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8|回复: 1

惠阳永湖、秋长民俗游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2 13: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22日,农历正月28,随东江版主去了惠阳永湖、秋长考察了古迹和民俗活动,收获很大。版主东江散步作为组织者,民俗与文化遗产的意识很强,在行程编排、场面选取等等都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不少网友均有一种对文化遗产的求知欲,并热衷于寻根问底。作为一个在这方面正在学习的人,无疑获得了一种动力,并颇有收获。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收获和感想,文字贴上向领导和网友们汇报。

  1、古堡:永湖镇凤嘴村是惠州客家山歌歌星黄红英的故乡,这个村的古堡是一处很值一看的地方,这座古堡,地面文物考古的年代为明末,作用倾向于是古代的屯兵点,为一座小型的城堡,周边的人工开挖的护城河环城而过,故而我们进去时找不到路,最后是从人的承包的养植场进去(唯一通道)。对这个古堡,网友韩文曾怀疑为南齐(距今约1500年)时怀安县的旧址,因为这个存在几十年的县,地点确信在永湖怀安山一带,但至今找不到确址。如果真是怀安县城,网友们:昨天我们进古怀安县城啦!

  2、客家围屋:这次去秋长,总共参观了四处客家围屋,发现清早期的如:“石狗屋”、“黄竹沥老屋”等半圆型围屋,以及稍后的周田村的方型围屋等。围屋作为客家民系的一种特有的民居,在省内外均有各种不同的展现:福建永定的圆型围屋气势宏伟,是早期客家民居的一种标志性建筑,也构成了福建客家的一种标志性风格;梅州客家围屋多为半圆型围屋,即正屋为四进祠堂建筑、后面为半圆居宅,这也是梅州客家围屋的一种标志性特色。惠州秋长的“石狗屋”和“黄竹沥老屋”半圆的形式和结构和梅州的标志性围屋如出一辙,完全印证了《惠阳志》所述“惠阳客家源自梅州客家”的说法。有趣的是,在惠州地域,这种清代早期的“梅州式”的客家半圆开围屋,除了“石狗屋”和“黄竹沥老屋”外,已不多见,更多所见的是像周田村叶亚来故居“碧艳楼”式的方型围屋。这种方型围屋其实是梅州版围屋与惠州东江两岸普见的三进多开式民居的一种交融的结果,代表了东江客家的围屋特色,所以从时间上,这种围屋都比“石狗屋”这些梅州版的围屋都要迟,多出现在清中期甚至更后。所以,如果说要找出惠州客家围屋的特色,是不能拿梅州版“石狗屋”作为标志的,而应以方型围屋为标志,原因是,东江地域的客家特色,就是这种别于梅州客家的东江版围屋。联想到惠州河源等地打“客家文化牌子”的时候,热衷于福建版的圆型围屋和梅州版的半圆型围屋,这是走了一条歧路。  3、二圣宫:一到周田,许多网友便问:二圣指的是哪二圣?我是回答不上来的,原因很简单,清一代,惠州一带出现的如二圣宫、三王公祠、三贤祠之类的庙宇寺观祠堂不少,所祭的对象都是因地而异,所以,作为周田这一块在清代早期才出现的客家群居地,他们所供奉的对象是谁,我自然是很感兴趣的,因为作为有两千年历史的惠州本地话区域和在惠州仅二、三百年历史的客家话区域在祭神对象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二圣宫”,使人很自然让人想起在惠州有很久历史的在惠州城和博罗城流行的东岳宫“朝拜会”,惠博两地的朝拜会,以请圣为中心内容,和周田的二圣宫祈福活动有很多相近之处,就更让人有所疑惑:在所有客家话区域,这种“二圣宫”之类的建筑和祭祀活动都是相当少见的,而在惠州本地话区域就顺理成章了。查寻二圣宫的相关史料,这种疑惑终于有了很好的解释:二圣宫建于乾隆年间,相传为明末流亡王室所建,曾作为抗清根据地和反清复明的据点……就是说,这二圣宫及相关的祈福活动,并不是客家民系的所原有的民间信仰崇拜的特色,倒是体现了很强的惠州东江地域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至于所祭祀的神圣,我们看到其一为关圣,关圣是被儒、佛、道三家都认可的神,佛教以“护法神”喻之,道教则以其“忠义”立为镇邪驱鬼之神;另一个神,当地人则称是“炎帝”,是“民以食为天”的“五谷神”。如果是这两圣,恰好是一个“驱邪”(关圣),一个祈福(五谷神)。(未完待续)

  4、祭拜祈福:周田村的二圣宫的祭拜祈福活动,以祭祀唱颂拉开序幕。当我们一行到达后,远远便听见宫内传出的山歌唱颂。惠州地区这类的祭祀祈福活动大多都以相近的模式,即由族中长者主持,三牲祭拜,祝颂上香,而这次在客家村子的山歌祝颂却让人好生奇怪:那祝颂的歌声,讲的是客家话,但唱的却不是客家山歌,倒是和惠州话的拜神歌一模一样,这在同行的、在元妙观附近听着惠州话拜神歌长大的美女妆也听出来了。记得电视台编导曾问我,要我用一句话总概惠州民俗文化的特征时,我答了“兼容共生”四个字。兼容者,多种文化形态兼有;共生者,就是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惠州民俗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是惠州地域文化的特点。这种惠州话区域流行的唱颂在客家区域流行,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交融的结果。想以前惠州以前庙会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如金花庙会(祈顺产)、青草姑婆庙会(祈治病),以及道教圣地元妙观等,每在各种神诞日祈福祝颂,周边农村,包括现在的秋长等地的人家,都会前往参与,那些现在二圣宫唱颂的领神者,没准就是在惠州这些祠堂庙宇中锤炼而成的。 5、钻槽门驱邪转运

