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9|回复: 6

泰宁开善客家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1 04: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移民与地方文化的建构——以“开善”宗族社会为例

□杨彦杰  
  摘要:移民是客家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泰宁县开善上保为例,具体探讨当地早期“历史”的创造,以及先来后到的宗族如何在民间社会的环境下共同构建地方文化。文章指出,对于民间社会的早期历史来说,族谱和口头传说实际上具有相同的意义。各姓宗族对于文化资源的创造和运用,目的都在于获得更多的权力资本以提升社会地位。地方文化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国家认同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移民;地方文化;宗族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04: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后,蓬安杨姓又有几次修谱,如同治九年(1870)、光绪二十九年(1903)、民国二十七年(1938),历次谱序均以道光年间的为蓝本,没有增加新内容。因此,道光三年的这篇序文可以说是奠定了杨姓解说早期历史的基础。也因此之故,杨姓族人把此次修谱称作首修,至1994年最近的一次为五修,而明代所修族谱就只能算作草创了。
    既然杨姓把自己开基的历史与廖姓联系在一起,那么就有必要再来看看廖姓的记载。廖姓何时开始修谱已无从查考。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接修本。该谱收有一篇作于清嘉庆七年(1802)的《重修族谱序》,提到他们祖先前来开基的事迹:“吾族自轮公肇始,于唐太宗旹官居武职,莅任樵城归化镇,命家子董钊公镇高海营。公在九峰山麓之下栖迟多载,迨至贞观二十一年始开基于苋坑口,统取名曰开善,廖坊塅居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04: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序文作者忘记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他们最早一份谱序作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7),为九世孙维政所撰。如果杨善桢确实是唐朝贞观二年(628)来到开善,怎么间隔将近860年才繁衍九代人,平均每代约需100年!另一方面,所谓“稽查县、乡两志和廖氏族谱,俱载雷同”,亦是值得推敲的。我们查阅了乾隆三十四年所修的《泰宁县志》,里面没有只字提到杨、廖二姓与开善的事迹。至于《开善乡志》,那是1986年才编纂出来的,显然不能作为历史留存的史料来看待。《廖氏族谱》已经在前面引用过,这里不再赘文。不过要说明一点,杨姓这次修谱确实是在查阅《廖氏族谱》之后才修改过来的。各个宗族之间相互参照谱牒,共同构建所在地的早期历史,这是开善历史故事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
    再进一步说,既然廖姓和隆兴杨姓都说他们的祖先早在唐初就来开善,那么,是否可以确认开善的开发早在唐朝初年就开始?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曾查阅《新唐书》、《旧唐书》,里面根本没有记载唐太宗派遣廖轮、董钊及杨胥公父子到九峰山镇压高寇之事,甚至连点滴的线索都找不到,如果说廖、杨二将军确实是唐朝大将,并且因为平寇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这样的大事两唐书是不会不记的,地方史志也不可能毫无反映。况且,福建在隋唐时期还处在开发的初期,朝廷怎么会注意远在深山野岭之中的“葫芦二洋洞”?因此,有关杨、廖二姓早期开基的故事只能算是一种传说。而这种口头传说经过世代相传至清代才被普遍载入族谱,但说法不一;民国初年已开始出现统合;最近十几年又进一步被完善起来。
    其实,一个宗族的开基故事里有多少真实成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被载入了族谱,变成文本资料,而这些文本资料就具有某种权威性,往往成为人们引用的依据。我们在乡村作调查,经常会碰到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献资料。其实从它们的实质来说,并没有多少区别。不管是口头的还是已经变成文字的,都是当地民众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是普通百姓诠释历史的一个结果。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民间的历史创造究竟代表着怎样的意义,对于当地居民产生着怎样的影响。
    如今我们一来到开善,很容易就听到上述故事。人们并不怀疑有些情节是出于虚构,而把它完全当作信史来看待,就像相信有的神明会显灵的故事一样。这个故事从它的塑造过程看,有两点是引人注目的:一是强调开基的时间早在唐朝初年;二是杨、廖两姓的祖先都是大将军,是奉朝廷之命前来剿寇才驻扎下来的。这样人们就很容易把本地的历史与“国家”挂起钩来,使地方边陲与中央朝廷建立起联系。这样的故事不断在人群中间流传、加工,年复一年,甚至诉诸文字,它的“真实性”就更加牢不可破。它成了当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基本观念。人们通过它来解说早期历史,塑造本地文化形象,增强向心力和认同感,同时借此来确立早期宗族的历史地位。
    二、迟到的宗族及其文化资源
    如果说杨、廖二姓是最早来到开善的,可以算是土著,那么迟到的宗族如何进入这个土著社会,与早期的宗族相结合,进而创造出当地的文化传统,就成了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开善上保现有杨、廖、江、伍、余、张、李、林等姓,其中江姓人口最多,且聚居于儒坊尾这个中心地带(乡政府所在地),历史上出过不少文人;而伍姓人口相对较少,但文化也很发达,明清时期开善唯一一个举人伍宁(明永乐十二年入仕)即来自这个宗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04: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姓祖居地在江西,宋末元初因战乱才迁入开善。据《济阳江氏族谱》载:“吾族始祖孟七公祖居江西南昌府南昌县铁树观,遭宋元之变,偕兄弟避锋于福建邵郡泰邑南乡开善梧桐山,竹篱茅舍而居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1 08: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交代来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09: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移民与地方文化的建构——以“开善”宗族社会为例
发表日期:2005年5月26日   出处:《福建论坛》2004.10   作者:杨彦杰   编辑:fjskyfass   阅读:69  【字体:大 中 小】

See: http://fass.net.cn/fassNews/fass_readnews.asp?NewsID=549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2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宁分布有客家话的乡镇村有哪些,可参考:
http://tieba.baidu.com/f?kz=613003031
泰宁县辖杉城、朱口(含原龙湖镇)两镇和新桥、上青、大田、梅口、下渠、大龙(由原大布、龙安两乡合并而成)、开善8乡,面积1533.8平方公里,2003年末户籍人口12.70万。方言有:
    (1)泰宁话 属闽赣方言南片。
    (2)客家话 分布在开善等乡镇。还有哪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0: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