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18|回复: 10

【 客家傳統歌謠 戲曲】贛南採茶戲的由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0 23: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戏曲      編輯 附記
http://dama.meizhou.net/web/renwen/17-3.htm

客家戏曲,从源流分,可有这么三种:(一)来源于本地民歌,综合其他艺术形式,吸收兄弟剧种养分而发展起来的本地戏曲剧种,如:采茶戏、山歌戏等。(二)外地传入本地而逐渐地方化的剧种,如:汉剧、傀儡戏等。(三)外地剧种而以原来形式流传于客家地区的。如:祁阳戏、京戏、越剧、赣剧等。
(一)客家汉剧(外江戏)
  客家汉剧,原名外江戏,又称乱弹。本世纪30年代,始称汉剧。流行于福建省的龙岩地区各县和漳州、三明地区的部分县市,广东省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各地。在东南亚客家华侨居住的地区也曾有演出。
  客家汉剧的源流有“源于湖北汉剧”说、“来自徽班”说、“秦戏班底”说等多种说法。但据现有资料记载和考证,当与湖南祁阳戏(亦称楚南戏)有较为密切的血缘关系。清乾隆丙辰(1736)年间,湖南祁阳戏“新喜堂”班到宁化演出。此后,陆续有湖南祁阳戏班经赣南来闽西客家地区演出,收徒传艺。祁阳戏传入闽西后,曾吸收木偶戏、西秦戏、潮剧、饶平戏以及闽西的中军鼓乐、十班和民间歌曲的艺术营养,使表演艺术、音乐唱腔得以丰富发展,逐步形成既保留了祁阳戏风貌,又有别于皮簧剧种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清末、民初时,该剧种不仅风行于闽西各地,而且经闽西流传到广东的梅县、潮州等地。随着戏班的大量发展,为了培养新人,还办起了科班,涌现了一批有影响有成就的艺人。1933年,由《汕头日报》副刊编辑钱热储的倡议而更名为汉剧。30年代至40年代末,汉剧与土地革命、抗战救亡活动紧密结合,艺人纷纷投身革命队伍,编演新剧目,演出与当时形势相吻合的传统剧目。50年代以来,汉剧得以发展,除收集记录了大量传统剧目之外,还在创作新剧目、培养接班人和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的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客家汉剧的传统剧目相传有600多个,代表性剧目有《大闹开封府》、《大保国》、《百里奚认妻》、《蔡伯喈认妻》、《雷神洞》、《打芦花》、《蓝继子》、  《林昭德》、《齐王求将》、《洛阳失印》、《尼姑下山》、《二进宫》等。50年代以来,新创作的剧目主要有《陈客嬷》、《鬼恋》、《月到中秋》、《打赌成亲》、《一袋麦种》、《人民勤务员》等。
(二)采茶戏
  在客家地区,过去茶农上山采茶时都有唱采茶歌的习惯,后来这些采茶歌与民间歌舞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后来逐渐发展成活跃于客家地区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采茶戏最早出现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形成赣南采茶戏。此后,往东流传到闽西宁化、清流、长汀、连城等地;往南传入广东韶关地区和梅县、湛江一带;再随着广东客家的迁移,而一路带往广西玉林、钦州,另一路则传到台湾苗栗、新竹、中坜、桃园、平镇等地。
  采茶戏主要有五类:⑴赣南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南部各县。当地九龙山为客家地区采茶戏之发源地。清代,安远县九龙山一带为全国重要茶区之一,不仅生产贡品茶,而且还远销国内外。每当春茶上市时,海内外人士云集,茶叶交易十分繁荣。由于居民从事茶叶生产者增多,所以,使配合采茶制茶劳动时的歌唱也得以发展,并成为当时赣南民歌的代表。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茶篮灯,变成本地区甚为普及的一种民间歌舞。后来,又大量吸收当地的民歌小调而发展成为采茶戏。⑵粤北采茶戏。流行于广东省韶关地区和梅县、湛江一带。是赣南、湖南采茶戏流入粤北后,同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据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南越笔记)载:“粤俗岁之正元,饰儿童为采女,为队十二人,人持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可见清乾隆年间广东已有茶篮灯。粤北采茶戏的形成年代当在此之后。⑶广西采茶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和钦州部分地区。是由赣南经广东而传入桂南的。最初以一男二女用钱鞭花扇载歌载舞,后发展成戏曲。⑷台湾客家采茶戏。流行于台湾的苗栗、新竹、中坜、桃园、平镇一带。是由迁移到台湾的嘉应州一带的客家人,将粤北采茶戏带到台湾的。据光绪二十年(1894)左右的《安平县杂记》“风俗现况篇”载:“酬神唱傀儡班,台庆、喜庆、普渡唱官音班、四平班、神路班、掌中班、采茶唱、艺妲等戏。”其中已有“采茶唱”戏曲。清末、民初台湾采茶戏达到鼎盛期,各地相继成立戏班,自编新剧目。或则在山歌曲调中填入新唱词,加上对白,表演简单故事情节;或则以小调对唱加上对白、表演。⑸闽西客家采茶戏。流行于福建省宁化、清流、长汀、连城等县。据老艺人传说,该剧种源于江西九龙山。闽西山区,界邻赣南,由于两地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方言甚为接近,所以,赣南采茶戏流传进来以后,甚受当地人民喜爱,并吸收、溶合本地民间音乐,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被当地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三)山歌戏
  流行于广东梅县(现为梅州)、惠阳两个地区的称为梅县山歌剧。流行于福建龙岩、连城、漳平、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的称为闽西山歌戏。都是在客家山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
  客家地区,自古以来就盛行山歌。客家人通过山歌来反映他们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男女爱情。50年代,民间艺人、山歌手受话剧、歌剧的影响,吸收民间歌舞采茶灯、龙风灯、竹马灯、船灯和歌舞小戏的养分,把山歌从山间田野外搬上村坊土台,成立山歌剧社,编演山歌戏剧目《浪子回头》、《九件衣》、《不识字的痛苦》、《两姐妹》、《王迈三卖余粮》等,使山歌戏初具雏形。50年代后期,在梅县、龙岩相继成立专业性山歌戏实验剧团,组织专业戏剧、音乐工作者致力于山歌戏的剧目、表演、舞美、音乐、唱腔的建设,使客家山歌戏日益趋于成熟。
  客家山歌戏的代表性剧目有移植、改编的《刘海砍樵》、《瞧妹子》、《刘三姐》,以及创作剧目《彩虹》、《挽水西流》、《补箩记》、《葵花向阳》、《茶花娶新郎》、《陈客嬷》等。
(四)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在客家地区得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俗艺能。过去,大凡年节喜庆,迎神赛会,均有木偶戏的表演。
  闽西木偶戏流行于上杭、连城、长汀、永定、龙岩、武平、宁化等县。也曾到漳州、漳浦、龙海和广东省的潮汕地区演出。
  据艺人相传,闽西木偶戏最早由上杭艺人赖发奎、李法佐、李法佑、温发明于明朝初年从浙江杭州学回来,并组成闽西第一个高腔木偶戏班。此后,逐渐往闽西各县和潮汕、粤东流传。至清末民初,进入木偶戏鼎盛时期,仅上杭白沙就曾有过100多个木偶戏班。


