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裁霓裳胜旧日,揉蓝衫子杏黄裙。河源将打造全球客家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客家服饰制作工艺:“客家衫,少人穿”现象或将成为历史。
连平颜氏官宦的妻妾与孩子们。摄于1903-1908年期间。(原照片存美国南加州大学)
广东英纯服饰有限公司根据传统客家服饰元素设计的服饰
传统客家女装,有褂子和长衫,比较宽松以方便干农活。
客家传统服饰儿童用的虎头帽子 「核心提示」 河源将打造全球客家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客家服饰制作工艺:“客家衫,少人穿”现象或将成为历史。 客家服饰形成于哪朝哪代,和汉民族其他民系的服饰相比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河源在弘扬客家传统服饰、打造客家服饰文化等方面,有那些独有的优势? 日前,“2014年客家服饰文化研讨会”在河源拉开帷幕,海内外3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聚首槎城,各抒己见,共商全球客家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大计。 客家服饰是怎样形成的? 客家服饰形成于哪朝哪代?在“2014年客家服饰文化研讨会”上,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博士生孙廷林给出的答案是,明末清初。 作为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一支民系,宋以前的客家初民保留着中原汉族的文化优越感,这种文化优越感在一定时期内制约着客家初民入乡随俗、汲取当地土著居民的服饰风格。他们仍然崇尚中原风俗,服饰上依然是中原汉人的服饰风格,大袖宽衫,下摆不开衩,保持着中原服饰宽博及右衽的基本特征。 孙廷林认为,客家服饰的形成期是在明末清初第五次大迁徙时期。此时,在赣闽粤交界处的赣江、汀江、梅江之三江流域的山区己经形成客家大本营之后,客家人口不断膨胀,客家人及其后裔在赣南、闽西、粤东北一带山区地带往返辗转,与当地的土著人碰撞、交流、融合。在此过程中,受当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客家人吸收土著居民服饰文化中与南方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改变来自中原的服饰款式,把衣身、袖子长度变短,衣衫厚度变薄,服饰的面料也由华贵走向质朴,服饰原料以当地的麻或棉织物为主,服饰色彩逐渐向黑、灰、蓝等素色转变。客家族群的服饰逐渐变得更加实用,在款式形制与文化内涵上凸显了自己风格和特点,客家服饰的特征基本形成。 第六次大迁徙后,清朝之后即从民国时期开始。已进入近代,这个时期的客家服饰用的原材料极为丰富,客家服饰款式也大为丰富。如上衣增加了衫、背心、夹袄、挂甲之类的款式,裤装增加了抽头裤款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