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盘打过桱
语意:形容事情失算。为人处事过于精明,到头来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当时称作“算板”。至东汉末年,算盘的形制已经定型,长方形,四周以木框固定,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算珠统分作上下两部分,串起算珠的直柱叫做“档”,客语俗称“桱”。一般为9档、11档或15档。算盘横梁上面的2颗算珠(财会用算盘为1珠),每珠计数为5;梁下的5颗算珠(财会用算盘为4珠),每珠计数为1。
所谓“算盘打过桱”,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将本档的算珠拨到前档或者后档去了,因而导致得数错误。珠算术语称之为“错档”。
北宋超级文豪苏轼《洗儿》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所言乃是大实话,其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然而却经常因为直言不讳的豪放诗句,得罪不少朝中权臣、奸臣甚至忠臣,这样一来,一再被贬官、被流放自然就成了家常便饭。
精明之人善于计算、谋划,因而在生活中很少吃亏,也多有成功。但因为算计不好或谋划不当而失败者,也不乏其例。三国争锋的时代,曹操谋划赤壁大战并非一年一月,却最终被孙权、刘备联军重创,败走华容道,三国鼎立格局也因此逐渐形成。
对自己的能力估算过高;对眼前有利度估计过高;对变数估计过少,对问题估计得过于简单;对人性和变化估计过于简单;对突发性估计过少;对结果估算过高,对细节估计过少。上述便是导致“算盘打过桱”的基本原因。再缜密的盘算、谋划,都有失算的时候,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