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2|回复: 6

转载:透过若干细节解读“河源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6 10: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懂“河源人”①】
——兼容与狭隘
  【晨啸论谈】在一座城市生活得久了,周围的人和事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与顺理成章,很少会有人去体察她的细节,探询她的背景,揣摩她的原由……缺少这些,也就无法进行理性的辨析和总结。可以说,我们对“河源人”的认识是感性的、记性的,甚至是偏颇的。

  《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否认了自己创造的“黑洞理论”,他说:“这个理论太强大了,知道了它就知道上帝在想什么!”一千人有一千种性格,只用三五千字就想穷尽一群人的性情色彩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会力有不逮也未免失之偏颇,要概括出“河源人”性格特征的难度,和霍金对“黑洞理论”的理解,庶几近之。拙文只是个人肤浅见解,或只是哗众取宠之作,大家尽可一笑读之。

透过若干细节解读“河源人”
  一、社会学家说,方言是一个地方人文历史的“胎记”。
  一个初来乍到广东的北方人,和一群操白话或潮汕话的广东人相处,你可能会产生进入少数民族之感,因你不仅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也会觉得新奇。但如果你来到客家地区,感觉则会大不相同。他们的方言你能听懂一半,他们的生活习俗你似曾相识。进入他们的生活圈,你如同走进一千多年前的中原文化氛围中。客家人不仅在语言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而且还顽强地保存了中原不少文化习俗,特别是中华民族知书识礼勤勉上进的文化传统。
  而河源,就是这样的一个客家方言区。祖先们就如白居易所说的“老来尤委命,安处即是乡。”他们南下不辞艰难险阻穿越千山万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但时空的更替却没有把他们完全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要解读河源人“兼容”的人文特征,就必须了解河源人的源流。
  安土忌迁、封闭的社会,往往缺乏活力,文化上就会表现出固有的僵化的特点,即使有变动,也是适应性的调整和某些边际性的变迁。以移民为特点的地方,则表现出充满生机,兼容并蓄,进取多于保守。几千年来,中原文明和百粤文化在河源交汇融合,让河源的历史成为兼容、吸纳的历史,任何从外面泊来的事物,只要你愿意驻足,几乎都可以在这里生长。同时河源又是狭隘的,就像他们的祖先在顽强地固守着他们的文化传统一样,不太容易被外来的东西所消融。
  二、外地人在河源生活,尽管可能会对这个城市有着这样那样的抱怨,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有一点相信会是相同的。
  那就是这个城市是包容的!河源人可以拥抱一切,任何外地人来到河源工作或创业,都不会感到城市的拒绝,人际交往中作为外地人的你甚至可能会受到多一些的尊重。目前在河源从事传媒业的外地人几乎占了80%,这就足以说明她的胸襟。河源人喜欢走出去,也不拒绝引进来,饶有意味的是,河源似乎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踏进这块土地,就会很快被消融,成为新的“客家人”,而你带来的存留在身上的某些东西,也可能很快就消弭于无形。
  一些人走了,又有一些人来了,但河源始终是河源,永远在用积极的态度在对待变迁,这似乎是河源永远的歌唱。
  但同时河源又是一个拒绝的城市,他的包容与吐纳始终是有原则和限度的,外来人如果在这里干的是为非作歹甚至是损害当地人利益的事,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拒你千里之外。和河源人打交道,形式很重要,有时候,你带来几百万元的资金可能还没有你带来的两瓶好酒并和他开怀痛饮重要,他感觉你不爽时,会拒绝你的所有。河源还是一个古老沧桑与时尚新锐并存的城市,高雅音乐会、西餐、咖啡他都能接受,但不能喧哗,听音乐要着西装戴领带,吃饭时要把口布放在胸前或腿上的方式他不能接受。优雅时尚美丽的时装河源人很快就会欣赏,但要他穿在身上招摇于市时,他总会放缓节奏,或者是掂量后拒绝。
  河源人虽然向往浪漫、刻骨铭心的爱情,但如果要把它搞到轰轰烈烈、街知巷闻,毫无疑问他们又会犹豫之后加以拒绝,他们的求爱方式拘谨而又羞涩,“我钟意你”,就是河源人全部的爱情表达方式了。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他们的骨子头是传统的,甚至是狭隘的。“梁祝”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适合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
  但在男女关系上,河源人是开放而又保守的,他们追求安稳虽让人觉得无可厚非,有时现实得却近乎市侩。他们常说的一句往往是你想不到的词:抠仔、抠女;一些富了起来的河源人也常有“包二奶”等行为……
  爱情在河源不是一种信仰,但可能是一个改变命运的砝码。
  三、在河源生活久了,另一个感受颇深的就是河源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守法不守旧,照办不照搬。这是善于变通的河源一种自觉向外学习,兼容并包,宽容大度的精神,而不是自锁封闭,夜郎自大,盲目排他,固步自封的态度。
  河源向来远离政治文化中心,政治教化对它所起的作用不大,因此河源人不容易被某些东西吓住,也不容易被某些东西迷惑住。和你交谈时,他可能折服于你的观点,但你的口吻、语气,举手投足让他反感,他就会费力先说服自己,然后又用毋庸置疑的论点反驳你。
