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4-25 15: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山水客家人
梅州《山水客家人》5月25日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14日 11:18
编导:马威 摄像:刘学成
桥溪村村口矗立的这五棵大树,多少年来就一直被村民们称为“五彩树”,每年春分时节,村民都会依照传统的仪式,来祭拜五彩树,以祈求一年的五谷丰登。时至今日,这样的祭拜已经没有了多少实际的意义,因为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已经走出了这个群山环绕的村落,外出谋生,剩下的三十多位老人也无须以耕田为生了,但老人们说,五彩树伴随了他们一生,有了割舍不去的感情,所以每到这个时候,还是会到树前拜上一拜。桥溪村山中最高的一处围龙屋中住着陈世明一家人.陈世明的两个儿子都已在山外成家立业了,他和他的老伴已经习惯了大山里的生活,怎么也不肯搬到城里去.陈世明要求两个儿子,节日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山里来.其实只要有时间,孩子们都会回来陪伴两位老人。今天是上山祭祖的日子,全家人都聚在了一起.陈家的祖先就葬在自家山后不远的地方。
客家人从不肯忘本,他们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时,平原已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于是他们披荆斩棘,扎根于深山.生于山,长于山,而后葬于山. 从此便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时至今日,到山中祖先的坟前敬上一杯酒,点燃一炷香,依然是客家人最重要的传统习俗,这样的习俗沿袭了千年,代代相传。
千年前,客家的先民由中原迁徙到这里,临行前,他们刨出祖先的骸骨,带到南方的山岭中重新安葬。千年后,许多客死他乡的客家华侨要求他的子孙将他们的遗体运回老家的山中安葬,客家人对山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
陈世明静静地坐着,这时的家中却很热闹。
陈家房子旁边就是一片竹林,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一场春雨过后,春笋就悄悄埋在泥土之下,细心寻找,便可挖到新鲜的竹笋。
这样的生活让孩子们从小便对山有了一种深切的理解。
陈世明的二儿子从小就学会了养蜂,这几窝蜂就是他养的。平日城里的工作忙,疏于照料,因此每次回到山里来,都要打开蜂箱看看。
对于孩子们来说,山里更有着无穷的乐趣。
陈世明从山中回来了,坐在院子中喝茶。他说儿孙们自有他们想过的生活,但他喜欢这里,一辈子也不想离开。院墙上随笔写下的一首小诗表达了他对山的质朴情感.
客家人当初无奈之下选择了山,但却在山中找到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客家人的日子就是山中的日子。 对于陈家这三代人来说,这山应该有着不同的意义吧。老人坚持着要“生于山,长于山,而后葬于山”;孩子们会觉得山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是城市中没有的。但无论是谁,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享受着山中的生活。现在,多数客家人的选择了走出大山,但客家人对山的感情却没有走远。客家人对于生存的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在过去,一房一舍,甚至一村一寨的建造都要请风水先生进行测算.而千百年的流传,无数次的测算下,客家的围龙屋便形成了统一的风水规格.
围龙屋要建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远处山峰成笔尖状为最佳,建造方位一般选择坐北朝南,夏天南风拂窗,避免西照,冬天背风向阳,采光充足.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围龙屋后必须要栽种树木,客家人称之为风水林,这片树林繁盛与否则决定着这个家族的兴衰.其实风水林多为生命力较强的树木,去掉迷信的成分,起着固水土,挡风沙,美化环境的作用.
