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家炳先生为本港著名实业家及慈善家,一九一九年出于广东梅州巿大埔县银滩村。其先翁玉瑚公乃客家后裔,以经商为业,平生急公好义,济贫恤孤;母亲田房氏则具备客家妇女传统德,为人纯朴务实,克勤克俭。田公晚年得子,故倍加爱惜,然平日对之管教甚严,不时以古代圣贤忠孝节义故事加以勉励,以《朱柏庐治家格言》加以教诲。家炳先生承庭训,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养成了洁身自爱、刻若自励的性情,以及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品格。
一九三五年,玉瑚公溘然长逝,当时年仅十五而刚念完初中二的田家炳,乃不得不忍痛辍学,继承父业,毅然挑起家庭经济的重担。一九三七年,离家前往越南创业,不出两年,已成为当地最大的瓷土供货商。一九三九年夏,日军占领汕头,瓷土运输中断,田家炳被逼转移阵地,踏上远赴南洋的征途。一九三九年秋,抵达印度尼西亚万隆巿,投靠经营土产洋杂生意的兄长,几年间,致力发展,颇有成绩。
一九四一年冬,日军侵占印度尼西亚后,田先生因经商地区划入军事区,被迫结束营业,转赴雅加达投靠族人,自此由经商转入工业,初尝受薪阶级的甘苦。
在印度尼西亚期间,田先生由基层开始,自强不息,努力向上,在关键时刻,更独具慧眼,洞悉先机。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田先生把握商机,大展鸿图,玫力于树胶加工业,锐意经营,业务鼎盛,至一九五一年已成为誉满印度尼西亚首都的青年工业家,时年三十有一。
一九五八年,有鉴于印度尼西亚境内正酝酿排华浪潮,田家炳先生又一次当机立断,毅然决定结束了如日中天的橡胶事业,举家北迁,移资于当时经济条件并非特优的香江。香港乃弹丸之地,当年之所以吸引企业家定居立业,除了环境安定,经商自由之外,主要是由于巿民十居其九,皆为华人,田先生之五儿四女,从此得以在华语环境中,接受正统中文教育沐儒家思想熏陶,因而敦品励行,孝亲睦邻,不论在人处世方面,均能劝俭立身,诚\为本。
田家炳生初临香江,人地皆疏,然而胸怀大的实业家并不气馁,矢志要在竞争激烈的东方之珠,创下一番伟绩。田 先生看准香港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条件,决意全力拓展塑料料薄膜及扶植下游加工工业,及在屯门买地填海,建屋设厂。一九六零年秋,巍巍巨厦啒起于屯门海滩,田氏工业城的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名震香江。自此田氏事业蒸蒸日上,发展迅速,未几即开拓国际巿场,建立商业王国,自创业迄今,四十载耕耘,芳菲满园,田家炳 「人造皮革大王」之美誉,亦不径而走,脍炙人口。
田先生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良好的商德与信誉,在香港先后经历了一九六五年的银行挤提、一九六七年的社会动乱、一九七三年的股巿崩溃、一九七四年的世界原油供应失常、一九八二年的香港回归人心惶惶、一九八四年的房地产暴跌及一九九七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一次又一次的经济风暴,不少结构健全、经济基础甚好的企业均受淘汰或移迁海外,而田先生独能以不变万变,坚守岗位,矢志不移,使田氏事业声势日壮,信誉日隆,其运\筹帷幄、处变不惊的毅力与勇气,尤足令人感佩。
田家炳先生为谦君子,自奉甚俭,克己待人。询之以处世之道,成功要诀,先生谓为人必须秉承“ 勤、俭、诚\、朴 ”四德;而职业无分贵贱,不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只要尽忠职守,敬业乐业,自能拨云见日,渐入佳境,逐步 攀登成功的高峰。实则先生除此之外,尚且目光如炬、稳中求进,故能转逆境为顺境;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故能化独乐为众乐;加以凡事亲力亲为,任劳任怨,能人之所不能,敢人之所不敢,故而使田氏企业,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发挥出超卓的成效。
一九八二年,田家炳先生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以「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创会宗旨。自此竭力奉献,德泽四方。迄今为止,基金会捐资设立的慈善项目,不计其数,举其要者,有遍布神州三十一省、巿、自治区、直辖巿三十余所大专院校的教育书院、四十余所中学及横贯家乡的医院、道 路、桥梁等民生公益捐赠数百宗,加以资助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北京巿自然博物馆之生物标本馆及南京巿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之天文科学交流中心、全国乡村学校图书室五百五十间等,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难以尽述。
田家炳先生在诸多善举之中,独钟教育。田先生认为兴国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要办好教育,必须首先焙训作育英才的教师,因而发展师范教育,不啻为播种植苗,开辟水源。上游清则下游畅,发展企业如此,办学创校亦如此。高瞻远瞩的田先生及不分畛域,致力于推动各地教育工作,德泽无疆,光耀华夏。
田先生履仁崇义,博施济众,不求闻达,而誉满天下,盛外远播。一九八二年获颁英女皇荣誉奖章,一九八八年获台湾李登辉先生颁授热心公益金匾。一九九三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二八八六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先生自此名标星座,光照寰宇。一九九六年,英女皇授予英帝国员佐勋章 ( M.B.E. )。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院士衔;国内三十余省、巿、县授予荣誉公民、荣誉巿民称号,数十所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田家炳先生是梅县地区大埔县右林乡银滩村玉瑚公哲嗣,大埔县旅港同乡会永远会长,是一位热心教育的实业家兼慈善家。
