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9 23: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
图文资料来源:
《方言》1986年第3期204-218页(1986年8月24日出版于北京)
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
张振兴
壹 雷州半岛方言分布概况
1.1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临雷州湾,西靠北部湾,南边隔着琼州海峡,与海南岛遥遥相望。从行政上说,雷州半岛包括湛江市及其所辖徐闻、海康、遂溪、廉江、吴川等五个县。
今属茂名市的电白县在方言分布上和上述县市有密切关系,也包括在内。④据《广东省县图集》(广东省测绘局,1982年)统计,这一市六县的人口地理如下湛江市只指市区及市辖郊区:
区镇数 面积 人口
湛江市15个1220.5平方公里86.7万
徐闻县18个1733.5平方公里47.4万
海康县21个3459.5平方公里95.5万
遂溪县23个1960.5平方公里61.2万
廉江县23个2706.5平方公里99.8万
吴川县15个839平方公里62.1万
电白县27个2079平方公里108万
1.2雷州半岛的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雷州话-—主要通行于雷州半岛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即宋代的雷州府地,以及北部吴川、电白的沿海地区。雷州话是闽语方言的一种,通常简称为“雷话,海康一带当地人又叫做“黎话”,当地人又自称“黎人(他们把外来方言叫做“来话”,称外地人为“来人”。《海康县志》(康照二十六年〔1687年)郑俊修,宋绍启墓,1929年梁成久续修,雷阳印书馆铅印本〕上卷《民俗志•言语》又管雷州话叫“东语”“客语”,“有东语,亦名客语,与漳[州]潮[州]大类,三县九所(即今海康、徐闻、遂溪三县)地乡落通谈此。
白话一一主要通行于吴川县以及湛江市区、廉江县城关等地。电白县城水东镇居民讲雷州话,但机关、商店等公共场所却通行白话。白话即粤语,雷州半岛的白话和广州话相近。旧方志中又称为“越语”或“客话”,如《石城县志》(蒋廷桂修,光绪十八年〔1892年)高城联经刊印本,石城即今廉江〕卷二《舆地志下•凤俗》:“言语不一,有客话与广话相类,其余有哎话、雷话、地僚海僚话,大抵土音各异,习俗亦殊。”这里“哎话就是下文所说的“客家话”,“海僚话”即下文所说的廉江海话,地僚话大概跟海话相近,我们这次调查没有找到。
涯话—主要通行于廉江、电白两县的北部山区。涯话即客家话,雷州半岛的涯话和广东东部地区旧嘉应州的客家话相近。涯话当地又写作“厓话、口厓话”,上引《石城县志》写作“哎话”。有的旧方志又称“山话”,如《电白县志》(孙铸修,邵祥龄等纂,光绪十四年(1888年)刊本)卷三《舆地三•方言》:“唐宋以前,懂摇杂处,语多难辨,……海旁声音近雷琼日海话,山中声音近潮[州]嘉[应州]曰山话”。
海话—主要通行于廉江、电白两县的沿海地区。海话事实上有两种:廉江沿海的海话旧方志称做“海僚话”,比较接近白话。电白沿海的海话也是闽语方言的一种,跟福建漳州一带的闽南话很接近。
上述方言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详见下文,并参看《雷州半岛方言分布图》。
1.3上述方言分布的格局,与雷州半岛历代的移民有很大关系。原来,湛江等一市六县汉代属合浦郡地,古时这里是“岭南之南气十分荒僻。《电白县志》所说“唐宋以前,僮瑶憧杂处,语多难辫”概括了雷州半岛当时的居民语言情况。唐宋以后,外地移民大量迁人。早期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南部旧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以及广东东部的旧潮州府地区。他们多经海路进入雷州半岛,他们到达以后主要集中在徐闻、海康、遂溪等旧雷州府三县,以及其他各县沿海地带。所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朝廷贬滴雷州的大文学家苏辙,在《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的小引里才说:“余居海康……其耕者多闽人也。”《吴川县志》<毛昌善修,陈兰彬挂,光绪十八年(1892年)校刊>本卷十《记述•杂录》记载:“吴川巨族,吴林陈李几家而已,吴日……,自闽入粤”,“林姓也由闽入粤”,“乾塘陈氏本闽兴化府罗源<疑当作莆田>县珠玑巷人,……三柏李姓祖籍漳州龙溪县小榄村。”又说“盖宋既南渡,金元相逼,自闽来粤,泛海甚易。”《廉江上县黄氏族谱》<赤坎华文印务局,1931年>卷一绍雄《序》记载:“上县始迁之祖为显公,元代由闽举人,任石城县尹。石城即今廉江,上县即旧治地。”卷一汝佐《序》:“始祖昱公,原籍福建莆田县。”后来移民主要来自福建西部旧汀州府和广东东部旧嘉应州的客家话地区,廉江涯话的发音人刘傅伯松同志说,他祖先姓傅,从福建迁出,途中去世,先妣改嫁从刘一起来粤西,后代故姓刘傅。由于他们迁来较晚,所以多集中在雷州半岛北部电自、吴川、廉江三县的北部山区地带。明代中叶以后,雷州半岛与广州地区的往来越来越多,广州一带的移民也陆续进入雷州半岛,《吴川县志》卷十《纪述•杂录》:“追明中叶来自新会者,多住西山,来自漳泉者多住芷了(艹头),他邑迁移,间一二耳。”《石城县志》卷九《纪述志•杂录》又载:“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九月至十一月,广东巡抚蒋益澧三次遣恩平、开平客民四千余往琼州,亦有安插高州各属者,后己巳八年(1869年)又分插客民于石城各墟,由于这些移民来得很晚,并且多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所以逐渐集中在雷州半岛北部的城镇商埠,甚至把这些城镇的早期移民排挤出去,今廉江县的廉城镇、安铺镇,吴川县的梅蓑镇都是具有数万居民的商业贸易中心,镇内几乎清一色地通行白话,就是在这种移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今湛江市近郊一带仍通行雷州话,但在市区白话却占绝对优势,也说明了这一点。
肆 涯话的分布和特点
4.1涯话主要分布于廉江县西部和北部的塘蓬、石颈、和寮、长山、石角五个区的全部,以及河唇、石岭、青平、高桥四个区的大部,河堤、营仔两区的部分乡村,这几个区的涯话与广西东南部古城、英桥一带的涯话可以连成一片;电白县北部大衙、沙琅、望夫、那霍、罗坑、黄岭、观珠等七个区的全部,以及霞洞区的部分乡村,这几个区的涯话与北部高州县根子、泗水、云潭、新垌等区的涯话也可以连成一片。此外,雷州半岛其他各县也有一些乡村讲涯话,如海康县英利区的英益、英益墩、大桥三个村,遂溪县城西区的搬迁队等等。这些零散的涯话村,都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修建鹤地水库时陆续从廉江县的涯话区迁来的。估计讲涯话的人口约六十一万多人。
4.2廉江西部、北部的涯话和电白北部的涯话差别不大。这是因为这两个县讲涯话的居民,基本上都是明清之际,从福建西部旧汀州府和广东东部旧嘉应州地区陆续迁来的。定居下来后,村落连成一片,内部交往频繁,方言的变化比较缓慢的缘故。
[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07-7-11 22:4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