http://dama.meizhou.net/web/renwen/17-3.htm

=========================================
採茶戲萬事由天現代化 連續劇老少入鏡新視聽(轉)
記者黃寶萍/報導

採茶戲曲現新貌。客家電視台開拍的傳統戲曲節目「萬事由天」,是客家電視台首度以客家傳統戲曲製播的電視連續劇,希望一改過去採茶戲的俚俗印象,以活潑的表演方式,讓老一輩觀眾回味傳統,年輕一代則易於接受入戲。

「萬事由天」由慶美園文教基金會製作,榮興劇團演出,編劇和製作將透過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塑造劇中人物性格,融合現代劇場表現特色和傳統客家戲曲的鄉土特質,達到提升客家戲曲的文學性的目的。因此,唱詞、對白由俗轉雅,但仍然保有客家採茶戲與常民生活化的藝術風格和特性。

慶美園基金會表示,「萬事由天」具有鮮明的民間色彩和世俗化面貌,就像歌仔戲能夠以連續劇的方式呈現,客家戲曲也可成為傳統戲曲連續劇的重頭戲。「萬事由天」演出陣容以客家戲曲界資深藝師帶領年輕新秀,展現客家戲曲的深度和活力。例如著名丑角曾先枝,是客家三腳採茶戲僅存的丑角之一,其他演員也都經過戲劇的專業訓練。

在音樂部分,「萬事由天」保留傳統客家山歌的原味,以傳統樂隊為基礎,也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和曲目範圍,襯托出客家戲曲音樂的甜美唱腔,更能進一步與現代劇場的空間感結合。故事主軸融合「財神下凡」、「搖錢寶樹」和「七世夫妻」三段傳統愛情故事。客家電視台將於二月二日首先推出「財神下凡」,十分具有年節氣氛。
【2004-01-20/民生報/A10版/文化新聞】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12-2 at 20:12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8 14: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傳統歌謠 戲曲 專題與討論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http://members.tripod.com/rongshin/


