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74|回复: 1

崔与之: 岭南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的奠基人 (客家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3 07: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崔与之:老圃秋容淡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金 叶

  广州朝天路上有一条崔府街,这条街的街名,出自一位名叫崔与之的人。

  我们不熟悉他,因为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实在太过遥远。南宋年间,他可是响彻大江南北的传奇人物。当朝皇帝三番五次请他做宰相,他却先后十三次请辞。接他赴京的马车,日日夜夜在他家门前等待,他就是固守自己那开满了菊花的“晚菊堂”,不肯离开。

  他是岭南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的奠基人,也是文采飞扬的“粤词鼻祖”。三十岁的时候,他以一介布衣身份前往临安求学,成为岭南由太学中举的第一人,开启了岭南地区由盛产象犀珠玉之地向诗书礼乐之地、道德醇厚之地转变的序幕。

  和陶渊明一样,菊花是他最喜欢的花。他的出与入,行与止,仕与隐,人生的每一步,都特立独行,不同凡响。他82年的人生,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哪怕是在八百多年之后的今天翻读,依然可以领略到那巨大的人格魅力。

  策  划:赵  洁

  撰  文:金  叶

  摄  影:黎旭阳

  崔与之其人其事

  太学进士第一人

  经世致用才能

  考察崔与之的家族史,先世是河南汴京人(今河南开封)。从他曾祖的那一辈开始,崔氏家族因为战乱南迁,历经江西宁都、广东河源,从其父崔世明开始定居增城。

  崔世明是个耿直有志的读书人,却在科场上屡遭失意。最终灰了心的他自叹:“不为宰相,则为良医”,放弃了科举之路,而成为一名在当地口碑甚好救死扶伤的医生。

  崔与之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此时,靖康之变和北宋灭亡已经过去了31年,宋金之仇仍然未解。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花好月圆,一派繁华,却如同玻璃般脆弱易碎。

  崔与之自幼聪颖,号称“卓荦有奇节”,不过,限于当时岭南的学习条件,快30岁时,崔与之还是一介布衣。

  宋代是岭南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源不断的谪宦、移民、流人,给岭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但是从总体上看,此时的广东,和两浙、京湖一带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广东每年考上进士的可谓寥寥无几,增城更是少之又少。

  绍熙元年(1190年),崔与之做了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到当时中央最高学府——临安(今杭州)太学读书。

  繁华都市,临安胜景。崔与之在这里却是“朝夕肄业,足迹未尝至尘市。”三年的时间里,他学得满腹经纶,绍熙四年(1193年),他践行了离家时的许诺“三年学成以归”,考中进士,成为岭南由太学生考中进士的第一人。

  经世致用才能

  崔与之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几十年的为官岁月,留下美谈无数。

  第一站是浔州,正逢当地储存备荒粮食的粮仓失修,雨季就要来了,仓米难保不受潮霉坏。郡守想把粮卖掉,崔与之据理力争,最后,他把自己所居官衙的屋瓦拆下来用在粮仓上。

  后来,崔与之又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朝廷王枢密之子称霸乡里,夺取僧寺田产。寺僧告于官,许多官吏不敢受理,唯独崔与之不畏权贵,秉公判决。嘉定三年(1210年),崔与之升任提点广西刑狱。广西地区大部分是荒寂之地,崔与之深知此地离朝廷很远,地方官吏任意盘剥压迫百姓,所以他每巡察一地,必自带费用,一切公务开支按日计给,不用地方一分一毫,更不准地方供养。

  当时海南岛属广西管辖,海南的老百姓还处在刀耕火种时期,生活贫困,但地方官却和其他地方一样征收税赋。有人听说崔与之的清廉之名,前往崔府告发了这件事。于是崔与之亲自派人察访,结果证明老百姓说的是事实,他就派人将各种税收严加核实,并张榜公布废除贪官污吏巧立名目强加给老百姓的税目。

  此后,崔与之又主政两淮及四川多年。史书上说他外拒金人,内立军政,取信军民,深得民望,政绩卓著。有一年,浙东发生严重天灾,遍地哀鸿,无数饥民流离失所。崔与之下令打开扬州城门,迎入难民安置,从而救活流民万余人。他在汉中坐镇五年,令金兵望而却步,巴蜀得保平安。在他苦心经营下,淮东安然,蜀中大治。若干年后,当崔与之告老还乡时,川民“攀辕卧辙,哭声动地”,依依不舍地送别他们心目中的“岭南古佛,西蜀福星”。

