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81|回复: 0

博白申报“中国杂技之乡”,跟随镜头近距离了解“练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9 12: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靓丽的场面,是这些孩子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以及不计其数的汗水及泪水换来的。


晌午,博白县,一座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刘氏宗祠内,一群年龄6-15岁的客家孩子,正浑身滴汗,苦练着杂技基本功。这座祠堂,是博白县杂技团的孩子们的训练场。

在博白县,杂技这一民间俗称为“大力戏”的技艺,兴于明代,精彩篇章至今已翻过600多年。

“杂技之乡”演绎“驰骋四海”

博白县当下正申报“中国杂技之乡”。这个有185万人口的县里,仅县城一带就有10多个杂技团体,以专业表演杂技为生的博白人,则超过了2000人!

博白县杂技团作为县一级的文艺团体,每年大小演出800多场,观众几百万人次;带着融“难、奇、高、精、巧”于一体的节目,已走访了澳洲、爱尔兰、英国、美国、泰国、新加坡、德国等30多个国家地区……

一家美国演出经纪公司的人士,看了博白县杂技团的一场演出后,当即决定签下这支队伍,带着他们在国外展开巡演。

杂技团“墙外开花分外香”,在国内外连年获奖,2011年更是凭借《力量的抗衡》这一节目,为广西获得中国杂技的至高荣誉——“金菊奖”。


克服恐惧,克服畏难,是杂技团的孩子们战胜自我的必由之路。



看似优美的背后,有无数的汗水。



博白县杂技团已经将传统的杂技“走钢丝”,赋予了更高的难度及观赏性。


“百年绝技”觅得“菁苗传人”

“学杂技太苦了,一般人坚持不了。”博白县杂技团的陈兰等老师,一直负责选材及基础训练,见惯了父母送来学杂技的孩子,在团里进进出出。

博白县杂技团为了让杂技这一技艺代代相传,近年加强杂技苗子的选拔。不少出身乡村的家长,也愿意将孩子送来团内,期盼着能挖掘孩子的天分,改变命运,获得更好前程。

目前,50多名6-16岁之间的客家孩子,在杂技团里受训。孩子们早上5时许起床,随后晨跑5公里左右,早餐后,就是长达6小时的技能训练。

腰腿一寸寸地下压再下压、韧带关节拉伸到极限、一个细小动作长年累月重复万千次……正是一个个艰难而单调的动作训练,凝成了获得广西第四届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的《双杠杆》、获得广西八桂群星奖《活动爬杆》、获第一届广西杂技(魔术)比赛一等奖的《荡杆》。

“舞台上每个精彩瞬间,都是他们在汗水和泪水中一次次挑战极限的结果。”团里的老师们既体恤孩子们的辛苦,也深谙“慈不带兵”的真谛。

就是这样一个县级的杂技团,这些年已先后培育输出了1000多名杂技人才,使得这一源自民间的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仅是练基本功,就得花去这些孩子整整两年的时间。



协调与优美,难度与新颖,是练习杂技时必须要迈过的坎。



骑着极难操控的独轮车,将一个个不锈钢碗准确地送到头顶……这名女孩说她已记不得自己将动作重复了多少遍。

后记:广西民间技艺传四方

“出了广西,我们代表广西的形象;出了中国,我们就应反映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名练杂技已5年的孩子,说着自己心里的宏愿。博白县杂技团注重给孩子进行了荣辱观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明晰善恶美丑,以及自己所肩负的职责。

广西的民间技艺及文化,正是得益于这些植根于基层的团体,使其如火种,得以弘扬与传承……


孩子正在练习双手交替“抛帽子”,眼疾手快、判断精准是杂技演员的基本素养。


↑杂技团的条件仍较艰苦,一位练柔术的女孩,穿着破了洞的练功鞋,在进行基础动作训练。


来源:http://www.inewthings.com/archives/141370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6: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