  “窗棂之下,易感风霜”,但河源又位于珠三角边缘,属改革前沿阵地的一部分,许多事物相比内陆都能“得风气之先”。长期与外域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汇,不管是被包容还是被拒绝,长久下来,都使河源这个地区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而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河源近年来正以自己的包容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沟通,并不存在我们想象的冲突和对抗局面。
  让我们随便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河源的十大客家名菜美名远播,但河源人并不沾沾自喜,也不妄自菲薄。在河源,全国的美食口味几乎都能找得到,而且很多都已形成品牌。如湘菜馆、川菜馆,吃东北菜去东北人饺子坊连锁店……
  河源就像一张大口,正在“吞”下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菜。除了川菜、东北菜和湘菜三大外来菜系在河源的“圈地战”越演越烈,其他赣菜、鲁菜等也纷纷伺机挤进河源。支撑他们南下抢滩的理由,就是河源人的开放与兼容。河源人爱尝新,不管是辣得眼泪鼻涕直流的川菜、湘菜,河源人都本着对饮食文化的尊重,兼容并蓄、广采博收的人文精神,来一个容一个。
  四、河源人虽然容易接受新事物,并很快融会贯通,它为己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河源还是个新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样也有一些陈规陋习。譬如,他们喜欢把居住的城市当成村落,在这个城市的空隙里甚至是居民楼的天台上,随处可以见到一畦畦的菜地,仿佛是新衣服上的补丁,与整个城市的环境极不协调,虽然城管部门多次进行清理,但菜地却像“牛皮癣”一样顽强地在城市生存下来……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河源人另一个生活的侧面。我的一个朋友是本地人,跟他认识两年了,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家的电视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央台和其它外省台的节目。他们只对本省的几个台和凤凰台、翡翠台感兴趣。这个情况,虽然外地人可能很不理解,可是河源人就是喜欢看。
  时代在进步,摧枯拉朽地把人们的许多糟粕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河源人却好像不为所动,他们依然固执地守护着他们的一些“传统”,大的方面如迷信,这里的人们信奉神明,信奉“成事在天”,屋场、殡葬讲究地理风水,做事都讲究“兆头”甚至是时辰,拜神的态度比谁要虔诚;小的方面表现办事要讲关系,如果没有关系没有熟人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麻烦,人们还莫名其妙地相信一些东西,如在上午不能向别人讨钱、退货,初一、十五不宜出远门,大清早在街头巷烧纸求神等。
  除此之外,河源人做事还喜欢讲身份、亮派头,一些人荷包不怎么鼓胀,却对高消费趋之若鹜。近年来,市区的高消费场所越来越多,越来越上档次,也许就是其中一个佐证吧。
  这些都是一些河源人思想“狭隘”的具体体现,这些观念如果蔓延开来,就会成为发展的掣肘。
  五、近几年,河源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使河源人在农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越来越多地受到冲击,与新经济格局相适应的新观念也纷纷出现。但不少河源人似乎有种处变不惊的本事,对这些观念的“入侵”都显得气定神闲,镇定自若,他们是大度的。从市区零售业格局的改变、房地产业大亨的登陆等现象中我们就不难见微知著。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潮流和时势,有了这些变化,河源才能进步,这座城市才能更有活力。
  河源人不保守,不怕外来抢滩的“大鳄”瓜分了他们的市场,还因为河源人有自己的“绝招”,善于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常学常新。说不定过一段时间,一个土生土长的河源人操控的更大型的零售超市或房地产业又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城市的真正城市化水平,是与它的开放程度和兼容程度成正比的,其中,就包括语言的开放兼容程度。
  外地人可以笑话河源人说的国语不太准,但不可否认河源人对普通话的推崇之心。河源人虽然讲的是客家话,但所有的河源人,并没有攻击自己一时讲不好的普通话,反而会虚心地学,或者攻击东北话、四川话、湖南话。不但如此,偶尔还能听到从年轻的河源人口中吐出“Oh!myGod!”“pass”之类的英语口语,仔细发现,他们非常热衷于学讲普通话或英语,并且还以此为乐。
  如果一个外地人既会讲客家话又能讲一口标准的国语,那他一定会获得河源人更多的羡慕,而不是嫉妒。河源人的兼容与涵养,岂止是“文化”两个字可以言尽?故此,籍贯虽非河源,但外地人常常为生活在河源而感欣慰。
  近年来,工业化大潮在河源的大地上奔涌,昔日弥漫着田园牧歌式风景的土地上梦幻般地冒出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工业厂房。昨日每亩只能承载三五个人的土地,今天爆发出能承载三五十、三五百人的魔力,大批的外来白领、蓝领和银领蜂拥而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正发生着某种神奇的变化……
