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akkanews 于 2014-8-1 14:36 编辑
世纪八十年代,在客家乡村中处处还可看见许多颇具传统特色的家用生活物具,如石磨、碓、砻、石臼、饭箪、陶壶、竹筒茶壶等。如今,这些沿袭千百年的传统物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用具的更新已基本消失了,即使保存少量的一些也被废弃在杂物堆里。这里介绍几种过去常用的乡村物具。 石磨 石磨由两个石盘和流槽、支架组成,石盘分为动盘和定盘,上为动盘,动盘上面有凹型,靠边处有一眼洞,要磨的豆、米、麦等磨物就从洞中落到两盘之间,两盘的接触面有条状磨齿,动盘转动时,要磨的粮食就在磨齿的磨压下成为粉状或浆液状,粉、浆从两盘的边缘流下,落入木槽(也有的是石槽),再由槽落入水桶。动盘的侧旁榫一木柄,木柄凿一小洞,推把末端的铁杆插入小洞,推把为曲尺形,吊在屋梁上,另一端有一把手,供人抓手推拉,这样动盘就在一推一拉中转动起来。石磨主要用于磨豆浆、米浆、米粉、麦粉、栗粉等,过去没有机械,要做米 、豆腐等只能靠石磨碾成粉浆。因此几乎每家都有,属日常用具。 碓 更早时期的农人,舂粮食是手持木杵朝石臼中的食物不断捶击。后来,人们发明了碓。碓就是在地上安上石臼,在臼围设一四方形的支点木架,由六个支脚支起,在一端架起可转动的直径约半尺的大木杆,转动点装在木杠的约四分之一处。木杆一头装上与木杆垂直的约一尺余长且同样大小的一段木杵头,杵头钉有七八颗手指粗的铁钉。在末端木杆头绑上一绳,人踏动另一端时,再借助拉绳力,根据杆杠原理靠支架就可起落杵头,杵头不断捶击臼中粗米或粟、麦等,就可捶脱米皮或粟、麦皮等,还可进一步碓细米、麦粉等,操作碓来加工粮食,显然比人工手持木杵捶击要省力得多。后来,有人又发明了利用水车来带动的水碓,那又更进了一步,形成半自动化了。碓不仅可加工粮食,在造纸坊还被广泛用于捶击纸浆等。许多乡村还有专门的水碓房。 砻 砻是碾米机发明前的大米加工机械,现已完全消失了。砻主要由毛竹、木料、黄土三种材料做成,由砻脚、砻芯、砻盘、砻担、砻身、砻牙、砻甄、砻手等组成。 砻脚是用篾编成的圆筐,再用篾编制砻身,大小与砻脚相同。当砻身编完锁好边后,做砻芯定位。把编织好的砻身、砻脚套入固定好的砻芯和三根木桩位置,砻芯居中,将备好的微潮细黄土填入砻脚内,每填一层夯实一层,直到砻身内的土填满夯实为止。再后续编砻圈(即砻的上层活动部分),砻甄的大小、下口要与砻身的上口一致,甄圈内也填入黄土夯实,甄上面呈凹状,便于放谷物。甄中心一侧设一圆形下谷孔洞,两边对应的侧边设砻手,中心留一孔套入砻芯。在砻甄与砻身接触面上均钉有放射状的砻牙,使之转动时互相摩擦把谷壳磨去,在砻脚与砻身分界处,还设一个砻盘,砻盘设一下口,使砻出的谷壳和米落入砻盘再由下口流到箩筐。 砻担就是推动砻甄的推把,曲尺形,砻担一端钉有一段手指大的铁筋段,使之能插入砻手的孔中;另一端则榫接一约二尺长的手抓把,与曲尺把成“丁”字形。砻担吊在梁上,人通过砻担就可推动砻甄使之转动起来,通过砻甄与砻身的互相磨转,就使谷壳和谷粒脱离了。 来源:http://fujian.people.com.cn/chan ... 55599-218455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