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0|回复: 0

[转帖] 寧化客家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4 18: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寧化飄揚的歌聲
  寧化山歌,淵源流傳,從寧化縣的西部世界客家發源地的石壁到寧化縣東部與明溪縣交界的泉上鎮的丘坑等等的每一個山村都回蕩著美麗動聽的寧化山歌。寧化山歌,是客家人在田間地頭,山野森林裏勞作時將個人的思想和意願根據客家人自創的一種音樂旋律通過口頭歌唱的形式表達或達到交流的目的,同時也將某一個時代的發展事跡或世間某一現象用口頭歌唱的形式得以歌頌和流傳,目前沒有固定的文字載冊。
  村裏的長輩們茶余飯後,出門勞作時唱那沒有伴奏但又動聽的寧化山歌,最有趣的是他們或是扛著鋤頭或是牽著牛羊或是在田間地頭勞作或是在山野森林砍柴時都能夠邊勞作邊唱歌,或是遇見誰家迎親嫁女或是子女上大學都會用山歌表達愉快喜悅之情。客家婦女不僅在做針線活時唱山歌,而且在下廚時也唱山歌,説是沒有伴奏,其實也有伴奏:鍋碗瓢盆\鋤頭耙子\斧子鐮刀等等樣樣齊全。
  寧化山歌與廣西雲南貴州等少數民族民歌不同,寧化山歌是客家人發展以及歷史變遷的見證,寧化山歌是世界客家人的音樂魂寶和文化遺産,寧化山歌是客家人的驕傲。你聽,它正朝你緩緩走來:
  日頭落山夜來了,
  兩隻雁子半天飛,
  雁子夜來樹上歇,
  妹子夜來等歸。
  日頭落山又一天,
  飛鳥雙雙把巢歸,
  老妹擔樵茶亭歇,
  等到情牽牛歸。
  寧化客家山歌文采富麗,曲調優美,既保留了北方中原古音的風格,又有南方楚音的格律,聽起來高亢抑揚、委婉多情、清新有味,深受客家人的喜愛。傳承寧化客家山歌對保留中原傳統音樂的韻律,研究客家民間歌曲,傳播、發展及創作和繁榮民間風格的音樂作品,開展民族音樂活動等都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客家服飾
  寧化客家服飾保持了中原寬博的服飾特點,但也融入了當地少數民族以短窄為上的服飾特點。過去女人多梳髻子(船形),以五件金、銀簪子插牢,並穿「掩腹子」(圍裙),上部有繡花或桃花圖案,腳穿繡花鞋,中老年人的繡花鞋多為藍、綠色。小孩則有「繡花肚兜」載魚尾帽、涼圈子或狗頭帽,上面都有繡花,身佩「包袱子」,項挂長命鎖或玉佩;男人過去多繫腰帶和「荷包」。
  寧化客家話特色
  一、寧化話與梅縣話構詞方式的靈活性。寧化話與梅縣話的日常詞語在構詞方式上有共同的特點:靈活性。但是表現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寧化話的附加式的前綴和後綴的位置和用法都非常靈活。寧化話的後綴「仔」,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如指人:嬸仔(嬸母),姑仔(姑母),爹仔(父親),老頭仔(老頭兒),還有指人的軀體部位:烏珠仔(眼珠),鬍子(須仔);植物的有:蒲仔(葫蘆),蟲仔豆(蠶豆),蓮仔花(荷花),松仔彈(松球);家禽動物的有:蝦公仔(蝦),細雞仔(小雞兒),豬腰仔(豬腎),田埂蛇仔(四角蛇)。
  「仔」的位置也很靈活,可以嵌在中間,可以在詞尾。如「仔」在中間的:鳥仔窩(鳥窩),蓮仔根(蓮藕),「仔」在詞尾的:勺仔(勺子),蛤蟆t‘e?仔(蝌蚪)。
  梅縣話的「子」,則附著在名詞後面,很少鑲嵌在詞語中間的。「子」表示細小、可愛的感情色彩,讀法也很靈活。「子」的常用讀法有:細雞ie(小雞),細狗ie(小狗),細人ne(小孩子),豬腰ve。
  梅縣話的「阿」,一般在親屬稱謂前,如:阿公(祖父),阿爸(父親),阿叔(叔叔),阿舅(舅舅),阿嫂(嫂子),而寧化話上述親屬稱謂前則不加「阿」:公公,爹爹,爹仔,叔叔,舅舅,大嫂。
  寧化話和梅縣話表示家禽動物雌雄的詞語一般均用「牯」和「」,如:雞(母雞),豬牯(公豬),牛牯(公牛)。但是梅縣話的「」很特殊,可用在沒有生命力的事物名稱上。如:勺(勺子),索(繩子),刀(刀),笠(斗笠),姜(生薑),寧化話沒有這種用法,上述詞語則稱為:勺仔,索,刀,笠帽,姜。
  二、寧化話與梅縣話構詞理據的民俗性。寧化話與梅縣話的日常詞語的構詞理據亦有相同之處:貼近生活,具有豐富的形象性和想象力,地方色彩濃厚。
  例如:「閃電」一詞,寧化稱「火索」,像一條細長的繩子,冒著火焰,非常形象直觀;梅縣話則稱為「火蛇」,像是一條蜿蜒綿長的蛇,帶著火焰,頗具動感。這兩種叫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一個語素「火」,指閃光的事物,很直觀。但是比喻的具象事物則不相同,一為「索」,另一為「蛇」,這説明兩地百姓的生産生活環境不同,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也有一定的差異,因而具有民俗性。