中國時報   地方新聞   930527  林家群/新莊報導

 不是客家人能演客家布袋戲嗎?不是客家人能看客家布袋戲嗎?最近的政治氣氛,讓族群融合的議題受到關心,新莊市「咱兜新庄」布袋戲館卅日將演出一齣布袋戲,希望透過藝術表演為融合族群盡份心力。

 本月卅日下午三時起,「咱兜新庄」布袋戲館將由「西田社傳統劇場」及「咱兜新庄布袋戲團」聯合演出客家布袋戲「阿弟與龍王」族群融合版。

 「阿弟與龍王」雖是客家布袋戲,但因應最近族群融合議題的發酵,特別推出「阿弟與龍王」族群融合版,將客家版精簡,以客家話、閩南話、國語三聲帶演出,不論那個族群都能悠遊於布袋戲世界。

 「咱兜新庄」布袋戲團的阿珠將以陶笛吹奏謝宇威先生為本劇編曲的客家童謠,讓大人、小朋友都能有完全不同的布袋戲感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卅日免費參加。「咱兜新庄」布袋戲館地址為新莊市公園一路一三九號,相關資訊歡迎去電(○二)二九九○七六四八洽詢。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14 at 16:2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3 13: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傳統歌謠 戲曲 推廣狀況專題 與 討論

台灣客家戲介紹
http://seden.e-lib.nctu.edu.tw/tw_oper/haka/drama/

採訪者: 屏東縣客家事務局   2004/8/12
「2004屏東縣──三腳採茶山歌客家情」巡迴公演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局)為尋回縣內偏遠(失落)客家社區之文化認同,並傳承延續客家文化,特委託知名之客家民俗表演團體「大夥房藝術團」前往車城保力、里港武洛、九如玉泉及鹽埔七份子展開「2004屏東縣-三腳採茶山歌客家情」巡迴公演。

  大夥房藝術團曾歷經總統府廣場、屏東、花東及台中地區無數場之客家民謠戲曲表演。該團成立於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團員來自六堆各客家地區,有退休公務員、老師、廚師、汽車修復廠廠長等各行各業的人。其中更有國寶級三腳採茶大師林炳煥先生及北管老師傅楊庚盛先生,將客家最原味的戲曲及歌謠表現出來,其巡迴演出的節目精采可期。  

公演時間地點如下:

1.八月十三日(星期五)晚上七點半至九點半於車城鄉保力村國王宮

2.八月十九日(星期四)晚上七點半至九點半於里港鄉武洛村福安宮

3.八月二十七日(星期五)晚上七點半至九點半於九如鄉玉泉村玉泉禪寺

4.九月三日(星期五)晚上七點半至九點半於鹽埔鄉洛陽村七份子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17 at 11:0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6 09: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山宛然劇場

理念 
由於在布袋戲的源流體系裏一向都是屬於閩南福佬系的,「山宛然」可以說是國內少有可使用客家話全劇演出的布袋戲團,不僅為布袋戲界擴展了觀賞族群,更致力將客家語言及音樂、文化等特色運用於偶劇中。\r

展望
「山宛然」以傳統客家三角採茶戲出發,未來表演的方式頃向走遍台灣各地的小鄉鎮,深入鄉親們的生活圈,和草根的老百姓們親近,落實「處處劇場」之可能。

山宛然劇場於西元2002年由黃武山、黃僑偉共同成立,二人從小師承李天祿老師傳統布袋戲技藝。目前劇團以製作演出為主軸,積極參與各項小型藝術節活動,並開始著手規劃客家戲劇、客家布袋戲與客家音樂的結合課程。 預期的努目標 1開發傳統布袋戲表演形式的可能性 2將客家音樂及手偶劇場的藝術推廣入學校、社區,打破「劇場」概念的限制。

山宛然劇場
http://shanpuppet.myweb.hinet.net/sorce.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台灣客家大戲形成的路徑

來源:
http://seden.e-lib.nctu.edu.tw/tw_oper/haka/drama/b1.htm

謝一如(客家戲部份編輯)

這一節談到了客家採茶大戲的形成,首先,筆者有必要說明中國地方戲劇大戲的形成的途徑。根據曾永義老師在《詩歌與戲曲》一書中,「中國地方戲曲形成與發展徑路」文中談到了「大戲形成的徑路」:

