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河源人”①】 ——兼容与狭隘 【晨啸论谈】在一座城市生活得久了,周围的人和事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与顺理成章,很少会有人去体察她的细节,探询她的背景,揣摩她的原由……缺少这些,也就无法进行理性的辨析和总结。可以说,我们对“河源人”的认识是感性的、记性的,甚至是偏颇的。
《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否认了自己创造的“黑洞理论”,他说:“这个理论太强大了,知道了它就知道上帝在想什么!”一千人有一千种性格,只用三五千字就想穷尽一群人的性情色彩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会力有不逮也未免失之偏颇,要概括出“河源人”性格特征的难度,和霍金对“黑洞理论”的理解,庶几近之。拙文只是个人肤浅见解,或只是哗众取宠之作,大家尽可一笑读之。
透过若干细节解读“河源人” 一、社会学家说,方言是一个地方人文历史的“胎记”。
一个初来乍到广东的北方人,和一群操白话或潮汕话的广东人相处,你可能会产生进入少数民族之感,因你不仅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也会觉得新奇。但如果你来到客家地区,感觉则会大不相同。他们的方言你能听懂一半,他们的生活习俗你似曾相识。进入他们的生活圈,你如同走进一千多年前的中原文化氛围中。客家人不仅在语言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而且还顽强地保存了中原不少文化习俗,特别是中华民族知书识礼勤勉上进的文化传统。
而河源,就是这样的一个客家方言区。祖先们就如白居易所说的“老来尤委命,安处即是乡。”他们南下不辞艰难险阻穿越千山万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但时空的更替却没有把他们完全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要解读河源人“兼容”的人文特征,就必须了解河源人的源流。
安土忌迁、封闭的社会,往往缺乏活力,文化上就会表现出固有的僵化的特点,即使有变动,也是适应性的调整和某些边际性的变迁。以移民为特点的地方,则表现出充满生机,兼容并蓄,进取多于保守。几千年来,中原文明和百粤文化在河源交汇融合,让河源的历史成为兼容、吸纳的历史,任何从外面泊来的事物,只要你愿意驻足,几乎都可以在这里生长。同时河源又是狭隘的,就像他们的祖先在顽强地固守着他们的文化传统一样,不太容易被外来的东西所消融。
二、外地人在河源生活,尽管可能会对这个城市有着这样那样的抱怨,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有一点相信会是相同的。
那就是这个城市是包容的!河源人可以拥抱一切,任何外地人来到河源工作或创业,都不会感到城市的拒绝,人际交往中作为外地人的你甚至可能会受到多一些的尊重。目前在河源从事传媒业的外地人几乎占了80%,这就足以说明她的胸襟。河源人喜欢走出去,也不拒绝引进来,饶有意味的是,河源似乎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踏进这块土地,就会很快被消融,成为新的“客家人”,而你带来的存留在身上的某些东西,也可能很快就消弭于无形。
一些人走了,又有一些人来了,但河源始终是河源,永远在用积极的态度在对待变迁,这似乎是河源永远的歌唱。
但同时河源又是一个拒绝的城市,他的包容与吐纳始终是有原则和限度的,外来人如果在这里干的是为非作歹甚至是损害当地人利益的事,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拒你千里之外。和河源人打交道,形式很重要,有时候,你带来几百万元的资金可能还没有你带来的两瓶好酒并和他开怀痛饮重要,他感觉你不爽时,会拒绝你的所有。河源还是一个古老沧桑与时尚新锐并存的城市,高雅音乐会、西餐、咖啡他都能接受,但不能喧哗,听音乐要着西装戴领带,吃饭时要把口布放在胸前或腿上的方式他不能接受。优雅时尚美丽的时装河源人很快就会欣赏,但要他穿在身上招摇于市时,他总会放缓节奏,或者是掂量后拒绝。
河源人虽然向往浪漫、刻骨铭心的爱情,但如果要把它搞到轰轰烈烈、街知巷闻,毫无疑问他们又会犹豫之后加以拒绝,他们的求爱方式拘谨而又羞涩,“我钟意你”,就是河源人全部的爱情表达方式了。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他们的骨子头是传统的,甚至是狭隘的。“梁祝”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适合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
但在男女关系上,河源人是开放而又保守的,他们追求安稳虽让人觉得无可厚非,有时现实得却近乎市侩。他们常说的一句往往是你想不到的词:抠仔、抠女;一些富了起来的河源人也常有“包二奶”等行为……
爱情在河源不是一种信仰,但可能是一个改变命运的砝码。
三、在河源生活久了,另一个感受颇深的就是河源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守法不守旧,照办不照搬。这是善于变通的河源一种自觉向外学习,兼容并包,宽容大度的精神,而不是自锁封闭,夜郎自大,盲目排他,固步自封的态度。
河源向来远离政治文化中心,政治教化对它所起的作用不大,因此河源人不容易被某些东西吓住,也不容易被某些东西迷惑住。和你交谈时,他可能折服于你的观点,但你的口吻、语气,举手投足让他反感,他就会费力先说服自己,然后又用毋庸置疑的论点反驳你。
“窗棂之下,易感风霜”,但河源又位于珠三角边缘,属改革前沿阵地的一部分,许多事物相比内陆都能“得风气之先”。长期与外域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汇,不管是被包容还是被拒绝,长久下来,都使河源这个地区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而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河源近年来正以自己的包容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沟通,并不存在我们想象的冲突和对抗局面。
