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33|回复: 10

【原创】梅州市属县各县市建制沿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0 17: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远县
北纬24°35′,东经115°54′。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北部。距广州市441公里,距梅州市64公里。北西面与福建、江西毗邻,东南与蕉岭县、梅县、兴宁三县接壤。面积1380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县城驻大柘镇。
东晋为海阳县地,齐以后为程乡县地,至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割闽之武平、上杭、赣之安远,粤之兴宁4邑地,罢馆置县,翌年仲夏县成。因介于武平安远间,取名“平远”。初隶属赣州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还闽、赣3县地。分程乡之义化、长田、石正都,并兴宁之大信一里,附义田都,合为县,改隶嘉应州。1952年与蕉岭县合并为蕉平县,1954年复县;1959年并入兴宁,1961年复县。并析入大信乡划归兴宁县。现属梅州市。
县境司粤东北丘陵山区,地势因有闽赣边境的武夷山脉延伸,致西北高于东南,形成狭长地带。依地势可划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境内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7座。与江西交界的项山甑为最高峰,海拔1529.8米。县内有差干河、柚树河、石正河3条主要河流,属韩江上游水系。
东石的锅叾茶、仁居的烤烟和黄石竹、石正的水柿花、泗水李坑的化州桔和香菇及木耳等都是本县特产。南台酒曾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平远县著名旅游胜有石正南台山、差干五指石等。

[ Last edited by s23412 on 2004-10-21 at 22:56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0 17: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宁市
北纬24°08′,东经115°43′。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西部。北接平远县和江西省寻乌县,西邻河源市龙川县,东为梅县,东南与丰顺县接壤,西南与五华县为邻。市政府驻兴城镇。面积3208平方公里,人口约120万。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
秦为南海郡地,汉代属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龙川县分出兴宁县。以古代兴宁江(今为五华河一直到兴宁水口与宁江交汇处)取名,有“兴盛安宁”之意。境域包括今兴宁、五华全境、龙川东部、兴乐都地和紫金县东北部。治今华城镇紫金山东北的“雷公墩”。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古兴宁县置雷乡县、齐昌县。齐昌县以古左别溪(今黄陂河到宁江全段)为境域,治洪塘坪(今宁中鹅湖,又称枫树坪)。南朝梁武帝萧衍天临年间(约公元503年)废齐昌、雷乡两县,合并复名兴宁县,治徙佗城(今龙川县佗城镇)。惰属龙川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析古兴宁境内的左别溪地流域置齐昌县。县治洪塘坪。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齐昌为宁昌,归还兴宁。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将今龙川县地复置雷乡县。兴宁仍保留东晋时疆域。治徙“雷公墩”。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再复置齐昌县,县治仍旧。南汉乾享元年(公元917年)废齐昌县置齐昌府。与兴宁县并存,府治洪塘坪。县治则迁兴乐丫下圩附近。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废齐昌府,归还兴宁。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县治迁雷公墩。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9年)析古兴宁江及右别溪(今琴江)置长乐县(今五华县),并将今之紫金北部归永安(今紫金),兴乐都地归龙川,古右别溪地及平远大信地、霍山以东地归兴宁,治设洪塘坪。此后,除霍山以东地于元朝归龙川,大信地明朝归平远外,其余地域未再变动。明洪武二年(1069年)县令周士贵移治于今兴城,当时为土城。明成化三年(1467年)县令陈宏开始用砖筑城。明代及清初属惠州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司广东省第六行政政区督察专署。1949年属兴梅地区专员公署。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属汕头专署。1965年属梅县地区,今属梅州市。1994年12月8日撤兴宁县,成立兴宁市(县级)。
兴宁市北部为东江——梅江山地间的丘陵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最北部有部分中山,与江西省交界的阳天嶂海拔1017米,为本市最高峰。南部为梅江中游盆地丘陵区,兴宁盆地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达350平方公里,为梅州市市内最大的盆地。盆地两边,以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为主。宁江为市内主河,上流为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丹溪乡的黄陂河,于合水水库汇罗岗河、大坪河,合水水库以下汇石马河等大小河流,全长105公里,于水口融入琴江后称梅江。
主要矿产有煤、铁、石膏、萤石、石灰石等,另外稀土资源丰富,坭陂、叶南、罗岗有热水资源。兴宁纺织业发达。珍珠红酒、鹅牌味精(味精已倒闭)、明珠球阀等曾获省部以上优质产品奖,以至国际金奖。传统工艺有纸扇、毛笔等。特产有茶叶、油茶、叶塘蓼花等。

