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1|回复: 0

“人文医学”技能培训走进惠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4 21: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日报讯
(记者/刘强 通讯员/黄宇强)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了一场“人文医学培训”。这场别开生面的培训不讲科研理论,也不讲医疗技能,而是专业性、成体系地指导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
“不要简单问‘怎么不舒服’,那样太宽泛。要引导患者,问他烧了多久,问他痰是什么颜色,询问总结后向患者重复,既是病史的核对,也表示对患者的尊重。”诸如此类的交流技巧从讲师口中娓娓道来,听课的医生们认真记录。
解释病情的技能、双方共同制定诊疗方案的技能、向患者通告坏消息的技能、处理人际冲突的技能……从理论到案例讨论,再到角色扮演,充斥着细节和实用性的培训令医务人员啧啧称道。“我认为这是我工作20年来最好的培训。”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李彩珠说。
“其实医生也不了解病人”
这次培训为期两天共13节课,包含理论课、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涵盖医学道德与医师专业精神、医患沟通理论及评价技术、非语言交流技能、解释病情技能、通告坏消息技能等多个方面。
“这是非常有用的一次补课!”该院神经外科医生魏小兵说,在学校,更看重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的培养,而这次富含专业性的沟通指导,弥补了他们交流技能的不足,“估计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消化”。
魏小兵举例说,以前一些专业名词随口就用,没有考虑患者的接受能力。比如脑水肿、脑积水,患者很容易搞混,从而对医生产生质疑。“现在我就会打比方告诉他,脑袋里的细胞就像一个个鸡蛋,脑水肿就是每个鸡蛋都充水,脑积水就是鸡蛋间充了很多水。”
李彩珠同样获益匪浅,她印象最深的是培训中的“55/38/7”原则,即人际交往中非语言沟通占55%,语音语调占38%,语言沟通只占7%。“我们平时太不注意自己的非语言沟通能力了”。
令医生们受益最深的,还要数全省各地的临床医生传授的众多实践经验。“比如病人排队等了两小时,医生却只看了3分钟,这在大医院是常见的。病人不满意,我们有时也不耐烦,说队伍那么长你看不到吗?这样就产生矛盾了;如果换个口吻,说不好意思病人太多,如果您愿意,我马不停蹄看完这些病人咱们再细聊,这样病人会容易接受很多。”魏小兵感慨道,“我们常说很多病人不了解医生,但其实医生也不了解病人。”
或在惠州设点长期培训
“所谓人文医学,就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告诉医生如何与患者共情,形成良好的沟通。”本次培训的讲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医务科、质控科科长黄东健介绍。
他表示,人文医学培训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省医师协会开展培训约10年,主要在广州进行,或前往各地演讲。系统地来到惠州开展培训,这还是第一次。
“其实在建国前就曾有‘接诊学’这门课程,但后来忽视了它,形成了偏重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的教学体系,医生们会看病,却不会与病人交流,特别是专业的、成系统、细节性的沟通技巧。”黄东健说,根据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经验,在开展人文医学培训的几年中,医生们更擅长利用各种技巧与患者沟通,注重细节,投诉和纠纷数量下降了70%多。
近年来,医患矛盾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生表达出对沟通技巧的需求。黄东健透露,省医师协会将有可能在惠州设立专门的培训点,形成长期培训机制,帮助医生提高交际水平。
作者:刘强 黄宇强
来源:http://news.163.com/14/1014/06/A8GFQDGM00014AED.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16: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