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又是一年秋风爽,菊香飘动花满城。在全世界客家人的翘首期盼中,我市客家源文化广场经过一年多的兴建,今日正式开园迎宾,承载着客家人对故土怀念的珠玑巷和客家文化交流中心守望阁终于正式揭开面纱,谱写了开封作为客家祖根地的新注脚。 依托文庙历史突出客家特色 开封素有“客家祖居地”和“河洛文化沃土”之称,被评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之一。为迎接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在开封召开,香港迪臣发展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肩负历史重任,建设客家源文化广场。经多方考察论证,最终将建设地址选在原宋代的珠玑巷原址附近。 客家源文化广场项目是开封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是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是确立开封作为客家人“祖根地”地理标志性建筑群。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我市最终将建设地址选在原宋代东京城珠玑巷原址附近。客家源文化广场占地面积30亩,根据其功能,分为开封文庙文化广场、客家文化主题广场和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三个主要板块,主要依托文庙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客家文化特点,彰显宋文化魅力,打造开封古城中心新地标。 此次客家源文化广场项目的规划设计,依托文庙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客家文化特色,以棂星门、孔子像、守望阁布局于用地中心,形成南北文化中轴线。整体规划突出守望阁的文化轴线,周边形成环绕中轴的环形商业街区,从而形成一个依托文庙及客家文化的文化休闲商业区。中轴线南端为历史留存的棂星门,棂星门向北40米左右为体现儒家文化的孔子像,再向北40米左右为体现客家文化的守望阁,守望阁向北为商业中心街(属于二期工程),街道中心线与文化中轴重合,突出了轴线的空间效果。在中轴线两侧22米左右的范围内布置有园林绿地,内设有体现客家文化的景观小品,在孔子像两侧绿地中设有碑廊,东侧碑廊为遗存的康熙御碑,西侧碑廊为新刻文庙碑。中轴线绿化两侧及守望阁以北的区域设计为珠玑巷商业街区,街区采用沿街商业、院落、下沉商业街等空间形式,形成丰富的商业街区效果。 孔子铜像彰显同根同源同文化 开封文庙文化广场以孔子像与棂星门为核心,以儒家文化与孔庙形制为特色,是整个项目的入口广场区域。 开封文庙文化广场主要表现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宋代,棂星门又称“乌头门”,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祭天。位于文庙文化广场中轴线上的孔子像底座高3米,铜像高9米,底座刻有孔子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孔子像两侧绿地中设有碑廊,西侧碑廊为新刻文庙碑,东侧碑廊为遗存的康熙御碑,存放着公元1694年清代康熙皇帝应时任河南巡抚顾的请求,专为河南名胜题写了“功存河洛”“昌明仁义”“灵渎安澜”“崇高峻极”“济灵源”和一块五言诗碑等,其中“功存河洛”专为开封禹王庙(今禹王台景区)题写,“昌明仁义”专为开封游梁祠题写。当时,御笔颁赐到省,顾将其制匾分发悬挂,后来又将御笔勒石刻碑,镶嵌于开封文庙后殿墙上。著名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认为,“功存河洛”碑证明了所谓河洛地区应包括开封在内。新世纪伊始,时任世界客属大会文教基金会理事长的陈子钦,曾专门到开封察看“功存河洛”匾额,他感慨地说:“到了开封才真正找到河洛文化的根。” 开封文庙及棂星门是清朝开封府学的旧址所在地,开封文庙为1652年开封知府朱之瑶主持建造,东为文庙、西为儒学,后因历史原因今存棂星门一座。“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此次揭幕的孔子铜像底座高3米,像高9米,孔子双手合一,满脸慈祥,向着开封大地露出充满和善、仁爱的微笑。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即“以德治国”。孔子在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谈到孔子塑像,10月14日,我市作协主席高树田对记者说:“客家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原文化的融合不是人为的,而是历史的必然。”高树田说,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没有什么冲突,从汉代以来到五四运动之前,孔孟之道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中原文化也是以孔孟文化为主题。“客家人的耕读传家本身就是一种儒家文化。”高树田说,客家文化是把中原文化带到全世界去,这也是在弘扬儒家文化,客家文化与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样的。“开封的城摞城现象举世闻名,在开封的同一块地方,可能存在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存,而珠玑巷和文庙所处的位置在历史上是重合的,通过一个共同的地方来展示中原文化和客家文化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共赢。”高树田说。 寻根客家在开封拜祭祖先守望阁 来源:http://house.gmw.cn/newspaper/2014-10/15/content_10144631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