  屡辞宰执 千古一人  

  嘉定十一年(1218年),崔与之刚过花甲之年,在官场浸淫多年的他萌生退意。这一年,他被朝廷召为秘书少监。崔与之开始“力辞召命”,却没有获得成功。

  嘉定十六年(1223年),崔与之再次被召赴京,任礼部尚书一职。他上了二、三疏辞官,圣旨不允,崔与之干脆收拾好行李,很有诗意地“轻舟出峡,翩然归里”了。

  回到广州之后,崔与之已经67岁高龄。当朝皇帝宋理宗仍是不断召其回京,在崔与之上疏力辞,皇帝不断诏请的来回扯皮中,崔与之在广州过了十年。

  端平二年(1235年),宋理宗再授崔与之广东经略安抚使一职,兼知广州。这一次,还没有等崔与之辞官,就发生了广州摧锋军兵变围城一事。崔与之只好以77岁高龄,临危受命,一举平息叛乱。宋理宗大喜,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这一职位,下宰相一等,相当于副相一职,对于多数宋代士大夫来说,可谓是毕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然而崔与之却继续上奏辞免,并且连续上了七次奏礼。

  有趣的是,正因为崔与之一再辞官,宋理宗反而对他“注想弥切”。翌年,他拜崔与之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人臣,这已是最为隆崇的高官。宋理宗这次的决心非常大,连续三次下诏。然而,崔与之的决心也不小,他接连上奏十三次,坚决请辞宰相,同时还把理宗所赐的二百两黄金,托人送回了内库。

  终于,还是当朝皇帝妥协了。嘉熙三年(1239年)六月,崔与之得诏依丞相之职致仕。

  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崔与之在广州病逝,享年82岁。

  宋理宗震悼,为之罢朝辍乐减膳志哀,并遣官致祭。

  崔府街隐居岁月

  菊花盛开“晚菊堂”

  “白麻不拜”之谜

  广州朝天路上的崔府街,就是崔与之晚年隐居的地方。

  从外观上看,你丝毫感觉不出它是一条有八百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它简单、嘈杂,还有一点点的混乱和落寞。站在巷口,只感觉人间烟火的诸般滋味扑面而来,唯有那为之慕名而来的历史感与沧桑感于此,却难以感知。

  崔与之定居的年代,距今已有885年。那时,朝天路一带,东面是榕阴竹影的坡山古渡,南面是异域风情的怀圣光塔,北面是六榕寺的千佛浮图……崔府门前,碧水两岸,野菊盛开。

  和陶渊明一样,崔与之也特别喜欢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崔与之则是“老圃秋容淡,黄花晚节香”——这两句取自韩琦《重阳》中的诗,是崔与之毕生最爱。他将其题写在自己的宅子门口,中间的题匾上,是他居所的名字——“晚菊堂”。

  当年离开增城去临安求学,崔与之刚刚而立之年。三十多年的时光里,他辗转广西、江西、四川、浙江做官,留下美名无数。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时,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的老人。

  这片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的崔与之府邸,根据《夷坚续志》的记载:“建第甚丽”。以至于当地有个姓李的豪商,忍不住“从而效之,即用崔府匠人规制落成。”崔与之听说,欣然前往观看。回来以后,他问建宅子的匠人:“汝与某建宅固佳,但少两枝梁耳。”匠曰:“此一依相府规模者。”崔与之笑答:“一枝是没思量,一枝是没酌量。”崔与之虚怀若谷的为人风格可见一斑.

  “白麻不拜”之谜

  崔与之酷爱菊花,他的处世态度也是恬淡如菊。他一生不养妓,不受馈赠,“晚菊堂”里最多的就是书;庭院里除了种满菊花,就是养了一对白鸡。

  崔府是当时不少名人学士云集的场所,李昴英和杨汪中更是每天陪侍崔与之左右,岭南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就是在这条街上孕育成熟。

  然而,崔府毕竟不是崔与之期待中的世外桃源。端平二年(1235),广东戍卒暴动,广州被团团包围,杀声动地。77岁的崔与之临危受命,出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领导平乱。由于崔与之年迈体弱,只得“居家治事”,崔府便成了广东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而他平息叛乱的过程如同神话,史料记载,崔与之一出现在城头,城外的喧嚣便顿时寂然。经他一番劝导,未动一兵一卒,叛军就纷纷弃械投降。崔与之在当时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叛乱平息后,崔与之辞去官职,崔府街却未恢复原来的平静。当朝皇帝宋理宗,不断升任崔与之为礼部尚书、右丞相,一拨又一拨的说客,从临安来到崔府街催行……崔与之连续13次上疏力辞,说什么都不离开他的“晚菊堂”。