  接着是参与祈福活动的村民到小学操场参与“钻槽们”活动。《东江时报》报道为“围龙”仪式,其来源未知,惠州舞龙旧俗“猎龙公”仪式,罗浮山附近的惠州本地话农村“上灯”时分有上山“猎龙”的仪式等,均是一种驱邪的习俗,与“围龙”是不同的。故这“围龙”还待考究。据我现场调查及察看整个仪式,我觉得,这其实是一场很典型的钻槽门驱鬼去邪求转运的祈福仪式。其设东、西、南、北四门,由领神者(旧称神婆)用神棍打槽门(左三、右三),将邪秽驱除,而后族人依次从四门进去,再由北门出来,旧是是三进三出,这天我们看见的是二进一出,都用去了一个多小时,可想三进三出要多久!以前这些仪式以男人为主,女人是没份的,但这天看,几乎清一色的女性,这不得不说,社会在变,民俗也在变。

  6、“大盆菜”与“六大碗”

  早听说这次去游玩,吃大盆菜是其中之一,我开始是这样回答一些网友的:不可能,大盆菜是粤西广府语区域的特色,惠州、包括客家区域,都是“九大碗”形式,即便不是九种菜的,都要以数目凑够九碗。宴席开始,如我所想,果真不是大盆菜,但是,也不是我所想的九大碗,而是六大碗。问了多个村民回答是:以前有做九大碗的,现在一般都六大碗。其实,六大碗和九大碗,在客家文化中都是一个吉祥数字,九大碗也的确过于排场了,为了简化,成了六大碗。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这天并不是这里村民最为盛大的一个节日,八月初一或八月半拜山祭祖才是最隆重的日子,这时九大碗才登场吧。(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13: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原惠阳县各镇名由来

淡水镇

淡水镇是历史悠久的古老集镇。相传宋末年,这里是个小墟,叫“上墟”,后改名锅笃墟。明朝为警卫海疆,设淡水卫城,以保大亚湾沿海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加上水运及陆路便利,到清朝乾隆初,这里已形成较大的集镇,改为淡水墟,并设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机构。

沙田镇

沙田原称“隔水洞”。沙田水库兴建以前,库内有一小村叫“沙田肚”,水库建成后取名沙田水库。

秋长镇

秋长之名,是由秋溪和长兴两地名称各取一字而成。

新圩镇

新圩镇原址在打禾岗圩,位于佛祖坳下,原来只有10多间小店,清朝后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贸易的发展,原来狭窄的交易所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农贸集市的需要,因此集市逐渐南 移至距打禾岗1公里处,形成一个新的交易市场,称新圩。

镇隆镇

据说,镇隆镇因附近祁龙径山,山势起伏,形状似龙,“龙”与“隆”同音,故名镇隆。

陈江镇

陈江是由流经甲子圩的陈江河得名。

沥林镇

 明景泰三年(1452年)得名。据说当时沥林的东南有一条沥(渠)流经村庄,沥边长满林木 ,故称沥林。

潼湖镇

潼湖因处潼湖边沿而得名。

永湖镇

明代中期有张、杨两姓到此定居,张氏祠堂门边有一个约25亩的大湖,终年湖水荡漾,故取名永湖。

良井镇

 良井镇原称鸡卵水,后称良井。相传在清初,当地有一水井(今山井村附近),泉水充足, 水清如镜,并能治百病,故取名良井。

马安镇

明朝初期已有马安之称。由于圩镇的东部和西部各有一个山岗,形似“马鞍”,故名。后因 “鞍”字笔画繁多,简写为“安”字。

平潭镇

平潭圩始建于明朝,先叫谷龙圩(今示范场),后有新布店(今田埔),然后再在现平潭圩位置上发展成为集市。该地原有一口水塘,水深10丈,有泉水涌出,好似一展平潭,潭的两边是小山岗,后来人们挖平山岗,填塘成平地,建起店铺,故取名叫坪潭,后称平潭。

水口镇

水口之名始于清朝末年。相传当地沟渠流入东江的出口处有一口水井。一天,有一举人召集附近的农民在该沟沥的出口处筑堤把井填没,后去掉井字称为水口,沿用至今。

横沥镇

横沥镇街区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据《洪圣宫》香案注考查,同治七年(1868年)时区里便 有了一定的圩市规模,有“七街六巷”之说,相传原集市点不在横沥,而在沿江上游天罡、墨园一带。后因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农贸集市繁荣,因而来此定居的商人越来越多,推进了沿江经济的发展。且发展中心逐步集结于江边的排沙沥,横沥也因排沙沥横穿圩市而得名。

矮陂镇

矮陂圩始建于元朝,明宣德元年(1426)已成圩集。相传因在矮陂南北交通要道洗布沥筑,有一土陂而得名。土陂常为洪水冲涮,来往的人们都说陂头太矮,久而久之,遂有矮陂之称。

大岚镇

大岚,由于群山环抱,山峰叠嶂,中间为一盆地,雾气很大,到了深秋、初春季节,更是浓雾重重,故称大岚。

芦岚镇

(未录)

芦洲镇

芦洲乡之名,从芦岚村和三洲村各取一字而来。

霞涌镇

据有关史书记载,距今500年前,霞涌已有人定居,称霞涌圩,即今老圩。郊有青龙河逶迤 入海,形成一个大沙涌,沙质细幼,盛产金钩虾,故又称虾涌。

澳头镇

 相传二三百年前,这里是偏僻的海湾,称龙船湖,可以锚泊和避风。旧称停泊避风的地方为澳,是水路到此尽头的意思,澳头之名由此而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3 07: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