考中國地方戲劇大戲的形成約由以下三種徑路:
其一由小戲發展而形成,
其二由大型的說唱文學一變而形成,
其三以偶戲為基礎而轉化而形成。

然而台灣客家地區早期移民時期社會環境特殊,也使得台灣客家大戲的形成路線不同於一般情況。
在進行討論客家大戲形成之前,吾人必須先有一些概念,那便是:一、戲曲形式的演變並非一夜之間;二、新戲劇形式出現之後,並不代表舊形式戲劇的終止,二者可以是並行的。有了這個概念之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階段的客家戲。

客家人自乾隆中末葉後,從大陸移民至台灣定居,本身即帶來了原鄉的歌謠與戲劇:山歌與採茶。這個時候,一方面發展原來的三腳採茶戲,一方面接受當時在台灣原有的一些劇種。筆者簡略地把它分成兩種主要路線,如下圖:

(一)由小戲開始的路線:

三腳採茶戲→與當地同屬性的歌舞小戲交流如車鼓戲→發展出台灣特色的三腳採茶戲→進入內台後又加入拋採茶→發展相褒戲→加入文明戲流行期黑摻豆→逐漸沒落→與商人結合進入江湖賣藥時期→將近失傳
(二)由大戲開始的路線:

客家人學習大戲(官音系統的戲)→加入山歌小調→進入內台時期→文明戲流行期黑摻豆→內台衰落→回到外台演出大戲與採茶相半→客家大戲定型,演出以採茶為主至今


這兩條路線可以說循著完全不同的系統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有交流的地方。例如學習大戲的人,亦有請老師教唱三腳採茶戲者。而在內台時期,二者算是相結合在一起了。這個時期即內台時期,商業性促使了兩條線的結合,內台時期因為觀眾取向,劇團必須想出各種花招吸引觀眾,因此演員什麼都得學,例如觀眾要求演三腳採茶戲,就不得不去學習三腳採茶戲。但是這個時期演員所演的三腳採茶戲大都已經沒有師承的系統,純粹是配合觀眾演出。

我們亦可從客家劇團所供奉的戲神了解客家戲劇形成的路線目前客家劇團戲神供奉二種情況:

一、供奉田都元帥者;創辦人是四平戲起家的。大部分客家劇團供奉田都元帥。

二、供奉西秦王爺者;創辦人是學亂彈出身的。平鎮「新拱樂歌劇團」因團主范姜新熹就是跟著亂彈班出身的父親范姜文賢學戲,所以家中供奉著西秦王爺。

從戲神的供奉,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由大戲開始的路線」這個系統,它原來是如何產生的。而台灣地區大部分的客家劇團是由這個路線發展。

因此客家大戲並不是純粹由「小戲發展而形成」,我們可從下列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演出形式:目前客家大戲的演出形式,不是一丑二旦的形式。
二、在師承方面:目前客家劇團的演員,很少人是正式學過三腳採茶戲的,甚至沒有看過三腳採茶戲的經驗。

但是三腳採茶戲卻大大地影響了大戲唱腔部份。大戲繼承了三腳採茶戲的唱腔,而三腳採茶戲又影響了後來山歌的發展使其產生變化。關於這個部份說明如下:

大約民國49年前後,也就是光復後不久,台灣的中國廣播公司首次舉辦客家山歌比賽,這個比賽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客家山歌比賽,這次比賽有一重大的影響:它促成了山歌在民間的更加流行。知名山歌藝人賴碧霞也在此一流行風潮中脫穎而出。在這個時候客家地區開始出現山歌班,一些傑出藝人到各個山歌班傳授技藝,客家地區這種對山歌喜好的風氣,一直延續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所唱的山歌取材幾乎全部來自客家三腳採茶戲中的曲調,可以說三腳採茶戲使得山歌產生變化,使它有別於早期傳唱的山歌,這些曲調被用在純粹唱山歌的性質裡,也發生了變化,它與三腳採茶戲在舞台上唱的山歌已有了差別了。下表即為山歌、採茶、大戲在時間上相互影響的關係表:

 


因此從上面的表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三腳採茶戲雖然早已衰落,卻在其他的藝術形式中被應用,某些部份因而被流傳下來。它對於客家採茶大戲與山歌班而言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因此或許,我們可以說客家大戲的形成又是一種徑路。我們可以這樣說:它是在大戲形式基礎下融合小戲唱腔而發展出來的新劇種。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17 at 11:1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台灣客家八音 簡介

