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online.cri.com.cn/773/2003-6-6/113@247969.htm
新华网福州6月6日电(记者 马昌豹)《百家姓》自宋代问世已风行千年,而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是个真正的“百姓镇”,镇中心三个小村落,不足千户人家却生息着119个姓氏。
走进中山镇,现实交织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突突响的农用运输车,召唤古桥、古塔边留连的游客,推广新农药的农技员,么么唱唱走过斑驳的明代城门、清朝古街……这些奇妙地重迭在一起。
中山镇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客家大本营的中心地带。客家人的先祖从中原辗转迁徒这里时,此地的土著还是刀耕火种崇拜“盘瓠”的畲族。中山一带最早的姓氏,除了畲族常见的雷、蓝、钟外,只有寥寥客家姓氏。“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陈黄郑詹丘何胡是也”,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与民俗风情,这块弹丸之地从刀耕火种一步跨越文明时代。
据考证,那时这里叫武平镇,以“其地坦彝,人尚武”而得名;后来,地盘扩大叫武平场,这里成了新设的武平县治所在,转而县治搬迁又成了武溪里。明洪武24年,这里成了武平千户所驻地,从此称为武所。
中山姓氏第一次激增于明朝。传说,其时这一带草寇造反,皇帝下令平乱,说谁能当场吃下生毛猪肉便免于出征。在场18个武官想着老婆孩子,毅然茹毛饮血。谁料皇帝一道圣旨下“食毛肉者,真虎将也,一体加封将军,出征武平,违者斩。”从此,出征军士就地屯垦,留下35个姓氏落籍武所,留下令人磋叹的一曲姓氏民歌:“余危徐舒周富王,邱洪程邬叶夏陶,候毛贾董祝莫洛,敢吃毛肉真英豪。”
走进贾屋村,这里都是18将军之首贾辅的后裔,相公塅这个地名也是朝廷赐封的。距此不远还有相公山、相公寨、相公塔,这些都与贾辅和他的部下有关。
一位贾姓青年说,客家地区元宵闹花灯,一般只有3天,中山却是7天,从正月十三一直闹到十九,“武所闹花灯,如同南京城”,这是皇帝特许的,算是给思乡的将士一点慰藉。
喝彩声里,面色配红的木偶艺人从“全福寿、三星高照、四季发财”的酒令中逸出,钻入花灯下层的木偶戏台,拖腔拿调的古典戏文便开台了。游人上观花灯下观傀儡,而这样的花灯傀儡多时竞达10余台,真让人目不暇接。
武所三城:老城、新城、片月城,共有5座城楼、8个城门:迎恩、永安、常乐、通济、朝阳、永定、文明、水门。城周是护城河,新城朝阳门外是教场,旧时练兵之地,如今只有“迎恩门”硕果仅存了。苍苔覆盖的城砖、斑驳的楼匾,城门顶已坍塌的城楼、残余的石柱及石柱上漫漶不清的文字,似乎都在述说着凝固的历史。
史书记载,清顺治五年,清军血洗武所城,成千上万的无主尸骨后来被合葬一个大坟,坟上石碑大书“万人缘”,这个石碑如今珍藏在武平县博物馆。
此后,远逃的归来了,新来的扎下了根,经历了两次大灾难,中山这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姓镇”,终于形成了。
卢、林、苏、张四姓始祖一道从永定县金丰迁来,四姓共创基业,数百年和睦无间、相亲对戚,为让子孙不忘创业艰难,四姓每逢过年第一碗菜必食芋头,至今依然如此。
一水三古桥、一树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三庙、九围十八寨……古迹无言,却昭示着“百姓镇”千年的兴衰。如今,这些成了旅游的好去处,引领中山经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