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日上午,在长汀县河田镇项公亭板栗基地,2012年就回乡帮助母亲赖金养管理板栗园的大学生俞永祥正带着10多名工人,进行树枝修剪和施肥。“从1999年母亲承包荒山至今,板栗种植面积已达1050亩,还种了105亩黄栀子、10余亩黄花菜,养鸡100余只,今年销售收入130余万,纯收入在60万元左右。”俞永祥告诉记者,如今生态越来越好,接下来还打算套种铁皮石斛,并进一步拓展电商销售渠道。 让群众增收致富,是龙岩市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之一。今年以来,龙岩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按照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总结提升“长汀经验”,全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两大工程,截至8月25日,全市完成治理面积47.81万亩,占省下达任务47.12万亩的101.6%。“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面积203.67万亩,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2万亩的任务。
五大措施推进
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龙岩市强化全民参与、科学治理、项目管理、监督执法和宣传教育,为治理工作顺利推进构筑了坚实保障。
今年3月11日至17日,由熊安东、曹德信等省军区领导率领,协调组织驻闽部队和武警成建制组织近5000名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前来闽西支援水土流失区造林、施肥8554亩,营造了“军政军民同心,共建美丽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市继续实行领导、部门挂钩联系制度和水土流失治理责任考评制,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列入市对县和部门绩效考评重要内容,持“谁治理、谁受益”政策,逐步形成多元化筹集资金的长效机制。同时,按照“低成本、大面积、可持续”的原则指导治理工作,围绕生态基础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片区挂牌督办点安排项目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着重用在消灭水土流失斑上,确保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并继续把打造典型、提升品牌、示范带动作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有效举措,创新治理模式,坚持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民生措施相结合,分类型、分区域建立和提升治理示范点。在项目管理上,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制度,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办法,强化落实项目“五制”和资金报账制,举办《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和《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在此基础上,今年龙岩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5个月的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专项监督检查工作,采取建设项目自查、县级普查、市级重点抽查的方式,对2012年以来的重点生产性项目进行回访,促进落实治理责任,并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健全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前置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加大宣传力度,龙岩市利用“长汀生态论坛”的平台,对龙岩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大量宣传报道,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上下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同时,在《新水土保持法》修订施行3周年之际,开展多种形式宣传纪念活动。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送法到乡村、社区、学校、生产建设项目单位和机关活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三大效益显现
“目前,龙岩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已呈现出生态效益突显、经济效益初显、社会效益明显的喜人态势。”市水保办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如是告诉记者。
生态效益方面,龙岩市在水土流失山地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草,重点突出高速公路两侧一重山、“三沿一环”重点区位的林分修复,在稀疏林地大量种植枫香、木荷等阔叶树种,今年新种水保林草19.6万亩,封禁治理24.98万亩,不仅增绿了大地,更优化了林相结构,让单一的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逐步转变。据林业部门调查,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23%,比2011年底的73.1%提高3.13个百分点,增加有林地面积89.3万亩。
经济效益方面,龙岩市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观光农业等家庭经营项目,出台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发展生态产业,让百姓增收致富,今年新植经济果木林2.65万亩,开发林下经济5.37万亩,崩岗经济231亩,建成一批油茶、无患子、蓝莓、金茶花、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基地。同时,充分利用水土流失区治理成果,举办各类采摘活动,吸引旅游观光人数约15万人次。水土流失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增加群众收入上亿元。
社会效益方面,结合美丽乡村、宜居环境建设布局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山清水秀、河畅岸美的宜居环境,真正做到美生态、富百姓。目前已完成崩岗治理134座,建成蓄水池26口,沉沙池15口,拦砂坝11座,护岸护坡23.36公里,沟渠29.4公里,道路23.7公里。据统计,全市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旅游点20个,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8条,正在着力推进15个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黄俊 卢晓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