这种风水这种思想实际上体现了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珍惜生活的一种理念.努力和自然融为一体,努力减少灾害,减少损失.现在这个风水观对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启示的.要敬重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思想.所以我说客家这个整个中国传统风水观并不是和我们现代文明是违背的,不完全是封建迷信的,它实际上是当时的科学思想在较早时候,人们还没有科学方法时候的一种体现。
或许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客家人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也赋予了更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梅州市平远镇林业局收到了一封群众来信,溪子背村的数十位村民联名要求林业局的领导帮助保护村中的一棵古树。信中言辞透着农民的诚恳于质朴。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古树?它对村民有着怎样的意义?林业局的同志带我们走访了写信的村民。
秋天开花很香,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走,就在这里闻这花香.前些年修公路的时候,有人讲要拿了刀砍掉。我们讲这样不行,这棵树是以我们村名命名的树,有一些华侨回来,他就认识这棵树,不然的话,他们找不到家了。就知道这棵树,从这里找就找到家了。 他们不仅仅是在保护古树,也是在为远方的亲人指引回家的路.这棵树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一种象征,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这悠扬的歌声来自老护林员黄熙祥,他从事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了。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巡视这片山林,遇到游客,他还会义务担当导游,向游客们介绍他所熟悉的林中景色,甚至唱起山歌,宣传护林。
利用客家人原有的生态意识,结合政府的力量,为全力改造梅州市整体生态环境,梅州市开展了“绿满梅州”大行动。为了配合这次行动,每个县都组织了宣传队,他们走乡串户,将环保护林观念,市政府的生态建设政策巧妙地融合到丰富多彩的节目中去,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宣传效果。
因为客家人是崇文重教,他对环境生态,生活居住的环境都是比较注重的,所以我们市委市府根据整个环境发展的要求,根据老百姓的要求,来制定一个生态梅州的战略,来去采取”绿满梅州”的一个行动.发展工业可能会造成一些污染,但是我们不能牺牲生态去发展工业,不能够牺牲现在环境去发展工业,因此必须做到发展工业跟发展生态两个互动共同发展.山峦重叠,环境相对闭塞的梅州选择了一条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道路。“绿满梅州”大行动就是把全民性的造林行动与生态建设工程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发动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快梅州山林的绿化工程。而这次行动似乎也激发了客家人对山的眷恋之情,自开展行动以来,梅州人积极参与义务植树运动,共造林23万亩。正是在这一锹一镐声中,客家人世代居住的山更绿了。 穿梅州市城区而过的梅江在过去并非我们眼前所见的样子。80年代以前,洪水时常漫过梅江的土堤,给梅州人带来了深远灾害。改造梅江堤坝一直是几代梅州人的梦想。然而因为大量资金无法解决,梦想一只无法实现.客家人想出了一种巧妙的解决方案。
总的方向,堤的形式就是堤路建设.什么叫堤路建设?就是河堤也是路,又是河堤又是路.采取堤路建设的办法.通过堤路建设也才有土地出来给你开发,给你开发你才能得到钱.所以这个也就是以地换堤.有多少土地给你开发,你拿钱出来筑河堤.房地产开发商出钱建造河堤,堤上的土地用来开发房地产项目,这无疑是一种开放的思路.这种设想在90年代初期无疑是具有突破性的.
广东威华集团的董事长李建华当年第一批参与了堤坝工程,如今,他的公司就建在堤坝上. 对于我们公司来说,从本身真正的经济效益来算还不是很大.给我们的土地面积十公里,二百五十亩地方,平均起来就是六十万块钱一亩.那就是比北京市或者是比纽约市的土地还要贵.但是从这一件事情,作为梅州人或者是我们共和国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梅州人,应该为国家或者是为我们本地区做一点事情.这是第一,这也是最大的效益.第二个效益,通过这个堤坝开发,我们这个无名的小公司起到了一个品牌的效应,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效益.梅州几代人梦想变成了现实, 政府、企业、民众都在这个工程中受益,梅州的客家人也为水利建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这样的做法后来在全国被加以推广。由此,我们似乎看到了客家人对于改造生存环境的那一份执著信念。然而,客家人并没有仅仅满足于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他们认为,绿色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于是,他们在万亩荒山种植茶园,将茶叶生产于旅游业相结合,向绿色要效益。他们将自身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人对山,对水的理解融入其中,建成了别具特色的旅游度假村。来到这里的人都说,梅州就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梅州,从乡村到城市,从山林到田野,处处生机盎然,处处鸟语花香。
客家人将心中对山的情感,对水的眷恋转化成改造自然的决心。每天清晨,苗圃中栽种的鲜花一车车的运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客家人用勤劳的双手装扮着自己的家园。清朝嘉庆年间,梅州诗人宋湘有一首长联是这样写的:“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添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想前思后,得安闲处且安闲,末放春秋佳日过。”似乎道出了客家人对山水的理解。
来自:http://www.cctv.com/program/zbzg/20040614/100891.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