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2-5 22: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入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南台灣的客家人,除了六堆地區外,在日據時期、中部大地震、八七水災及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期間,亦有好幾波從桃竹苗、中部移民到南台灣,這些被稱為「二次移民」的客家人,現都融入了當地社會,他鄉已變故鄉。
客家本就是移民族群,從中原到閩粵,再渡海來台,受清初「渡台三禁」影響,比福佬人來得晚,因西部肥沃平原大都已被福佬人佔有,只好往丘陵地、山地開墾謀生。
「客家最早的二次移民與日據時期興建鐵路、發展糖業有關,當時從新竹州(今桃竹苗四縣市)招募了不少客籍員工,為了工作方便,遷居落腳高雄。」高雄市客委會主委廖松雄說,築鐵路的是第一波,距今有百餘年了。
民國24年中部大地震,新竹州災情嚴重,不少客家居民為了謀生也南遷。民國40年後,化學合成樟腦問世,亦有批北部客移居高雄市。
屏東縣議會祕書曾坤木也說,當時鐵路從新竹建到枋寮,很多客家人為了謀生南下當苦力。中部大地震後,亦有不少北客傷心離開家園,南下投靠親友,像高樹豐村聚落十多戶人家就是震災的二次移民。
「台東後山的客家移民,除了西部謀生不易,看中後山有未開發地外,也不乏逃避日本拉伕或欠債逃來後山者。」兩個月大就從苗栗縣公館鄉移民到關山鎮的謝正原已66歲,從父親到孫子已傳了四代。他說,台東的二次移民,主要也來自桃竹苗,分布在台東縱谷的關山、鹿野、池上等地,部分已移居台東市。
客家文史研究者黃學堂調查,日據時期日本將後山作為農工原料生產基地,如製糖、製樟腦,不少客家人跟著來,白天在會社工作,夜間則開墾荒埔,真是「耕田又耕埔,做到兩頭烏。」
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客家亦有波移民潮,到台東、高屏落腳的都有。至於六十年代移民高雄市的則是十大建設召募來的中船、中鋼員工,聚集在小港、前鎮、左營、楠梓、三民等區。
廖松雄說,高雄市客家人約有25萬人,分四大庄頭,以桃竹苗庄頭最多,約12萬,集中在三民區;再來是美濃、杉林、六龜、甲仙地區約7萬人,屏東縣八客家鄉鎮移民約5萬人,最少的中部客(東勢地區)約有萬餘人。
台南市也有3萬多名客家移民,據南榮技術學院校長葉茂榮調查,多數來自桃竹苗及六堆地區,以軍公教警察居多,單單成大教職員就有百餘位。另,屏東市亦有數千名北部客。
這些「二次移民」居住在高雄、台南都會區,多數都面臨母語流失的問題,但「耕讀傳家」的文風與義民信仰仍跟著遷來。成大退休教授胡紅波說,美濃佛教徒在台南創設的三級古蹟擇賢堂就有「客家廟」之稱,許多六堆客家鄉親常來此聚會,並提供清寒學子居住。
高雄市三民區的義民廟也從新竹刈火而來,前議長黃啟川擔任主委,他也是北部客。因三民區北部客多,他與姪兒黃柏霖競選都很順利。
不少北部客雖早已融入六堆客家庄,但與故鄉的臍帶並未斷,如屏東縣長治鄉的北客移民,每年還是會組團回桃竹苗家鄉祭祖或參與廟會。
雖然「日久他鄉即故鄉」,母語、文化也日漸流失,甚至被同化為「福佬客」,不變的是「不忘本」的宗親情誼,以及融入都會生活後,帶給台灣更豐沛多元的文化。
(記者王瑞伶、陳景寶、施鴻基、柯佩君、林建農)
【2007-02-05/聯合報/C2版/南部綜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