让我们随便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河源的十大客家名菜美名远播,但河源人并不沾沾自喜,也不妄自菲薄。在河源,全国的美食口味几乎都能找得到,而且很多都已形成品牌。如湘菜馆、川菜馆,吃东北菜去东北人饺子坊连锁店……
河源就像一张大口,正在“吞”下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菜。除了川菜、东北菜和湘菜三大外来菜系在河源的“圈地战”越演越烈,其他赣菜、鲁菜等也纷纷伺机挤进河源。支撑他们南下抢滩的理由,就是河源人的开放与兼容。河源人爱尝新,不管是辣得眼泪鼻涕直流的川菜、湘菜,河源人都本着对饮食文化的尊重,兼容并蓄、广采博收的人文精神,来一个容一个。
四、河源人虽然容易接受新事物,并很快融会贯通,它为己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河源还是个新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样也有一些陈规陋习。譬如,他们喜欢把居住的城市当成村落,在这个城市的空隙里甚至是居民楼的天台上,随处可以见到一畦畦的菜地,仿佛是新衣服上的补丁,与整个城市的环境极不协调,虽然城管部门多次进行清理,但菜地却像“牛皮癣”一样顽强地在城市生存下来……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河源人另一个生活的侧面。我的一个朋友是本地人,跟他认识两年了,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家的电视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央台和其它外省台的节目。他们只对本省的几个台和凤凰台、翡翠台感兴趣。这个情况,虽然外地人可能很不理解,可是河源人就是喜欢看。
时代在进步,摧枯拉朽地把人们的许多糟粕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河源人却好像不为所动,他们依然固执地守护着他们的一些“传统”,大的方面如迷信,这里的人们信奉神明,信奉“成事在天”,屋场、殡葬讲究地理风水,做事都讲究“兆头”甚至是时辰,拜神的态度比谁要虔诚;小的方面表现办事要讲关系,如果没有关系没有熟人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麻烦,人们还莫名其妙地相信一些东西,如在上午不能向别人讨钱、退货,初一、十五不宜出远门,大清早在街头巷烧纸求神等。
除此之外,河源人做事还喜欢讲身份、亮派头,一些人荷包不怎么鼓胀,却对高消费趋之若鹜。近年来,市区的高消费场所越来越多,越来越上档次,也许就是其中一个佐证吧。
这些都是一些河源人思想“狭隘”的具体体现,这些观念如果蔓延开来,就会成为发展的掣肘。
五、近几年,河源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使河源人在农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越来越多地受到冲击,与新经济格局相适应的新观念也纷纷出现。但不少河源人似乎有种处变不惊的本事,对这些观念的“入侵”都显得气定神闲,镇定自若,他们是大度的。从市区零售业格局的改变、房地产业大亨的登陆等现象中我们就不难见微知著。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潮流和时势,有了这些变化,河源才能进步,这座城市才能更有活力。
河源人不保守,不怕外来抢滩的“大鳄”瓜分了他们的市场,还因为河源人有自己的“绝招”,善于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常学常新。说不定过一段时间,一个土生土长的河源人操控的更大型的零售超市或房地产业又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城市的真正城市化水平,是与它的开放程度和兼容程度成正比的,其中,就包括语言的开放兼容程度。
外地人可以笑话河源人说的国语不太准,但不可否认河源人对普通话的推崇之心。河源人虽然讲的是客家话,但所有的河源人,并没有攻击自己一时讲不好的普通话,反而会虚心地学,或者攻击东北话、四川话、湖南话。不但如此,偶尔还能听到从年轻的河源人口中吐出“Oh!myGod!”“pass”之类的英语口语,仔细发现,他们非常热衷于学讲普通话或英语,并且还以此为乐。
如果一个外地人既会讲客家话又能讲一口标准的国语,那他一定会获得河源人更多的羡慕,而不是嫉妒。河源人的兼容与涵养,岂止是“文化”两个字可以言尽?故此,籍贯虽非河源,但外地人常常为生活在河源而感欣慰。
近年来,工业化大潮在河源的大地上奔涌,昔日弥漫着田园牧歌式风景的土地上梦幻般地冒出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工业厂房。昨日每亩只能承载三五个人的土地,今天爆发出能承载三五十、三五百人的魔力,大批的外来白领、蓝领和银领蜂拥而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正发生着某种神奇的变化……
这是河源亘古未有的变化,这也是河源社会经济发展不容回避的历史选择。仿佛是历史的河流经过曲折、平缓的流动后,一下子找到了出口……活在当下的我们一时半刻也许不能感觉到什么,但它必将给河源带来深刻的嬗变。
我们在期待着,未来的河源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案,兼容并蓄的河源人又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惊喜。
http://bbs.076299.com/read-htm-tid-241817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