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4-17 21: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酿豆腐有关是五华的,我觉得除了五华的酿豆腐其他的根本没有那个味道
相传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的家乡灵寿(今河北灵寿县)盛产黄豆,邑人称为“黄豆府”。黄豆好吃但不易消化,老人更难嚼食。乐毅便把黄豆磨成浆,倒进有盐卤的盆里,凝结成乳块之后才送给老人品尝,老人吃起来又滑又嫩,都说好食。于是乐毅就按此法制作分送给乡亲们吃,众乡亲吃后一致叫好。但这种食品怎个叫法?有人说,这是黄府制做的食物,就叫“黄府之肉”吧。后来有人觉得这个名称太长,干脆将“府之肉”三个合写为“腐”,前面再加个“豆”字,变成“黄豆腐”。可是又不知过了多久,“黄”字也被省去,只叫“豆腐”。
世事越千年。不知哪个朝代,乐毅的后裔迁居岭南,落户粤东梅州长乐(今五华县),把制作豆腐的技艺流传下来,而且不断改进,越做越精,款式也越来越多。除水豆腐外,还有“酿豆腐”、“豆腐干”、“豆腐泡”、“油炸豆腐”等等,而五华县的豆腐便驰名于世。故民间流传着“五华有名酿豆腐,兴宁中意胡淑煲猪肚”的顺口溜。相传民国初期,孙中山有一次到兴梅地区视察,当地官员宴请他,上的第一个菜就是“酿豆腐”。孙总统边吃边不停赞叹,说这味菜又香又滑,叫什么菜名?接待孙总统的官员说的是客家音调的“国语”,说这叫“酿豆腐”。孙中山误听“羊斗虎”,连忙说“好好!这味菜不但好吃,名字也够威猛,羊也敢斗老虎,真值得我们钦佩啊!”孙中山一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好不高兴。
客家人爱吃酿豆腐还有一种说法,据说与北方居民爱食饺子有关。逢年过节,北方居民习惯包饺子吃,自中原南迁粤东的客家人,因广东缺少麦面,要保持这种饮食习惯很有困难。于是有人推出“酿豆腐”这种食法来代替吃饺子,使得感情上有所满足,心理上得到慰藉。
以上所说只不过是传说,不足为据。但豆腐是古代中原食物南迁之遗迹,是可以说得过去的。据1961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汉代古墓发现的壁画像《石豆腐作坊图》推断,起码在汉代已生产豆腐和豆制品。又在桓宽(西汉文士,河南上蔡西人)所作的《盐铁论》中说的“豆饧”(即甜豆浆或豆腐脑)也说了豆腐之类食品在西汉前期已经问世。不过,一般说法,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刘安是西汉时的美食家,他曾招罗一批方术之士编成《淮南子》。因此,发明豆腐制作的方法是刘安或他的门客亦很有可能的。总而言,我国发明制作豆腐,“不仅丰富了包含内容;而在开发植物蛋白方面,也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引自《中国饮食文化》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