來源:
http://members.tripod.com/rongshin/abc2/

  在音樂史的樂器分類上,「八音」是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聲音。客族由中原地區不斷遷徒至廣東梅縣等一帶縣份,因走過的地方多,客家人便不斷的吸收各地的民間音樂,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即稱之為「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最重要的功能是宴饗、迎賓與祭祀。而演奏的形態則分為「鼓吹」與「弦索」兩種,主要樂器是嗩吶。其中「鼓吹」又稱為「吹場」,乃以嗩吶為主,鑼鼓為輔。其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以北管曲牌居多,小部分南管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弦索」也分為兩類,一為絲竹樂器合奏,多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容多為唱腔、民間小曲等;另一則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大部分是民間小曲、傳統大曲、表現唱腔模擬、亂彈福路戲、西路戲、客家採茶戲及歌仔戲等。

  「客家八音」的樂曲,大多是口傳心授的,曲譜只是幫助學生學習及記憶,譜的記載非常簡單,稱為「骨譜」,即骨幹的意思。而實際上演奏出來的音樂,除了「板數」與曲譜相同外,音符的表現則憑藝人本身的才華,高明的藝人會從簡單的樂譜中作變奏、加花,創出自己的風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1 11: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源於 贛州 的三腳採茶戲

三腳採茶戲是客家地區最為人熟悉的小戲,另外尚有其他的小戲,如相褒戲和拋採茶;三腳採茶戲的形式由大陸傳過來,因所有故事場景都僅由二旦一丑呈現,故名「三腳」,在台灣所演出的戲碼,多離不開「張三郎賣茶」的故事情節,因為劇情涉及採茶、賣茶,因此習慣稱之「三腳採茶」。最初三腳採茶班的成員完全是男性,每個不到十人的小團體,在北部客家地區遊走於各個客家鄉民聚落,不搭戲台,不備砌末,在曠地廣場裡賣
藝賺取賞錢,跑江湖,稱為「落地掃」。

客家戲曲發展史:
http://club.ntu.edu.tw/~hakka/haksong/m7/teadeve2.htm

三腳採茶-問卜 
http://www.ymps.ttct.edu.tw/%E5% ... %AD%8C/newpage4.htm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29 at 17:2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1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惠風舞蹈工作室

惠風舞蹈工作室
http://www.cyberstage.com.tw/tro ... &ap=7&func=

周惠丹簡介

周惠丹,台灣省苗栗縣人,一九三七年生,現為苗栗惠丹舞藝中心暨惠風舞蹈工作室團長兼藝術總監,熱愛舞蹈藝術,是資深的舞蹈工作者。早年隨舞蹈家蔡瑞月,南雅人,方淑華習舞,於一九六一年成立惠丹舞藝中心曾膺聘省立苗中、苗農、竹南高中、育民工商,省立交響樂團擔任舞蹈教師,從台灣舉辦「中華民族舞蹈競賽」以來,就參加競賽或為評審委員,成績優異。身為客族後裔的我為保存客族文化經常走訪鄉間田野,采風歌舞,戲曲八音,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擔任全省客家採茶戲比賽評審........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9-3 at 11:3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7 10: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首座客家戲曲錄影棚 在竹市東方錄影棚正式開幕啟用

2004/09/06 19:47
記者季從茂/新竹報導

臺灣首座客家傳統戲曲錄影棚,於六日下午在新竹市柴橋里東方錄影棚正式開幕啟用,....
..

全文
http://www.ettoday.com/2004/09/06/329-1682326.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10: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珍貴客家老唱片 體驗音樂饗宴

來源:
http://www.hakkatv.com.tw/ihakka ... nd=H&DaySeven=8   

您知道台灣第一張唱片,是客家的八音唱片嗎?,現在在台北市北區客家文化會館,你就可以聽到。這裡還打造了,以客家戲劇與音樂為主題的,知性空間,讓民眾完整體驗,豐富的客家藝術.<>
台灣第一部喇叭留聲機,轉動著1914年出版的,第一張台灣唱片,仔細聽,這是客家的八音演奏.
<>
這些日據時代珍貴的音樂資料,都可以在,台北市北區客家文化會館聽到,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客家音樂,客家北館更打造,全新的表演舞台.

主委 黃正宗>
我們輔導的45個客家文化社團
包括我們34個山歌班
用輪流一個班一個晚上
輪流到這個表演廳做成果發表

館長 巫淑蘭>
能為我們以後這些客家音樂
或是戲劇的創作有更大的幫助


年輕人大家可以來這裡學習
這地點很好

<>
無論是傳統或是現代,在這裡,九十年來的客家音樂,將讓你享受百分百的音樂饗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3 22: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德泰客家戲劇團

德泰客家戲劇團
http://land.ihakka.net/groups/group01.aspx?stationID=126

贛南採茶戲的由來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77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12-2 at 20:1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9: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