下一代的父亲;比如【朝政(1169—1247)】,表示“109世的锺朝政公生于1169年,卒于1247年。他生三子,依序为:任、远、响” 。


         几年来人们对107世至110世的这四代世祖还存在许多疑问,这就是:(一)理到五龄之间的大相至响这四代,为什么其名字与气系钟谱其他世祖的名字有矛盾关联,如天柱公与上祖桂公的字号相同,响公与齐公之孙同名,朝政是长汀开基祖锺朝公的别名等;(二)至今还不知道他们的墓地在何处,甚至有些地方的族谱将上祖桂公的事迹和纪念墓及齐公之孙响公的墓地引为己有;(三)仍然有某些地方的族人对这段世系是否真实存在有怀疑。

         我认为,对第(二)点,很可能是某些地方的族谱在其后辈编谱时误用了这些事迹和墓地,也可能是出于虚荣心所致。对第(一)点,他们这四代人与上祖同名既可能有偶然性(也有可能是父亲特意如此取名以缅怀先祖激励子孙),也可能他们本来取的就是这样的名字。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与上祖同名或者没有他们墓地的记载就认为他们不存在;而且理公到五龄公之间相距160多年,即时间上足够容纳这四代人,这就已经足以证明他们存在的合理性。既然有族谱记载了他们的存在,时间也证明了有他们存在的充分可能,而且还有谱记载了他们的生卒年份和年份的合理性,所以,我们在修谱时就不能将这些先祖排除在谱外,硬要坚持“理生五龄”又无法自圆其说。我的家谱是“理生五龄”,但我认可“理至五龄有六代”。对第(三)点,则无需解释,有怀疑是正常的,因为我也曾经怀疑过。

         至于“提龄公与三文公之间的关系”,上面已经探讨过了,我认可了紫金文振系谱,即他们之间共为四代,是曾祖孙的关系。

         综合以上探讨,由生于北宋末页的106世理公,到生于明初的116世应通公,相距320年隔10代,平均代距为32年,是合理的。就是说,从北宋末年到元朝末年的近300年的时间里,本支系所存在的世系缺失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纠正。然而,平均代距虽然是合理的,我也自信地认为是正确的,但我又不敢保证这个探讨是百分之百准确的,理由就是还有上述几个疑点没有得到澄清。

         说明:原文中用的是烈公世系,因与谱史事实不符,现在经修改后,已经改正为气公世系。

         (注:原文作于 2013-11-6 ,今修改于2014-12-1 ,标题与原文同。)

          广东省龙川县  锺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08: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今天才回看,离你的发帖已快二个月了,对不起。今回复,谢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1: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