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新民
http://www.cpst.net.cn/kxj/zgkxjszj/CX/lxb/pe/hx02007001.htm
(1913—1983)
黄新民,有机化学家,是中国防护化学和军事保护化学的奠基者之一,培养了大批防护科技人才,奠定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基础,并热心有机化学名词审定工作。
黄新民于1913年2月7日出生在福建省清流县,自幼酷爱读书,立志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先考取长汀第七中学,继而考取上海清心中学插班生,并获得全校唯一全免学、宿、膳奖学金。直至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第一。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获化学系、数学系两系奖学金。他进入化学系后刻苦学习,同时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他积极参加了“一二·九”爱国运动,参加了党领导下的进步学生组织——实用科学研究会的国防化学组活动。
193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留校担任助教。同年抗日战争爆发,黄新民出于抗战激情,参加了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防毒学兵队,担任化学教官。由于该队政治腐败,不久即愤然离去。辗转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讲师。当时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已经有了妻子和孩子的黄新民,不得不先后兼任中学教师、家庭教师、化学药品公司工程师和医院、药厂的药剂师,以维持生活。
在昆明时期,他时时为国担忧,多方探索民族出路。他参加过吴晗、闻一多等学者名流的民盟活动,还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学习会。1945年考试获取了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和美国庚子赔款奖学金,他先入英国伦敦药学院读研究生,1946年转入剑桥大学学习。在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R.托德(Todd)为主任的化学系及在P.G.曼(Mann)指导下刻苦钻研,1948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吲哚化合物若干问题》。吲哚化合物广泛地以天然产物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中,其中许多具有工业应用的价值,如作为染料的靛蓝和药物的吲哚生物碱,而且能够合成生产。黄新民在他的吲哚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中,提供了50多种新的吲哚衍生物,并发现其中有些化合物具有光敏性能,有可能成为新型的光敏剂。在剑桥大学的第四年担任博士研究员,继续异吲哚方面的研究,寻找更好的光敏染料,即可使照相底片感光速度大为增加的一些染料。
黄新民留学英国后不久,就接受了我党在英组织的直接领导。先后以留英科学工作者协会总干事和中国留学生总会常务委员、主席等身份,编写进步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团结留学生开展革命工作。1948年在布拉格代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出席了世界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并做了题为《科学与人类》的演讲。1949年又以国际学联代表身份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和平大会,为我党在海外的进步活动做出了贡献。
1949年7月黄新民根据党的指示和安排,动员和组织留欧学生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
1949年9月黄新民等30余人从国外回到北京,一同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被任命为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处处长,兼政务院文委招待回国留学生委员会秘书。黄新民根据周总理指示以个人名义向欧美和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发出了两千多封邀请信,号召留学生和科学家们回国。他领导的留学生处共接待并安置了近两千名回国的科技人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总理曾亲切鼓励黄新民说:“牺牲一个博士专业,换回千百人专家,不很合算嘛”。黄新民倍受鼓舞,在3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把周总理的话当做座右铭,经常勉励自己、教育同志。他说:总理的指示很深刻,我们要事事想到全局,想到长远,听党的话,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
在此期间先后兼任华北大学工学院副教授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此外,他还参加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关于学术名词统一方面的工作,被聘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的审查委员。
化学物质的种类繁多,其名称的系统化及统一工作,极为重要。化学名词较其他科学名词更加繁多,实难在一本篇幅有限的名词书中一一列出,而且新化合物不断发现,事实上亦无法使其完全。比较合理的办法,是定出一套命名法则,以便学者对于一些结构已知的物质,不论它是早发现或新发现的,一看便能定出它的系统名称。18世纪末,欧洲即已开始从事无机化学物质命名的系统化工作。19世纪末关于有机化学方面,曾举行国际会议。我国化学物质名称的统一工作始于1915年,并于1932年公布了化学命名原则,1937年修订一次,1945年出版了化学命名原则增订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学术名词的统一工作。黄新民从1950年开始参加关于化学命名原则的修订。1953年参加了《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一书的修订工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编著工作。黄新民曾建议:将一切杂环母核均由其结构相当碳环母核来衍生名称;加杂原子名称于碳环名称之前以命名。常见的芳香族碳环母核,大抵均有简名;唯环间戊烯尚无简名,黄新民特创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