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8-17 17: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金煉成水缸/林振興甕
金山面窯業
http://vm.rdb.nthu.edu.tw/gold/pages/page03/
陳 板
金山面在新竹的開發史上是屬於較晚期的地區,究其原因,大略可由兩個方面探知一二:其一,原住民的壓力,一直到道光年間金廣福成立之前,本區都是漢人社會的邊界,甚至連新竹城內都還有遭受「番害」的危機;其二,土地缺水、貧瘠,以水田為生的漢人生活形態在此地長期遇到困難,不但因為地勢高亢,又欠缺水源,同時,更因為本地的「更新世紅土台地堆積」土壤極不適合耕作,雙重的匱乏讓金山面無法成為豐裕的農耕社會。
和桃園台地上的產業相似,本區也以茶葉當成經濟性的產業作物。除此之外,金山面地區也憑藉著特殊的土壤與諸種條件,發展出另一種產業。
金山面窯業,就是利用在地的條件發展出來的獨特產業。甕、缽、盆、磚、瓦等,多半出自金山面窯業。 根據田野的訪查,金山面地區的窯業經營者有彭木成、林景振、黃金海與汪其輝等,都是以家族方式經營。
彭木成是客家人,據說是金山面較早從事燒窯的業者,以燒至今斗甕為主,後期逐漸為其他業者的競爭所取代。
林景振為福州長樂縣黃石鄉人,黃石鄉為一個像鶯歌般的陶鄉,居民多數以製陶維生,金山面地區的燒窯師父多為福州人(而且都為林姓宗親),其源頭即使於此。林景振十六歲(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來台即在埔頂地區一家窯場(汪其輝之母所開設)工作,來台之前就已在福州地區的窯場學過初步的燒窯技術,到了三十歲時娶當地的客家人范氏為妻,在妻家與頭重埔林家經濟資助之下成立了自己的窯場,以「林振興」為商號經營窯業,因為擁有技術,因此品質頗受稱譽。長期居住在客加庄的林家人也逐漸融入客家社會,也學會以客家話語福佬話為對外的溝通語言,據說家族內的妻舅也因為學習燒窯技術而習得福州話。
黃金海家族居住風空,為四縣客家人,一百年前,從桃園南崁遷居草山(寶山)從事米籮編造業,因為逃避乙未戰爭亂事,在避難地「梯子梗」與風空鄭家的鄭火生(元火)相識,戰事平定後,鄭火生邀黃家人前來風空定居開墾,闢成碑塘尾一帶的牌仔田。
原為茅草屋,三十餘年前改建,並把座向由偏北轉向朝西,閃避了風空之風。後來因為家族繁衍日盛,無法提供更多土地從事農耕,部份家族成員乃遷出風空從事瓦窯事業。黃家窯業原先以生產紅瓦監製紅磚為主,後來也開始生產陶製品,並以「新福興陶器製造廠」為店號。所製的產品極能代表客家常民百姓的使用品味,但卻沒有打印品牌名稱。紅瓦與紅磚為「圓窯」燒製,附近許多傳統房屋都用黃家生產的紅磚或紅瓦,例如原來鄭家所用的地磚──六角磚、牆面磚──四角磚等,下圓山的曾家屋瓦與細部收頭的圓磚、老式磚等,甚至,還曾遠賣橫山九讚頭的三山國王廟,一般來講以牛車所能載運的範圍為主。\n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17 at 17:3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