[ Last edited by s23412 on 2004-10-21 at 20:27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21 0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从网上可以了解到历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21 11: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12: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梅江区
1987年12月设置梅州市,将原梅县市辖的长沙镇、梅江镇、城北乡、东郊乡、西郊乡及梅城的5个办事处组建成为梅江区。以原梅江镇命名,而原梅江镇改名为三角镇。

[ Last edited by s23412 on 2004-10-21 at 12:1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13: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
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中部。东北与福建上杭、永定接壤。面积2746平方公里,人口约80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约60万,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有革命老区28个自然村,是广东省革命老区重点县之一;教育发达,足球运动普及,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
据《光绪嘉应州志》载:“秦开五岭,东为揭阳,讫于南齐,肇有程乡,曰敬,曰梅,雄镇一方,赐名嘉应兆其祥”。在秦以前属陆梁地范围,秦属南海郡,三国时属广州揭阳县,东晋时属义安郡海阳县。南齐(479-502年)分出海阳一部分地置程乡县,为纪念当地名士程旻而命名。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为敬州。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广南、灭南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讳,改称梅州,属广东东路潮州府,是梅州得名之始。梅州,据《光绪嘉应州志》称:“其地有梅口镇(今松口镇)、梅溪(今梅江)而得名”。梅溪的得名可能是境内多梅花之故,唐宋时曾有“十里梅花”之称。宋元为梅州,仍领程乡县。明初废州留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广东总督鄂尔达以其境产“嘉应子”(即梅子),有“嘉应桥”及其时“文风极盛”,奏请改州治,钦定州名为“嘉应”,统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4县,时称“嘉应五属”。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州人成立议会,将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元年(92年),废除州府制,正式改称梅县。1949年5月解放,属兴梅专区,为专区驻地。1952年撤兴梅专区,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属汕头专区,1958年蕉岭县并入梅县,1961年复分出蕉岭县,1965年汕头专区分出梅县专区(后改称地区),为专署驻地。1975年8月梅城镇改名梅州镇,1979年梅州镇升为县级市,1983年梅县和梅州市合并称为梅县市,1987年底梅县地区升格为地级梅州市,析出梅江区。
本县地形属粤东平行岭谷区,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地势周高中低,南岭余脉横卧市境北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将市境与丰顺、大埔分隔,东南部的明山嶂附近的银窿顶海拔1357米,为本县最高峰。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阴那山、明山嶂、鳄鱼嶂、北山嶂、王寿山、大峰嶂、香炉嶂等。中部为盆地和梅江下游谷地,其间还有一些小盆地。梅江系紫金县龙窝水经五华(五华称琴江)汇五华河、兴宁汇宁江(以下始称梅江),于畲坑入县境,汇程江于梅城,于丙村汇石窟河,于松口汇松源河,再折向南流至大埔县三河坝,下称韩江。

[ Last edited by s23412 on 2004-10-22 at 07:3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14: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埔县
北纬24°21′,东经116°41′。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东部。东北面紧接福建平和县、永定县,南连潮州市饶平县。面积2475平方公里,人口给50多万。另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0多万。县人民政府驻湖寮镇。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县城迁回湖寮。大埔县名由来,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县境西部属莲花山——阴那山山地的部分,高山深谷外貌明显,散流片蚀和暴流发育。明山嶂的银窿顶海拔1357米,为本县最高峰。中部则是丘陵广布,多为高丘陵脉状延伸。东部为凤凰山山地。北部尖笔岽一带是粤东唯一的原始森林区,丰溪林场已列为省重点自然保护区。全县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0%。有1000米以上的山峰27座,分布于县境边缘。县境河流有韩江及其上游梅江,韩江支流汀江、梅潭河等。