  “白麻不拜”(注:白麻指皇帝的诏书。)的崔与之,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被时人惊呼为“千古第一人”。

  见仁见智的观点,没有办法去得到证实,因为这些都不是崔与之自己说的。崔与之其实详细地阐述了辞官的个中原因,却没有人相信——在辞免宰相一疏里,他把自己的身体境况描述得很是糟糕:“臣年行八十矣,一身孤立,百病交攻,头风时作,视听昏聩,步履蹒跚,元气渐微,生意垂绝,去天既远,丧日无多……”

  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家,身体不好,所有的人都相信。可是大家又都不相信,这个质朴的理由,就是“白麻不拜”的全部原因。

  这位神奇又神秘的老人家,用他贯穿一生的正直、睿智,以及顽固的坚持,把自己演绎成了一个谜、一段传奇,永远留待后人评说。

  崔太师祠

  增城中新镇,与坑贝古村隔路对望的崔屋村,是崔与之诞生及早期生活的地方。

  崔太师祠,是这里仅存的和崔与之有关的建筑。它是一间穿斗式木构梁架的平屋,砖墙黑瓦顶,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祠堂中间,供奉着崔与之的像。他纱帽朝服,慈颜善目,带着隐约的笑意,似乎对这片沧海桑田完全不以为意。

  1189年,崔与之就是从这个平凡的小村落里出发,负笈北上,到太学读书。当时还没有一个岭南学子作出过这样的决定。从广州到临安,二千公里的距离,而岭南人距离文化中心的心理距离,则更加遥远。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自信,崔与之作出了这个决定,且撂下“狠话”:“三年学成以归”。

  他履行了诺言。三年之后,崔与之石破天惊,成为岭南由太学考中进士第一人;他也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诺言,等到再次踏足这片土地,他早已是一位垂垂老矣的长者,这中间的岁月,远远不止三年。

  1189年,崔与之在这里作出决定的那一刻,是岭南地区文化变革的关键节点。元人王义山在《送张士隆赴广州教授序》里言,自崔与之由太学中进士,广州士子纷纷以其为楷模,学风丕变;崔与之自出仕到帅蜀便道归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广州士子于是知道了什么是廉洁奉公;崔与之十三辞宰相,广州士子从此知道了什么是名节……在崔与之的影响下,广州由盛产象犀珠玉之地,转而成为诗书礼乐之地、道德醇厚之地。

  这个平凡无奇的宗祠,因此成了岭南文化人争相膜拜的场所。大名鼎鼎的状元爱国英雄文天祥,在这里题下了“菊坡翁盛德清风,跨映一代”的句子。

  崔与之墓

  距离崔屋不远的华山南面山坡上,有一片寂静的墓地,崔与之就葬在这里。

  这一墓地是1991年的重建之作,原来的墓地在“文革”中被毁。据村民的回忆,崔与之墓地面积有500多㎡,建于嘉熙三年(1239年)。当时墓前有墓志碑、墓界志碑和石狮,墓道中还有华表,颇为壮观。

  仔细端详墓前的镇墓兽,后排的都是狮子模样,只有前排的两只样子很怪,有些像狮子,但是更像是狒狒。增城博物馆副馆长蔡美新说,这两只镇墓兽有可能是宋代时候的作品,也就是崔与之墓为数不多的“真迹”。

  虽然广州人对崔与之的历史知之甚少,一代又一代的崔屋村的人却从未忘记这位伟大的祖先,并且深深地引以为傲。

  除了华山上的崔与之墓,崔与之的父亲崔世明、母亲罗氏、夫人林氏和后世子孙十数人,也被葬在附近的石壁山、四望岗和马头岗上,形成一个阔大的墓群。

  崔屋村村民崔志明告诉我们,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是这里最热闹的日子。近两千崔氏后人,会从广东各地蜂拥而至,拜祭祖先。从早上七时到下午四时,人流络绎不绝。从这座山一直拜到那座山,场景壮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7: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大学城北亭村有姓崔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3: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