田先生出生于一九一九年,在原乡受中小学教育。一九三五年他读初中二时,因玉瑚公逝世即弃学而肩负起家庭重责。一九三七年为发展大埔瓷土外销,远赴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与同乡合创茶阳瓷土公司。牛刀小试,游刃有馀,深为当地工业界器重。一九三九年六月,日本占领汕头,瓷土出口中断,先生转赴印度尼西亚,先后手创超伦树胶厂及南阳树胶厂,业务鼎盛,誉满耶京。一九五八后业务重心逐步转移香港。目前他手创的田氏塑胶厂及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为东南亚最大人造革制造厂,在香港有"人造革大王"的称号。五十年代香港塑胶加工业尚在萌芽期间,田氏开业后为厂家提供加工技术,解决原料供应,开发海外市场等多方面协助,使香港产品能在国际间占一重要地位,香港当局及工商界人士交口赞誉,认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成功工业家。一九八二年香港总督为表扬田先生的贡献,特颁赐英皇荣誉奖章,用资嘉勉。田先生除了主持其独资的塑胶厂及其它机构外,还先后担任京华银行董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董事长,大埔县旅港同乡会永远会长及其它数十商业团体、慈善机构的会长、理监事、顾问等职。
田先生明德卓行,赋性慈祥,博施济众,薄已厚人。举凡社会公益事业为群众谋福利的团体及医院学校等,无力尽力输将,共襄善举。他在香港成立的田家炳基金会,多年来先生举办不牟利青少年中心、老人宿舍及服务中心,幼稚园、小学、中学、图书馆等造福广大市民,还设有奖贷学金嘉奖成绩优异的有为青年。在台湾省也捐出数千万元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举办各类奖学金,推动各种具公益性的文教事业活动。
一九七八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他受到很大鼓舞。为了帮助祖国发展人造革业,他主动捐赠一套价值数百万港元的生产线给广东省(省府拨给佛山市),在他多次派技术员前往协助后,产品质量已符合国际水平。多年来还为国内不少单位引进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品。对他的桑梓大埔县也做了不少项目。除了独资兴建154米长11米半宽的双程行车湖寮大桥、明德大桥、党溪大桥、玉湖大桥、蒹葭桥。廷乐桥、大厢电视差转台、银滩水电站、银滩发展经济基金会及其它多项关系国计民生之善业外,对教育事业还特别关心。他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国要富强,就要造就人才,要造就人才,就要多办学校。近年来先后上书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省长叶选平、大埔县领导和旅居广州北京的文化界同乡,希望加紧规划在县内各乡镇多办十几间中学,以配合中央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让全县高小毕业的适龄学子都能升入初中,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还望能加办大学,普遍提高邑人数育水平。
田家炳先生一贯主张,捐款做善事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而是真正造福于人民,他不单关心家乡的事,凡是社会上的事,他力所能及的都一样关心。
他对教育事业是很关心,而且对文化事业亦很重视,如大埔县建青少年宫,他积极捐资赞助;大埔县汉剧团缺乏服装道具等,他也捐巨款解决,类此事例太多,不胜枚举,他做到了「不分行业,能帮就帮。」 田家炳先生不仅关心家乡的发展,而且亦关心香港的公益事业。
他不单关心家乡的建设,同时也关心在其它地区的乡亲,如捐赠一个地区的文教基金就达港币二千万元左右,他真正做到了「不分彼此,一视同仁。」 现在田家炳先生还正在计划进行许多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群的赞助、捐赠项目,但他有一固原则「先做后说」。因此,还有许多正在进行的项目,我们现在还不可能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知道的,就是他全心全意、扎扎实实地造福社会的崇高志向,请看他写给他亲人信中的一段话:「……每看到中国人有甚么成就光荣,也很自然发出内心的愉快,而且还会想尽自己有限的能力,去栽培未来的国人,促进中国的社会迈上康乐富强的大道。现在每日脑筋里总是想着如何把有限的财力贡献给社会,能做一些更具意义、更有作用的事业上。……」从田家炳先生的言论行动中,可以看出他那薄己厚人、勤俭自励、洁身自爱和公而忘私的品格,而且这个品格又进一步促使他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现在先生年逾古稀,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其事业之宏伟,德望之崇高,与日俱增,当仁不让之精神,尤令人钦佩!对祖国正在全面改进与庞大建设之当前,而一本爱国爱乡之素愿,将更悉力以赴,共图扛鼎,同任仔肩而造福于国家社会,正如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永无穷期也。 田先生敦品励学,勤俭自勉,治事严谨,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不分界域地举办善业,关心教育,公而忘私的可贵情操,深为世人所钦敬!
田家炳先生有五子四女。他认为生为中国人,必须先学好中国文化,继承祖先优秀的文化传统。所以他让儿女进中文学校。而为了适应今天世界形势的需要,又必须让后一代掌握外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儿女们中学毕业后,又把他们送到美、加去读大学。他的全部子女都在国外受完高等教育,大部分留在美、加创新事业。
田家炳先生是一位在海外艰苦创业的华人典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