[ Last edited by s23412 on 2004-10-22 at 07:3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21: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丰顺县
北纬23°46′,东经116°10′。在广东省北部,梅州市南部,扼潮梅要冲,东毗潮州市饶平县、潮安县,南邻揭阳市揭西县、揭东县。面积2691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有很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除东部的潭江镇凤坪村有300多畲族人外,均为汉族聚居地;大部分地区讲客家话,小部分讲潮州话(汤坑镇、丰良镇、埔寨镇、汤南镇)。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当时,两广总督鄂尔达巡视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通判府(在今丰良镇)后,上表具奏户部,应请丰政一都,并割嘉应、大埔、揭阳各邻近田粮户口,于通判府城地方开设县治。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一、二、三图,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钦定县名丰顺。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据县志载:明崇祯初(1628年)已有丰顺营设置;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清顺治九年(1652年),里人吴六奇立的“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4字。建县后,始属广东省巡抚、两广总督潮州府惠潮嘉兵备道。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政府潮循道。民国廿五年(1936年)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区督察专署。解放后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县治由丰良迁汤坑。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属汕头专署。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阝留]隍、黄金、潭江划入大埔县。1961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县城仍驻汤坑镇,属汕头专区。1956年属梅县地区,今属梅州市。
县境属山区,山地、丘陵约占93%。韩江纵贯东境,地貌形态以高峻为主,总体是北高南低。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0余座。东临凤凰山,西踞鸿图嶂,韩山耸立,中部县北的铜鼓嶂海拔1560米,为全县最高点。本县河流分属韩江和榕江流域两大水系。以中部韩山为界,韩山以北地势自西向东,局部由东向西倾斜。有丰溪、北溪、龙溪等7条溪流注入韩江。韩山以南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华斜,有4条溪流注入榕江北河。
县境内有铁、磁铁、锡、铝、锌、钨、钼、莹石、石墨等多种矿产资源。地热资源丰富,有温泉10多处。丰顺农业为甘蔗、蘑菇、烤烟、茶叶等出名,曾有“蘑菇之乡”的美誉。春砂仁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产品,在粤东地区占有一定的位置。丰顺是本省紫胶基地县之一,产量约占全省三分之一。部分地区饲养“三黄鸡”,主要供出口。

[ Last edited by s23412 on 2004-10-22 at 07:3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22: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华县
北纬23°55′,东经115°45′。在广东省东部,梅州市西南部。东部与揭西县、陆河县,西部与紫金县、东源县,西北部与龙川县交界。面积3214平方公里,人口约120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约40多万人。县人民政府驻水寨镇。
战国为百越地,东晋为东官郡兴宁县地(详见兴宁市建制沿革),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设长乐县。据史籍载,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筑台五华山下(今华城北门外),称长乐台,因而得名,县治亦名长乐(今华城镇),属循州。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迁治于九龙岗下(今水寨镇七都围一带)。元至元二十年复县治于长乐镇。明洪武二年(1366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始筑城墙。城内设有学宫、庙宇、宗祠,建有街道数条。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长乐县同名,以境内五华山取名,改五华县。1954年迁治水寨镇。现属梅州市。
地形以丘陵为主,低山谷地相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多呈西南——东北走向。西部七目嶂海拔1318米,为本县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琴江(长136公里)、五华河(长105公里),分别发源于紫金县和龙川县,两河在水寨镇大湖村汇合,称琴江,流至兴宁水口合宁江后称梅江。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钨、锌、锡、钼、铅、莹石等。水力资源丰富。主要工业有采煤、采矿、冶炼、水泥、石灰、汽车零件和变压器制造等。自明朝起,就酿造“长乐烧”。铁器、石制品、木刻器、竹器等是传统工艺,素有“铁匠之乡”、“石匠之乡”的美称。

[ Last edited by s23412 on 2004-10-22 at 07:33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22: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蕉岭县
北纬24°39′,东经116°10′。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北部。北与福建武平县、上杭县为邻。面积9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多万。县人民政府驻蕉城镇。
据《石窟一征》记载:南明齐时,属程乡县地,至明崇祯六年(1633年)析程乡、平远两县地置镇平县,取“镇压升平”之意,隶属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始属嘉应州。辛亥革命后因“镇平”与河南镇平县同名,以城跨蕉岭之上,改名“蕉岭县”。1952年6月并平远,称蕉平县;1953年12月复县。1959年12月并入梅县,1961年3月又复。现属梅州市。
县境地貌划为梅江——东江间山地丘陵区和梅江下游丘陵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主要是武夷山余脉的延伸。北部的金山笔海拔1170米,为本县最高峰。中部是较宽大的谷地平原。石窟河由北向南贯穿本县,经梅县入梅江。支流众多,水电资源丰富,本县是全国首批实现电气化的重点县之一。
经济作物有花生、黄豆、烤烟、油茶、果类、药材等。本县烤烟,新铺的花生、龙眼,徐溪的黄坑绿茶,均较著名。本县广东省重点林业县。矿产资源有锰、石灰石、煤、硫铁矿、云母、耐火石等。
现有名胜古迹有长潭丘逢甲纪念馆、谢晋元纪念亭、长潭渡等。

[ Last edited by s23412 on 2004-10-22 at 07:3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22 14: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隔岸观山蕉岭   
真加系水打伯公阿胖古

这些资料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8: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