  这是河源亘古未有的变化,这也是河源社会经济发展不容回避的历史选择。仿佛是历史的河流经过曲折、平缓的流动后,一下子找到了出口……活在当下的我们一时半刻也许不能感觉到什么,但它必将给河源带来深刻的嬗变。
  我们在期待着,未来的河源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案,兼容并蓄的河源人又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惊喜。
http://bbs.076299.com/read-htm-tid-241817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10: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准确吧,有些还是夸大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15: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少了一项。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年一些人冒险从香港水路走私汽车,在河源落地。一些河源小伙子学了开汽车锁绝活。汽车更无师自通开着。看见这些新闻,就听见后面大婶说某某地方人死唔正格。但好几十年没听见这样说某某地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17: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河源换了惠阳,这文章都能读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17: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懂河源人②】传统与遗弃
——窥探“河源人”性格的侧面
  【晨啸论谈】万绿湖边,东江河畔,1.58万平方公里的河源大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在这个建市20多年的年轻城市里,居住着一群从北方中原腹地迁徙而来的古老人群——客家人,这里的人们以其独有的性格守护着他们的传统,播撒着他们的希望,传承着古老的文明……
  年轻的城市与古老的人群,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有趣现象。

  一
  透过历史和社会的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文化群体交流碰撞的广度、深度、频度的不同,各地长期以来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不同地域内居民那各有千秋的传统习惯、民情风俗和性格心理,以至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百里异习,千里殊俗”。我们也通常将这种不同称之为“地方性格”或者是“省市性格”。也即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地方性”,它是一个地方历史、地理、经济等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集中表现为各地居民的心理文化特征。
  在这里,有这样一个例子非常有趣,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各个地方人不同的性格。那是讲不同地方的人打架的区别。说黑龙江人是先吵后打,吵得火起才大打出手;山东人先打后吵,三句不合,便动起手来,打完之后,再说个是非曲直。西藏人是只打不吵,对手倒下后,胜者扬长而去;四川人是只吵不打,吵得一塌糊涂,拳头却始终没有扬起来;湖南人是边吵边打,文攻武略一起来,整一个文武全才;而广东人呢?广东人基本上不吵架打架,他们总是要找个似是而非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吵架费力,还不解决实际问题,不如回家睡觉去!窥一斑而见全豹,广东人做事讲究实际的性格由此可见。
  从北至南,有这样三个城市颇为有特色:那就是北京、上海、广东。民间有这样一句说法:广东人看外地人,都是北方人;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小地方人。河源是广东的一个地级市,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因此河源人除有广东人和客家人的一些共同性格特征外,河源人也有河源地方独特的性格。
  由于河源山多平地少,以前交通很不发达,与外界的联系较晚,所以在很多方面还保留着旧习俗旧传统。例如河源人重视大家庭,人情味浓,河源人对婚嫁喜丧的礼节格外较真,不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但偶尔也少不了家长里短的八卦谈论。河源人会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大男子主义的观念,河源人迷信讲因果报应,河源人对待过清明中秋上元中元节比谁都要诚恳……
  河源人具有客家人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也有客家人敢闯敢拼的优良传统,囿于自身所处的地理条件劣势,因为穷,许多河源人走出大山来到发达地区,投身商海成为弄潮儿,不少人还成为当地有名的商家大贾。
  二
  河源地处粤东一隅、河汊交错、气温适度、雨量充足,形成一种特有的水文化的性格。不清楚这点,你就很难理解他们为何把煲汤视为饮食的第一要素,把凉茶视为包治百病的良药,把敬茶当着招待客人要紧之事。
  正因为如此,河源人在外地人看来“没有什么文化,人人都是凡夫俗子”。因为一个地方要让别人觉得你有文化,不是靠有多少茶庄食肆、多少美食靓汤,多少人谈论吃喝玩乐,而是靠高等学府、图书馆、歌剧院、科学技术、文化设施等等。而河源,像这些在外地人看来是文化标志性的东西,河源没有一个像样的。