  再如:「雨鞋」一詞,寧化話稱「桶靴」,突出其形狀長筒,如水桶。梅縣話則稱為「水鞋」,與普通話的意思很接近,強調其功能,下雨時才穿的。這樣的構詞理據非常生活化,只是給事物命名時強調的側重點不同。
  還有,「年糕」一詞,寧化話叫「糕粿」,強調原材料是米麵做的食品。《廣韻‧果韻》:「粿,凈米。」[]引申為米粉製作的食品。「粿」原本是南方地區一種歲時節日的祭品,用米粉或者薯粉製作成形狀各異、味道不同、烹制方式多樣的餅粿品,後來成為一种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小吃。廣東潮汕、梅州豐順縣一帶至今一直保留「粿條」、「米粿」等美味小吃。而梅縣話則把「年糕」稱為「甜粄」,側重於「甜「的口感味覺,是用黃糖和糯米粉攪拌成糊塊狀蒸熟而成的。「粄」也是梅州客家話中常用的飲食類詞語,其原材料和烹制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廣韻‧緩韻》:「粄,屑米餅也。」[]即米粉製作而成的餅類食品。如:發粄、味酵粄、釀粄、圓粄ne等。還有筍粄、仙人粄等則是衍生的粄類食品或小吃。
  好客寧化人
  客家人好客,為世人所稱道。寧化客家人更加好客。鄉里人較城裏人好客,山裏人又比鄉里人更好客。進門便是客,不進門,路過者也是客。只要經過門口的人,主人都打招呼:「進來坐!」「放下肩吧!」這利俚語,可能過去少有不挑東西走路的人,下田必扛鋤頭、挑笨箕,做買賣的人,更要挑擔子,因是山區,過去道路不好推車,所以只能挑擔。「放下肩」是叫人把肩上的東西放下,讓肩膀休息一下。這種招呼久而久之,成為習慣口語,就是對沒挑東西的人,主人也隨口而出「進來放下肩吧!」
  客人進屋後,主人首先讓坐敬茶,這是最起碼的禮節,也是對不認識的過路客人的一般禮節。若是親、朋,男客則招待家釀水酒,最現成的下酒菜是炒黃豆和濕子花生(花生收穫後,不用曬乾摻沙一起炒熟,俗稱濕子花生,是寧化的一種特産)。再者則加炒一些小菜。如果逢年過節,一戶有客,鄰居也會提一壺酒、端一盤菜一起招待「湊熱鬧」。若招待更加親密的至親好友,必須宰雞,請客人吃雞腿,一人一隻雞腿,若客人多,雞腿不夠,則主客吃大雞腿,次客吃翼雞腿(雞翅膀稱翼雞腿)。
  女客上門,一般招待吃擂茶。若是一般過路女客,用現成擂茶,加些炒豆子、炒米等。若是親朋好友,則要現做,必須有「內容」(即有許多配料),鄰居知道某戶做擂茶招待客人,會主動送些食油、豬油、粉幹、花生等食物,請主人一起做。有些事先不知的鄰居,主人待擂茶做好後,也會請鄰居一起吃,鄰居也隨帶一些食品。如果在吃擂茶時,凡過路的人,都會受到邀請,也都可進屋品嘗,不必拘禮,主人都會熱情招待。
  大凡喜慶做擂茶或米茶,都要請全村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前往,不必拘禮。過路客人也可以進去,叫「見者有份」。客人愈多,主人愈高興,也愈體面,是一種人緣好的表現,説明「人家看得起」。喜慶菜一般是婚嫁後的第三天,壽慶後一天或廷遲些也可以。建新房、遷新居,大多是在進屋的當天,也可以推遲。叫「樣新灶」(「樣,諧音,方言,熱鬧之意),有的地方,廟會期間,凡趕會的人都可進屋吃飯飲酒,主人都非常歡迎。
  寧化人待客還有一項」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請客人洗澡是一種禮節,客人謙讓不想洗,主人一定動員你洗,主人把洗澡水提進洗澡間,幫客人把澡盆洗乾淨,然後請客人進去。農村洗澡水很熱,特別招等客人的,一般用開水,洗時不能把水都倒進盆,那樣水太熱,無法洗,只能先倒入一、二杓,因澡盆是涼的,澡巾也是涼的,攪動一下,水溫下降便可以開始洗,在洗的過程中,水不夠熱時,再添一些,邊洗邊添,直到洗完,能保持所需溫度。外地客人,不知此習者,往往「上當」,到了洗澡間,水那麼熱,又無冷水摻和,不知所措。有位來自北京的梅州客家人,便曾遇上這種尷尬的局面。
  寧化人好客的習俗由來,一是由於客家先民飽嘗流離之苦,在那長期流浪的生活之中,深深體會到相待的重要。在困境之中,如果有人相待,真乃「滴水之恩,應涌泉相報」。因此形成一種相敬於人的心態,好客待人;二是從當地少數民族那裏學來的。有文獻記載:「苗族每逢節日遇見遠客,必接至家中款以酒菜的,至少要送一碗酸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来源:http://www.hellotw.com/zthz/dqjkjgflt/dqjgfnhjs/201410/t20141013_97426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23: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