  确实,与其它地方比起来,河源在文化底蕴方面存在先天性的缺陷,难免让人徒生轻蔑之意。有一次,一位外地朋友对一位河源人说,你说河源人有文化,无非就是什么茶文化、粥文化、汤文化、彩票文化。你们举办过几场高雅音乐会?有几个大师级人物来过河源演出?有多少院士、博士在河源工作?……这位河源人没有与他进行任何争论,隔了几天,就将那位外地人带去参观收藏世界上最多恐龙蛋化石的河源市博物馆。
  由此看来,河源人有一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品性。高谈阔论,建构学说,从来不是河源人的专长。他们的性格是务实、不张扬,喜欢用“事实胜于雄辩”来避开争论。在民间,“讲多无谓,食多会滞”、“口水多过茶”是两句在河源使用率很高的俗语,也反映了河源人一种忍让和实干的精神。
  这使我常常会想起一个希腊神话故事,我相信河源人会很认同故事所包含的哲理。
  在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是一位能工巧匠,他和儿子伊卡罗斯被国王囚禁在一个海岛上。为了逃跑,他们用蜡制成翅膀,黏在身上,打算像鸟儿一样飞越大海。不料,伊卡罗斯对第一次飞行兴奋过度,不理会父亲的再三警告,飞得太高,蜡制的双翼被太阳融化,最后一头栽到海里淹死了。而父亲代达罗斯因为飞得低,所以成功地逃出了生天。
  从这个寓言中,我闻到了老庄的气息。庄子教诲我们:“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长期以来,河源人把“少说话,多做事”奉为金科玉律。这是一种高超的生存哲学,不过,其代价是河源人的许多亮点都被自己埋没了,一些价值连城的文化资源被白白浪费了很长时间而不被外界所知。河源不仅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恐龙蛋化石,在宣传上,远不及外国甚至本国其他地方响亮,就连赫赫有名的万绿湖,一般的外地人刚来河源,不是经人介绍或查阅资料,是不容易知道河源还有这么一泓美丽的湖水;而且河源人对黄村人、对东江两岸商贾的探讨,也显得很零散片面。河源人确实不太会宣传自己,在这个讲究包装靠宣传上位的年代,你不出声,别人还真当你是不存在呢。
  为什么河源人都不太善于用言辞表达自己呢?有人归咎于传统教育,河源人从小就接受要少说话,多做事的教育。有人说是性格原因,河源人有文化单薄的自卑感;有人批评是以前地痞、强盗种下的恶果;也有人分析是长期与世隔绝、固步自封的造成的。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反复告诫:“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做人做事都不可太高调,高调容易节外生枝,招惹是非。一个人如果因为到处吹嘘自己很有钱,而招来强盗小偷,大家会嘲笑这人是“罗来衰”(自己给自己添麻烦)。河源人性格的另一面又是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对国家大事尤其如此。
  三
  在外地人的眼里,河源人似乎患有“政治冷淡症”。你和河源人谈论做生意的技巧和理论,谈论赚钱的心得和体会,他可能会满腹经纶、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但如果你和他高谈阔论中东局势、伊拉克战争,一时半会他们或许会为你的博闻强记和条分缕折而肃然起敬,但很快就会呵欠连天,并表现出自己的不耐烦。这就是河源人,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你就是说得比唱得还好听他也可能无动于衷。
  1988年1月才建市,河源又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就像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因此河源又是一个讲究实际不理虚仪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敢于除旧迎新,对于外来的东西,他们接受得很快。皆因河源的交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融进了发达地区的生活圈,同时随着自身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后发活力在进一步的提升。
  这些年,河源的经济进入稳步快速的发展时期。十几年前那种“乱世英雄起四方,有钱就是草头王”,靠打几个电话,吃吃喝喝之间,钻钻政策空子走走旁门歪道,弄几张批文,炒炒车、炒炒地皮就能一夜暴富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河源人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了解外面的世界了,新一代的河源人有新一代人的想法,有新一代人的作为,他们终于发现了上一辈人之法不足守,他们开始摒弃着上一代人那些不光彩的做法,更加注重实干,更加注重以能力论英雄。
  这就是今天的河源人,这就是今天河源人性格的侧面。在这方沃土上,他们默默地守护着,耕耘着,传承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17: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论坛附图是闽西土楼,为什么不用河源五凤楼做背景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09: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skc 发表于 2014-9-17 17:29
河源论坛附图是闽西土楼,为什么不用河源五凤楼做背景呢?

这就要问原作者了,呵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2 22: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